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

合集下载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和评价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和评价




二、评价方法的选用


选用评价方法时,应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 针对 实际情况, 认真分析和比较, 慎重选用。 必要时, 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方法对同一对象进 行分析评价, 使用多种方法可以综合分析、互相 补充、相互验证,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选择评价方法时应考虑下列4个问题:


1.建设项目特点 (1) 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复杂程度进行选择: 随着建设项目规模、复杂程度的增大, 有些评价 方法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和费用相应地增大,甚 至超过容许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应先用简捷的 方法进行筛选, 然后确定需要评价的详细程度, 再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 (2) 根据建设项目的类型和特征进行选择: 不同 类型的项目其存在的危害因素的类型、分布等情 况不同, 预评价项目与控制效果评价项目的特点 存在差异, 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特征也不尽完全 相同, 选择评价方法时都应予以考虑。





三、检查表编制的依据
主要依据有四个方面:


(1) 国家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技 术规范,是编制检查表的主要依据。 (2) 国内外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搜集国内外同 行业及同类产品行业的事故案例,从中分析危害 因素,这些经验和教训,可作为职业病危害评价 检查的内容。 (3) 通过系统分析确定的职业病危害部位及防护 对策,也是检查表的重要编制依据。 (4) 研究成果。编制检查表的依据必须是最新的 知识和研究成果。包括新技术、新方法、新颁布 的法规和标准。




六、示例
检查表法在某拟建项目总体布局评价中的应用。 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一2010) 中有关总体布局的规定, 编制检查表, 对拟建 项目的总体布局情况进行评价, 检查结果见表 2-2。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人体受到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因素的危害,引起人体健康问题的现象。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是探明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危害源和危险因素的过程,以及根据危害和风险的程度对它们进行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职业健康安全的核心就是管理危险源和控制风险的过程。

一、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是指发掘和说明工作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因素对工作者健康和安全的危害及可能造成事故的危险因素的过程。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工作环境的健康和安全,控制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危险源和危险因素,从而提高工作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对工作者会产生影响的具有物理性质的因素,如辐射、噪声、震动、温度、湿度、通风等。

(1)辐射辐射是现代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物理危害,如紫外线、电离辐射、电磁波辐射等。

这些辐射源照射时如不加注意,会导致重大的健康危害,甚至可以致癌。

(2)噪声噪声是工作环境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危害因素,如机器噪音、交通噪音、工具噪音等。

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会对人的听觉、神经系统和心理造成损害,导致耳聋、神经衰弱、失眠等。

(3)震动震动是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物理危害,如机械振动、工具震动等。

长期受到高频低阶的震动环境对人体各个器官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2.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能够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化学物质,如有毒气体、粉尘、液体、蒸气等。

(1)有毒气体有毒气体是工作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化学危害。

在化学工厂、煤矿、印染厂等工作场所,有毒气体的排放量很大,如氨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会严重影响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甚至可以致命。

(2)粉尘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大量粉尘对于工作者的健康影响非常显著。

如石棉粉尘、硅尘、铁锈粉尘、木屑等,长期暴露在这些有害粉尘中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

职业危害评价

职业危害评价

节、劳动过程的相关要素以检查表的方式进行逐项检查,辨识分析
各环节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4.工程分析法
工程分析法是对识别对象的生产流程、生产设备布局、化学反 应原理、原辅材料及其杂质种类含量等进行分析,推测生产过程中 固有的、潜在的、可能产生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用于新工 程、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项目,不易找到类比对象。
5.调查检测法
调查检测法是在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基础上,应用 采样分析仪器对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鉴别分析。本方法 的适用范围是存在混合性、不确定的因素的项目。优点是在于真实 可靠,可以识别其他方法难以发现的因素;缺点是受仪器设备限制, 耗费人力物力时间长。
(二)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的程序
(二)职业危害因素的作用条件: (1)接触(暴露)机会和时间; (2)接触的强度;
(3)接触方式是经呼吸道、皮肤还是其他间接途径进入机体。
在同一生产环境从事同一作业的工人中,个体发生职业性
损害的机会和程度可以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遗传因素:患有某些遗传疾病或有遗传缺陷的人,容易受 到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引起病变。
(五)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送新风
区域吸风
局部吸风

隔离
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
防尘
职 业 健 康 防 护 的 主 要 内 容
防毒
噪声控制
高温与中暑 射线辐射防护 放射性防护
(1)粉尘控制
典型的粉尘作业环境
矿山开采:各种金属矿山的开采,煤矿的掘进和采煤以及其他金 属矿山的开采,主要作业工种是凿岩、爆破、支柱、运输; 金属冶炼中矿石的粉碎、筛分和运输; 制造业中铸造的配砂、造型铸件的清砂、喷砂以及电焊作业;

(完整版)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指南

(完整版)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指南

(完整版)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指南1. 背景介绍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它适用于所有行业和组织,旨在帮助管理者和员工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2.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和确定可能对员工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的因素的过程。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场所条件:包括场地布局、设备状态、环境因素等。

- 工作活动:包括物理活动、化学品接触、噪音暴露、辐射等。

- 工作任务:包括职位要求、工作负荷、工作时间等。

通过仔细观察、收集信息和与员工进行讨论,可以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3.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评估识别到的危险源对员工的潜在风险程度的过程。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危险性:评估危险源的严重程度,并判断其可能造成的伤害。

- 暴露程度:评估员工可能接触到危险源的频率、时间和强度。

- 敏感性: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如年龄、健康状况等。

通过综合评估危险性、暴露程度和敏感性,可以确定危险源对员工健康安全的风险水平。

4. 风险控制与管理基于风险评价结果,应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风险控制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消除危险源:优先考虑消除危险源或减少危险源的使用。

- 控制措施:采取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控制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来减轻潜在风险。

- 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和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

管理者应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并提供培训和指导,使员工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所提供的防护设备和措施。

5. 管理体系和改进建立和维护一个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持续改进和保障员工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管理者应确保以下方面的落实:- 确定职业健康安全政策和目标。

- 分配职责和权限,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 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职业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及控制

职业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及控制

加强培训和教育, 提高员工对职业危 害因素的认知和自 我保护意识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 业,避免因操作不当 导致职业危害。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职业病或职业 相关疾病,采取相应措 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记录职业卫生相关信 息,为预防和控制职 业危害提供依据。
健康监护:定期 对员工进行健康 检查,及时发现 职业病隐患
职业病报告制度: 建立职业病报告 机制,确保及时 上报和处理职业 病情况
业健康档案
监测目的:及时发现和预防职 业危害,保障员工健康
监测内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 浓度、噪音、振动等
监测方法:定期检测、在线监 测、个体监测等
检测仪器:气因素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培训内容:介绍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及防范措施 培训方式:采用讲座、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 培训周期:定期进行,确保员工掌握最新职业危害因素知识和防范技能
评价标准:根据职业 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暴露程度和防护措施 等因素进行评价
指标:包括危害因 素的性质、浓度、 暴露时间、防护措 施等
评价方法:可以采 用定性、半定量或 定量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根据评 价结果确定职业危 害因素的等级和优 先控制顺序
收集职业危害因素相关资料 进行现场调查与检测 确定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分布 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
档案管理:建立 员工健康档案, 记录员工健康状 况和职业病情况
培训教育:加强 员工职业病防治 知识和技能的培 训,提高员工自 我保护意识
定期对职业危害因 素进行监测和评估, 确保预防措施的有 效性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 制,对预防措施的 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和检查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1.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就是在科学的职业卫生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分辨、识别、分析、预测建设项目与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予以准确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表示出来,并用合乎逻辑的理论予以解释。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分类,通常可按其来源划分,也可参照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

一是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为3大类: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主要有生产性毒物(如金属与类金属、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等)。

物理因素主要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高低气压等)、噪声与振动、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在炎热季节受到长时间的太阳辐射导致中暑等;以及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采光照明不足,通风不良,有毒与无毒、高毒与低毒作业安排在同一车间内等;还有作业环境空气污染等。

二是按照2006年卫生部令第49号颁布施行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划分。

该办法规定,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包括下列内容:①《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化学因素;②石棉纤维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粉尘;③放射性因素:核设施、辐照加工设备、加速器、放射治疗装置、工业探伤机、油田测井装置、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和放射性物质贮存库等装置或场所;④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本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本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本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就业问题的不断增加,职业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生产力,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1. 调查问卷法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通过询问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来判断危害因素的存在与程度。

2. 现场勘查法现场勘查法是指调查人员亲临现场进行观察和检测,通过对劳动者工作场所的环境条件、工艺流程、劳动强度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以判断危害因素的存在和程度。

3. 检测仪器法检测仪器法是通过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仪器来进行测量和分析,以判断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存在与程度。

例如,使用空气质量检测仪器来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

三、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方法1. 准确性评估准确性评估是指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与实际情况的比对来判断危害因素的辨识结果是否准确。

2. 可行性评估可行性评估是指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结果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评估评价结果是否具有操作性来判断其可行性。

3. 可靠性评估可靠性评估是指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对辨识过程的重复实施来判断危害因素辨识结果的可靠性。

四、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指标1. 危害因素浓度危害因素浓度是指职业环境中各种有害物质的浓度。

可以通过使用专业检测仪器来进行测量和分析。

2. 暴露时间暴露时间是指劳动者在职业环境中暴露在危害因素下的时间。

可以通过询问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来进行评估。

3. 暴露频次暴露频次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接触危害因素的次数。

可以通过询问劳动者的工作周期和休息周期来进行评估。

五、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结果1. 分析评价结果根据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和评价结果,可以对危害因素的程度进行分析评价,明确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

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三篇)

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三篇)

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一、总则为确保职工健康、安全,减少职业危害对职工的伤害,保障生产环境的安全与卫生,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职责1. 公司负责人负责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2. 相关部门负责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

3. 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工作的具体责任由相关部门确定。

三、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的内容和方法1. 检测、监测和评价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职业危害源的种类、性质、浓度等。

(2)职工接触职业危害源的方式、时间、频次等。

(3)职业危害对职工的危害程度和可能的健康影响。

(4)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 检测、监测和评价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采样分析法:采取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的方法,确定职业危害源的浓度。

(2)仪器检测法:利用相关仪器和设备,对职业危害源进行实时监测。

(3)生物监测法:通过采集职工的生物样本,测定其体内职业危害源的暴露水平。

(4)工作环境监测法:对工作环境进行定期、定点的监测。

四、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的要求1. 检测、监测和评价应当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相关规定进行,并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2. 检测、监测和评价应当定期进行,并制定相应的监测计划。

3. 检测、监测和评价的结果应当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4. 检测、监测和评价过程中,应当保护职工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并确保其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

五、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的管理1. 建立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档案,包括检测、监测和评价的记录、报告、结果等相关资料。

2. 定期进行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的审核,确保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3. 对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的质量进行评估,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4. 定期组织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的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意识。

六、违反本制度的处罚对严重违反本制度的行为,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停职、调离岗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在职业卫生工作中,通过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工作场所环境检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把某建设项目或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甄别出来的过程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也叫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其目的在于辨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存在形式、存在浓度(强度)、危害程度等,为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劳动者健康监护以及研究应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控制措施等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也是检查考核职业卫生工作者综合技术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职业卫生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范围(一)粉尘与尘肺1.生产性粉尘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做粉尘。

从胶体化学观点来看,粉尘是固态分散性气溶胶。

其分散媒是空气,分散相是固体微粒。

在生产中,与生产过程有关而形成的粉尘叫做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矽肺。

不同分散度的生产性粉尘,因粉尘颗粒粒径大小的差异,其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情况存在差异,在生产性粉尘的采样监测与接触限值制定上,通常将其分为总粉尘与呼吸性粉尘两种类型:(1)总粉尘:可进入整个呼吸道(鼻、咽和喉、胸腔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粉尘,简称“总尘”。

技术上系用总粉尘采样器按标准方法在呼吸带测得的所有粉尘。

(2)呼吸性粉尘: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μ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μm粉尘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简称“呼尘”。

2.生产性粉尘的来源生产性粉尘来源于以下几方面:(1)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其所形成的尘粒,小者可为超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细粒.精品文档子,大者肉眼即可看到,如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或岩石的钻孔、爆破、破碎、磨粉以及粮谷加工等。

(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可在空气中凝结成小颗粒,或者被氧化形成颗粒状物质,其所形成的微粒直径多小于1μm,如熔炼黄铜时,锌蒸气在空气中冷凝、氧化形成氧化锌烟尘。

(3)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其所形成的微粒直径多在0.5μm以下,如木材、油、煤炭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

此外,对铸件翻砂、清砂作业时或生产中使用粉末状物质在进行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时,也可产生多量粉尘;沉积的粉尘由于振动或气流的影响重又回到于空气中(二次扬尘)也是生产性粉尘的一项主要来源。

3.生产性粉尘的分类生产性粉尘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三类:(1)无机性粉尘1)矿物性粉尘,例如煤尘、硅石、石棉、滑石等。

2)金属性粉尘,例如铁、锡、铝、铅、锰等。

3)人工无机性粉尘,例如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

(2)有机性粉尘1)植物性粉尘,例如棉、麻、面粉、木材、烟草、茶等。

2)动物性粉尘,例如兽毛、角质、骨质、毛发等。

3)人工有机粉尘,例如有机燃料、炸药、人造纤维等。

(3)混合性粉尘指上述各种粉尘混合存在。

在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是混合性粉尘。

4.生产性粉尘的致病机理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与其生物学作用及现场防尘措施等有密切关系。

在卫生学上有意.精品文档义的粉尘理化性质有分散度、溶解度、比重、形状、硬度、荷电性、爆炸性及粉尘的化学成分等。

一般认为,矽肺的发生和发展与从事接触矽尘作业的工龄、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二氧化硅的类型、生产场所粉尘浓度、分散度、防护措施以及个体条件等有关。

劳动者一般在接触矽尘5~10年才发病,有的潜伏期可长达15~20年。

接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粉尘,也有1~2年发病的。

其机理是由于矽尘进入肺内,可引起肺泡的防御反应,成为尘细胞。

其基本病变是矽结节的形成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增生,主要是引起肺纤维性改变。

5.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生产性粉尘的种类繁多,理化性状不同,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的。

就其病理性质可概况如下几种:(1)全身中毒性,例如铅、锰、砷化物等粉尘。

(2)局部刺激性,例如生石灰、漂白粉、水泥、烟草等粉尘。

(3)变态反应性,例如大麻、黄麻、面粉、羽毛、锌烟等粉尘。

(4)光感应性,例如沥青粉尘。

(5)感染性,例如破烂布屑、兽毛、谷粒等粉尘有时附有病原菌。

(6)致癌性,例如铬、镍、砷、石棉及某些光感应性和放射性物质的粉尘。

(7)尘肺,例如煤尘、矽尘、矽酸盐尘。

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中,以尘肺最为严重。

据卫生部《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共报告尘肺病64.3万例。

其中2009年上半年新发尘肺病4972例,已死亡361例。

尘肺是由于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的纤维化为主要变化的职业病。

由于粉尘的性质、成份不同,对肺脏所造成的损害、引起纤维化程度也有所不同,从病因上分析,可将尘肺分为六类:矽肺、硅酸盐肺、炭尘肺、金属尘肺、混合性尘肺、有机尘肺。

2002年卫生部与劳动保障部联合发布的《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公布的职业病名单中,列出了13种法定尘肺病,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疾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

其致病粉尘及易发.精品文档工种如表5–1所示。

表5–1 《职业病目录》中12种尘肺的致病粉尘及易发工种尘致病粉易发工矽肺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48),危害最严重。

矿、建材(耐火、玻璃、陶瓷)、铸造、石粉加工工业中的矽尘(一般指含游种接尘工种均可发生。

其中最典型的是由石英粉尘引起的矽以上粉尘二氧化10肺,发病率高,发病工龄短,进展快,病死率高,是危害最重的尘肺发病人数占第二位39)主要发生在煤矿的采煤工、选煤工、煤炭运输工、岩巷掘进工、混合工(主要是采煤和岩石煤工尘煤岩混合进的混合)石墨尘石墨开采与石墨制品(坩埚、电极电刷)各工种石墨炭黑尘炭黑生产和使用(橡胶、油漆、电池)炭黑各工种主要是石棉厂、石棉制品厂的各工种,以及石棉矿的采矿工石棉石棉选矿厂的选矿工滑石尘滑石开采选矿、粉碎各工种及使用滑石粉的工种滑石水泥尘水泥水泥厂以及水泥制品厂中的接尘工种云母尘云母开采云母和云母制品各工种陶瓷原料、坯陶工尘陶瓷厂中的原料工、成型厂、干燥工、烧成工、出窑工等(混合料)及钵料粉铝尘炼铝和生产氧化铝的工种金属铝尘、氧化铝各类工业中的电焊工,其中以造船厂、锅炉厂中在墨笔场所电焊工尘电焊烟业的电焊工最易发),主要有型砂工、选型工、清砂工发病人数占第三位4铸工尘铸造尘(型砂尘喷砂工。

(二)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1.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凡少量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或长期病理状态的,称为毒物。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常会生产或使用化学物质,它们发散并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危害,这些化学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或化学性有害物质)。

(1)毒物毒性毒物毒性大小可以用引起某种毒性反应的剂量来表示。

在引起同等效应的条件下,毒物.精品文档剂量越小,表明该毒物的毒性越大。

例如,60mg的氯化钠一次进入人体,对健康无损害;60mg 的氰化钠一次进入人体,就有致人死亡的危险。

这表明,氯化钠的毒性很小,氰化钠的毒性很大。

化学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5个级别。

(2)毒物的危害性毒物的危害性不仅取决于毒物的毒性,还受生产条件、劳动者个体差异的影响。

因此,毒性大的物质不一定危害性大;毒性与危害性不能划等号。

例如,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本身无毒,一般不产生危害性。

但是,当它在空气中含量高,使得空气中的氧含量减少时,吸入者便发生窒息,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在石油化工行业,用氮气的作业场所很多,稍有不慎,就有发生氮气窒息的危险,危害性很大。

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1)化学结构。

毒物的化学结构对其毒性有直接影响。

在各类有机非电解质之间,其毒性大小依次为芳烃>醇>酮>环烃>脂肪烃。

同类有机化合物中卤族元素取代氢时,毒性增加。

2)物理特性。

毒物的溶解度、分解度、挥发性等与毒物的毒性作用有密切关系。

毒物在水中溶解度越大,其毒性越大;分解度越大,不仅化学活性增加,而且易进到呼吸道的深层部位而增加毒性作用;挥发性越大,危害性越大。

一般,毒物沸点与空气中毒物浓度和危害程度成反比。

3)毒物剂量。

毒物进入人体内需要达到一定剂量才会引起中毒。

在生产条件下,毒物剂量与毒物在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浓度和接触时间有密切关系。

4)毒物联合作用。

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毒物共存,可对人体产生联合毒性作用。

可表现为: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

5)生产环境与劳动条件。

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气流等能影响毒物的毒性作用。

高温可促进毒物挥发,增加人体吸收毒物的速度;湿度可促使某些毒物如氯化氢、氟化氢的毒性增加;高气压可使毒物在体液中的溶解度增加;劳动强度增大时人体对毒物更敏感,或吸收量加大。

6)个体状态。

接触同一剂量的毒物,不同个体的反应可迥然不同。

引起这种差异的个体因素包括健康状况、年龄、性别、营养、生活习惯和对毒物的敏感性等。

一般,未成年人和妇女生理变动期(经期、孕期、哺乳期)对某些毒物敏感性较高。

烟酒嗜好往往增加毒物的毒性作用。

也有遗传缺陷或遗传疾病等遗传因素,造成个体对某些化学物质更为敏感。

.精品文档(3)毒物作用于人体的危害表现中毒有急性、慢性之分,也可能以身体某个脏器的损害为主,表现多种多样。

1)局部刺激和腐蚀。

例如,人接触氨气、氯气、二氧化硫等,可出现流泪、睁不开眼、鼻痒、鼻塞、咽干、咽痛等表现,这是因为这些气体有刺激性,严重时可出现剧烈咳嗽、痰中带血、胸闷、胸疼。

高浓度的氨、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酸碱物质,还可腐蚀皮肤、黏膜,引起化学灼伤,造成肺水肿等。

2)中毒。

例如,长期吸入汞蒸气,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倦怠、情绪不稳等全身症状,还可有流涎、口腔溃疡、手颤等体征,实验室检查尿汞高,可诊断为汞中毒。

此外,有的化学物质长期接触后,会造成女工自然流产、后代畸形;有的会增加群体肿瘤的发病率;有的则会改变免疫功能等。

2.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例如,一个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大量氯气泄漏,而又因种种原因未能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吸入高浓度氯气,产生胸闷、憋气、剧烈的咳嗽和痰中带血,这就构成了氯气中毒。

由于它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与所从事的作业密切相关,所以称之为职业中毒。

当然,职业中毒并不都是急性中毒,还有慢性中毒。

毒物可经呼吸道吸入,也可经皮肤吸收。

总之,职业中毒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1)生产性毒物存在方式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