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犍为五铢”

合集下载

五铢钱11个版别知识

五铢钱11个版别知识

五铢钱11个版别知识1. 郡国五铢: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行铸“五铢”钱。

面无内郭,重如其文。

因郡国共铸,世称“郡国五铢”,这是最早的五铢钱。

2. 赤仄五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命令京师钟官铸“赤仄”(轮郭上带赤色)钱,面文“五铢”,铸工精湛,形体厚重,以一当五行用。

世称“赤仄五铢”。

3. 上林三官五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将铸钱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面文“五铢”,铸工精美,钱文规范。

世称“上林三官五铢”。

(三官:钟官、技巧、六厩)4. 昭、宣帝三官五铢: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6年),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又有两次大规模的铸行“五铢”钱,此二类币风格相似,铜质、形体、书体在西汉钱中都独树一帜,宣帝铸钱尤为精美。

史称这两种钱为“昭帝三官五铢”和“宣帝三官五铢”。

5. 建武五铢: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刘秀行铸“五铢”钱,形制规范,字文精整美观。

世称“建武五铢”或“东汉五铢”。

此钱在东汉行用时间极长,期间少有大规模的铸造新钱。

6. 四出五铢: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铸“五铢”钱,背四出纹。

世称“四出五铢”。

当时黄巾起义,东汉政权危机四伏,人民饱受剥削压迫,老百姓就利用钱上形象诅咒统治者,称“四出破京师”或“京师将破,天子下堂,四道而去”,表达对当政朝廷的不满。

7. 董卓五铢:东汉末,董卓取秦始皇铜人铸钱,文字夷漫不清,质地拙劣,无郭,旧称“董卓五铢”。

但近年不少泉家提出疑问,认为其文字不清,难以辨认,不宜再用“五铢”这个名号。

现多被称为“无文小钱”。

8. 蜀五铢:西川自刘焉父子起一直行铸“五铢”钱。

蜀汉建立后,又沿袭行铸了这种“五铢”钱,世称“蜀五铢”。

钱分两式。

一式形体稍大,制作粗薄,钱身常带阴文“川”字;二式型小,有内郭,制作规整。

因二式近年常于河西走廊一带出土,有专家又认为此系前凉张轨所铸五铢钱式。

9. 直百五铢:刘备攻成都时,因军用不足,采刘巴建议,铸“直百五铢”,以一当百行用。

郡国五铢

郡国五铢

郡国五铢,始铸于汉武帝元狩5年(前118),型制不一,大多薄小.当时各地诸侯有铸钱权,都在自己的封地开矿铸钱,聚敛财富.赤仄五铢,始铸于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将铸钱权收归中央,铸赤仄五铢,以一当郡国五铢五,赤仄五铢型制工整厚重,重量达到4.5-5.3克,折合当时的6,7铢.史记记载:"武帝铸五铢钱,郡国多奸铸,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仄一种,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很多人对于赤仄二字感到费解,仄即侧(也指内外郭),赤仄就是指外沿打磨工整,细郭厚重的五铢钱.三官五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废赤仄五铢(赤仄实际上是一当五,而又重略于五铢的虚值币),将铸币权集归中央,令上林三官(即钟官、办铜、均输)所铸之钱.在风格上看武帝三官五铢是五铢钱从初始到成熟.武帝三官五铢昭帝,宣帝五铢:汉武帝死后,由年仅8岁的儿子刘弗陵继位,即昭帝,在位13年(前86年-前74年).昭帝死时年仅21岁.由刘病已(刘询)继位[刘病已的祖父是卫后之子,曾被立为太子(淚太子),被诬害而死,子孙都在民间].在此其间的五铢钱均沿袭武帝的三官制,风格上有所改变.昭帝三官五铢宣帝三官五铢昭,宣帝其间,铸钱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进,就是用母范翻造泥子范.在此之前,官铸钱都是用石范,铜范等直接浇铸,对钱范的损耗较大.而用母范翻制泥子范的方法对母范几乎没损耗,而且提高了铸钱的效率,出现严重移范的机率就更少了.双胎五铢就是采用母范翻子范法的典型物证.西汉过了宣帝统治的顶峰,开始逐渐衰落.皇亲国戚和豪强地主,采用各种手段霸占大量的土地,使无数的自耕农民失去产业,成为流民,也使经济变得萧条.并在民间有盗磨五铢钱外郭,取铜屑盗铸的现象.磨郭五铢也始于此.磨郭五铢西汉末的私铸五铢毛边五铢:出土于西安市郊的三官铸钱遗址.是当时的废品,废弃的原因大多是移范,钱体或钱文有严重的流铜,钱体畸形残缺等.此类钱未经加工打磨,边沿和穿口多有余铜.并不在民间流通,只能在铸钱等遗址出土发现.武帝时期的五铢特征:因为铸范为石质或铜质钱,所以钱文明显略带隐起,五字相交的两笔比较直.赤仄五铢昭帝时期五铢:沿袭了五帝五铢的三官制,风格有所改变:钱文不再隐起,五字相交的两笔较弯曲.宣帝时期五铢:边缘较阔,厚重制美,五字相交的两笔更弯曲,与上下两横几乎垂直交接.有什么其他关于五铢钱的疑问请回帖提出,谢谢!让大家久侯了,续:鸡目五铢:工整精美,堪称小巧玲珑.也是颇有争议的品种,对于其铸造时期主要有3种观点:<1>南北朝陈五铢说:被认为是,但明显不是,可以否定了.天嘉五铢:<2><华谱>:"俗称'鸡目五铢',旧说系之南朝陈文帝天嘉年间铸币.新说认为系西汉时期由东园匠专铸皇室陵内用冥币也.按,据出土实物鉴析,均未见流通之磨损痕迹;又,是物尽出自墓葬(或陪脏坑),从而"冥币'之说,更有根据矣.<3>我比较赞同民国时期的说法:王莽铸的,与大泉五十,契刀,金错刀子母相权相权,铸于王莽篹汉前.看行制字文,如同缩小了的宣帝五铢.愚曾买一些小泉直一的窖藏筒子,打开发现常有鸡目五铢,足以推翻<2>的观点.鸡目五铢:东汉建武五铢:始铸于汉光武帝(刘秀)建武16年(40年),其钱与淮阳王五铢几乎一样,至今难辩.中山国铸的郡国五铢面的五铢,我为什么能肯定是中山国铸造的呢? 请再看以下的图这些破烂是什么?是我认为我去年的一大艳遇与收获,满城出土的毛边五铢,而且很多是铸造残缺的,是当时铸成后被废弃的,也不可能参与流通的,与西安铸钱遗址出的风格,坑口截然有异以上均是满城出土的中山国郡国五铢,下图是同出的钱树树枝`。

五铢面月记号

五铢面月记号

五铢面月记号

五铢面月记号是我国古代货币的一种。

五铢钱起源于汉代,是我国古代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之一。

五铢面的“月记号”是指在货币上刻有一个月亮的图案。

这种记号的出现,使得五铢钱具有了更高的收藏价值。


五铢面月记号的具体形态特点是:圆形方孔,钱文为“五铢”,直径约为2.5厘米,重量约为3.5克。

其铸造材料主要为铜,也有一些铁五铢和铅五铢。

五铢钱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铸造和改革,不同时期的五铢钱在形制、重量、钱文等方面有所差异。


五铢面月记号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见证了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演变,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

如今,五铢钱已成为收藏爱好者关注的重点对象,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五铢钱的产生及其意义

五铢钱的产生及其意义

五铢钱的产生及其意义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商品货币关系日趋于复杂。

与战国时期比较起来,汉代的货币经济已有很大的发展,这时,人民向国家所纳的租税,田租用谷粟,算赋、口税则用钱,更赋也可以用钱代应,买爵、赎罪有的也用金、钱。

在国家支付方面,两汉的官傣虽然以米解计算,但发付的时候,则往往部分支付现钱,东汉的官傣则规定为半钱半谷,朝廷的赏赐也多用黄金与钱。

与此相关,货币制度也有了重大进步与发展。

汉承秦制,仍以黄金与铜钱为合法的货币,黄金主要用于赏赐、馈赠,而甚少流通,仍系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货币,但它的单位则已入锰为斤;至于民间日用,则主要是铜钱。

汉武帝时,中央政府统一了铜币铸造权,建立了“五株”钱制度。

一、五铢钱的产生秦始皇统一我国的货币制度,规定重如其文的“两半”钱为全国统一的货币,但是为时不久就被破坏了。

因为,秦始皇死后不久,天下大乱,刘邦于秦亡后的第四年,既公元前206年即汉皇帝位,不多时就因“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①,也就是说,汉朝代秦以后,放弃了中央政府垄断铜币铸造权的政策,听任私人铸造轻钱,以改变秦半两钱过重,不适于日用流通的情形。

这时,流通中的货币已是轻小的铜钱,虽然“半两”作为货币单位的名称,仍然被沿袭下来,可是原来名实一致的“半两”钱制早已不存在了。

当时民间所铸的钱称为荚钱②,这种钱钱文仍用“半两”,但较秦半两大为轻小,穿孔较大,肉薄,形制不规整,重约2克许。

任民私铸,必然会导致轻薄劣钱的大量流通,甚至出现不到一株重的“半两钱”。

这时,正值战乱以后,疮痰未复,物资匣乏之时,而一些豪强、富商,趁机囤积居奇,于是造成物价腾贵,竟至发生“米至石万钱”的情形③。

所以,如何稳定货币,健全钱法,就成为汉初的一个重要经济课题。

这一任务,前后经过了七、八十年,即经过高后、文、景以至武帝时,钱制更改了八、九次,官铸、民铸亦数有更张,最后武帝统一了全国的铜币铸造权,建立了“五株”钱制度,才最终获得解决。

“五铢钱”的形制

“五铢钱”的形制

除宝文中的上述现象以外,在一些五铢钱上 还发现或阳文或阴文、而阴文居多的多种字样, 如母王工小大田为川平土中卜木女阳公平法平 孝业辟关五利后君宜侯王八十二廿八等等几十 种字样,且这些字文的分布多不规矩划一,上下、 左右、面、背之处,几乎都有发现。
对于上述文字的含义,有的是记地点,有的 是记人名,有的可能是炉别暗记或记数,还有的
好好学习,不逃课,不迷恋网络,在每次考试中也一直做着佼佼者,可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当 10~20 个小钱使用;而三国时刘备铸的直百 五铢钱,一枚顶 100 枚小钱,则是明显的虚值。 总之,各个王朝和帝王时期铸的五铢钱,从形制 上看一致的很少,大多各具特色。
第二,从宝文上看,五铢钱除古龟兹文外多 为篆书,但也有阳文、阴文及书体变化之别。有 的篆书类玉筋篆,如梁武帝的天监五铢;有的又 是方折篆体,如北魏的太和五铢。而在五字的写
可能是行用地所凿之记号。
好好学习,不逃课,不迷恋网络,在每次考试中也一直做着佼佼者,可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第三,五铢钱上的纹饰与记号。五铢钱上的 纹饰与记号非常之多。 1968 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 靖王刘胜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许多五铢钱,其中 带记号的占了 70%,仅四决纹钱就有 464 枚。多 年的发现和研究证明,在五铢钱中,除了四决、 四出、三角、星、月、杠、横、竖纹等多见的纹 饰、记号外,还有些比较稀见的纹饰成为五铢钱
首先,从形制上看,五铢钱有大、小、薄、 厚,有廓无廓,穿大穿小,凿穿、剪边、磨廓等 多种样式。如五铢钱最小者,径仅 1 厘米,重 0.6 克上下;较大者,则径达 2.7 厘米,重 6 克左右。 从当值上看,标准的上林三官五铢就是以一当 一,而在其他的一些五铢中,变化就大了。如西 汉的赤仄五铢,以一当五;南朝宋文帝铸的五铢 重八铢,泉界中有当两之说;梁元帝及梁敬帝时 铸的两柱五铢、四柱五铢,虽重不过二三克,却

古代金属货币的演变

古代金属货币的演变

夏商周既是货币起源也是货币发展时期1,夏商时期根据出土的文物考究,我国最早的货币是在夏朝时期诞生的,当时住在海边的人们发现海贝特别美观,极具观赏价值,于是被夏朝的人们收藏起来当装饰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发现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其实是因为人们发现一个重大问题,即一只鸡与水果没办法以同等的价值进行交换了,所以需要一般等价物,即具备货币的物品。

于是立即付诸行动,至此诞生石头所制作的贝币,接着陆续使用骨头、陶瓷等原材料仿制贝币,即我国最早的人工制作的货币诞生了。

这个时候的计算不似后世以重量为计算单位,商朝的货币计算单位是“朋”,以五个贝币串在一起为一串、两串即为一朋。

2,周朝时期我国的周朝时期,因为当时的实际发展状况将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西周和东周的春秋战国。

西周属于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巅峰阶段,所以货币的发展继续发生新的变化,但是西周的主要流通货币还是贝币,只是发展到中期之后,西周诞生了我国古代史上最早的金属货币,即用青铜制作的贝币。

与此同时,西周在这个时期还诞生了用金银玉石制作的贝币,只是这些货币不用于流通,只是作为周天子对王公贵族的赏赐物。

西周不仅诞生金属货币,还针对贝币制定统一标准,即用作货币的只能是小型海贝,而大型海贝只能当作装饰品。

而且西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西周后期,石贝、骨贝、陶贝等贝币被陆续淘汰,这些货币本身的原材料已不具备重要价值。

在西周的周孝王时期,货币计算单位也发生变化,开始出现以重量计算的方式,单位是“寽”,一“寽”大概是十二铢,这个计算方式的出现,为后来奠定基础。

东周的春秋战国阶段,我国的货币发展和变化如雨后春笋一般。

在当时除青铜贝币以外,开始诞生以生产工具为模型的货币,例如布币和刀币,这两种货币在诞生之初不仅可以当作货币使用,还能作为生产工具使用,到春秋战国后期更是诞生我国第一枚圆形铜钱。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发展变化1,秦汉时期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之后,对于各个方面都要定下统一的标准,其中货币也是,秦始皇先是以之前秦国发行的圆形圜钱为形制基础,统一演变成圆形方孔铜钱,在铜钱上面铭刻着重量,这就是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秦半两”。

汉代的五铢钱如今交易价格已经破百万了!

汉代的五铢钱如今交易价格已经破百万了!

汉代的五铢钱如今交易价格已经破百万了!中国古钱币始于夏,最初是以贝币为货币,始于殷商,后⾄东周,再到嬴秦,经过四千多年的发展,在世界上创下了七⼗余项最⾼纪录。

于元⿍四年(公元113年),汉武帝颁布了禁令,禁⽌地⽅铸造钱币,并将全国各地铸造的钱币全部运往京城,并将货币的权⼒集中在中央。

中央设⽴了⼀个专门的货币铸造机构,也就是⽔衡的下属官(钟官、鉴铜官、技术官),负责铸造货币。

钟官负责铸剑,鉴铜师负责检查铜的品质,技艺则是雕刻。

⾯⽂“五铢”的钱币,最早铸造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称五铢。

五铢是秦汉时期货币史上⼀个重要的转折,它使国家统⼀了铸币权。

西汉五铢枚重五铢,造型规则,重量标准,铸造⼯艺精细。

王莽篡汉,改元为新,王莽颁布了⼀系列的政令,禁⽌五铢,实⾏新的货币,三⼗多种,都是仿照周制⽽成,数量庞⼤,流通不便,⼤量的钱币被强⾏推⾏,造成了巨⼤的经济混乱,很快就崩溃了。

因为王莽禁汉,⼤量的五铢被集中销毁,王莽颁布法令,凡是⽤五铢或五铢以上的,都要处以死刑,曾经流⾏的五铢五铢,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惩罚。

东汉建武⼗六年,刘秀在王莽改⾰时曾中断过的五铢制度,对恢复社会经济有了积极的影响。

三国、晋代、南北朝、隋唐、五代、⼗国,是中国货币历史上的⼀个重⼤转变。

到了开皇五年,隋五铢正式在全国流通。

这是⼀枚外圆内⽅的钱币,代表着世界和宇宙。

⼆篆字“五铢”,字迹纤细,风格统⼀,“五”字平平淡淡,上下两横相交,相交之处微微向⾥。

“⾦”字的“铢”字呈箭形。

其⾯郭宽⼴,外形规整,⾁⾯光滑,内、外郭稍⼤于钱⾁,厚度均匀。

这枚铜钱印刷整齐,铜质厚实,形体完整,字体优美,⽣锈⾃然流畅,古朴典雅。

整体铸造深邃,重量适中,铸造⼯艺精良,⽂字突出,边缘宽,外郭略宽,铜⾊厚实匀称,内外郭宽窄,规规矩矩,极有收藏价值。

古钱币虽然体积不⼤,但上⾯却留下了⼤量的历史痕迹。

现在的古钱币已经很少了,但是每⼀枚都是价值连城。

古钱币的价值取决于其存世量、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并会因供求关系的变动⽽有⼀定的变动。

五铢钱的发展演变

五铢钱的发展演变

五铢钱的发展演变1.引言1.1 概述五铢钱作为中国古代货币中的一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春秋时期,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五铢钱最初是以五条小铁棍串在一起形成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圆形的铜币。

这种货币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国内外的经济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铢钱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其中包含了金属冶炼、钱模制作、铸造等等工艺环节。

制作五铢钱时,首先需要将铜材熔化,然后将熔融的铜液倒入准备好的钱模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就可以得到铸好的五铢钱。

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非常繁琐。

五铢钱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是一种货币形式,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它的使用给人们的交易带来了方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五铢钱也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见证了古代中国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将详细讨论五铢钱的起源和制作工艺,分析五铢钱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其发展演变进行总结。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五铢钱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历史价值进行思考。

通过对五铢钱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和货币文化,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智慧。

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整体安排和组织进行介绍。

下面是文章结构的内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讨论和阐述五铢钱的发展演变:首先,将对五铢钱的起源进行介绍。

在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五铢钱的起源和起初的使用情况。

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将揭示五铢钱的最早出现和使用情况的变迁。

接着,将重点探讨五铢钱的制作工艺。

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五铢钱的制作过程、材料选择和制作工艺的演变。

通过对五铢钱的制作工艺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五铢钱在制作过程中所蕴含的技术和艺术价值。

在文章的结尾,将对五铢钱的发展演变进行总结。

通过回顾五铢钱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变化和演进,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地位。

同时,还将思考五铢钱在历史上的意义,并对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犍为五铢”
罗家祥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这首诗是唐朝刘禹锡所作的《蜀先主庙》。

诗中,他以“业复五铢钱”代指刘备、诸葛亮立志北伐,恢复汉室的事业。

原来,五铢钱是西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通行全国的货币,到东汉、蜀国依然使用。

因此,以五铢钱代称“汉朝”也是理所当然的。

古代的流通手段有多种,但使用期限最长的硬通货还是金、银、铜之类。

犍为郡在历史上有多处金、银、铜矿见诸史册。

西汉汉武帝开置了犍为郡,属下的朱提、堂琅县等出铜,所产的铜器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方国瑜在其所著《朱提堂琅洗概说》中说:“炎汉铜洗见于金石书著录者,已数百器,其铭文之有地名可考,则以朱提、堂琅所造为最多。

”在今云南昭通(古属犍为郡)曾出土“大泉五十”钱范(钱范是铸钱的模型。

背面有“日利千万”四字,与其他地区发现的王莽钱范全同。

这说明当时昭通早就有管铸币的钱局)。

三国时,刘备入蜀后,自称“汉中王”,他以汉朝的继承人自居,货币实行“五铢钱”,为稳定物价,他还曾经发
行了“直百五铢”的大额货币(见图)。

其中,有一种“犍为五铢”钱,是中国最早的地名钱。

犍为(治武阳,即今彭山)当时是巴蜀的商业中心,与蜀郡、广汉合称“三蜀”。

当地所铸的“犍为五铢”钱背后有一个“为”字,有阳刻夜有阴刻,直径2.9厘米,重9克。

背有“好右有为”之字,相传是诸葛亮手笔。

凡钱背有“为”字者,属益州犍为郡所造,方穿圆钱记铸地名者即由此始。

所以收藏界称之为“犍为五铢”。

其文字,“直百”为隶书,“五铢”沿承汉五株小篆,像这样币文为篆、隶合用钱币,在货币史上也是少见的。

以隶书为币文,始于蜀,当为后世钱文用隶之滥觞。

《三国食货志》云:“蜀自刘备于建安十九年始铸直百钱,续铸之直百钱甚多,其面文为直百五铢、背‘好右有为’字者,当系犍为郡所铸,知蜀之铸钱不限在一地也。


犍为郡有铜山,又是“五尺道”通向南部的要道,因此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20世纪70年代,在四川威远县出土一批古钱,其中直百五铢400多枚,“犍为五铢”103枚。

据《威远县志》记载:“汉时威远县为资中县”,隶属犍为郡。

它是以一当百的“大钱”,因为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逐渐越铸越轻,价值也越来越低。

但今天已经成为古币收藏者的珍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