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说课稿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说课稿扶沟二高任世玲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是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兴起和发展:“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即背景)、“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即兴起)、“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即发展)。
地位: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下启即百日维新(即高潮)和戊戌政变(即失败).所以学好本课知识,为以后维新变法的高潮和失败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二、三维教学目标1、从知识与能力来看: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兴起、发展。
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从过程与方法来看:通过查找、阅读资料和分组讨论以及创设历史情境等过程,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看:通过学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使学生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性以及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通过学习“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进步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往往成为社会改革运动的先导。
三、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知识储备,而且有自己的观点,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
通过初中和高一、高二上期的学习,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他们对于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历史知识的储备和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
依据: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受到当时当地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诸因素的影响,历史事件就是“诸因素”的结果。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1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i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5分钟)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
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变法运动。
【讲授新课】:(25分钟)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意图师:展示光绪帝像。
光绪(1871—1908),4岁即位,终身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中。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蒋佳凤09年10月13日一、说教材(一)分析教材《维新变法运动》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一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
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社会的影响,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二)分析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特点:本课学习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较高的分析,理解难度与较强的故事性并存。
因此,我采用以“导”为主的教学法,读、讲、议结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同时还采用情景教学法,表演法,表格法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性认识,使教学生动活泼。
利用幻灯片制作课件,使知识更为系统化。
用线索和图表来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归纳历史的方法。
课前设计学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预习目标(学案)1.预习课文,完成《历史填充图册》第1.2题。
2.在预习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①什么叫“公车上书”?②《天演论》宣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着怎样的进步意义?③用表格法,简要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与学法本校属于城乡结合部,学校所有班级也属于平行班,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想读书的人不多,厌学的人却不少。
如何让学优生吃抱,学困生吃到,是一个挑战。
针对部分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让他们表演,讨论,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对那些学困生,可以随时出一道简单题目来要求回答,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引起学生的自我重视。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讲义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讲义一、教材分析本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又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它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以,维新变法运动和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一样,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的使命,同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它们按照事件的兴起、发展、高潮和结局分别进行介绍:第一子目——“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第二子目——“警世洪钟《天演论》”,推动了运动的发展;第三子目——“短暂的百日维新”,运动的高潮。
由于顽固派的反对,变法最后失败。
本课重点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本课难点能够正确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客观地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有很多仁人志士,他们为挽救民族危机,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甚至不惜生命唤醒国民。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在本节课中,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先人所谱写的壮丽悲歌!了解“维新派”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部分仁人志士,他们不仅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而且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
这一部分人我们称之为“维新派”。
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
本节课的内容也由这四个人物的事迹来贯穿的。
(图片呈现四人像)(二)、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洋务运动后,中国并没有富强,却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面临瓜分的危机。
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了救亡图存,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而揭开这次运动序幕的就是公车上书。
“公车”的含义:汉代用公家的马车接送被选拔的读书人赴京,后来就用“公车”作为进京应试举人的代称。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2)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选播优秀影视片的有关片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设计本堂课用活动课的形式完成,计划用四个课本剧:康有为公车上书;警世洪钟《天演论》;光绪帝下诏变法;慈禧后戊戌政变。
课本剧之间的转承由教师完成。
课本剧之后有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由教师总结。
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工业的兴起在洋务派的促进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推动推动下,中国的民族工业产生了。
而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诞生了。
他们渴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以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马关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一些爱国志士在探索着挽救民族危亡之路。
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变革在悄悄地酝酿着。
那么,这场变革是怎样开始的呢?好,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幕:康有为公车上书(投影:一、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学生讲清:⑴什么叫公车?⑵简单介绍康梁;⑶“公车上书”的背景;⑷“公车上书”的经过,康梁简单介绍维新观点;⑸“公车上书”的结果)“公车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维新变法运动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但是,有一个人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情况并不满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推动维新变法的进一步发展。
这个人是谁呢?好,我们有请严复上场。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9⽉2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倡导学习西⽅,提倡科学⽂化,改⾰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戊戌变法说课稿,⼀起来看看吧。
戊戌变法说课稿 ⼀、教学背景: (⼀)教学资源 本课的教学资源除了学⽣⼿上的教材之外,我们教师⼿上还有课程标准,但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应阅读⼀些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学术著作和论⽂,并关注其最新的学术动态,以更加真实和全⾯地了解这段历史。
(⼆)教材分析 在新史观的引领之下,我们可以从近代化史观和⽂明史观两个视⾓来认识戊戌变法:从近代化史观来看,戊戌变法上承洋务运动,但⼜超越了其学习西⽅“器物”的层⾯,开启了学习西⽅“制度”的时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亥⾰命和新⽂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从⽂明史观来看,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由传统⽂明向近代⽂明的转变,在中华⽂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然⽽我们所⾯对的是⼋年级学⽣,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了⼀定的理解分析和逻辑思维能⼒,但仍以感性认知为主。
⽽且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他们虽然对这段历史已经有了⼀些浅显的认知,但对历史⼈物和事件的评价常带有感情化和⽚⾯性的⾊彩。
⼆、教学与学法: 因此,我决定采⽤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带领学⽣进⾏⾓⾊体验,回到历史现场,参与历史进程,并从中对戊戌变法形成⽐较客观的认识。
三、教学⽬标及重难点: 依据课标,结合以上分析,我将三维⽬标制定如下: 让学⽣通过⾓⾊体验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探究其失败的原因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并从中感悟到近代先进知识分⼦⾝上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戊戌变法的主要经过及内容; ⽽本课的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理解变法过程之艰⾟和影响之深远? 四、教学过程: 【整体思路】那么如何实现以上⽬标呢?我在这⾥依据历史学科时序性和线索性的特点,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变法作为本课的线索,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再现了这样4个历史抉择,并让学⽣积极参与其中。
甘肃省张掖市第四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讲学稿 (1)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内容、维新变法的结果等基本史实。
2.熟悉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进展资本主义的改良爱国运动是进步的。
学习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要紧内容和严复的要紧思想,熟悉戊戌变法的阻碍,增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育,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学习难点:如何让学生客观熟悉戊戌变法的社会阻碍和熟悉戊戌变法失败的缘故。
地主阶级发动的洋务运动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宣告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又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学习进程:一、自主学习(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来,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应试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___ __,请求__ _ ___ ,史称。
这次上书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_________ 。
(二)警示洪钟《天演论》2.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译述《天演论》把西方___________介绍到中国。
他以为西方胜过中国,不仅在器械,而且在______。
他以西学理论鼓吹维新变法,被康有为称为中国西学第一。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3.戊戌变法的背景、时刻、内容(经济军事政治教育)、阻碍、结局各是什么?二、合作探讨1.戊戌变法什么缘故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2.光绪帝的变法方法什么缘故会在官员中引发极大震动?3.讨论一下谭嗣同什么缘故说自己“死得其所”?三、训练巩固1.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称“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掀起了救亡图存的()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2.“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其引火线是哪个条约的签定?()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世纪()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4.维新派与洋务派主张的全然区别在于()A.鼓舞开办工厂B.改革教育制度C.改革政治制度D.抗击农人起义5.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李鸿章6.以下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A.训练新式陆海军B.开办报纸C.废除科举制D.进展农工商业7. 以下关于戊戌变法阻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显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B.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切人心D.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制造了条件四、拓展延伸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雪恨强国之声陡然放大。
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缀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甲午战争,让学生谈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二)新课讲解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3)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启蒙: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入,启蒙了民族觉醒。
2.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2)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3)主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改革。
3.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1)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改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启蒙了民族觉醒:维新变法运动使民族觉醒,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3)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维新变法运动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4.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1)封建势力的阻挠:封建势力强大,阻碍了维新变法的进程。
2)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3)改革措施不力:维新变法运动的改革措施不够彻底,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三)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2.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四、教学反思1.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后,初步具有了分析历史材料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还缺乏必要的历史线索感,对于前后的教材联系,学生没有搞清楚。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历史事件观念,搞清楚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历史地位,并且要结合前后历史知识来学习。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
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
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辅之以问题教学法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若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
在教学手段上,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2.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的图片,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想到该如何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形势、为挽救民族危亡“献计献策”,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
(1)公车上书
视频播放:《公车上书》的相关内容。
然后根据视频内容提问:“A、影片介绍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B、上书的内容有哪些?
C、为什么会提出变法的要求?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思路: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和体验,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变法的思想准备
图片展示: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观点;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的图片。
角色扮演: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维新派和顽固派,展开辩论,加以指导。
设计思路:通过辩论,激发学习兴趣,从感性上认识变法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为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作一铺垫,同时感受维新派不畏阻力、坚持变法的精神。
(3)百日维新
结合课本讲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展示表格,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四个方面归纳变法的内容,然后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每项变法内容所带来的影响,最后总结归纳出变法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加深记忆,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戊戌政变
联系课本小字部分,由请学生讲述谭嗣同的英勇事迹,再结合教材讲述戊戌政变的基本情况。
设计思路:通过谭嗣同为变法甘愿流血献身的英勇壮举,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鲜血和生命作为代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5)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分享智慧,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意义,突破本课的难点;同时通过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6)拓展延伸
介绍相关史实,留下思考题,让学生评价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7)注意事项
特别强调“戊戌变法”的字形书写,教授“横戌点戍戊中空”的口诀方便学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