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一个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令人感恩良多。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文章中的美好情韵,逐步领略到文章中的深层意味。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6《孤独之旅》教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6《孤独之旅》教后反思

16《孤独之旅》教后反思1、教材认识《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地成长历程,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

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

2、设计思路“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孩子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

因此我在教学前,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以一首感悟“孤独”的歌曲并以谈孤独作为导言拟定了这样的思路: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二、细读课文,体会孤独。

三、合作探究,感悟孤独(体悟成长)。

四、拓展延伸,面对孤独。

“板块一”通过内容概述、情节梳理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孤独之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板块二”通过细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引领学生走进“孤独”,体验主人公的孤独。

“板块三”引导学生从孤独中体悟成长,突破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体会成长的艰辛与疼痛。

“板块四”则启发学生关注自我,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勇气和思想。

3、执教体会在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

这也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

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

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但囿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我只能将第一板块的阅读放置课外,而第二、三板块中采取了两种阅读方式:细读和赏读,使学生对孤独的感悟落到实处,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深入。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孤独之旅 》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孤独之旅 》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与困惑,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生、社会和自我认识的深入思考。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理解人生的坎坷与挫折,培养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还需引导。

学生在生活中也许会遇到类似的孤独和困惑,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对于人生思考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培养坚定的信念,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孤独之旅。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人生感悟资料。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作者的简介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合作探讨以下问题:a.课文讲述了作者的孤独之旅中的哪些经历?b.作者在孤独之旅中产生了哪些困惑和思考?c.作者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挫折和孤独的?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 第 课孤独之旅阅读指导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 第 课孤独之旅阅读指导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敎师姓名
任新婷
单位名称
新疆托克逊县第一中學
填写时间
2020.8
學科
初中语文
年级/册
九年级上册
敎材版本
义务敎育人敎版部编敎材
课题名称
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孤独之旅阅读方法指导
难点名称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我们阅读小说习惯于从情节、人物、环境入手分析,尤其对于情节的分析多着眼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割裂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其次在单篇文章中落实小说的梳理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等學习任务对于學生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练习
(难点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巩固练习:请在本文或本单元其他作品选取一点以因果关系为链条,全面分析,前后延伸,链起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环境。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學习了阅读小说的一种思路:3个步骤。相信大家通过杜小康的成长,能把握文章思想观点和情感,在困难面前有勇气谱写出一首自己的健康的成长之歌。
明确:这写出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其他还有许多
如(1)文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或描写心理活动的词或句子
方法:第三步:因果延伸
建议:以因果关系为链条,全面分析,前后延伸,链起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环境。
《孤独之旅》向后: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会带来哪些体验?
--------他从最初离开熟悉的油麻地的恐慌,恐惧、孤独-----接受孤独、变得从容-----暴风雨中找鸭:担当,乐观----长大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04 教学设计_孤独之旅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04 教学设计_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快速阅读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②品味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够运用环境描写抒发感情。

③培养学生鉴赏、品评文章的能力,能够体会文章的精妙描写。

2、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

②设置问题,渲染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之旅。

③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畅谈各自“成长”的体会与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环境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环境描写与作品的融合。

②感受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感,并体会“成长”所需要经过的历练,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2、理解编者命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小说深层意味。

(四)教学过程预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草房子》,看过吗?谁能给我说说杜小康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的成长之旅。

(板书文题、作者)2、自读感知,整体把握①学生默读全文,掌握字词;②理清小说情节;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③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3、合作交流,解读探究①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发展的句子。

A前行到望不见麻油地时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B到达芦荡时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主要教授九年级学生《孤独之旅》一文,使学生了解孤独与
友情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品味文学情感,展开思辨。

难点:理解孤独与友情之间的冲突与和谐,掌握文学鉴赏技巧。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引入孤独与友情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及思考欲望。

2.导读
简要介绍《孤独之旅》的作者、背景和主题,为学生打开阅读大门。

3.文本解读
逐段解读《孤独之旅》,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起伏,引导学生
深入思考。

4.情感表达
带领学生感受文中孤独与友情的情感碰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5.文学鉴赏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表达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反思总结
让学生就孤独与友情的主题展开讨论,总结课堂收获。

四、课堂作业
1.根据《孤独之旅》的主题,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孤独与友情的理解与感悟。

2.针对《孤独之旅》中的某一段文字,进行赏析,分析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技巧。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孤独与友情的主题,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同时,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情感表达能力。

《孤独之旅》教案及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教案及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重头再来》,直到上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

(出示文中插图)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处在浩浩芦荡中的孤独少年,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本文主人公是谁?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标题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一般读者能透过它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等。

)(三)课文研读:走走孤独之旅,聆听孤独的心声。

1、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只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理情节: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 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四人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四)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

这个孤单的少年,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1、请找出环境描写(芦苇荡、鸭群、暴风雨)的句子,轻轻朗读,说说它的作用。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孤独的深度思考,理解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尊重他人的孤独感受,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2)体会作者对孤独的深度思考,理解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四、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括课文《孤独之旅》的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1)挑选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在孤独中成长。

(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孤独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内容,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3.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2、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

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咱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


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
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2.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节,品读“孤独”
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分享交流。

要求:
1.按照情节的顺序,依次作答。

2.分享的时候,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注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
作“爸爸”或是“父亲”。

品读示例:
(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明确:环境描写及语言描写。

眼前的环境营造了一种迷茫而陌生的氛围,“我”离熟悉的油麻地越来越远,内心充满抗拒和孤独,甚至请求父亲让“我”回家。

(2)父亲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

他对我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明确:神态描写及动作描写。

父亲内心十分沉重,虽然不忍心,但是依然坚决地前行,面对父亲的漠视,“我”感到十分孤独。

(3)当我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我害怕了——这是我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我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明确:环境描写。

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我”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

【教学提示】
在品读“孤独”的过程中,注意向学生点明环境及人物描写等,注重分析细节的作用,将朗读与评析方法相结合。

突出此时杜小康的无奈、茫然、恐惧、害怕、胆怯的心理。

【学法指导】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

②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

④推动故事情节。

⑤暗示社会环境。

⑥深化主题。

目标导学四:面对孤独,收获成长
1.当知道“孤独”不可避免的时候,“我”是如何面对孤独的?请结合具体的语段谈谈。

(分享解读的过程如目标导学三)
(1)后来,我和父亲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这样反而好了。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明确:“我”和父亲已经学会适应现实环境,面对孤独。

(2)我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我居然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我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我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明确:经历过生活的艰辛,感到辛酸,但是并不悲哀,表明此时的自己已经接受现实变得坚强。

(3)我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我没有哭。

我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明确:“我”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练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
更加坚强了。

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文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并能在困难中成长,越磨练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他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委屈不怨天尤人,遭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3.鸭群是杜小康最亲密的伙伴。

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明确:杜小康失学后,去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他保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放鸭的成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在“下蛋了”的惊喜中。

小结主题,感悟长大
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学生感悟长大,用一句话小结读完本文的最深感悟。

2、读完课文后,如果让你对杜小康和杜雍和各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对杜小康,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杜雍和,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杜小康,请给你的妈妈、同学或老师写一封信,述说你的孤独之境,或谈谈你的心里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转换人物角度,利用朗诵,让学生更加感
同身受。

2.将人物心理、环境描写等分析融为一体,
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涵。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限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很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