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化学科学奖项,它每年为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颁发该奖项,以表彰他们的杰出成就、引领未来的探索及创新。
自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设立以来,共有183位化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与反应。
多年来,化学家们通过不断创新,推动了许多重要发现和科技进步,如:发现新元素、合成新化合物、掌握新的分析测定方法、解析原子分子构造和化学反应机制,以及为人类提供新药物、化工品和材料等等。
早在19世纪末,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就开始筹备创建化学奖项,以激励各国的化学家们积极开展研究工作。
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隆重设立,匡列奖项的宗旨是“授予那些在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化学合成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1902年,首届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德国化学家赫曼·冯·亥姆霍兹和约翰·雅各布·贝尔萨里乌斯,表彰他们在生物和无机化学方面的重要成就。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评选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的,其评选过程严谨、公平,评审委员会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会员组成,每年都会公布一份关于入围候选人的报告。
该奖项评选的标准主要包括科学家的研究贡献、成就和影响。
多年来,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发给了很多杰出的化学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研究DNA分子结构的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毛罗·威尔金,制造化学合成物的罗伯特·克姆、理解有机反应的里查德·希尔、制备金属有机化合物和研究电荷转移反应的理查德·萨蒂、研究新型催化剂的杨振宁等等。
诺贝尔化学奖对于化学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极大地鼓舞了化学界的研究工作,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它的创立充分说明了人类对于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并鼓励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努力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这也将继续激励今后的科学家不断追求化学科学领域的进步和创新。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新型超强超短脉冲激光的出现与迅猛发 展,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实 验手段与极端的物理条件。就时间尺度 而言,可以说人类已由飞秒(10的负15 次方秒)时代稳步迈进亚飞秒甚至阿秒 (10的负18次方秒)时代。所有这一切, 都对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重 要的影响。
飞秒科学的发展
飞秒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有近20年历史,80年代末 泽维尔教授做了一系列试验,他用可能是世界上速 度最快的激光闪光照相机拍摄到一百万亿分之一秒 瞬间处于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的化学键断裂和新形成 的过程。这种照相机用激光以几十万亿分之一秒的 速度闪光,可以拍摄到反应中一次原子振荡的图像。 他创立的这种物理化学被称为飞秒化学,飞秒即毫 微微秒(是一秒的千万亿分之一),即用高速照相 机拍摄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记录其在反应状态 下的图像,以研究化学反应。常规状态下,人们是 看不见原子和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的,现在则可以 通过泽维尔教授在80年代末开创的飞秒化学技术研 究单个原子的运动过程
艾哈迈德· 泽维尔 (1946-)
艾哈迈德· 泽维尔1946年2月26日生于埃及。后在美国 亚历山德里亚大学获得理工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在宾西法 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6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 1990年成为加州理工化学系主任。他目前是美国科学院、 美国哲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欧洲艺术科学和人类学院 等多家科学机构的会员。 1998年埃及还发行了一枚印有他本人肖像的邮票以表 彰他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及出生的科学家艾哈迈 德· 泽维尔(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应用超短激光闪 光成照技术观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 从而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预期重要的化学反应.
物质在高强度飞秒激光的作用下会出现非常奇特的现 象:气态、液态、固态的物质瞬息间变成了等离子体。 这种等离子体可以辐射出各种波长的射线的激光。高功 率飞秒激光与电子束碰撞能够产生硬X射线飞秒激光, 产生β射线激光,产生正负电子对。 高功率飞秒激光在医学、超精细微加工、高密度信 息储存和记录方面都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高功率飞秒 激光还可以将大气击穿,从而制造放电通道,实现人工 引雷,避免飞机、火箭、发电厂因天然雷击而造成的灾 难性破坏。利用飞秒激光能够非常有效地加速电子,使 加速器的规模得到上千倍的压缩。高功率飞秒激光与物 质相互作用,能够产生足够数量的中子,实现激光受控 核聚变的快速点火。从而为人类实现新一代能源开辟一 条崭新的途径。
第二章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第二章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化学奖总表从化学诺贝尔奖看化学学科的发展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总表1901-19101901年荷兰雅克布斯·范特霍夫o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德国赫尔曼·费歇尔o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瑞典阿累尼乌斯o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英国威廉·拉姆齐爵士o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德国阿道夫·拜耳o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法国穆瓦桑o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德国爱德华·毕希纳o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新西兰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o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德国威廉·奥斯特瓦尔德o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德国奥托·瓦拉赫:o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19201911年法国玛丽亚·居里o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法国格利雅o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法国保罗·萨巴蒂埃o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瑞士阿尔弗雷德·沃纳o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美国西奥多·理查兹o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德国理查德·威尔施泰特o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德国弗里茨·哈伯o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德国沃尔特·能斯特o对热力学的研究。
1921-19301921年英国弗雷德里克·索迪o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英国弗朗西斯·阿斯顿o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奥地利弗里茨·普雷格尔o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2008诺贝尔化学奖

北京时间2008年10月8日下午5点45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三位美 国科学家,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Osamu Shimomura (下村修)、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 Roger Y. Tsien(钱永健,钱学森的堂侄)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 (GFP)而获得该奖项。帮助他们获奖的是绿色荧光蛋白。这种蛋白为生 物与医学实验带来革命,它发出的荧光像一盏明灯,帮助研究人员照亮生 命体在分子层面和细胞层面的诸多反应。
1968年,即以金属如何与硫氰 酸盐结合为题获美国西屋科学 天才讲 (The 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 1972年,拿了美国国家优等生 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获学士 (化学和物理,Witha 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 1977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及 博士后(生理学)。 1981年,钱永健来到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并在这里工作8 年,成为大学教授。 1989年,钱永健将他的实验室 搬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现 在他是该校的药理学教授以及 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 1995年,当选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 199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 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9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授 荣誉理学博士学位,获香港大 学颁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前人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对 我们的启迪和鼓励,就像获得 诺贝尔奖的这些伟大优秀的科 学家们,他们的努力和对科学 执着追求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 习的,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并坚 持,我们每个人都会赢得属于 自己的成功……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生平及其成就分析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生平及其成就分析一、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化学奖始于1901年,是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的其中一项诺贝尔奖项,以鼓励并表彰在化学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
自1901年至2021年已经颁发了111次,共有187位科学家获得此殊荣,其中包括女性科学家。
二、生平介绍1.玛丽·居里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是第一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也是第一位在两个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她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放射性,包括放射性物质的发现、放射性半衰期的测定、天然放射性物质的分离等。
1911年,她获得了第二次诺贝尔奖,这次奖项是颁发给她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贡献。
2.弗里德里希·贝格弗里德里希·贝格(Friedrich Bergius,1884-1949)是一位德国化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压化学反应方面。
他发明了一种能够将煤和木材等固体物质转化为液态燃料和化学物质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贝格过程。
他因此获得了193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3.詹姆斯·汤普森詹姆斯·汤普森(James Thompson,1934-1940)是一位美国化学家,他对磁性的研究颇有建树。
他曾经开发了一种新的化学分离方法,被称作“THC法”,该方法基于物质具有不同的磁性特性。
在他去世前,他已经取得了其他科学家很难达到的高精度磁谱仪,这使得他的研究更加深入,也为后来的磁谱仪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因此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4.古斯塔夫·赫夫曼古斯塔夫·赫夫曼(Gustav Hertz,1887-1975)是一位德国物理学家,他与詹姆斯·汤普森共同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研究氢原子的电子能级结构方面做出的贡献。
赫夫曼在这项研究中负责执行实验,他发现如果让氢原子通过一个电场,它们的能量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作斯塔克效应。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
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
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他们三人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包括蛋白质在内的大分子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在这3位科学家所开创的新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今天的研究人员已能迅速并且简单地揭示一个物种包含多少种不同的蛋白质,能用三维照片显示蛋白质分子溶解状态的样子,从而使人类可以通过对蛋白质进行详细的分析而加深对生命进程的了解,使新药的开发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在食品控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等其他领域也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04-06-14
1 / 1。
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奖(NobelPrize)创立于

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奖(Nobel Prize) 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其中一个奖项。
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 an…Hoff) 荷兰人(1852—1911)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免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
1902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埃米尔·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一九O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
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瑞典人(1859—1927)在生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他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列纽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
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拉第奖章。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英国人(1852—1916)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拉姆赛爵士。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氯、氖、员、氮、试和氨。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O 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课件

《诺贝尔化学奖》PPT课 件
了解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和意义,以及其在化学领域的影响和贡献,让我们 一起探索这个世界上最高荣誉的化学奖项。
诺贝尔化学奖的前身
1
发端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于1895年遗嘱设立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对化学发展的杰出贡 献。
2
创立
1901年首次颁发,最初设立为物理化学奖。后来,物理学和化学分设为两个独立 奖项。
1
皮埃尔·居里
居里夫人的丈夫,与她一起共享了1903年的化学奖,以及1911年独自获得的诺贝尔化学奖。
2
林奈乌斯·保罗·埃米希乌斯
196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为有机化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方法。
3
马丁·彼得·贝肯
1985年和2002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对DNA修复和基因组稳定性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背景
初期获奖人
最早的获奖人包括马里·居里和亨 利·贝克雷尔,他们为辐射学和电 化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位女性得主
居里夫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 学奖的女性,以其放射性研究而 闻名。
核物理的贡献
欧内斯特·卢瑟福的研究为核物理 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也获得 了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人
诺贝尔化学奖与化学领域
诺贝尔化学奖的荣誉激励了世界各地的化学家,推动了化学科学的进步和创新。化学领域的发展正朝着更加可 持续和环境友好的方向迈进。
诺贝尔化学奖颁奖仪式
1 历史与现状
诺贝尔化学奖颁奖仪式始于1901年,目前在诺贝尔宴会上隆重举行。
2 盛况和流程
仪式包括颁奖致辞、奖章佩戴、获奖人演讲和晚宴等环节,庄重而庄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化学奖总表从化学诺贝尔奖看化学学科的发展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总表1901-19101901年•荷兰雅克布斯·范特霍夫o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德国赫尔曼·费歇尔o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瑞典阿累尼乌斯o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英国威廉·拉姆齐爵士o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德国阿道夫·拜耳o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法国穆瓦桑o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德国爱德华·毕希纳o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新西兰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o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德国威廉·奥斯特瓦尔德o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德国奥托·瓦拉赫:o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19201911年•法国玛丽亚·居里o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法国格利雅o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法国保罗·萨巴蒂埃o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瑞士阿尔弗雷德·沃纳o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美国西奥多·理查兹o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德国理查德·威尔施泰特o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德国弗里茨·哈伯o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德国沃尔特·能斯特o对热力学的研究。
1921-19301921年•英国弗雷德里克·索迪o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英国弗朗西斯·阿斯顿o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奥地利弗里茨·普雷格尔o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奥地利理查德·席格蒙迪o对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的证明,确立了现代胶体化学的基础。
•瑞典斯维德伯格o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德国海因里希·维兰德o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确定。
•阿道夫·温道斯o对甾类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英国亚瑟·哈登和瑞典汉斯·奥伊勒-克尔平o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德国汉斯.费歇尔o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特别是血红素的合成。
1931-19401931年•德国卡尔·博施和弗里德里希·柏吉斯o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美国兰格缪尔o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美国哈罗德·尤里o发现了重氢(氘)•法国弗列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和伊伦·约里奥-居里o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荷兰Petrus (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o通过对偶极矩、X射线和气体中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英国沃尔·霍沃思o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瑞士保罗·卡勒o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B2的研究•奥地利理查德·库恩o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德国阿道夫·布特南特o对性激素的研究。
•瑞士利奥波德·雷吉卡o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0年:未发奖。
1941-19501941年:未发奖。
1942年:未发奖。
1943年•匈牙利格奥尔格·赫维西o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德国奥托·哈恩o发现重核的裂变•芬兰阿图里·维尔塔南o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特别他提出的饲料储藏方法。
•詹姆士·萨姆纳o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美国约翰·那斯罗蒲和温德尔·斯坦利o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
•英国罗伯特·鲁宾逊爵士o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瑞典阿纳·蒂塞利乌斯o对电泳现象和对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美国威廉·吉奥克o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德国奥托·狄尔斯和库尔特·阿尔德o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1951-19601951年:埃德温·马蒂松·麦克米伦,格伦·西奥多·西博格发现了超铀元素格对色谱的研究和发现对高分子研究以及确立高分子概念化学键的研究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奇·谢苗诺夫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方法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1961-19701961年:梅尔温·卡尔文研究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对聚合物的研究,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研究英国)通过X射线在晶体学上确定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在有机物合成方面的成就在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方面的研究治·波特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昂萨格倒易关系发展了以三级结构为基础的构象概念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19801971年:格哈得·赫尔茨伯格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华德·斯坦因前者:对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后两位:对核糖核酸分子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在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大分子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研究前者: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后者: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对硼烷结构的研究对非平衡态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贡献为化学渗透理论建立了公式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伯格: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吉尔伯特和桑格: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1981-19901981年:福井谦一, 罗德·霍夫曼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通过晶体的电子显微术在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方面的贡献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开发了多肽固相合成法在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方法上的贡献他们对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研究和使用对结构有高选择性的分子光合作用中心的三维结构的确定核糖核酸(RNA)催化性质的发现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1991-2000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对碳正离子化学反应的研究对大气化学的研究莫利他们发现了富勒烯博耶和沃克尔: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机理,斯科:离子传输酶的发现, 钠钾离子泵前者: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后者: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用飞秒激光光谱对化学反应中间过程的研究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21世纪2001-20102001年:威廉·诺尔斯, 野依良治, 卡尔·巴里·夏普雷斯诺尔斯和野依:手性催化还原反应,夏普雷斯:手性催化氧化反应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对细胞膜中的水信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信道的研究发现了泛素调解的蛋白质降解Bold text'Bold text'从化学诺贝尔奖看化学学科的发展从其01年到2005年,化学诺贝尔奖总共颁发了98项,其中无机化学14项,有机化学32项,物理化学27项,高分子化学5项,生物化学14项,分析化学6项。
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获奖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学与生命、化学与材料的交叉学科。
从历史上看分成几个阶段: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和制备;化学键理论的发展;合成化学的发展;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化学动力学和分子反应动态学的发展;生命化学的发展;药物化学发展。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据新华社电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两人都任职于以色列工学院)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
他们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6万美元)的奖金。
解读他们找到了治癌新途径据新华社报道蛋白质是构成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基础,近几十年来,人们在研究细胞如何制造蛋白质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却很少有科学家对细胞分解蛋白质感兴趣。
但今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3位科学家却独辟蹊径,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这个重大发现可以通俗地解释为———当一个人体细胞内的某些蛋白质变得无用甚至是有害时,这个细胞就会给它们“贴上废物处理的标签”,使它们自行破裂、自动消亡。
而当细胞的这一机能出现故障时,包括一些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就会紧跟着出现。
反之,使细胞分解蛋白质的机能恢复正常也就成了治疗这些疾病,特别是治疗癌症的新途径。
正如诺贝尔化学奖的评委们所指出的,“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方面的发现将有助于攻克子宫颈癌等疑难疾病。
据介绍,目前已有建立在这一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抗癌新药问世,正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进行检测。
此外,作为获奖者之一的以色列科学家切哈诺沃在得知好消息之后也表示,他相信他们的发现对攻克癌症以及多种疾病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