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导学案(全册,含答案)名师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三河第一实验中学初一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 《春》课型:预习课主备人:付建君审核人:王杰班级: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学法指导】: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获取有关知识。

)。

【知识链接】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课前准备:一、夯实基础。

初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蓑衣( ) 酝酿 ( )( ) 抖擞( ) 黄晕( ) 发酵( ) 2、文学常识填空:《春》选自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___散文。

3、下列句中的错别字是__________应依次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 (1)抖搜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2)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潦亮地响着。

4、依照课文内容填空。

(1)坐着,躺着,_____两个滚,_____几脚球,_____几趟跑,_____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2)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____在草丛里,像_____,像_____,还________的。

(3)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______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__________筋骨,__________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课前预习内容: 1(搜集有关“春”的古诗词名句、成语、俗语或歌唱“春”的歌词。

2.朗读课文分组朗读: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段落,一定要读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其他组员可帮助他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含答案)

教学案雨的四季3 学习目标理解并积累字词1.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

2.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把握文章线索,理解内容。

3..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4 生活的意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领悟、体会作者对自然和生命情感。

知识链接作者及其散文:《诗刊》前副,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1935-2014(刘湛秋,男,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

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80”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

本集中选的王。

还是写都市、人生,篇中无论写情感、可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超时空的田园心态,篇散文,文化、旅行、经济,都用他特有的唯美风格,用纯情的语言、轻松的方式,在和读者谈心,流一色一声,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优美,亲切、他的文字自然、露出由衷的快乐和淡淡的忧悉。

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并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学法指导:在不同的你关心过你家乡的雨天吗?它是怎样的状态,请回忆一下,在进入文本之前,1.《雨的题目为 3.请标记出打动你的句子并进行批注;阅读过程中,2.季节会有不同的变化吗?,可是只有气温有四季变化,难道雨也有四季变化吗?如果有,请分析它们是如何变化四季》的。

学习内容一、基础梳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c 粗犷ng ìj)(棱镜èn sìng( ) ( )lìj 静谧)ū(méji 毛( ) îoduǎc)草(n í lìl)临(ìlīx 沥o ( )á n īnyīyǜl )绿(nérīb)(咄咄逼人.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附答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课《在山的那边》学案教师寄语: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

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学习目标1 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

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3、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凝成()___________________诱惑()___________________一瞬间()__________________隐秘()___________________喧腾()___________________痴想()_________________二、理解探究2、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3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三、合作释疑4、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⑴“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⑵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⑶“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⑷“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⑸“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⑹“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5、再探⑴“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⑵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⑶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⑷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⑸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教学案1 春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学习重难点: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学会抓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及其散文: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

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2.复习散文知识(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失职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学法指导:梳理文中字词并多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红笔标记你所喜欢的句子,并批注你喜欢它的理由;2.分析该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又有何特征?3.标记文中你认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对其进行赏析。

学习内容一、基础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 wǎn()转酝酿()()liáo()亮 hōng()托应和()()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1)涨(2)散()()()()(3)晕(4)藏()()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人教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极品教学案(113页,有答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极品教学案(113页,有答案)

1春知识与技能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2课时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

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

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导学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设计,已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仅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一)《我的老师》导学案【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2、找出文中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对烘托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重点】1、教育的作用——教育能改变人的命运。

2、文中侧面描写和反衬的作用。

【学习难点】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以及老师对学生的爱。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二)【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海伦·凯勒及安妮·沙莉文的生平经历,并摘录要点。

解决方法:学生自主上网查阅资料,课前教师补充,点拨重点,营造情境,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2、给加点生字注音:纳闷( ) 预兆( ) 无垠( )琢磨( )毛坯( ) 绚丽( )解决方法:通过第二课时课前听写检测。

3、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写沙莉文老师教我学知识:教导“我” ,教我热爱大自然和教我懂得;高度赞扬了老师的教育技巧与爱心,表达了我对老师的之情。

解决方法:通过提问若干学生,教师小结,达到预设目标。

【合作探究】1、莎利文老师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你觉得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解决方法:第一小问,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引导学生从原文找答案,师生交流;第二小问,通过提问若干学生达成预设目标,此问只需学生答出其中一两点即可。

2、她对海伦·凯勒产生了什么影响?解决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从原文找答案,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老师小结。

3、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在文中几乎没有直接抒发,但我们在文章处处可以看到作者对老师的感激。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导学案遵循同学的学习规律,根据同学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新人教版七班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仅供参考。

新人教版七班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一)贝壳席慕容学习目标:预习流程:俯视:说一说: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解剖:读一读:1、先对贝壳的精致作了一些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2、文中"是不是也应当用我的力量来把我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认真、更加一丝不苟呢'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精彩品赏:品一品:品尝,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1、你怎样理解结尾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简洁的心啊!'相关链接:想一想:海边荒石高立群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四周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漂亮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始终延长到大海深处. 水光中轮转着石头们含蓄而神奇的颜色,有的莹绿如玉,有的深红似霞,有的暗黄如湿金,有的粉白如冰雪.它们多的数不清,坦坦荡荡气度不凡地占据了海滩,简直像一座散发着灵异之光的宝藏,拦截了我远眺大海的目光.我深深地被诱惑了,赤足涉入清亮的水中,左一块右一块,如同贪欲的盗墓者,我挑着捡着.手里捧不下了,我就把第一批收获排放在岸边,转身又去掏摸.我决心要带一批石头回去,它们的美勾起了我的占有欲.那些海水中的石头,几乎每一块都要独特的外形和花纹,点点滴滴,丝丝缕缕.俯身其中,令人沉醉.不知过了多久,我捧着又一批珍宝回到岸上,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我手中的美石劈劈啪啪落下去,险些砸痛自己的脚.那些首批中选的石头呢它们怎么都消逝了我只迷惑了两秒钟,就发觉它们依旧不动呆在原处,只是,岸上的石头不再漂亮.我观察一些一般的石头别扭地排成整齐的一列,灰头灰脑,怪模怪样.有的带点灰乎乎的红或者绿,有的干脆灰不溜秋或色如沙土.我不敢信任它们就是令我一见倾心的珍宝.呆视之间,我脑中竟跳出那样一个字眼:死亡.比起海中的美态,这些石头分明全死了.死去的缘由,只是来了我一个倾慕者,对之爱不释手,想把它们带回家去,占为己有.就是这点小小的贪欲,无可厚非的欲望,令它们离开长期熟稔而亲热的海水,孤独地承受夏天的烈日,而奇异的大自然,早已让它们与大海之间此呼彼应,难舍难分.面对倾心或宠爱的东西,我们多么简单犯傻.我把石头放回海中,在海滩盘桓良久,我竟想到一个时空远隔的人昆虫之父法布尔.这是一个在清贫中与虫交谈的人,在晚年得到一小片废墟.一块偏僻的不毛之地,被太阳烤得滚烫.但却是刺菊科植物和膜翅目昆虫的好去处.法布尔把它称作钟情宝地.与那些昆虫学家不同的是,别人剖开虫的肚子,把它们制成标本,他却是活着讨论它们,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观看.法布尔把这块宝地命名为荒石园,听来凄冷,但荒石园的故事却布满了敬重和暖和的感情,每块石头,每只虫子,都有自己的地方,自然拘束,荒得其所.比照我们习惯的一些方式,这才是真正令人起敬的爱.生活中许多事物,都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倾听下面的物语,你肯定会受到启发,你也试着写几句物语吧!流星在生命最终时刻,我也要闪闪发光.气球我的信念是不断追求新的高度.蚂蚁、大雁、蚯蚓、夏荷、小草、萤火虫一课一得:悟一悟:新人教版七班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二)紫藤萝瀑布宗璞学习目标:1、体会作品蕴含的情感.体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2.品读语言,赏析、积累美丽的词句.3,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预习流程:俯视:说一说: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解剖:读一读:1、看花语(图片)看到花时感受到的她得生命和心灵2、读花语走进花的生命和心灵里去3、怎样的花语?走进心灵,花朵的心事吹弹可破精彩品赏:品一品:品尝,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全册

一《在山的那一边》导学案班级:姓名:上课时间:月日检查人签字:【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1978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在《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相关背景:《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1979年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历,与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历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诗中对“海”的向往,实际上是历经“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是接受了理想主义教育而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又幻灭了的一代人对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想凝.()成喧.()腾一瞬.()间2.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喧腾:信念:诱惑:3.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的把握。

【合作探究】4这首诗第二节中的“山”和“海”分别指什么?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7怎样理解“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于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几句话?【精读精练】阅读这首诗的第一节,完成下列问题。

8、为什么我爬上了山顶,却哭着回来了?9、“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个诗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10、诗中可以读出“山”与“海”的具体含义吗?请简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导学案(全册,含答案)教学案1 春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学习重难点: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学会抓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及其散文: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

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2.复习散文知识(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失职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学法指导:梳理文中字词并多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红笔标记你所喜欢的句子,并批注你喜欢它的理由;2.分析该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又有何特征,3.标记文中你认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对其进行赏析。

1学习内容一、基础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 ) wǎn( )转酝酿( )( )liáo( )亮hōng( )托应和( )( )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 ) ( ) (1)涨 (2)散( ) ( )( ) ( ) (3)晕 (4)藏( ) (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3)比喻姿态优美。

( )(4)舒展、活动。

( )(5)明朗润泽。

( )(6)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 ) (7)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 )4. 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2二、课内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思考:5.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6.赏读第三段:本段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几句是从正面描写春草的,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哪几句是从侧面来写春草的,衬托了春草给人带来的什么感受,7.第四段中作者主要写的是春花,他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突出了春花哪几方面的特征,三、知识点训练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位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1)盼望着,盼望着……(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6)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8)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四、课堂小结《春》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抓住春景的特点,描写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其中绘春是全文的重点。

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

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

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

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

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春》参考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â2.zhǎng(涨价) sǎn(零散) yūn(晕车) cáng(捉迷藏)涨散晕藏zhàng(涨红了脸) sàn(散步) yùn(黄晕) zàng(宝藏)3.(1)欣欣然 (2)呼朋引伴 (3)花枝招展 (4)舒活(5)朗润 (6)酝酿 (7)一年之计在于春4、D 6、(1)朱自清踪迹背影(2)写景抒情江南对春天的赞美热爱生活、积极进取(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闭上眼,熟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5)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5.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

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6.先正面写“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种子从肥沃的土壤中发芽,小草悄悄地安静的生长;“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最后两句写出了春草给人欢乐和充满活力的感受,通过春天“人”在春草上的活动,“风”吹拂春草的景象,侧面描写出春草新、嫩、绿的特点,令人喜爱不已。

7.四个角度。

自上而下:树上的花,树中的昆虫,树下的野花;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由眼前的花想到了结的果;调动了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突出了春花花色艳,花朵多,花味甜三个方面的特点。

8.(1)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画出了春的轮廓(4)运用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5)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4(6)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7)“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了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的温暖。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8)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春雨的细密。

教学案2 济南的冬天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知识链接1.走近作家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

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

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

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写作背景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5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学法指导1.在阅读文本时,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假如让你写家乡的冬天,你会怎么写呢,不论你会怎么写,请带着你对该问题的思考,再去读《济南的冬天》,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2.在阅读过程中认真体味老舍先生所刻画的风景,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济南的冬天是一幅水墨画,请你尝试着将画境在笔下勾勒出来;3.试着阐述老舍先生所描写的冬天的特点;4.划出文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简要分析修辞手法在作文时所发挥的作用。

学习内容一、基础梳理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水zǎo( ) chãng( )清宽chǎng ( ) 水藻( ) 狭窄 ( ) 宽敞 ( ) 贮蓄( )澄清( ) 济南( ) 镶上( ) 髻 ( ) 看护妇( )2.解释下列词语响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探究3.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64.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几幅动人的图画)?5.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6.推荐一句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并说出推荐的理由。

知识点训练7.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 )(2)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 )(3)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 )(4)山坡山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 )8.品味语言。

(提示:运用了什么修辞或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体现了什么感情)(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2低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3)最美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