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一个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令人感恩良多。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文章中的美好情韵,逐步领略到文章中的深层意味。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8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8篇)《孤独之旅》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熟记小说的三要素。
⑴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⑴熟记作者采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2、能力目标: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⑴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顽强的品德。
⑴感受小说如诗如画的语言。
【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文章内容的叙述,体会小主人公是怎样一天天坚强起来的。
2、难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决办法】自读讨论,抓住关键语言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录音机。
【教学设计思路】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和文中语句来掌握整篇文章,最后进行总结扩展。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
二、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
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级上册)中江县凯江中学校赖晓金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孤独”的含义,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一朵鲜花,让生命更灿烂,因为它除去了浮躁、怯懦,造就的是坚强。
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孤独”呢?(幻灯片出示)我们班的龚洪程同学就曾经在作文中这样理解”孤独”的感受。
(出示学生作文选段)有请龚洪程同学。
他的作文告诉我们,小小心灵偶尔也应学会去享受孤独,让孤独将我们的人生装点得更美丽。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少年杜小康去一起体验一段孤独旅程吧。
(出示幻灯片--课题并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1昨天,我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了整个故事的结构。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次迅速地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然后用两个词来概括小说中我们主人公心理旅程的起点和终点。
(出示问题)起点:孤独终点:坚强(出示答案)2寻找“孤独”这是我们主人公的一次心理旅程,从起点到终点,沿路的风光到底有些什么呢请大家拿出手中的笔,快速地找出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
(出示问题)比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
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出示部分句子)3个性彰显,你要主动如:(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1
五、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跟同学们互动)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只有经 历了风雨,才能感受到阳光的明媚,彩虹的绚丽。的确,人生旅途并非一帆风顺,有人在欢 乐幸福中成长,也有人在孤独艰辛中长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去体 验少年杜小康孤独的放鸭生活, 和杜小康进行一次零距&lm=-1&word=%D1% F4%B9%E2%D7%DC%D4%DA%B7%E7%D3%EA%BA%F3 (二) 、出示学习目三) 、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勾画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找学生 回答) (四) 、教师提问,学生跳读课文思考。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并给每个情节列小标题。 2、找出各个情节中反映杜小康心理的词语,并体会“孤独”的含义。 3、请欣赏电影《草房子》片断,%BF%D7%D3 学生提出自己在读文过程中产生的不懂问题,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解 决。 学生问题预设: 1、文中描写鸭子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2、品析文中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倒数第二段仅仅是在写鸭子吗?
归纳概括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并出示知识树(培养学生把握规律的能力)
巩固应用
用一种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自己设置情境(巩固学生对环境描写的运用。 )
拓展创新
畅谈“孤独”用“孤独是……。 ”写一句话在全班朗诵。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探究创 新精神) 结束语: 现在老师想送给同学们几句名言做为你们的座右铭, 激励你们遇到困难勇往直 前,愿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伴随《壮志在我胸》记录下去。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马里欧特
解决问题
找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不清晰之处教师点拔。 在回答过程中将学生问题穿插 进去进行分析解决。 教师加入追问: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学完 这篇小说你有什么启示? (老师提问及学生提问的目的:教师牵引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给不会提问的学生提 示,让他们有事做,实现全员参与。学生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参与学习。解 决以学生自主、合作解决为主,教师点拔次之,培养自学能力。 )
孤独之旅教案模板锦集5篇

孤独之旅教案模板锦集5篇孤独之旅教案篇1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题材接触过一些,对三要素的内容有所了解。
但是理解分析、鉴赏__主题和写作手法远没有形成系统。
感性多,理性少。
所以需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体验感知,思考领悟,提高他们品味鉴赏能力。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作者把孤独的感受描写、渲染、烘托得淋漓尽致,其中大量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再有__平淡的情节、朴实平白的语言都使__个性鲜明。
教法分析:__篇幅较长,是自读篇目,属长文短教型。
设计思路要考虑到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诵读法、点拨法是我教学__的基本策略。
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出问题,初步了解课文。
课上预设四个教学环节:(1)了解学情环节使教学实施有针对性,并随时调整预设,以学定教,促进生成。
(2)整体感知环节从梳理情节入手,突出人物心理发展历程,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提炼词语能力。
(3)研读赏析环节,通过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多元化赏析。
遵循阅读规律,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分析、理解课文,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4)感悟收获环节,张中行先生曾说:“读好__,从两方面学,一方面是内容,要透彻了解它传播了什么知识,宣扬了什么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也就是在写法上或语言文字上有什么可取。
这后一点很重要。
”这一环节实际是小结,强化所学所用的意识。
教师寄语部分推荐作家作品,鼓励课外阅读,更好地解读教材,品味作品风格。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小说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培养。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优秀8篇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优秀8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细节、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吗?当你面对父母的唠叨时,当你面对网吧门口十八岁以下禁止入内的牌子时,当你面对成堆的作业时,你是多么盼望长大!可是,在成长过程中烦恼与孤独随之而至,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就让我们从一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孤独之旅》。
二、浏览课文,完成各题。
1、自学生字词,完成习题1、2题。
2、本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三、品味语言1、跳读语言描写,赏析人物。
每句语言的背后分别站着一位怎样的杜小康?(提示:1、联系相关内容。
如时间、地点、状况等。
2、言为心声。
关注人物心情、心理、说话背景。
)例如:“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这里站着一个的杜小康。
2、文题“孤独之旅”含有何义?讨论明确:一是指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二是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小结: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四、关注环境描写,拓展延伸。
齐读36段,完成以下问题。
1、此段都用到了哪些写法?(可从修辞、结构、顺序等方面分析)2、此段有何作用?3、《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在自由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课文内容1、谁来讲一讲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杜小康因家境中落,无奈中随父亲到远方的芦苇荡中放鸭,经历了茫然、恐惧、害怕、孤独等,最后长大成熟的故事。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通用5篇)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通用5篇)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一、旅程读课题。
尝试各种语气。
谈谈对课题“孤独之旅”的理解引导1:既是旅程,就有它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从油麻地到芦苇地;从小鸭培养到下蛋;从已经失学到复学有望;从脆弱敏感到勇敢坚强……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孤独相伴。
引导2:交流所划的词语,想必写人物内心的词语较多:回家、永恒、前方、茫然、恐惧、回头、陌生、寂寞、振奋、未知、撩逗、茫茫、漂游者、依托、重复、害怕、绿色的浪潮、万重大山、逃不走、胆怯、慌张、安静、清香、家、孤独、单调、干巴巴、注满了的孤独、想家、迫切、大哭、哭、没有哭……(重新理解课文标题)引导3:交流勾画的心得——所可勾画的词语越来越少。
任凭外在的世界如何狂风肆虐,我们也看不到他内心的波澜。
分析与小结:杜小康的精神世界在发生着一种变化。
越来越坚强。
孤独感呢?……最初的那种心潮起伏、情绪波动呢?……找到更多的句子验证这一点(坚强的“证据”):读思39-41段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以及“就”、“又”。
读思第44-48段杜小康的“哭”与“没有哭”。
哭——幸福的泪奔;幸福有两种;即将凯旋的小英雄。
骄傲地读课题。
(他的伤痕就是他的勋章;极至的疲累和困倦提醒着他的幸福与荣耀)没有哭——对比之前杜小康梦醒时分的痛哭;相似的情境,不一样的反应。
形成对“旅程”的两重理解:是杜小康精神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孤独的。
但孤独也在变化着;孤独之旅,是属于孤独的旅程。
二、孤独孤独感这样的来去,缘起缘落,难道不值得琢磨吗!什么是孤独?人到底为什么孤独?说说自己的理解。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三篇.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设计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
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朗读课文,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嬉闹(xī) 觅食(mì) 驱除(q ū) 雍(yōng) 旧茬儿(chá)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
级上册)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中江县凯江中学校赖晓金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
“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
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
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孤独”的含义,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
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
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
是一朵鲜花,让生命更灿烂,因为它除去了浮躁、怯懦,造
就的是坚强。
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
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孤独”呢?
(幻灯片出示)
我们班的龚洪程同学就曾经在作文中这样理解”孤独”
的感受。
(出示学生作文选段)有请龚洪程同学。
他的作文告诉我们,小小心灵偶尔也应学会去享受孤独,让孤独将我们的人生装点得更美丽。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
起走进当代作家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少年杜小康去一
起体验一段孤独旅程吧。
(出示幻灯片--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
1昨天,我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了整个故事的结构。
现在,
我想请同学们再次迅速地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然后
用两个词来概括小说中我们主人公心理旅程的起点和终点。
(出示问题)
起点:孤独终点:坚强(出示答案)
2寻找“孤独”
这是我们主人公的一次心理旅程,从起点到终点,沿路的
风光到底有些什么呢?请大家拿出手中的笔,快速地找出文中
你认为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
(出示问题)
比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
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
然
而,这不可能”
“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
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出示部分句子) 3个性彰显,你要主动
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你想像的画
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
并且思考作者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旅程。
(出示)
如:(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感到茫然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感到害怕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镇定下来。
--缓解恐慌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夜
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依然恐慌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感到孤独
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这样反而好了。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面对孤独不再恐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长大坚强
4师:这可怕的孤独和恐慌可以打垮一个人。
我真担心他会变成一个不再会说话的傻子!同学们,杜小康被打垮了吗?
师:噢,是这样的话,他眼前的景物还像以前那么陌生和令他恐惧吗?
师:可见,是他自己在调节自己的心理,自己在拯救自
己的灵魂。
正如海明威所说:“能打垮你的只有你自己!”
文章中有一件事最能证明杜小康是不会被打垮的,是哪件事?
师:对!找鸭艰难吗?最终找到了吗?
师:其实他完全可以靠着父亲去找鸭,可他受伤了还要
主动继续找。
你们看到了他哪些品质?
师:经历了这件事,杜小康的感觉是怎样的?
师:是啊!在放鸭的过程中,最令人欣喜的结局是怎样的?
师:小鸭能生蛋么?
师:那么,鸭既然能生蛋了,说明了什么?
5通过在风雨中找鸭的经历,杜小康,这个小小少年也长
大了.
环境描写探究
杜小康长大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从孤独到坚
强的心理旅程。
为了表现这种心理变化,作者运用了大量的
环境描写。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段落,说说
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麽作用?(出示问题)
1、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子,以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
的成长。
2、以芦苇作为人物心理变化的见证。
3、“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面对芦
苇荡中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这样,文章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舞台,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到了烘托、暗示、促进、推动的作用。
(出示)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文章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
我与小康比成长
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
孤独是一桩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
孤独是,需要
五、教师寄语:
1、罗曼罗兰对于孤独曾有这样的表述:
“关心社会生活的良好习惯,不应妨碍你们每个人倾注于内心的生活。
在连绵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激流里,你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以便认清自己力量的弱点,深入思考,然后重新再去接触大地……”
2、我们的作者曹文轩在《论孤独》中说:“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
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
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
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
六.小结:不要把孤独当成痛苦,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孤独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独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七、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草房子》,感受那些苦难中成长的孩子的心路历程。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杜小康的心理旅程:
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
不成熟
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
缓解恐慌
依然恐慌
芦荡安顿后:孤独单调
住段时间后:不再忽然地恐慌
成熟
雨后天晴时:坚强长大
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