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里杂存》(明)董谷
《万木图》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万木图》序原文及翻译译文《《万木图》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万木图》序原文及翻译译文《万木图》序原文及翻译杨士奇原文:《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
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
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
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
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
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
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
”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
既悉饭之,乃如所言。
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
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
先生指以戒其子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
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
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既皆失于兵。
而其子孙,佩服训戒,至于今不违。
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违,此图所以继作也。
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大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
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
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
是用告诸其来者。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略有删节)译文:《万木图》这幅画,是翰林侍讲建安人杨荣勉仁先生,为了彰显(/显扬)其祖父杨达卿的美德,(将万木)画出来留给后代看而创作。
元末,战乱饥荒,老百姓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到了人吃人勉强活下去的地步,即使是父子夫妻,彼此相望却难以互相保全,这种惨状到处都是。
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原文及翻译译文《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原文及翻译译文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原文及翻译周亮工原文: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得数贤人,不足匡勷不逮;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
故非确然能辨人之泾渭,则不如不与人见。
然天下无块然独处之人,势不能不出而与人见也。
士君子处此难矣哉!南陵盛此公家故不赀,先世有义声,屋以内多藏书,外多良田。
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
然是时,此公但闭户读书,固不出与人见也。
后,去而之秣陵,欲尽交东南士,东南士亦愿交此公。
此公以为:“世且乱,吾当见天子,慷慨言当世事。
彼经生何足语,会求其人于屠狗间。
”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绐。
是时边事急,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
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
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邑里,邑里又嗤笑之。
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
侘傺无聊,不数年,病矣。
岁在辛未,予自大梁来秣陵省家大人。
家大人好此公诗,语亮曰:“此间有盛此公,工为诗,儿识之。
”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
明年,此公目病,或不能视。
予窃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
此公曰:“如是,不如其遂盲也!”会目病甚,又念母老,乃别予归,意怆然,若不复与予见者。
予私以为予当复见之,孰意遂不复见耶?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
尝以书寄予大梁,至数千言。
言“子当不长贫贱。
他日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桃源之南,予墓在焉。
子当为我书石曰‘盛此公埋骨处’,予愿足矣!他则子之事也,予何言。
”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
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
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
乃使掾往慰盛母。
掾归,为予言盛母年且八十,妻倍孝谨。
一老仆,樵以供两孀妇,糠豆不赡,裋褐不完,败屋数楹,不蔽风雨。
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册1

《中华大典﹒文献目录典》普查书目一览表一、以下书目选自《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张九达先生四书尊注会意解三十六卷 (清)张庸德增补清康熙三十六年诒清堂刻本陶石篑先生四书要达二十七卷首一卷 (明)陶望龄撰 (清)徐灿袁终彩辑清康熙续薪堂刻本小学义疏六卷首一卷 (清)尹嘉铨撰民国六年刻尹氏小学大全本小学或问四卷 (清)尹嘉铨撰民国六年刻尹氏小学大全本小学后编二卷 (清)尹嘉铨撰民国六年刻尹氏小学大全本小学考证一卷 (清)尹嘉铨撰民国六年刻尹氏小学大全本小学释文二卷 (清)尹嘉铨撰民国六年刻尹氏小学大全本南北史合注一百九十一卷原缺卷一百七十二(一) (明)李清撰清干隆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撤出本檇李曹太史评镌古今全史一览五卷 (明)舒弘谔辑明崇祯二年周觉正刻本新锲李卓吾先生增补批点皇明正续合并通纪统宗十二卷首一卷(明)陈建撰袁黄卜大有补明末刻本名臣宁攘要编存十二种十二卷 (明)项德桢辑项鼎铉补明刻本新镌全补标题音注国朝捷录六卷 (明)郑以伟撰锺惺补明崇祯刻本山中闻见录十三卷 (清)彭孙贻撰清钞本遗事琐谈六卷附纪一卷 (明)沈寿世撰清钞本清流摘镜六卷 (明)吴嶽辑清钞本世泽编文部不分卷 (明)罗万化撰明钞本积经堂增订课儿鑑略妥注善本五卷 (明)李廷机撰清干隆刻本岭海焚余三卷 (明)金堡撰民国乌程张氏刻适园丛书本台北大通书局 1987皇明名臣琬琰录三十二卷(一) (明)王世贞辑明钞本蘧编二十卷 (明)叶向高撰明崇祯刻本1李温陵外纪五卷 (明)潘曾纮辑明末刻本印人传三卷 (清)周亮工撰清干隆钞四库全书撤出本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博陵尹氏家谱不分卷 (清)尹会一修清干隆三年刻本皇明职方地图三卷 (明)陈组绶辑明崇祯九年刻本今古舆地图三卷 (明)吴国辅撰明崇祯十一年刻朱墨套印本曹溪通志八卷首一卷(清)马元释真朴纂修清道光十六年怀善堂刻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皇明泳化类编一百三十六卷续编十七卷(一) (明)邓球辑明隆庆刻本宪章类编四十二卷 (一) (明)劳堪撰明万历刻本国史考异六卷 (明)潘柽章撰清干隆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撤出本长沙商务印书馆 1938近思录十四卷 (宋)朱熹吕祖谦撰 (清)张伯行集解尹会一参订清干隆元年维扬安定书院刻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健余先生讲习录二卷 (清)尹会一撰清干隆刻本孔氏家仪十四卷家仪答问四卷 (清)孔继汾撰清干隆刻本书画记六卷 (清)吴其贞撰清干隆钞四库全书撤出本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读画录四卷 (清)周亮工撰清干隆钞四库全书撤出本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0书影十卷 (清)周亮工撰清干隆钞四库全书撤出本冰署笔谈十二卷原缺卷三至卷九 (明)黄汝良撰明崇祯刻本戍楼閒话四卷 (明)茅元仪撰清钞本弘觉忞禅师北遊集六卷 (清)释真朴辑民国燕京大学图书馆钞本弹园杂志四卷存雅集一卷 (明)伍袁萃撰明万历刻本自知录二卷 (清)陆毅撰清康熙四十一年贵己堂刻本大雅堂订正枕中十书十卷 (明)李贽辑明刻本蓬轩别记一卷 (明)杨循吉撰清顺治刻说郛本闽小纪四卷 (清)周亮工撰清干隆钞四库全书撤出本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同书四卷 (清)周亮工辑清顺治六年刻本广东新语二十八卷 (清)屈大均撰清康熙刻本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997重印金陵琐事四卷 (明)周晖撰清干隆四十年张滏活字本2苏谈一卷 (明)杨循吉撰清顺治刻说郛本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05寒夜录二卷 (明)陈弘绪撰清初钞本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2叩钵斋应酬全书十六卷 (清)李之浵汪建封辑清康熙刻本叩钵斋纂行厨集十七卷 (一) (清)李之浵汪建封辑清康熙刻本锲旁注事类捷录十五卷 (明)邓志谟辑明万历书林萃庆堂余彰德刻本古学汇纂十卷 (一) (清)周时雍辑明崇祯十五年吴门池白水刻本博物典汇二十卷 (明)黄道周辑明崇祯刻本子史类语二十卷 (明)鲁重民辑明崇祯刻本汉文归二十卷 (明)锺惺辑评明末古香斋刻秦汉文归本明文案二百十七卷存卷一至卷一百十四卷一百二十五至卷二百十七 (一) (清)黄宗羲辑清钞本离忧集二卷 (清)陈瑚辑清宣统至民国间新阳赵氏刻峭帆楼丛书本山晓阁选明文全集二十四卷 (一) (清)孙琮辑评清康熙刻本山晓阁选明文续集八卷 (清)孙琮辑评清康熙二十年刻本听嘤堂选翰苑英华四卷 (清)黄始辑评清康熙二十三年宝翰楼刻本如面谈十六卷 (明)锺惺辑冯梦龙订释明刻本如面谭二集十八卷 (一) (明)锺惺辑明刻本精选当代各名公短札字字珠八卷首一卷(明)许以忠等辑明万历金陵书坊刻本凭山阁留青广集十二卷 (清)陈枚辑清康熙十八年刻本慎墨堂诗拾九卷附录一卷赠答诗一卷笔记一卷 (清)邓汉仪撰民国汉画轩蓝丝栏钞本觉菴存稿七卷 (明)查秉彝撰明万历海昌查氏刻本余文敏公文集十五卷 (明)余有丁撰明万历刻本宝菴集二十四卷 (明)顾绍芳撰明万历赵标刻本谢文贞公文集四卷 (明)谢德溥撰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霏云居集五十四卷目录五卷 (明)张爕撰明万历四十年刻本詹养贞先生文集三卷 (明)詹事讲撰明万历二十六年詹德象刻本遯菴全集十八卷遯菴骈语五卷续骈语二卷 (明)蔡复一撰明刻本3冯元成选集八十三卷 (一) (明)冯时可撰明刻本后纶扉尺牍十卷 (明)叶向高撰明万历天启间递刻本何氏万历集三十卷目录二卷 (明)何乔远撰明万历四十年刻本蠙衣生晋草九卷 (明)郭子章撰明万历刻本马文庄公文集选十五卷附一卷 (明)马自强撰清同治九年敦伦堂刻本兰江集二十卷楚篇二卷 (明)王在晋撰明万历刻本骆太史澹然斋存稿六卷 (明)骆从宇撰明崇祯十年刻本何太仆集十卷 (明)何栋如撰明末刻本松圆偈庵集二卷 (明)程嘉燧撰清康熙刻本耦耕堂集诗三卷文二卷 (明)程嘉燧撰清顺治十二年刻本王湘客集十一卷 (明)王若之撰明末刻本太乙山房文集十五卷附孝威论一卷陈孝逸论一卷 (明)陈际泰撰 (明)陈士凤陈士骥撰明崇祯六年刻本嬾真草堂集诗二十卷文三十卷 (一) (明)顾起元撰明万历四十六年刻本嬾真草堂集诗二十卷文三十卷 (二) (明)顾起元撰明万历四十六年刻本性余堂集十卷附一卷 (清)涂国鼎撰清康熙蒨园刻本懒蚕居士七卷附月当楼诗稿八卷 (清)季步䯄撰 (明)季孟莲撰清干隆刻本学余园初集五卷 (明)丘兆麟撰明刻本韩文恪公文集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诗集十卷清康熙刻本徐忠烈公集四卷附录一卷 (明)徐从治撰明末刻清康熙干隆补刻本澹生堂集二十一卷存卷一至卷六 (明)祁承㸁撰明万历刻本漱石山房集十六卷 (明)陈一元撰明崇祯刻本屠德胤重晖堂集二十五卷明万历刻本楷园文集八卷 (明)孔鼎撰清康熙刻本李卓吾先生遗书二卷附一卷 (明)李贽撰明万历四十年刻本天慵子集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附依归草二卷 (明)艾南英撰 (清)张符骧撰清康熙刻本两洲集十卷 (明)吴时行撰明崇祯刻本4刘大司成文集十六卷 (明)刘应秋撰明万历刻本徐子卿近集十卷 (明)徐日久撰明末刻本石民西崦集三卷 (明)茅元仪撰明刻本石民未出集三种二十卷 (明)茅元仪撰明天启七年刻本湛辉阁草十卷附怡云草一卷 (明)王应斗撰清康熙刻本叶梧叟先生集十八卷首一卷附叶奕武先生集四卷 (清)叶应震撰 (清)叶景先撰清干隆二十八年梧冈精舍刻本曹宗伯全集十六卷 (清)曹勳撰清初刻本邹荻翁先生集六卷雅笑编略一卷 (明)邹枚撰清康熙刻本鱼山剩稿八卷 (清)熊开元撰清康熙尚友堂刻本浮云集十二卷 (清)陈之遴撰清钞本邹公存真集十二卷 (明)邹元标撰清干隆十二年特恩堂刻本魏子敬遗集八卷 (明)魏学洢撰明崇祯元年刻本春酒堂文集不分卷 (清)周容撰清康熙三十三年钞本偶居集八卷 (明)锺震阳撰明崇祯五年刻本洪季隣集四卷 (明)洪翼圣撰明万历刻本剑津集十卷原缺卷五 (明)邵捷春撰明刻本徐民上先生集八卷 (明)徐来复撰明末刻本增城集十六卷 (明)李蛟祯撰明崇祯赋鹏馆刻本夕堂戏墨七种七卷 (清)王夫之撰清康熙王敔湘西草堂刻本姜斋文集十卷 (清)王夫之撰清同治四年曾氏刻船山遗书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五十自定稿一卷 (清)王夫之撰清同治四年曾氏刻船山遗书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六十自定稿一卷 (清)王夫之撰清同治四年曾氏刻船山遗书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七十自定稿一卷 (清)王夫之撰清同治四年曾氏刻船山遗书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鼓棹初集一卷二集一卷 (清)王夫之撰清同治四年曾氏刻船山遗书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一卷外编一卷 (清)王夫之撰清同治四年曾氏刻船山遗书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何陋居集一卷甦庵集二卷 (清)方拱干撰清康熙锡善堂钞本5邓东垣集十八卷 (明)邓澄撰清敦夙堂活字本石仓集二十四卷 (明)曹学佺撰明末刻本张文烈公军中遗稿不分卷 (明)张家玉撰清钞本杜工部诗集二十卷集外诗一卷文集二卷年谱一卷 (唐)杜甫撰 (清)朱鹤龄辑注并撰年谱清康熙金陵叶永茹刻本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1999泛梗集八卷 (清)吴之章撰清光绪六年文谦堂刻本南山集十四卷补遗三卷年谱一卷 (清)戴名世撰民国七年刻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勿斋集五卷 (清)王熹儒撰清刻本梅庄杂著四卷 (清)谢济世撰清道光刻本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1真率集六卷续编一卷 (清)尹嘉铨撰清干隆三十九年博文斋刻本詅癡梦草十二卷 (清)余心孺撰清康熙燕台刻本退思堂草十卷 (清)朱凤台撰清康熙刻本步堂全集九卷 (清)尹元贡撰清刻本刘鼇石先生诗文集十二卷 (清)刘坊撰清刻本一家言文集四卷诗集六卷 (清)李渔撰清康熙刻本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1心斋聊复集不分卷 (清)张潮撰清康熙诒清堂刻本后一纪删余稿不分卷 (清)胡虞继撰清刻本大荫堂集不分卷 (清)洪嘉植撰清钞本救狂砭语一卷救狂后语一卷 (清)潘耒撰清康熙刻本穆堂初稾五十卷 (清)李绂撰清干隆刻本穆堂别稾五十卷 (一) (清)李绂撰清干隆十二年奉国堂刻本青梧集二卷 (清)严泓曾撰清钞本弱水集二十二卷 (清)屈复撰清干隆二十九年刻本云鸿洞续稿四卷存卷一至卷二 (清)官抚辰撰清钞本望古集六卷 (清)汪有典撰清干隆二十七年修竹卢刻本寻乐斋集十四卷 (清)廖道稷撰清干隆十九年刻本双栢庐集六卷补遗一卷存卷一至卷六 (清)胡定撰清干隆二十八年刻本6频伽园文集六卷 (清)邓炅撰清刻本蓼溪怡云集诗九卷文二卷文集续编一卷 (清)宋生撰清康熙四十三年刻本灌园余事八卷悼往诗一卷附问花楼遗稿三卷 (清)崔谟撰 (清)许权撰清干隆刻本也躭吟四十卷 (清)熊履廷撰清干隆刻本双薇园集五卷 (清)丁有煜撰清干隆十五年刻本与秋集二卷 (清)丁有煜撰清干隆刻本二、以下书目选自《四库禁毁书丛刊》四书朱子异同条辨四十卷(一) (清)李沛霖李祯撰清康熙间近譬堂刻本经部第002册--001页思问初编五卷 (明)陈元龄撰明末刻本经部第004册--635页四书绎注五卷 (清)王锬撰清康熙间刻本经部第008册--477页皇明典要八卷 (明)陈建撰明王渭刻本史部第003册--369页野获编三十卷补遗四卷 (明)沈德符撰清道光七年刻本史部第004册--001页颂天胪笔二十四卷(一) (明)金日升辑中国史学丛书影印明崇祯二年刻本中国历史博史部第005册--303页颂天胪笔二十四卷(二) (明)金日升辑中国史学丛书影印明崇祯二年刻本中国历史博史部第006册--001页松陵文献十五卷 (清)潘柽章撰清康熙三十二年潘耒刻本史部第007册--001页康济谱二十五卷 (明)潘游龙辑明崇祯间刻本史部第007册--151页字贯提要四十卷 (清)王锡侯辑清日本刻本史部第010册--487页岱史十八卷 (明)查志隆撰明万历间刻本史部第011册--481页皇明世法录九十二卷(一) (明)陈仁锡撰中国史学丛书影印明崇祯间刻本史部第013册--401页注释评点古今名将传十七卷附录一卷 (明)陈元素撰明天启间刻本史部第017册--001页地图综要三卷 (明)朱国达等辑明末朗润堂刻本史部第018册--521页三垣笔记八卷 (清)李清撰清钞本史部第019册--329页北京中华书局 1997经史子集合纂类语三十二卷(二) (明)鲁重民辑明崇祯间武林辉山堂金陵汪复初刻本史部第021册--001页九边图论一卷 (明)许论撰明天启元年苕上闵氏刻朱墨印兵垣四编本史部第021册--083页7方舆胜畧十八卷总目一卷外夷六卷又一卷 (明)程百二等撰明万历三十八年刻本史部第021册--107页读书论世十六卷 (清)吴肃公撰清康熙间诒清堂刻本史部第021册--261页彚辑舆图备考全书十八卷(一) (明)潘光祖李云翔辑清顺治间刻本史部第021册--453页新镌详订注释捷录评林十卷 (明)顾充撰明万历二十二年明雅堂刻本史部第022册--549页皇明历朝功德捷录注释题评一卷 (明)李良翰辑顾充注评明万历间刻本史部第022册--639页广治平略四十四卷(二) (清)蔡方炳撰清康熙间刻本史部第024册--001页诸史异彚二十四卷 (明)李清撰旧钞本史部第032册--619页捷录法原旁注十二卷 (清)钱炅撰清康熙二十五年钱增刻本史部第033册--001页金双岩考考中丞集四卷 (明)金光辰撰清初刻本史部第038册--665页皇明十六朝广彚纪二十八卷 (明)陈建辑明崇祯间刻本史部第042册--001页吾学编六十九卷(一) (明)郑晓撰明万历二十七年郑心材刻本史部第045册--001页名山藏一百九卷(一) (明)何乔远辑明崇祯间刻本史部第046册--125页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一) (明)王世贞撰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史部第048册--417页丹霞山志十卷 (清)陈世英撰释古如增补清雍正十一年丹霞别传寺刻本史部第051册--001页新镌张太史注释标题纲鉴白眉二十一卷首一卷 (明)张鼐撰明李潮刻本史部第052册--001页重订苏紫溪先生会纂标题历朝纲鉴纪要十六卷首一卷(一) (明)苏浚撰明崇祯间刻本史部第052册--623页镌王凤洲先生会纂纲鉴历朝正史全编二十三卷 (明)王世贞撰明刻本史部第053册--345页新刻世史类编四十五卷首一卷(一) (明)李纯卿草创谢迁补遗王守仁覆详王世贞明万历三十四年书林余彰德刻本史部第054册--001页北学编四卷 (清)魏一鳌辑尹会一续辑清光绪十四年四川尊经书院刻本史部第063册--669页明史窃一百五卷(原缺卷八卷九卷十卷十四) (明)尹守衡撰清刻本史部第064册--001页鼎锓钟伯敬订正资治纲鉴正史大全七十四卷首一卷(一) (明)钟惺订正明崇祯间刻本史部第065册--001页鼎锲赵田了凡袁先生编纂古本历史大方纲鉴补三十九卷首一卷(一) (明)袁黄撰明万历三十八年双峰堂余氏刻本史部第067册--099页樵史四卷 (清)陆应阳辑清书三味楼刻本史部第071册--001页酌中志二十三卷酌中志余十卷 (明)刘若愚撰辑清钞明季野史彚编本史部第071册--03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玉镜新谭十卷 (明)朱长祚撰明末刻本史部第071册--301页北京中华书局 1997重印8山书十八卷 (清)孙承泽撰清钞本史部第071册--451页作吏要言一卷 (清)叶镇撰清道光许乔年刻本史部第072册--291页舆地图考六卷 (明)程道生撰明天启间刻本史部第072册--345页西山志十二卷 (清)欧阳桂撰清干隆三十一年梅谷山房刻本史部第072册--589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望都县新志八卷 (清)陈洪书修王锡侯陈启光纂清干隆三十六年刻本史部第073册--001页黄山导四卷首一卷 (清)汪璂辑清干隆二十六年刻本史部第073册--205页八编类纂二八五卷六经图六卷八编类纂图二卷(一) (明)陈仁锡辑明天启间刻本子部第002册--001页吕子评语正编四十二卷首一卷附亲炙录一卷余编八卷首一卷附亲炙录一卷(一) (清)吕留良撰车鼎丰辑清康熙五十五年顾麟趾刻本子部第007册--601页汇东手谈三十二卷 (清)史珥撰清干隆刻本子部第008册--357页槎庵小乘四十一卷 (明)来斯行撰明崇祯四年刻本子部第010册--001页阐义二十二卷 (清)吴肃公辑清康熙四十六年慕园刻本子部第011册--001页千百年眼十二卷 (明)张燧撰明万历间刻本子部第011册--161页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1南极篇二十二卷 (明)文翔凤撰明万历间刻本子部第011册--359页大明天元玉挂祥异图说七卷 (明)余文龙撰明万历四十七年自刻本子部第012册--001页沉氏日旦十二卷 (明)沉长卿撰明崇祯间刻本子部第012册--109页羣书典彚十四卷(一) (明)黄道周辑评明崇祯间敦古斋刻本子部第012册--413页潜确类书一百二十卷(一) (明)陈仁锡辑明崇祯间刻本子部第013册--315页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三十六册(一) (明)林兆恩撰明万历间刻本子部第017册--649页存古类函三卷 (明)陈组绶辑明末刻本子部第019册--399页经史子集合纂类语三十二卷(一) (明)鲁重民辑明崇祯间武林辉山堂金陵汪复初刻本子部第020册--001页沉氏弋说六卷 (明)沉长卿撰明万历间刻本子部第021册--447页暇老斋杂记三十二卷 (明)茅元仪撰清光绪李文田家钞本子部第029册--479页玉光剑气集不分卷 (明)张怡撰王文涛辑清钞本子部第030册--221页书法精言四卷 (清)王锡侯撰清干隆刻本子部第031册--001页晚邨惭书一卷 (清)吕留良撰清顺治间刻本子部第031册--051页9古方略四十五卷续编六卷(一) (明)余懋衡辑明崇祯十二年书林张诒种邑懱每瘫?子部第031册--253页羣言沥液八卷 (清)梁显祖辑清康熙间刻本子部第032册--505页书法彀三卷 (清)鲁之裕撰清钞本子部第037册--147页五杂组十六卷 (明)谢肇淛撰明刻本子部第037册--34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玉尘新谭三十四卷 (明)郑仲夔撰明万历四十五年刻本子部第038册--001页柴庵寤言二卷 (明)吴甡撰明末刻本子部第038册--247页经史提纲十七卷九经补韵一卷 (清)鲁之裕撰清干隆刻本子部第038册--283页硕果录十卷 (清)马駉撰稿本子部第038册--373页忆记四卷 (明)吴甡撰清初刻本子部第071册--677页掌记六卷 (明)茅元仪撰明崇祯间刻本子部第110册--359页宁都三魏全集八十四卷(一) (清)林时益辑清道光二十五年宁都谢庭绶绂园书塾重刻本集部第004册--001页晚邨天盖楼偶评六卷(一) (清)吕留良撰清康熙间刻本集部第005册--391页杨维节先生稿一卷 (明)杨以任撰吕留良辑评清康熙间天盖楼刻江西五家稿本集部第007册--001页王文肃公文集五十五卷(一) (明)王锡爵撰明万历间王时敏刻本集部第007册--001页钱吉士先生全稿不分卷 (明)钱禧撰 (清)吕留良辑评清康熙二十年天盖楼刻本集部第007册--079页艾千子先生全稿一卷 (明)艾南英撰清康熙间天盖楼刻江西五家稿本集部第007册--227页章大力先生全稿一卷 (明)章世纯撰 (清)吕留良辑评清康熙间天盖楼刻江西五家稿本集部第007册--405页王文肃公文集五十五卷(二) (明)王锡爵撰明万历间王时敏刻本集部第008册--001页顾太史文集八卷 (明)顾天埈撰明崇祯间刻本集部第009册--001页陶文简公集十三卷 (明)陶望龄撰明天启七年陶履中刻本集部第009册--153页已吾集十四卷附录一卷 (明)陈际泰撰清顺治李来泰刻本集部第009册--575页明文得不分卷 (清)孙维祺辑评清康熙四十七年金陵两衡堂刻本集部第010册--001页四品稿九卷 (明)李若讷撰明天启二年刻本集部第010册--001页赐余堂集十卷年谱一卷 (明)钱士升撰年谱(明)许重熙撰清干隆四年钱佳刻本集部第010册--397页杨大洪先生文集二卷 (明)杨涟撰清同治光绪间福州正谊书院刻正谊堂全书本集部第010册--625页河村集四卷附录一卷 (明)戴重撰清钞本集部第011册--001页10秋士偶编一卷附董刘春秋杂论一卷 (明)宋存标撰明末刻本集部第011册--049页天问阁文集四卷附海棠居初集一卷 (明)李长祥撰 (附)姚淑撰民国间吴兴刘氏刻(求恕斋丛书)本集部第011册--125页楼山堂集二十七卷 (明)吴应箕撰清刻本集部第011册--321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5几亭全书六十四卷(一) (明)陈龙正撰清康熙间云书阁刻本集部第011册--563页杨忠烈公文集十卷附表忠录一卷补遗一卷年谱一卷 (明)杨涟撰清道光十三年世美堂刻本集部第013册--001页合并黄离草三十卷(一) (明)郭正域撰明万历四十年史记事刻本集部第013册--325页陈靖质居士文集六卷 (明)陈山毓撰明天启间刻本集部第014册--547页宗伯集八十一卷(一) (明)冯琦撰明万历间刻本集部第015册--001页在鲁斋文集五卷 (明)孔贞时撰清代禁毁书丛刊影印明崇祯间刻本集部第016册--279页二丸居集选十一卷 (清)黎景义撰旧钞本集部第016册--533页青铜自考十二卷 (清)俞益谟撰清康熙四十六年刻本集部第017册--001页翰海十二卷 (明)沉佳胤辑明末徐含灵刻本集部第020册--125页古今议论参五十五卷(一) (明)林德肿?明崇祯间刻本集部第020册--373页碧山学士集二十一卷别集四卷 (明)黄洪宪撰明万历间刻本集部第030册--109页镜山庵集二十五卷(一) (明)高出撰明天启间刻本集部第030册--581页吴文恪公文集三十二卷附录一卷 (明)吴道南撰明崇祯间吴之京刻本集部第031册--287页容台集十七卷 (明)董其昌撰明崇祯三年董庭刻本集部第032册--001页弇州山人稿五卷 (明)王士禛撰明万历间刻本集部第032册--525页丰草庵诗集十一卷前集六卷后集二卷宝云诗集七卷禅乐府一卷 (明)董说撰民国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吴兴丛书)本集部第033册--001页卧龙山人集十四卷 (清)葛芝撰清康熙九年自刻本集部第033册--281页雪堂先生集选十一卷 (清)熊文举撰清顺治间刻本集部第033册--481页古文快笔贯通解四卷 (清)杭永年辑清隆文堂刻本集部第034册--001页明文英华十卷 (清)顾有孝辑清康熙间传万堂刻本集部第034册--101页几社壬申合稿二十卷(二) (明)杜骐征等辑明末小樊堂刻本集部第035册--001页千山剩人和尚语录六卷 (明)释函可撰清康熙间释今庐等刻本集部第035册--607页赖古堂名贤尺牍新钞十二卷二选藏弆集十六卷三选结邻集十六卷 (清)周在浚等辑清康熙间赖古堂刻本集部第036册--001页11。
《文先生传》阅读答案

《文先生传》阅读答案《文先生传》阅读答案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先生传》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先生传》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
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
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
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①,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
座下缁白四众②,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
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③,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
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④,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
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则为圣叹。
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
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义、《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
先生遂以为戒。
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
临刑叹曰:斫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
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2023年春季高考语文(上海卷)文言文 讲解课件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折节:屈己下人。句意:未曾不屈己下人礼待别人。故选A。 (2)徙:搬走。句意:争着率领手下搬走。故选B。
• 【注】①躃踊:捶胸顿足。②春官:礼部的别称。③深文:指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点拨:
•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 • 古代用以表明时间的,有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的专用术语。 • 还有表明时间转换的一些词语,如“少时、初、先、尝、及、既而、
《董三齐传》明·辛广恩——真题精练
•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 (1)趋启视( ) • (2)公单骑觇贼(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趋:疾行。句意:董三齐疾行,打开一看。 (2)觇:侦察。句意:董公一人骑马前去侦察贼人。
《董三齐传》明·辛广恩——真题精练
• 再看他的影响,“与弟二人同居,事母无私蓄,事叔父如父,抚族子弟如子弟”,家族和睦; “盗起,焚人庐舍,延公庄,无积薪,争率其党徙之,曰:‘乃公家世忠厚,吾侪安忍火其居 哉?’”,连盗贼都不愿伤害他;“禁官价无复用”“卒如公议”,维护了公平正义。
• 最后稍作总括:人生中,功名与亲情、公与私、权与法的权衡取舍总是困难的,董三齐始终坚守 孝悌、公义、公正等原则,未改变其节操,这一品质值得称颂。
• 名、字、号以及死后的封号(谥号)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记载,往往与传主的 思想品行有关,尤其是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志趣爱好,体现的是 传主的性格特征等。
《全明词》作者小传补正十二则

收稿日期:
2022
G
01
G
10
作者简介:陆勇强(
1954- ),男,江苏苏州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和明清文学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22(第 42 卷)
引»,于未字次公,号少素、励庵 [3].此说源自张祥鸢
«华阳 洞 稿 »卷 九,检 是 书,有 «乡 进 士 励 庵 于 君 墓
表»,中云:
君姓于氏,讳 未,字 次 公. 初 号 少 素,后 程
祭酒先生器君曰:“以君之才,厚自勉励,足称国
一、吴桢
吴桢见 第 3 册,作 者 小 传 云:“吴 桢,字 永 锡,号
杜骐徵、徐 凤 彩 等 编 纂,收 录 陈 子 龙、李 雯、徐 孚 远、
标、王元 玄 11 人 的 诸 体 诗 文,凡 20 卷,今 存 明 末 小
樊堂刊本,有 «四 库 禁 毁 书 丛 刊»(北 京 出 版 社 2000
年版)影印原刊本 较 易 获 见.«(光 绪)奉 贤 县 志»卷
十八«人物志二文苑»亦有宋存标的小传:
第 4 期 陆勇强:«全明词»作者小传补正十二则
序文中又称赞宋存标“器资敏,学殖厚”“穷年屏
松江人.年甫二十九,以乡试落榜,乃不复应举.能
诗文,通词曲,兼 善 书 法,著 述 甚 富,有 «陈 眉 公 集 »
«晚香堂集»等行世.
49
力,掉 鞅 词 坛,遂 能 含 咀 百 家,笼 挫 千 古,驰 骋 下
以扬扢风雅 为 事.尝 作 西 北 祠 以 祀 列 代 忠 烈,
刻几社古文为«壬申文选».子思玉,字楚鸿;思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龙岩市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小题1分)(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2)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5),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6)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李仕鲁传李仕鲁,字宗孔,濮人。
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
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
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
”期年,治行闻。
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
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
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①,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
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②,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
”帝不听。
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
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
道教亦然。
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
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
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
清人笔记

○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
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
自汉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
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
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
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
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
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
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後,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
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
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
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
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
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史部总叙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
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後能定以一字之褒贬。
此作史之资考证也。
丘明录以为传,後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後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
此读史之资考证也。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碧里杂存》(明)董穀●碧里杂存上卷○甲辰按邵子《皇极经世》,断自陶唐甲辰年即位为始。
我国家万载无疆之历,自洪武元年戊申即位至三十一年戊寅,建文元年己卯至四年壬午,永乐元年癸未至二十二年甲辰,洪熙元年乙巳,宣德元年丙午至十年乙卯,正统元年丙辰至十四年己巳,景泰元年庚午至七年丙子,天顺元年丁丑至八年甲申,成化元年乙酉至二十三年丁未,弘治元年戊申至十八年乙丑,正德元年丙寅至十六年辛巳,嘉靖元年壬午至二十三年甲辰。
盖自戊申迄兹三历甲辰,一百七十七年。
计自陶唐至此,共六十五甲辰,整三千九百岁也。
至嘉靖一百四十七年,满四千岁。
○梅梢梅梢者,我圣祖高皇帝鏖战鄱湖时御舟黄帽也。
吴人谓舟子为梢子,其人梅姓云。
时圣祖御舵楼,指麾将士,适伪汉有举流矢相向者,梅梢偶见之,急撤御座,甫倒于舟中,而流矢及矣。
利害在毫忽间,比之沛公伤胸扪足,福孰隆耶?登极后,大封已毕,独不及梢。
时梢老病家居,目已失明,时时自数,无敢为之言者。
他日,候郊天驾回,梢令其孙扶之路傍,大呼曰:“皇帝忘梅梢乎?”上大惊曰:“朕忘之矣。
”即日厚加锡予,以其孙尚公主云。
余闻诸江宁父老如此。
鄱湖之鏖也,伪汉兵力甚盛,我师小却。
友谅推篷四顾,志得气骄。
二女子捧银盆具悦以进,澡手未毕,我郭英者,发一矢中之,贯睛及颅而死。
子理舁尸遁去,遂大克捷。
乃知帝王有真,信天命也。
英,字子兴,先用其策,两以火攻伪汉,有大功,封郏国公,谥宣武。
○满江红我圣祖居和阳时,欲图集庆,遂与徐公达间行,买舟以觇江南虚实。
至江口,适值岁除,呼舟人无肯应者。
有贫叟夫妇二人,舟尤小,欣然纳之曰:“天晚矣,明当早渡。
”且进鸡酒,具黍,情甚真。
厥明,发舟。
老叟举棹,口中打号子,曰:“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
”圣祖元旦得此吉语,喜甚,与中山蹑足相庆。
登极后,访得之,无子,官其侄,并封其舟而朱之。
以故迄今江中渡船,皆谓之满江红云。
○千里草高皇帝初作孝陵于钟山之阳,因山多鹿,禁人捕猎,而设孝陵卫于山下,特置牧马千户所,盖取义鹿马欲其蕃息耳。
所既置矣,尚虚典守之职。
他日因微行至陵所,归途遇雨,偶于民家门屋下憩焉。
问其何姓,曰:“董氏也。
”圣意遂注,曰:“千里草,马所宜也。
”即拜其人为千户,以典斯牧。
至今子孙世掌所印,不得而易。
墙门每坏,官府辄为之修云。
○彭友信彭友信者,攸人也。
岁贡至京,一日圣祖微行,途中相值。
忽见虹霓,圣祖口占二句,云:“谁把青红线两条,和云和雨系天腰。
”友信应声曰:“玉皇昨夜鸾舆出,万里长空驾彩桥。
”上异之,相约明日会于竹桥,同早朝。
明日,彭果往候,久不至,遂失朝。
己而宣入,喜曰:“有学有行,君子也。
”以为北平布政使。
○贤人心肝南京国子监生,常课之外,别有进呈文字,谓之进呈册。
余初直以为供御览耳,后拨历尚宝司事,见一室中充栋,皆进呈册也。
询诸同事者,曰:“子不知其用乎?昔我圣祖初造宝钞,屡不成,将戮工匠。
匠惧,乃妄奏云:‘前代造钞,皆取贤人心肝用于内,然后成耳。
’上将信之,人以语于高皇后马氏,欲于文臣内从事。
后即启曰:‘以妾观之,今秀才们所作文章,即是贤人心肝,用之足矣,焉用杀?’上悦,即于本监取而用之,钞遂成。
因有进呈册,永以为例。
仁人之言,其利溥哉!”○古战场南京国子监,在覆舟山之阳,晋宋以来古战场也。
多鬼物,人不敢行。
圣祖既定都,即其地为太学以镇之,气象宏大。
既成,下令:“敢有妇女入门者,斩趾。
”盖欲绝阴类耳。
高皇后闻其壮丽,欲观之,上曰:“不可,是不信也。
”遂于鸡鸣山东麓,缘崖开道,俾后自上望之。
今石磴犹存焉。
立法甚严,敢有诽谤师长者枭首。
相传皆云:头门槛下官一员,日晷□下官一员,皆当时生埋者。
正义堂西三班第一□第一位,至今无人敢坐云。
昔有孝子,因母病危欲面诀,告归不得,遂自刳其肝而死。
于此六堂之后,别创光哲堂以处四夷子弟。
游太学者,凡八九千人。
会馔食锅二,皆径可八九尺宽,深犹巨钟焉。
或云后因堕一膳夫于内蒸死,遂废会馔。
砌浴贤池,铜为之底,引后湖水径其中南出,俾诸生澡雪。
又置水磨运机,作面以食诸生。
今河流几绝,磨盘岿然尚存,徒想当时秦淮水势而已。
东南号房一带,即昔之校尉营。
圣祖置校尉于此,使检察士类,以故士风克一,无敢有颜异之愆者。
立积分之法,监生每考以朱墨为优劣,满七百圈而后选官出监。
速者十余年,远者二十余年,多有白首老死不得出监者。
朝出历事,暮复归监,与今之事体绝不相似矣。
○旧内南京旧内,在今应天府之左。
高皇帝建大内宫殿,既成,迁居之,旧内虚焉。
他日,召中山王饮,乐甚,即以是第赐之,中山拜谢而出。
上乃夜命工作匾,刻“旧内之门”四字。
厥明,将往悬之,未及行而中山辞表至矣,上悦。
今其前门所揭匾是也。
中山之纯谨而机警如此。
○沈万三秀沈万三秀者,故集庆富家也,赀巨万万,田产遍吴下。
余在白下闻之故老云:今之会同馆,即秀之故基也。
太祖高皇帝尝于月朔召秀,以洪武钱一文与之,曰:“烦汝为我生利,只以一月为期,初二日起至三十日止,每日取一对合。
”秀忻然拜命。
出而筹之,始知其难矣。
盖该钱五万三千六百八十七万零九百一十二文。
今按洪武钱每一百六十文重一斤,则一万六千文为一石。
以石计之,亦该钱三万三千五百五十四石四十三斤零。
沈虽富,岂能遽办此哉!圣祖缘是利息只以三分为率,年月虽多,不得过一本一利,著于律令者,此也。
沈万三秀不知其名,盖国初巨富者。
谓之万户三秀者,国初每县分人为五等,曰哥、曰畸、曰郎、曰官、曰秀,哥最下,秀最上。
洪武初,家给户由一纸,以此为第而每等之中,又各有等。
沈乃秀之三者也。
至今民俗尚有“郎不郎,秀不秀”之谚云。
○宝志公宝志公,萧梁时神僧也。
余尝于鸡鸣山塔中睹其塑像,腊高貌古,筋骨皆露,俨如生人,非今之匠工所能为也。
询于故老,告余曰:“今之孝陵,即志公之瘗所也。
瘗榜原有八功德水,泉脉甘美。
诚意伯奏改葬之,乃见二大缶对合。
启之,端坐于内,发被体,指绕腰矣。
瘗既迁,而水亦随往。
圣祖异焉,敕建灵谷寺,赐之庄田甚广,仍迎其像以归,建塔居之。
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
○孙蕡孙蕡,字仲衍,号西庵,五羊人。
为翰林典籍,无书不读,诗高古。
坐为蓝玉题画诛,临刑口占曰:“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
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死后,太祖闻知此诗,曰:“有如此好诗,不覆奏,何也?”并诛监斩者。
又访驸马不遇,题壁云:“踏青驸马未还家,公主传宣坐赐茶。
十二阑干春似海,隔窗闲杀碧桃花。
”○青萝祠宋潜溪太史乞归,时御制诗二句饯之,云:“白下开樽话别离,知君此后迹应稀。
”太史续之云:“臣身顾作衡阳鹰,一度秋风一度归。
”上悦,赐白金缗币文绮,曰:“与汝作百岁衣也。
”自是岁一来朝,后子燧被诛,乃讳迹焉。
上命使者取其铁券,太史无所慰劳,但云:“吾用铁券何为。
”使者归奏之,震怒,赐诛。
因炼刀于金华,五日未成决。
懿文太子惊闻赴水。
上驰诏赦之,谪戍于蜀终焉。
夫人葬于青萝山,以太史衣冠配之。
山阴王琥题其祠,云:“乞恩曾许下鸾坡,鱼水云龙竟若何。
一代文章周礼乐,百年盟誓汉山河。
秋风归雁衡阳少,夜月啼鹃剑外多。
回首故园何处所,萧萧遗像守青萝。
”○建文君白下故老为余谈建文旧事云:建文君,人皆言其自焚,非也,实逃也。
盖其初诞时,以月晦日生,圣祖闻之不怡,诏免称贺。
髫年时,圣祖夜梦内庭左右楹柱,有黑白二龙,绕之而斗,左黑者胜。
明日偶见燕邸与皇太孙各抱一柱而嬉,燕邸左焉,圣心固巳疑之。
稍长,因阅御马,出一对句试之,曰:“风吹马尾千条线,”太孙对曰:“雨湿羊毛一片毡。
”燕邸曰:“日照龙鳞万点金。
”圣心益异之。
盖真气惊人,固非凡矣。
圣祖已知天命,乃封锁一箧,密召太孙,谕之曰:“汝他日遇有大难,垂死之际,方许开视。
虽有小灾,不可开也。
”壬午岁,靖难师至,乃开箧。
有僧衣帽一副,度牒一纸,剃刀一具而已。
遂夜削发,纵火焚宫,从大隧中出而去。
有司以自焚奏。
此其顺天知命,见机保身,不忍以土地杀人,隐德可嘉也。
至正统中,云南布政使司有老僧华颠,杖锡从甬道入至堂,南面而立,曰:“吾即建文帝也。
今吾年八十,彼已传四朝,事既定矣。
吾有首丘之怀,故欲归耳。
汝等可为奏闻。
”因袖出一诗,云:“沦落西南四十秋,归来白发巳蒙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藩臣因奏送至京,旧人皆物故,无能辩其真伪。
有一老宦者曰:“吾能验之,请出左足观焉。
”持其踵悲恸。
盖当时宫中侍浴,足底有黑子,可识也。
朝廷亦善处之,获考终焉。
○星犯紫微天心所眷,默定于冥冥之中。
去留之机,虽圣人不能测识而挽回。
按《圣政记》。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庚申夜,有星大如鸡子,尾末有光,自天厨入紫微垣,后有二小星随之,至积气中没。
上以天象示变,占北方当有警,敕晋、燕、代、辽、宁、赵六王曰:“验之历代天象若此者,边戍不宁,往往必验。
今天象与此正同,不可不慎也。
其应虽非今岁,然二三岁间,灼有寇边者,宜令军马东西布列,各守其地。
胡人南牧,马势必盛,自非机置深密,昼夜熟算,孰能制之!吾老矣,难于筹边。
尔等受封朔土,蕃屏朝廷,若不深思,倘有失误,非惟贻朕之忧,亦尔等安危之所系也。
”噫!圣祖之忧勤惕励者,至矣!岂知天命有在,变不虚生,玄象之应,不在千里之外,而在几席之下乎?使覆瓿翁尚在,必能知之,然亦非人所能为也。
○听经楼我成祖文皇帝既靖难,既思所以导民于善,乃于都城凡四达之衢,必建一听经楼。
每夜妙选高僧于上讽讲经义,俾臣民咸席地而静听之。
既迁都,百余年后,旧制尽失,尚存其一于北门桥与十庙相近。
嘉靖初,僧复新之,虽岿然临市,然知者鲜也。
盖我太祖高皇帝天纵之质,博通三教,作养人材,儒风既盛,禅学并兴。
当时若姚广孝、诉哭、隐泐、季潭、琦楚石诸僧,皆高才博学,与宋景濂、沈士荣诸学士,往复论难,各明其道。
而成祖继之,表章六经,尊信朱子,法严机新,豪杰辈出。
虽异教之徒,亦皆砥砺振作以自见,无有蠢然游食,以厉民者。
圣母仁孝文皇后,武宁王之女也,精通内典。
在燕邸时,尝梦白衣大士授以经一卷,谓之曰:“汝他日当正位中宫,诵此可以御难。
”梦中诵之一遍,觉而书之,凡数千言,不遗一字,遂命之曰《观音梦感经》,自制序文,宣入大藏。
余尝得而伏读之,洁净精微,深入三昧,不减圆觉诸经,信非神圣不能为也。
后圣母端坐而逝,献陵尝有御制记之云。
○碧峰余昔于京师大兴隆寺,观少师影堂,即姚广孝祠室也。
顶相一轴,人物魁梧雄伟,信豪杰哉。
闻诸其徒之老曰:“广孝,故元臣也,元末削发,为僧于苏之承天寺。
其兄碧峰长老戒行甚高。
洪武中,征天下高僧以辅诸王,广孝有用世之志,将应诏,碧峰苦劝止之,不从。
既而佐成祖靖难,迁都北京,碧峰思之,往访焉。
既见,厉声呵责,广孝事之甚恭谨。
或有以其语闻于上者,怒,欲罪之,以广孝在未发。
乃敕广孝公差于外,始御鞫之。
具以实对,无惧容。
上曰:“汝号碧峰,必煮不烂者。
”曰:“然。
”命以甑蒸之,经一日夕无伤也,乃下之狱。
逾年,而广孝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