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_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1、准确理解重点字句含义;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和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诵读、品析、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3、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并培养审美情趣,丰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言志。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二、讲新课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⑴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
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
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
著有《范文正公集》。
⑵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
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2、范读课文,学习生字: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观夫(yú fú)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潇湘(xiāo xiāng)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霏霏(fēi fēi) 怒号(háo) 樯倾楫催(qiáng jí)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 míng) 波澜不惊(lán)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千里(hào)静影沉璧(bì) 宠辱偕忘(xié) 嗟夫(jiē)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教案:八年级语文岳阳楼记说课稿

教案:八年级语文岳阳楼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材是《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岳阳楼记》一章。
这篇文章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讲述了他在岳阳楼时的所见、所想、所感,并抒发了他对大唐江山的热爱。
2.教材特点(1)本文为散文,以记游为主题,描写逼真,语言朴实。
(2)该篇作品表现出咏物、咏景、咏史的多重特点,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3)该文注重细节描写,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适合作为语文修辞训练的途径之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杜甫的思想和创作特点。
(2)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对文字和艺术的感知能力,提高语感和修辞能力。
(3)掌握一些基本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2.能力目标(1)能够对本文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尤其是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
(2)能够初步体验到艺术的美和魅力,培养审美能力。
(3)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文本分析和创作,如发挥想象、写作小品文等。
3.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情。
(2)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文学情趣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1.任务呈现开始呈现教学任务,在学生的想象和感觉里激起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老师可以通过放一段旅游片段,带学生领略岳阳楼的古韵,制造视觉上的惊喜和心理上的预热。
此外,老师还可以对杜甫的诗歌进行简单的背景、思想和艺术创作特点的介绍,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对这位文学大师的尊重和好奇。
2.导入讲解通过简短的导入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内容。
第一步,通过课前导读,带领学生快速预览文章的主旨、脉络和整体结构,强化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和理解。
第二步,带领学生讨论文章的第一段,了解作者在自己的游历中所体验到的美妙风景和人文景观,以及他的游历的时间、地点和主题。
八年级下册27岳阳楼记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27岳阳楼记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岳阳楼记》。
文言文教学要想做到扎实而灵动,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文言功底,底蕴深厚。
我自知自己的浅薄,所以教之前就得琢磨来,琢磨去,以减轻自己的一点负罪感。
《岳阳楼记》中的一词多义,重点实词,重点语句的翻译,落实到位,一方面要应付考试,另一方面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
因此,这篇美文非读不可,非背诵不可。
以诵美文,品美辞,知人论世,悟哲理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
《岳阳楼记》以中国四大名楼的介绍导入,以美贯穿全文。
诵美文——赏美景——品美辞——最美是情怀组织教学。
赏美景中,沉入文本,说说你认为洞庭湖和岳阳楼最美的景观是什么,并说说打动你心的原因。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三幅美景是如何写出来了。
感受作者写景的层次感;选择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洞庭湖、秋景与春景的什么特点;运用了动静相结合、对比、反衬等多种手法、既写了景物还写到了人的活动等等】一说这些,真的就觉得不亏是大师,留下这些精品,妙不可言,美哉!最后作者说到微斯人,吾谁与归。
斯人是什么人?古仁人的标准是什么?藤子京属不属于古仁人?找到依据。
也出示了对藤子京的介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
做这样的人,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所以,我们来看,“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含义是很丰富的,是范仲淹的自勉,是对滕子京的勉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共勉,当然也是对我们所有的人共勉。
你能列举出历史上还有哪些人也有这样的远大的抱负呢?拓展运用:将《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做一个比较,从这些古仁人身上你学到些什么?或许我们做不到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心怀天下,但我们可以学习欧阳修,苏轼身上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
《岳阳楼记》是否偏题?作者不记岳阳楼,而转入对洞庭湖的描写,可见作者的写作技巧高超,避实就虚,扬长避短,因为前文已经说过“前人之述备矣”有前人的记载,再记显得多余。
初中语文_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体会虚词以,之的用法。
(重点)2.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品味文章语言,理清行文思路,体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难点)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培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岳阳楼记》第一课时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城西,下瞰洞庭,遥对君山,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登临岳阳楼,俯看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气象万千,景色壮美,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
虽然从未登临此楼,但是一幅《洞庭晚秋图》,却让范仲淹挥笔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开阔心境,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浩然正气。
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千古流芳的的美文,品读经典,光亮人生。
2.作者介绍: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文学家范仲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反对奢靡文风,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工于诗词,善作文章。
政治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依然不改忧国忧民的初心。
军事家范仲淹:驻守边塞卓立功勋,使西夏多年不敢入侵。
当时边境上流传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西夏军中也流传:“小范老子,胸中自有十万雄兵。
”3.写作背景:庆历年间,北宋朝廷内忧外患,已到了变法图强的时候。
范仲淹临危受命,主持庆历新政,在澄清吏治,惩治腐败时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知政事的职务,贬放邓州,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也因此而受牵连,以莫须有的罪名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时滕子京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岳阳楼记》课文赏析

《岳阳楼记》课文赏析《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著名散文。
通过对岳阳楼的景色和情感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下面从语言精练优美、结构严谨完整、情感表达丰富、主题思想深刻、文化内涵深厚、艺术手法多样和自然景物的描绘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语言精练优美《岳阳楼记》的语言精练优美,用词精准,句式灵活多变。
作者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富有韵律感。
二、结构严谨完整《岳阳楼记》的结构严谨完整,层次分明。
作者首先简述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概况,然后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和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接着阐述了作者的忧乐思想和政治抱负,最后总结全文,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期望。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逻辑严密,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三、情感表达丰富《岳阳楼记》的情感表达丰富多样。
作者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和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叹。
同时,作者也通过阐述自己的忧乐思想和政治抱负,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主题思想深刻《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深刻而独特。
作者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和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阐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及社会责任意识。
这种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使得整篇文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五、文化内涵深厚《岳阳楼记》的文化内涵深厚而丰富。
作者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底蕴。
同时,整篇文章还融入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道家的自然观,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文化内涵使得整篇文章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厚重感。
六、艺术手法多样《岳阳楼记》的艺术手法多样而独特。
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使得整篇文章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的艺术效果更加出色。
八年级语文《岳阳楼记》说课稿(精选10篇)

八年级语文《岳阳楼记》说课稿八年级语文《岳阳楼记》说课稿(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岳阳楼记》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岳阳楼记》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27课。
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
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
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
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
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
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目标分析:(一)三维目标确定: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稳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的特点。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意境,读出情感,领会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理解文中的主旨句,激发爱国热情,胸怀天下,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初二学生,通过将近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岳阳楼记》课文分析

《岳阳楼记》课文分析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
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
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
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
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
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
“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
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
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
“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
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
八年级语文岳阳楼记教案解析

岳阳楼记教案解析《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其内容描绘了唐朝时期名胜“岳阳楼”的美丽景色,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民生的关注。
本文将为各位八年级学生讲解《岳阳楼记》的教案解析,希望对大家的语文学习和文化素养提升有所帮助。
一、教案梳理本教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课前预习环节、课堂授课环节和课后作业环节。
其中,预习环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前置知识的学习、基础词汇的掌握和篇章结构的把握等。
授课环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课文的朗读、语言的解析、文字的欣赏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等。
而作业环节则涉及了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思考,同时也包含了相关文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二、教案重点1.课前预习环节的重点在于梳理前置知识,包括了了解课文主题、熟悉作者背景、掌握基础词汇和阅读方式等。
其中,关于课文主题的了解可以通过以往文学作品的学习和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来实现。
而对于作者范仲淹的背景和岳阳楼的具体情况,则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以充分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2.课堂授课环节的重点在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欣赏,包括了语言表达的解析、形象描写的把握和意义表达的分析等。
其中,语言表达的解析重点关注的是词语的使用和句式的构成,以突出课文的文学价值和表现力。
而形象描写的把握则需要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细节描摹和联想想象等方式来感受课文中的艺术魅力和美学趣味。
意义表达的分析则需要学生对课文中隐含的思想和寓意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究,以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思维品质。
3.课后作业环节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课文内容,包括了词语的练习、短文的写作和扩展阅读等。
其中,词语的练习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汇和常用表达,同时要求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词语来进行文学创作和生活表达。
而短文的写作则是通过作文的方式来巩固和拓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提高其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扩展阅读则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和历史资料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以提高其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教材分析
肥城市白云山学校贾宁
一、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以五首古代诗歌组成外,其余四课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范仲淹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千回百转,层层推进,骈散交替,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依据王荣生老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对语文教材选文的分类,《岳阳楼记》当属“定篇”类选文,学习课文本身即是其教学目标,即“教教材”。
作为“定篇”的篇目当以文本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进入这些优秀文化中去“见识一番”,“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课文本身就是这类选文的教学目标。
二、不同教材版本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处理
以上表格摘自上海师范大学张凝珏的硕士论文《<岳阳楼记>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确定》。
通过对不同教材的单元导语、课前提示、课后练习等部分的对比可以看出,各版本的教材都无一例外地把理解与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作为学习《岳阳楼记》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鲁教版、语文版、鄂教版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感受记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在文章三、四两小节中出现的四字整句,两两对偶,多有押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一、二、五小节中的散句不拘一格,整句散句相互配合、相映成趣。
六套教材中,有人教版、沪教版、鄂教版、鲁教版关注到了这一教学内容。
各套教材都建议《岳阳楼记》作为一篇文言文,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也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除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也在这篇文章中显露无疑,鄂教版的教材编写者在课后“理解·探究”的第三题“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的意思,领会用词的妙处。
”就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字的精妙。
在了解课文内容方面,各教材都利用朗读与背诵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与大意。
三、课程教材内容的整合
《岳阳楼记》的学习过程设计以读贯穿,将读的要求依次确定为“读得准确、读得清楚、读出味道”,让学生在朗读中跟随作者走进作品深处,读文、读人、读出自己。
立足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梳理写作思路,让朗读内容更加清楚;放飞想象,畅写美景,帮助学生在夯实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也就是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教师范读、学生点评,小组合作、创读探究,将朗读与理解、感悟、品析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所说的“味道”自然溢出;悟情达理,走进作者,感悟作者情怀的同时进行拓展,“听听历史的回音”、“听听时代的召唤”、“听听自己的心声”,学生情感的提升自然共鸣;畅谈感悟,教师寄语,将本单元课文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抒写的情感进行比较分析,激励学生的同时实现了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四、课程教学资源的取舍
以文本为中心,进行朗读、感知、品析、感悟、写作;教学过程中朗读的音频、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的微课视频、范仲淹身世经历的视频资料,起到了较好的补充拓展作用;配合朗读的乐曲音频,起到了较好的渲染作用。
五、教材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
以朗读、感悟为主,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文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语言为核心,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感悟深情”,将教学难点确定为“感悟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伟大抱负”。
六、教学内容课时安排、课型
课文安排用两课时教读,均为新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