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理论基础》(第三版 陈希有)习题答案第一章

合集下载

《电路分析基础》习题参考答案

《电路分析基础》习题参考答案

《电路分析基础》各章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1-1 (1) SOW; (2) 300 V、25V,200V、75V; (3) R=12.50, R3=1000, R4=37.5021-2 V =8.S V, V =8.S V, V =0.S V, V =-12V, V =-19V, V =21.S V U =8V, U =12.5,A mB D 'AB B CU =-27.S VDA1-3 Li=204 V, E=205 V1-4 (1) V A=lOO V ,V=99V ,V c=97V ,V0=7V ,V E=S V ,V F=l V ,U A F=99V ,U c E=92V ,U8E=94V,8U BF=98V, u cA=-3 V; (2) V c=90V, V B=92V, V A=93V, V E=-2V, V F=-6V, V G=-7V, U A F=99V, u c E=92V, U B E=94V, U BF=98V, U C A =-3 V1-5 R=806.70, 1=0.27A1-6 1=4A ,11 =llA ,l2=19A1-7 (a) U=6V, (b) U=24 V, (c) R=SO, (d) 1=23.SA1-8 (1) i6=-1A; (2) u4=10V ,u6=3 V; (3) Pl =-2W发出,P2=6W吸收,P3=16W吸收,P4=-lOW发出,PS=-7W发出,PG=-3W发出1-9 l=lA, U5=134V, R=7.801-10 S断开:UAB=-4.SV, UA0=-12V, UB0=-7.2V; S闭合:12 V, 12 V, 0 V1-12 UAB=llV / 12=0.SA / 13=4.SA / R3=2.401-13 R1 =19.88k0, R2=20 kO1-14 RPl=11.110, RP2=1000第2章习题参考答案2-1 2.40, SA2-2 (1) 4V ,2V ,1 V; (2) 40mA ,20mA ,lOmA 2-3 1.50 ,2A ,1/3A2-4 60 I 3602-5 2A, lA2-6 lA2-7 2A2-8 lOA2-9 l1=1.4A, l2=1.6A, l3=0.2A2-10 11=OA I l2=-3A I p l =OW I P2=-l8W2-11 11 =-lA, l2=-2A I E3=10V2-12 11=6A, l2=-3A I l3=3A2-13 11 =2A, l2=1A ,l3=1A ,14 =2A, l5=1A2-14 URL =30V I 11=2.SA I l2=-35A I I L =7.SA2-15 U ab=6V, 11=1.SA, 12=-lA, 13=0.SA2-16 11 =6A, l2=-3A I l3=3A2-17 1=4/SA, l2=-3/4A ,l3=2A ,14=31/20A ,l5=-11/4A12-18 1=0.SA I l2=-0.25A12-19 l=1A32-20 1=-lA52-21 (1) l=0A, U ab=O V; (2) l5=1A, U ab=llV。

电路理论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陈希有第3版) 第1章-第5章

电路理论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陈希有第3版) 第1章-第5章

a 电位: 任选一点p作为电位参考点,电路中某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压称为该点的电 位,用 表示。有了电位的概念,两点之间的电压便等于这两点的电位之差。
uab Ec dl
a A
(a)
a A
(b)
u ab
u ba
A
(c)
a uA

b
b
b
电压参考方向的表示法
一个元件上的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取成相同的,并称为关联参考方向。

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irchhoff's Current Law,简称KCL)表述为:在集中 参数电路中,任一时刻流出(或流入)任一节点的支路电流代数和等于零, 即
i
k
0
( ik 表示第 k 条支路电流)
规定: ik 参考方向为流出节点时, ik 前面 取“+”号; 流入节点时, ik 前面取“-”号。
i1
A
i2
1、在集中参数电路中,任一时刻流出(或流入) 任一闭合边界 S 的支路电流代数和等于零。
KCL的其它表述
2、任一时刻,流出任一节点(或闭合边界)电 流的代数和等于流入该节点电流的代数和。
根据右图,列写KCL方程 1)基本表述方 式——对节点
3 i3

S
4 i4 i6 7 i7 ③
节点① :
① u1 1
u
电压降
= u电压升
6 ③ u6 l1 5 u5 l2 7 u7 ⑤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示例
u2
l3 ②
2
说明:平面电路网孔上的KVL方程是一组独立方程。设电路有b个支路n个节 点,可以证明:平面电路的网孔数即独立KVL方程的个数等于b-(n-1)。当然 取网孔列方程只是获得独立KVL方程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电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1]

电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1]

第1章 章后习题解析一只“100Ω、100 W ”的电阻与120 V 电源相串联,至少要串入多大的电阻 R 才能使该电阻正常工作?电阻R 上消耗的功率又为多少?解:电阻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100100'===R P I A 所以应有 1120100=+R ,由此可解得:Ω=-=201001120R电阻R 上消耗的功率为 P =12×20=20W图(a )、(b )电路中,若让I =0.6A ,R =? 图(c )、(d )电路中,若让U =,R =? 解:(a)图电路中,3Ω电阻中通过的电流为 I ˊ=2-=1.4AR 与3Ω电阻相并联,端电压相同且为 U =×3= 所以 R =÷=7Ω(b)图电路中,3Ω电阻中通过的电流为 I ˊ=3÷3=1A R 与3Ω电阻相并联,端电压相同,因此 R =3÷=5Ω (c)图电路中,R 与3Ω电阻相串联,通过的电流相同,因此R =÷2=Ω(d)图电路中,3Ω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U ˊ=3-= R 与3Ω电阻相串联,通过的电流相同且为 I =÷3=0.8A 所以 R =÷=Ω两个额定值分别是“110V ,40W ”“110V ,100W ”的灯泡,能否串联后接到220V 的电源上使用?如果两只灯泡的额定功率相同时又如何?解:两个额定电压值相同、额定功率不等的灯泡,其灯丝电阻是不同的,“110V ,40W ”灯泡的灯丝电阻为: Ω===5.302401102240P U R ;“110V ,100W ”灯泡的灯丝电阻为:Ω===12110011022100P U R ,若串联后接在220V 的电源上时,其通过两灯泡的电流相同,且为:52.01215.302220≈+=I A ,因此40W 灯泡两端实际所加电压为:3.1575.30252.040=⨯=U V ,显然这个电压超过了灯泡的额定值,而100 W 灯泡两端实际所加电压为:U 100=×121=,其实际电压低于额定值而不能正常工作,因此,这两个功率不相等的灯泡是不能串联后接到220V 电源上使用的。

电路理论课后答案,带步骤

电路理论课后答案,带步骤
题图3-4
解:(1)该电路有三个网孔。设网孔电流分别为 、 ,
参考方向如图3-4所示。并设受控源两端电压为U。
(2)列写网孔方程:
辅助方程为:
联立求解得:
U= V
所以: mW
3-5电路如题图3-5所示,试用网孔分析法求电流 和电压 。
题图3-5题图3-5(b)
解:(1)将原图中20A电流源与2 电阻并联部分等效为40V电压源与2 电阻串联,如图3-5(b)所示。
(2)列写节点方程:
整理得:
求解得: V
V
所以: V
3-7电路如题图3-7所示,①试用节点分析法列写电路的节点方程;②该电路能否用网孔分析法分析?为什么?
题图3-7题图3-7(b)
①解:
(1)将原图中的 电压源与 串联部分等效为 电流源与 并联。
且 。如图3-7(b)所示。
(2)该电路有5个节点,以节点5为参考点,节点电压分别设为: 、 、 ,
Ua=10-3I=4V
Ub=2I=4V
Uab=Ua–Ub=0V
题图1-2
1-3试计算题图1-3所示电路中I、Us、R和电源Us产生的功率。
解:做节点标识,A、B、C:
I1=6+12=18A
I2=I1-15=3A
I2+I3=12+5 I3=14A
I=15- I3=1A
US=3I1+12I2=90V
题图1-3
2-15题图2-15所示电路,试问当电阻R等于何值时,可获得最大功率,最大功率等于多少?
题图2-15图2-15(b)
解:先将a,b与R断开,则
得:
所以:共戴维南等效电路为图(a)所示
所以:当 时,获得最大功率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答案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答案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答案第一章1-1. (a)、(b)吸收10W ;(c)、(d)发出10W. 1-2. –1A; –10V; –1A; – 4mW.1-3. –0.5A; –6V; –15e –t V; 1.75cos2t A; 3Ω; 1.8cos 22t W.1-4. u =104 i ; u = -104 i ; u =2000i ; u = -104 i ; 1-5.1-6. 0.1A. 1-7.1-8. 2F; 4C; 0; 4J. 1-9. 9.6V,0.192W, 1.152mJ; 16V , 0, 3.2mJ.1-10. 1– e -106t A , t >0 取s .1-11. 3H, 6(1– t )2 J; 3mH, 6(1–1000 t ) 2 mJ;1-12. 0.4F, 0 .1-13. 供12W; 吸40W;吸2W; (2V)供26W, (5A)吸10W. 1-14. –40V , –1mA; –50V, –1mA; 50V , 1mA. 1-15. 0.5A,1W; 2A,4W; –1A, –2W; 1A,2W. 1-16. 10V ,50W;50V ,250W;–3V ,–15W;2V ,10W. 1-17. (a)2V;R 耗4/3W;U S : –2/3W, I S : 2W; (b) –3V; R 耗3W; U S : –2W, I S :5W; (c)2V ,–3V; R 耗4W;3W;U S :2W, I S :5W; 1-18. 24V , 发72W; 3A, 吸15W;24V 电压源; 3A ↓电流源或5/3Ω电阻. 1-19. 0,U S /R L ,U S ;U S /R 1 ,U S /R 1 , –U S R f /R 1 . 1-20. 6A, 4A, 2A, 1A, 4A; 8V, –10V , 18V . 1-21. K 打开:(a)0, 0, 0; (b)10V , 0, 10V; (c)10V,10V ,0; K 闭合: (a)10V ,4V ,6V; (b)4V ,4V ,0; (c)4V,0,4V; 1-22. 2V; 7V; 3.25V; 2V. 1-23. 10Ω.1-24. 14V .1-25. –2.333V , 1.333A; 0.4V , 0.8A.1-26. 12V , 2A, –48W; –6V , 3A, –54W . ※第二章2-1. 2.5Ω; 1.6R ; 8/3Ω; 0.5R ; 4Ω; 1.448Ω; . R /8; 1.5Ω; 1.269Ω; 40Ω; 14Ω. 2-2. 11.11Ω; 8Ω; 12.5Ω. 2-3. 1.618Ω.2-4. 400V;363.6V;I A =.5A, 电流表及滑线电阻损坏. 2-6. 5k Ω. 2-7. 0.75Ω.2-8. 10/3A,1.2Ω;–5V ,3Ω; 8V ,4Ω; 0.5A,30/11Ω. 2-9. 1A,2Ω; 5V,2Ω; 2A; 2A; 2A,6Ω. 2-10. –75mA; –0.5A.2-11. 6Ω; 7.5Ω; 0; 2.1Ω. 2-12. 4Ω; 1.5Ω; 2k Ω. 2-13. 5.333A; 4.286A. 2-14. (a) –1 A ↓; (b) –2 A ↓, 吸20W. 2-16. 3A. 2-17. 7.33V . 2-18. 86.76W. 2-19. 1V , 4W. 2-20. 64W.2-21. 15A, 11A, 17A. 2-23. 7V , 3A; 8V ,1A. 2-24. 4V , 2.5V, 2V. 2-26. 60V . 2-27. 4.5V. 2-28. –18V .2-29. 原构成无解的矛盾方程组; (改后)4V ,10V . 2-30. 3.33 k , 50 k . 2-31. R 3 (R 1 +R 2 ) i S /R 1 .2-32. 可证明 I L =-u S /R 3 . 2-33. –2 ; 4 .2-34. (u S1 + u S2 + u S3 )/3 . ※第三章3-1. –1+9=8V; 6+9=15V; sin t +0.2 e – t V. 3-2. 155V . 3-3. 190mA.i A0 s 1 12 3 1-e -t t 0 t ms i mA 410 0 t ms p mW 4 100 2 25i , A 0.4 .75 t 0 .25 1.25 ms -0.4 (d) u , V 80 0 10-20 t , ms(f ) u , V 1000 10 t , ms (e)p (W) 100 1 2 t (s) -103-4. 1.8倍.3-5. 左供52W, 右供78W. 3-6. 1; 1A; 0.75A.3-7. 3A; 1.33mA; 1.5mA; 2/3A; 2A. 3-8. 20V , –75.38V.3-9. –1A; 2A; –17.3mA. 3-10. 5V , 20; –2V, 4. 3-12. 4.6. 3-13. 2V; 0.5A. 3-14. 10V , 5k .3-15. 4/3, 75W; 4/3, 4.69W. 3-16. 1, 2.25W. 3-18. 50. 3-19. 0.2A. 3-20. 1A. 3-21. 1.6V . 3-22. 4A; –2A.3-23. 23.6V; 5A,10V . 3-24. 52V . ※第四章4-1. 141.1V , 100V , 50Hz, 0.02s,0o , –120o ; 120 o.4-2. 7.07/0 o A, 1/–45 o A, 18.75/–40.9 oA. 4-3. 3mU , 7.75mA .4-4. 10/53.13o A, 10/126.87o A, 10/–126.87oA,10/–53.13oA ;各瞬时表达式略。

《电路理论基础》(第三版--陈希有)习题答案第一章

《电路理论基础》(第三版--陈希有)习题答案第一章

《电路理论基础》(第三版--陈希有)习题答案第一章答案1.1解:图示电路电流的参考方向是从a 指向b 。

当时间t <2s 时电流从a 流向b,与参考方向相同,电流为正值;当t >2s 时电流从b 流向a ,与参考方向相反,电流为负值。

所以电流i 的数学表达式为2A 2s -3A 2s t i t <⎧=⎨>⎩答案1.2解:当0=t 时0(0)(59e )V 4V u =-=-<0其真实极性与参考方向相反,即b 为高电位端,a 为低电位端;当∞→t 时()(59e )V 5V u -∞∞=-=>0其真实极性与参考方向相同,即a 为高电位端,b 为低电位端。

答案1.3解:(a)元件A 电压和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

元件A 消耗的功率为A A A p u i =则A A A 10W 5V 2Ap u i === 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

(b) 元件B 电压和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

元件B 消耗的功率为B B B p u i =则B B B 10W 1A 10Vp i u -===- 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c) 元件C 电压和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元件C 发出的功率为C C C p u i =则节点④:231A 0i i =--=若已知电流减少一个,不能求出全部未知电流。

(2)由KVL 方程得回路1l :1412233419V u u u u =++=回路2l :15144519V-7V=12V u u u =+=回路3l :52511212V+5V=-7V u u u =+=-回路4l :5354437V 8V 1V u u u =+=-=-若已知支路电压减少一个,不能求出全部未知电压。

答案1.6解:各元件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元件1消耗功率为:11110V 2A 20W p u i =-=-⨯=-对回路l 列KVL 方程得21410V-5V 5V u u u =+==元件2消耗功率为:2215V 2A 10W p u i ==⨯=元件3消耗功率为:333435V (3)A 15W p u i u i ===-⨯-=对节点①列KCL 方程4131A i i i =--=元件4消耗功率为:4445W p u i ==-答案1.7解:对节点列KCL 方程节点①:35A 7A 2A i =-+=节点③:47A 3A 10A i =+=节点②:5348A i i i =-+=对回路列KVL 方程得:回路1l :13510844V u i i =-⨯Ω+⨯Ω=回路2l :245158214V u i i =⨯Ω+⨯Ω=答案1.8解:由欧姆定律得130V 0.5A 60i ==Ω对节点①列KCL 方程10.3A 0.8A i i =+=对回路l 列KVL 方程1600.3A 5015V u i =-⨯Ω+⨯Ω=-因为电压源、电流源的电压、电流参考方向为非关联,所以电源发出的功率分别为S 30V 30V 0.8A 24W u P i =⨯=⨯=S 0.3A 15V 0.3A 4.5W i P u =⨯=-⨯=-即吸收4.5W 功率。

习题册参考答案-《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习题册》-A07-0246.docx

习题册参考答案-《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习题册》-A07-0246.docx

第二部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直流电路1§ 1电路的基本概念一、填空题1.电流、电源、负载、控制装置、连接导线2.电源、负载、车架、电动机、金属机体3.电路原理、方框、印刷电路4.原理图、连接关系、实际大小、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5.矩形框、箭头、直线6.印刷电路7.搭铁二、判断题1.√2.√三、选择题1.( B) 2 .( A)四、名词解释(本答案仅作参考)1.通路也称闭路,它是指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沿着导线经过负载最终回到电源的负极,电流形成闭合路径。

这是电路的正常工作状态。

2.断路也称开路,它是指电路某处因某种需要或发生故障而断开,不能构成回路,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零。

3.指电路中的某元器件因内部击穿损坏或被导线直接短接等原因,电流未经该元器件或负载,直接从电源正极到达负极的现象。

短路通常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应尽量避免。

五、简答题1.电路图是指将电路中各元器件用图形符号表示,并用引线连接而成的关系图。

2.电路图能让我们简洁、直观地表达和了解电路的组成,便于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1性能,便于电路的设计和安装。

现在,人们更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或进行虚拟的电路实验,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从根本上说,方框图也是一种原理图。

不过它不是像原理图那样详细地绘制了电路中全部的元器件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而只是简单地将电路按照功能划分为几个部分。

各部分用一个方框来代表,在方框中加上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说明,方框间用直线或带箭头的直线连接,表示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1§ 2电流、电压及其测量一、填空题1.电荷有规则的定向移动称为电流。

2.电荷量、安培、安、 A3.直流、直流、DC4.稳恒直流5.脉动直流6.交变、交流、 AC7.直流电流表、直流电流、+、-8.交流电流表、交流电流、直流电流表、直流电流、串9.电压、 Uab10.伏特、 V11.电位、大地12.电动势、 E、伏特13.交流电压表、交流电压、直流电压表、直流电压14.化学能、电能、直15. 200 ~ 60016.存在于燃料与氧化剂中二、判断题1.×2.√3.√4.√5.×6.×2三、选择题1.(A) 2 .(C) 3 .(A) 4 .(B)四、简答题1.电源的作用与水泵相似,它不断地将正电荷从电源负极经电源内部移向正极,从而使电源的正、负极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电位差(电压),这样电路中才能有持续的电流。

电路理论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陈希有主编 第十到十四章

电路理论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陈希有主编   第十到十四章

答案10.1解:0<t时,电容处于开路,故V 20k 2m A 10)0(=Ω⨯=-C u由换路定律得:V 20)0()0(==-+C C u u换路后一瞬间,两电阻为串联,总电压为)0(+C u 。

所以m A 5k )22()0()0(1=Ω+=++C u i再由节点①的KCL 方程得:m A5m A )510()0(m A 10)0(1=-=-=++i i C答案10.2解:0<t时电容处于开路,电感处于短路,Ω3电阻与Ω6电阻相并联,所以A3)363685(V45)0(=Ω+⨯++=-i,A 2)0(366)0(=⨯+=--i i LV 24)0(8)0(=⨯=--i u C由换路定律得:V24)0()0(==-+C C u u ,A 2)0()0(==-+L L i i由KVL 得开关电压:V8V )2824()0(8)0()0(-=⨯+-=⨯+-=+++L C i u u答案10.3解:0<t 时电容处于开路,0=i ,受控源源电压04=i ,所以V 6.0V 5.1)69(6)0()0()0(1=⨯Ω+Ω===--+u u u C C>t 时,求等效电阻的电路如图(b)所示。

等效电阻Ω=++-==5)36(4i ii i i u R 时间常数s 1.0i ==C R τ0>t 后电路为零输入响应,故电容电压为:V e 6.0e )0()(10/t t C C u t u --+==τΩ6电阻电压为:V e 72.0)d d (66)(101t Ctu Ci t u -=-⨯Ω-=⨯Ω-=)0(>t答案10.4 解:<t 时电感处于短路,故A 3A 9363)0(=⨯+=-L i ,由换路定律得: A 3)0()0(==-+L L i i求等效电阻的电路如图(b)所示。

(b)等效电阻Ω=+⨯+=836366i R ,时间常数s 5.0/i ==R L τ 0>t 后电路为零输入响应,故电感电流为 A e 3e )0()(2/t t L L i t i --+==τ)0(≥t电感电压V e 24d d )(21t Lti Lt u --==)0(>t Ω3电阻电流为A e 23632133t L u i u i --=Ω+⨯Ω=Ω=Ω3电阻消耗的能量为:W3]e 25.0[1212304040233=-==Ω=∞-∞-∞Ω⎰⎰t t dt e dt i W答案10.5解:由换路定律得0)0()0(==-+L L i i ,达到稳态时电感处于短路,故A 54/20)(==∞L i求等效电阻的电路如图(b)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1.1解:图示电路电流的参考方向是从a 指向b 。

当时间t <2s 时电流从a 流向b,与参考方向相同,电流为正值;当t >2s 时电流从b 流向a ,与参考方向相反,电流为负值。

所以电流i 的数学表达式为2A 2s -3A 2s t i t <⎧=⎨>⎩答案1.2解:当0=t 时0(0)(59e )V 4V u =-=-<0其真实极性与参考方向相反,即b 为高电位端,a 为低电位端;当∞→t 时()(59e )V 5V u -∞∞=-=>0其真实极性与参考方向相同,即a 为高电位端,b 为低电位端。

答案1.3解:(a)元件A 电压和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

元件A 消耗的功率为A A A p u i =则A A A 10W 5V 2Ap u i === 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

(b) 元件B 电压和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

元件B 消耗的功率为B B B p u i =则B B B 10W 1A 10Vp i u -===- 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c) 元件C 电压和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元件C 发出的功率为C C C p u i =则C C C 10W 10V 1Ap u i -===-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答案1.4解:对节点列KCL 方程节点③: 42A 3A 0i --=,得42A 3A=5A i =+节点④: 348A 0i i --+=,得348A 3A i i =-+=节点①: 231A 0i i -++=,得231A 4A i i =+=节点⑤: 123A 8A 0i i -++-=,得123A 8A 1A i i =+-=-若只求2i ,可做闭合面如图(b)所示,对其列KCL 方程,得28A-3A+1A-2A 0i -+=解得28A 3A 1A 2A 4A i =-+-=答案1.5解:如下图所示(1)由KCL 方程得节点①:12A 1A 3A i =--=-节点②:411A 2A i i =+=-节点③:341A 1A i i =+=-节点④:231A 0i i =--=若已知电流减少一个,不能求出全部未知电流。

(2)由KVL 方程得回路1l :1412233419V u u u u =++=回路2l :15144519V-7V=12V u u u =+=回路3l :52511212V+5V=-7V u u u =+=-回路4l :5354437V 8V 1V u u u =+=-=-若已知支路电压减少一个,不能求出全部未知电压。

答案1.6解:各元件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元件1消耗功率为:11110V 2A 20W p u i =-=-⨯=-对回路l 列KVL 方程得21410V-5V 5V u u u =+==元件2消耗功率为:2215V 2A 10W p u i ==⨯=元件3消耗功率为:333435V (3)A 15W p u i u i ===-⨯-=对节点①列KCL 方程4131A i i i =--=元件4消耗功率为:4445W p u i ==-答案1.7解:对节点列KCL 方程节点①:35A 7A 2A i =-+=节点③:47A 3A 10A i =+=节点②:5348A i i i =-+=对回路列KVL 方程得:回路1l :13510844V u i i =-⨯Ω+⨯Ω=回路2l :245158214V u i i =⨯Ω+⨯Ω=答案1.8解:由欧姆定律得130V 0.5A 60i ==Ω对节点①列KCL 方程10.3A 0.8A i i =+=对回路l 列KVL 方程1600.3A 5015V u i =-⨯Ω+⨯Ω=-因为电压源、电流源的电压、电流参考方向为非关联,所以电源发出的功率 分别为S30V 30V 0.8A 24W u P i =⨯=⨯= S 0.3A 15V 0.3A 4.5W i P u =⨯=-⨯=-即吸收4.5W 功率。

答案1.9解:(a)电路各元件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如图(a)所示。

由欧姆定律得S /10cos()V /2A 5cos()A R i u R t t ωω===又由KCL 得S (5cos 8)A R i i i t ω=-=-电压源发出功率为S S 210cos()V (5cos 8)A (50cos 80cos )Wu p u i t t t t ωωωω=⋅=⋅-=- 电流源发出功率为S S S 10cos()V 8A 80cos()Wi p u i t t ωω==⋅= 电阻消耗功率为222[5cos()A]250cos ()W R R p i R t t ωω==⨯Ω=(b) 电路各元件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如图(b)所示。

电压源发出功率为S S S 10V 8cos()A 80cos()Wu p u i t t ωω=-=-⨯=- 由KVL 可得S 8cos(t)210V (16cos 10)V R u u u t ωω=+=⨯Ω+=+电流源发出功率为S 2S [16cos()10]V 8cos()A [128cos ()80cos()]W i p ui t t t t ωωωω==+⨯=+电阻消耗功率为2S 16cos()V 8cos()A 128cos ()W R R p u i t t t ωωω==⨯=答案1.10解:取电阻元件和网络N 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10V 对节点①列KCL 方程15A 3A 2A i =-+=-对回路列KVL 方程回路1:l1N 103A 525V 10V i u ⋅Ω+⨯Ω+=-+得N 10V u =-回路2:l2N 53A 5A 5025V u u -+Ω⨯++⨯Ω=-得2280V u =网络N 吸收的功率N N 3A 30W P u =⨯=-电流源发出的功率S 25A 1400W i P u =⨯=注释:根据电流源的特性,图中与电流源串联的电阻只影响电流源端电压或者说只影响电流源提供的功率。

答案1.11解:设各元件电压电流方向如图所示。

23A 0.5A 2.5A i =-=38V 2A 4i ==Ω对节点列KCL 方程节点①: 23A 0.5A 2.5A i =-=节点②:123 2.5A 2A 4.5A i i i =+=+=对回路l 列KVL 方程:21053A 8V i u Ω⨯+Ω⨯+=得32V u =-电压源发出的功率S 18V 8V 4.5A 36W U P i =⨯=⨯=电流源发出的功率S 3A 32V 3A 96W i P u =-⨯=⨯=答案1.12解:4V 1A 4i ==Ω,12A 2V u =Ω⨯= 受控电压源发出的功率 CCVS 32A 31A 2A 6W P i =⨯=Ω⨯⨯=受控电流源发出的功率VCCS 4V 0.254V 0.254V 0.25S 2V=-2W P u u =-⨯=-⨯=-⨯⨯注释:受控电源可能处于供电状态,例如图中的CCVS ,也可能处于用电状态,例如图中的VCCS答案1.13解:对回路列KVL 方程1V2Ω回路1:l111V i ⨯Ω= 11A i =回路2:l122A u ri +Ω⨯=-将6V,u =11A i =代入,解得2r =Ω答案1.14解: 设各元件电流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2V 对回路列KVL 方程:回路1:l212V 2V 1V i Ω⨯=-+ 得21A i =回路2:l22V 1V i Ω⨯=-+得0.5A i =-对节点列KCL 方程:节点①:120.5A i i i =+=节点②:3220.5A i i i i =++=-1V 电压源发出的功率:1V 11V 1V 0.5A 0.5W P i =⨯=⨯=与1Ω串联的2V 电压源发出的功率:2V,122V 2V 1A 2W P i Ω=⨯=⨯=2V 纯电压源发出的功率:2V 32V 2V (0.5A)1W P i =-⨯=-⨯-=受控电流源发出的功率:CCCS 2V 22V 2(0.5A)2W P i =⨯=⨯⨯-=-,实际吸收2W 功率。

答案1.15解:(a)对节点①列KCL 方程得1i i i β=-由KVL 得S 1S S (1)R u u u i R u iR u β=+=+=-+(b)由KCL 得0S i i i =+由KVL 得000S ()()()u ri Ri r R i r R i i =+=+=++(c)由KCL ,i i gR i gu i +=+=2222得221i i gR =- 由KVL 得212212()1R u R i ri R i r R i gR =++=++- 注释:图(c)电路中不含独立电源,其i u -关系为比例关系。

答案1.16解:(a) S 断开时,电压源的电压、电流及功率与右侧电阻的电压、电流及功率 对应相同;S 闭合时,由于中间电阻R 是并联接入电路,故右侧电阻R 的电压、电流及功率不受影响。

但由于所接入的电阻电流和功率与右侧电阻相同,故电压源的电流及提供功率要增大一倍。

(b) S 断开时,两个电阻的电流、电压和功率相同,电流源的电流与两个电 阻的电流相同,电压和功率是每个电阻的二倍。

当S 闭合时,上侧电阻被短路,由于右侧电阻始终与电流源相串联,故右侧电阻R 的电压、电流及功率不受影响。

电流源的电压、电流和功率与右侧电阻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相同,电压和功率均降低了一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