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指导
古代诗歌鉴赏快速规范答题技巧共43页文档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总结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 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要求: 1.描绘诗中的画面(优美); 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 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 可,例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 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 么而“感伤”。
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 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意象: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 亲人。
意境:
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 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 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 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 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例】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 春雨初霁》)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 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 心境)。
请记住:任何鉴赏题的答案中应该有适 度的引号。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 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 (步骤一),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步 骤二),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步骤三)。
古诗文阅读鉴赏规范答题3大技巧!

古诗文阅读鉴赏规范答题3大技巧!一、四读1.读文本。
读懂文本是答题的根本保障。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问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的后两联,作者先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由此引发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进而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2.读作者。
知人论世是古诗阅读解题的一把钥匙。
联系作者的身世境遇、思想品格,能更确切地理解诗意题旨,进而准确答题。
例如赏析王安石诗颈联中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只要能联想到王安石改革的艰难困苦和最后遭遇失败,便可领会诗人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慨叹仕途坎坷,年老色衰的境遇。
3.读题目。
古代诗歌中,有的题目就是主旨,有的题目则标明了所咏物象,有的题目则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从中,我们可以获取有用信息。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问题: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4.读注释。
粗心的考生常常会忽视文本后面的注释。
其实,不起眼的注释里时常包含答题内容,有时甚至隐含着命题的旨意和答题导向。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诗歌鉴赏的解答方法(含诗歌鉴赏和阅读题的答题规范)

关于诗歌鉴赏的解答方法(含诗歌鉴赏和阅读题的答题规范)一、关于答题规范(阅读题同样适用)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宋代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李世南画的扇面中的景观。
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还描写了哪些画面以外的景物?(4分)(2)本诗呈现了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请简要赏析。
(3分)【以第(1)小题为例】1、不漏写“答”:首行空两格,写“答”冒号;答卷上已经有“答”字的例外。
(避免要拉开差距时扣分)Eg.山涧中流淌着潺潺的流水,树林中吹拂着瑟瑟的风,有人抱着水瓮路过,隔着山坞传来了钟声。
画外之景包括村庄和寺庙。
(4分)山涧中流淌着潺潺的流水,树林中吹拂着瑟瑟的风,有人抱着水瓮路过,隔着山坞传来了钟声。
画外之景包括村庄和寺庙。
(4分)2、分点作答:包括条理清晰和顺序正确。
Eg.答:山涧中流淌着潺潺的流水,树林中吹拂着瑟瑟的风,有人抱着水瓮路过,隔着山坞传来了钟声。
包括村庄和寺庙。
(3分)病因:没有分点作答,不清楚“包括村庄和寺庙”问到底是第一问的延续还是第二问的答案。
答:画外之景有村庄和寺庙。
描绘了一幅山涧中流淌着潺潺的流水,树林中吹拂着瑟瑟的风,有人抱着水瓮路过,隔着山坞传来了钟声。
病因:虽然4分,但是改卷老师容易走漏眼,一旦漏眼,只给2分。
3、针对作答:明确告诉老师,你在回答哪个问题。
示例:Eg.答:扇中描绘的景象是:山涧中流淌着潺潺的流水,树林中吹拂着瑟瑟的风,有人抱着水瓮路过,隔着山坞传来了钟声。
画外之景包括村庄和寺庙。
(4分)4、专业作答:用专业术语作答,不要自编术语,也不要把术语说得不三不四的。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古代诗歌鉴赏三种主要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记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
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
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3)说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传神的是那个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古代诗歌鉴赏临场答题要诀

古代诗歌鉴赏临场答题要诀1. 引言1.1 古代诗歌鉴赏临场答题要诀古代诗歌鉴赏临场答题要诀是学习古诗文必备的技能之一。
在考试或比赛中,面对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晰,不能武断或随意。
以下是几点关于古代诗歌鉴赏临场答题要诀的建议:1. 熟悉常见的古代诗歌形式和题材,掌握常用的评价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在阅读古诗文时,要注重整体把握,掌握诗歌的背景、作者和主题等重要信息。
3. 注意细节,如诗歌的结构、韵律、语言运用等,这些都是鉴赏题目的考点。
4. 要具备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尝试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诗歌,领会其意境和情感。
5. 及时总结归纳,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整理和梳理,形成完整的鉴赏思路和观点。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相信大家都能够在古代诗歌鉴赏临场答题中游刃有余,取得优异的成绩。
希望以上要诀能够对大家在古诗文的学习和应试中有所帮助。
2. 正文2.1 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鉴赏古代诗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能增进对古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通过欣赏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们对生活、情感、自然的独特感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
古代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意蕴和情感表达,可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引领人们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审美境界。
古代诗歌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对语言文学的熏陶和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丰富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鉴赏古代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欣赏的活动,更是一种对心灵的滋养和熏陶,有助于提升个人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水平。
2.2 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包括诗歌的体裁、题材、艺术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
诗歌的体裁是指诗歌的形式分类,主要包括古体诗、近体诗以及其他特定形式的诗歌,如律诗、绝句、词等。
语文必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

语文必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1:XXX的《春行即兴》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示例2:XXX的《游月陂》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3解答分析:语言特色是指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性,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见的语言特色。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诗歌的语言特色。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这种语言特色。
3)此语言特色有效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答题示例1:赋得古原草送别XXX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XXX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分析其效果。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规则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规则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规则(精选3篇)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语文”的语源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缩略为“语文”一词出现19世纪80年代。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规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规则(精选篇1)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
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
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
*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
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规则(精选篇2)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指导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班级为文科平行班,在一轮复习后的两次段考中,本班学生在本
专题的得分率较低。
分析他们的答卷,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读懂诗歌,但表
达不出或表达不准确;在答题时粗心大意,没有认真审题,导致答非所问或者答
题不全面;也有许多学生是因为答题层次不清,且没有分点答题。
所以我认为在
二轮复习时更应加强规范答题的指导。
【教学目标】
1、审清题干要求。
剖析安徽高考诗歌真题,明确设问特点,审清题干要求。
2、学会分点答题。
进一步明确诗歌鉴赏答题步骤,分层分点答题。
3、优化书面表达。
能准确使用诗歌鉴赏术语,合理组织语言,避免出现病句。
【教学重点】
1、结合一些典型真题进行训练,进一步明确设问特点,审清题干要求。
2、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采分点,理清答题思路,分层分点答题。
3、强化精细意识,组织答题语言时要使用诗歌鉴赏术语,力求简明扼要。
【教学方法】
1、例证法:剖析安徽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和答案,给学生一个示范的例子。
2、讨论法:审读真题题干要求并变换设问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答题策略。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试卷或作业,分析在诗歌鉴赏题答题中容易出现的失误。
二、教学环节2:真题展示
(对比)
欧阳修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1、考查的内容:思想情感(4次)、艺术技巧(4次);
作品形象(2次)、诗歌语言(1次)。
2、问题指向明确,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
如“分别”“异同”等。
三、教学环节3:剖析讨论
(一)、(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试题答案】①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②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试题答案】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二)、(20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①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②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评分细则:有两处得分点,每答对1处,得2分。
“空惆怅”:答出作者慨叹世人淡忘或不理解屈原,1分;答出怀念、凭吊屈原,1分。
“无人解”:答出作者不为世俗理解,1分;答出对屈原的崇敬、敬仰,1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
①手法:对比。
②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
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评分细则:
“手法”答出“衬托、对照、对比、反衬”之一的,给2分。
世人的欢笑、繁忙与作者的惆怅,作对比,1分;
世人不理解屈原与作者的感伤,作对比,1分。
作者惆怅的内涵,如果回答成诗人个人的思亲、思乡,不给分。
四、教学环节4:课堂训练
例:(2012安徽)最爱东山晴后雪①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
【答案示例】:①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②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变换问题讨论:请概括诗人的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五、教学环节5:课堂小结:
规范答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审清题干要求,抓住“分别”、“分析并概括”与“概括并分析”、“哪些”等关键词,找准切入点,问什么答什么;二、分层分点答题,找到采分点,分点答题,注意答题内容的层次,即先问什么先答什么;
三、优化书面表达,学会使用一些答题术语,准确使用词语(包括诗歌中的关键词),规范地组织语言。
当然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如两个小题之间答题内容的区别与联系等。
六、教学环节6:布置作业
1、分析自己在高三八次段考中诗歌鉴赏题出错的原因。
2、完成古代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第1-5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