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8课《知更鸟的歌》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8课《知更鸟的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湘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8课《知更鸟的歌》二、教学目标1. 了解知更鸟的生活习性,了解知更鸟的种类和区别。
2. 通过观察、模仿、唱歌等形式,感受知更鸟的生动形象和美妙音乐,提高欣赏音乐、表达音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 调声背诵《知更鸟的歌》。
2. 学习唱歌。
3. 观察知更鸟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了解知更鸟的生态环境。
四、教学难点1. 唱歌的发声、节奏、音准问题。
2. 对知更鸟生态环境等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唱歌法、互动法、合作学习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带有知更鸟声音的录音机、知更鸟的图片、PPT、CD光盘。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1. 教师出示知更鸟的图片,介绍知更鸟是一种美丽的小鸟。
它有什么特点?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喜欢吃什么等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到知更鸟的呼唤声和歌声,让学生体验一下知更鸟的美妙旋律。
二、启发学生,激发兴趣1. 请学生仔细聆听录音,认真观察知更鸟图片,了解它的脾气、性格和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唱歌等形式了解知更鸟的生动形象和美妙音乐。
2. 接着让学生模仿知更鸟的呼唤声和歌声,让学生感受一下“知更鸟的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体验知更鸟的魅力,学习唱歌1. 课前就将《知更鸟的歌》的歌谱和伴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家中熟悉歌曲。
2. 观看知更鸟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体验知更鸟美妙的歌曲。
3.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歌曲学习,先让学生跟教师一起口型练唱,然后再结合伴奏练习唱歌,重点训练调节音准和节奏感。
4. 最后,让学生一起唱一遍《知更鸟的歌》。
四、巩固知识,加深理解1. 学生将音乐图谱和学习笔记整理成册,成为学习唱歌的心得体会。
2. 让学生再次观察知更鸟的图片和视频,了解知更鸟的形态、生活和习性。
花城版音乐三下第8课卡农歌-教案

花城版音乐三下第8课卡农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花城版音乐三下第8课卡农歌》是一首富有节奏感和旋律美的歌曲。
歌曲以卡农形式进行,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感强,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教材中还配有简单的歌词,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卡农音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唱歌技巧。
他们对于卡农音乐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进一步深化。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感受音乐的美,通过演唱、欣赏和分析,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卡农音乐的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学会演唱《花城版音乐三下第8课卡农歌》,培养音乐表现力。
3.通过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卡农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2.学会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呼吸技巧。
3.理解卡农音乐的形式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分析法:教师讲解卡农音乐的特点,学生进行分析。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4.创作法:学生创作卡农音乐,展示团队协作成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花城版音乐三下第8课卡农歌》的乐谱。
2.准备录音机或音响设备,播放歌曲。
3.准备教学PPT,展示卡农音乐的特点和形式。
4.准备装饰音和呼吸技巧的教学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花城版音乐三下第8课卡农歌》,引导学生欣赏。
学生听后分享自己对卡农音乐的感受。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歌曲乐谱,讲解卡农音乐的特点,如旋律重复、和对位等。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歌曲结构,了解卡农音乐的形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歌曲,教师逐一指导。
重点关注学生的装饰音和呼吸技巧。
每组练习结束后,教师邀请小组代表进行展示。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卡农音乐创作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创作具有特色的卡农音乐。
第8课鸟语花香(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涧水无声绕竹流”中的拟人修辞,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5.口语交际:谈论春天,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6.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理解与运用:通过学习《鸟鸣涧》,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解读方法,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色,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对春天景色的观察能力,激发想象力,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提高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第8课鸟语花香(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8课鸟语花香
(一)教材章节: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二)教学内容:
1.阅读理解:《鸟鸣涧》古诗及诗意解读。
2.写作训练:描述春天的景色,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词汇积累:学习生字词,如“涧、幽、鸣、涧、花”等。
4.朗读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举例:通过图片、音频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夜静春山空”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2)修辞手法的掌握与运用: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举例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
举例:教师展示运用比喻、拟人修辞的例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巩固所学修辞手法。
(3)生字词的掌握与运用:学生在学习生字词时,容易忘记或混淆,需要教师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1.教学重点
第8课《蒲柳人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把握文章主旨。
(四)【课堂归纳和小结】
归纳课堂内容,总结学习方法,适量训练,有效提升。
三、课后拓展延伸
1.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 的
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根据文章的主题及重点,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主题学习相应文章——《陈小手》《吴召儿》《回不去的乡村》。
符合标准L能够找出富有特色的读精彩语段,并有感情流畅诵读。2.能总结出本文继承的传统说唱艺术特点。3. 能够联系《三国演义》《水浒传》,分析出文中人物与书中人物的异同点,身上具有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本色,提
炼出文章主旨。符合标准
基本符合标准L能够找出富有特色的读精彩语段,并流畅诵读。2.能总结出本文继承的传统说唱艺术的部分特点 。3,能够联系《三国演义》《水浒传》,分析出文中人物与书中人物的共同点,身上具有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本色, 提炼出文章主旨。基本符合标准
.内容感知和梳理
(1)浏览课文,梳理小说主要情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梳理小说主要情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赏析人物肖像、动作和语言等描写,分析出何满子、一丈青、何大学问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诵读精彩语段,品味独具魅力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品德,揣摩小说的艺术风格,提炼文章主旨。
符合标准L能够专心默读课文,并完成批注,批注内容比较详细。2.能够分析出何满子、一丈青、何大学问的大 部分人物特征,并能结合文章内容从人物描写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3,分析人物特征时能够提到其人的美好品德。 符合标准
基本符合标准L能够专心默读课文,并完成批注,批注内容比较详细。2.能够分析出何满子、一丈青、何大学问 的大部分人物特征,并能结合文章内容从人物描写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基本符合标准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梭罗河》教案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梭罗河》教案一. 教材分析《梭罗河》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印尼风格,旋律优美、节奏感强。
歌曲中的歌词描述了梭罗河的美丽景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印尼音乐的特点,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印尼音乐的接触较少,对于这首歌曲的风格和特点可能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景,感受歌曲风格,从而更好地学习歌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印尼音乐的特点,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2.学会演唱《梭罗河》,感受歌曲的美感。
3.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歌曲中的印尼风格和节奏感。
2.重点:学会演唱歌曲《梭罗河》。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歌曲的美感。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互动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借鉴。
4.视听结合法:结合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歌曲背景。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介绍、歌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教学示范等。
3.乐器:吉他、打击乐器等。
4.分组标志:便于学生分组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印尼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异国风情。
同时,播放《梭罗河》歌曲,让学生初步聆听并感受歌曲风格。
2.呈现(5分钟)介绍歌曲《梭罗河》的背景、作者以及歌词含义。
让学生对歌曲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授歌曲旋律,引导学生跟唱。
重点讲解歌曲中的印尼节奏,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借鉴。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5.拓展(5分钟)介绍其他印尼音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印尼音乐的魅力。
同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歌曲《梭罗河》的理解和感受。
哲学与人生-第8课《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第一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第8 课《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第一框教案课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类型新授课教学时数 1 课时教材选用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思想政治基础模块哲学与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内容分析本课题为第8 课《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第一框内容,阐述了现象与本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分析了认识事物需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提高认识能力。
学情分析知识基础1.经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感受,有了一定的哲学积淀,形成了一定的哲学思维。
2.学生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日常生活经验积累,容易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和联系,但对于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认知能力能进行自学,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和筛选信息,但对所学知识的分类归纳和迁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升。
学习特点思维活跃,但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主要依靠机械记忆或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掌握知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
教学目标(第8课)政治认同把握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正确观察和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现象,理性思考、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懂得真理的作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提升人生境界。
职业精神领会真理对人类社会和人生发展的指导作用,崇尚求真务实、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努力在职业实践中追求真理。
法治意识理解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体悟在复杂社会生活中是非善恶没有黑白分明的标签,要学会识别真象与假象,在生活、工作中做到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遵纪守法。
健全人格学会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识别真象与假象。
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第八课 菊花的繁殖与养护》参考教案

第8课菊花的繁殖与养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养护菊花。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养护菊花。
教学难点:
让学生对菊花的繁殖方法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协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养过菊花吗?养菊花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菊花的繁殖与养护》。
二、观察思考
师:课件出示几幅菊花的图片,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养菊花的注意事项。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大家说的很好,说明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三、设计方案
师:结合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积极制定养菊花的方案;
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制定;
师:及时指出其中的要点并总结。
四、家庭作业
尝试养菊花并记录菊花的生长过程。
1/1。
小学科学第8课《水中的微小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8课《水中的微小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水中的微小生物对环境的重要性;2. 了解水中的常见微小生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3. 掌握一些观察和研究水中微小生物的方法;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难点: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认识水中的微小生物;2. 重点:了解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和对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显微镜、玻璃片、蓝墨水、冰箱;2. 教学素材:放大镜下的淡水、塞涅卡、铳状弯曲菌的图片。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情境(约5分钟)向学生介绍主题:“水中的微小生物”。
引入话题,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平时能否看到水中的微小生物,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影响。
2. 情境呈现(约10分钟)教师导入主题,放映一些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水中微小生物的图片。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海水、湖水、河水等淡水中的微小生物,了解它们的多样性和数量之大。
3. 教学过程(约30分钟)(1)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水中微小生物对环境和人类的重要性,引出“氧气的供给者”、“食物链的重要环节”等关键词,并进行简单解释。
(2)认识水中常见微小生物教师给学生们展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带学生观察并认识塞涅卡、铳状弯曲菌等常见的水中微小生物,了解它们的形状、结构和生活习性。
(3)观察和研究水中微小生物的方法教师让学生们了解如何观察和研究水中微小生物。
可以提供一些简便的观察方法:将一滴水放在玻璃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将一滴打过蓝墨水的水放在玻璃片上,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在深色背景下更容易被观察到。
(4)实验:观察水中微小生物(需要提前准备)教师将提前采集来的水样(如河水、湖水)放在冰箱中保存,确保水中的微小生物保持活动。
实验开始,教师使用显微镜观察和指导学生观察水中微小生物。
4. 拓展延伸(约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一些水质净化的方法,如杀菌消毒、水过滤等,让学生了解到水中微小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江中学备课记载
(2014年——2015年第二学期)
课题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主备人 吴雯婷 时间 2015.3.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唐朝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知道莫高窟的艺术地位。 2.过程与方法
掌握学习艺术类人物的基本方法,学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归类与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艺术来源于现实这一基本道理,理解创新和继承的关系,知道艺德对艺术
家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备课组交流后复备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知道了隋唐时期在文学和科技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隋唐时期的艺术成就。 【自主学习】 首先,请同学们通读课文,然后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的填空。 一、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提问:同学们可以说出隋唐书法家中,最著名的是哪两位吗?(颜真卿和柳公权) 好的,接下来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这两位杰出的书法家和他们的书法特点。 对比这两幅书法,它们分别是谁的作品?比较颜真卿、柳公权书法的不同。他们的楷书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结构严谨、方正端庄、大小均衡、法度精密) 所以被后人并称为“颜筋柳骨”。 动脑筋:今天在人才市场招聘现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之一就是要求应聘者当场书写一段文字。同学们,你认为这种做法有没有道理呢? (有的。颜真卿为人正直厚道,他的字就雄浑敦厚;柳公权为人铁骨铮铮,敢于向唐穆宗进行“笔谏”,他的字就方折峻丽、骨力劲健。所以他们的楷书被并称“颜筋柳骨”,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是有一定道理的。) 过渡导入: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隋唐时期的高度发展的绘画艺术。 提问:那么唐朝时期最著名的画家是哪两位?(阎立本和吴道子)其中哪一位被尊称为“画圣”?(吴道子) 阎立本的代表作有哪些?(《历代帝王像》、《步辇图》等) 《历代帝王像》中的帝王形态各异,生动传神。
2
《步辇图》真实记录了汉藏民族之间亲密交往的重要历史事件,那就是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联姻。此画舍弃一切不必要的背景,更加突出人物。
坐在步辇上的就是唐太宗,器宇不凡,表现出帝王的尊严。吐蕃使者禄东赞
神态恭敬又紧张,说明他十分看重求婚。这幅画反映了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
也充分体现出阎立本的政治素养。
提问:吴道子的代表作是哪一副?(《送子天王图》)简单讲述P40《送
子天王图》。
二、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动脑筋:南北朝时期,我国有哪些著名的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视频展示莫高窟的艺术形式,学生思考“为什么莫高窟
被誉为世界最大 的艺术宝库之一呢?”
阅读学史感悟,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保护敦煌文物建议。
三、盛大欢腾的乐舞
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体会隋唐乐舞的特点。(吸收其它民族和国家的乐
舞,加以创新,气势恢宏、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
合作讨论:隋唐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成就如此辉煌的原因有哪些?
1.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最主要原因)
2.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对外交往也十分频繁,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
4.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复习巩固】
请同学们完成《隋唐时期艺术成就表》。
【作业布置】
检测反馈
板书设计: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一、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二、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三、盛大欢腾的乐舞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