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原文及翻译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化学科学奖项,它每年为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颁发该奖项,以表彰他们的杰出成就、引领未来的探索及创新。
自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设立以来,共有183位化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与反应。
多年来,化学家们通过不断创新,推动了许多重要发现和科技进步,如:发现新元素、合成新化合物、掌握新的分析测定方法、解析原子分子构造和化学反应机制,以及为人类提供新药物、化工品和材料等等。
早在19世纪末,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就开始筹备创建化学奖项,以激励各国的化学家们积极开展研究工作。
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隆重设立,匡列奖项的宗旨是“授予那些在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化学合成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1902年,首届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德国化学家赫曼·冯·亥姆霍兹和约翰·雅各布·贝尔萨里乌斯,表彰他们在生物和无机化学方面的重要成就。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评选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的,其评选过程严谨、公平,评审委员会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会员组成,每年都会公布一份关于入围候选人的报告。
该奖项评选的标准主要包括科学家的研究贡献、成就和影响。
多年来,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发给了很多杰出的化学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研究DNA分子结构的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毛罗·威尔金,制造化学合成物的罗伯特·克姆、理解有机反应的里查德·希尔、制备金属有机化合物和研究电荷转移反应的理查德·萨蒂、研究新型催化剂的杨振宁等等。
诺贝尔化学奖对于化学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极大地鼓舞了化学界的研究工作,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它的创立充分说明了人类对于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并鼓励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努力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这也将继续激励今后的科学家不断追求化学科学领域的进步和创新。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新型超强超短脉冲激光的出现与迅猛发 展,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实 验手段与极端的物理条件。就时间尺度 而言,可以说人类已由飞秒(10的负15 次方秒)时代稳步迈进亚飞秒甚至阿秒 (10的负18次方秒)时代。所有这一切, 都对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重 要的影响。
飞秒科学的发展
飞秒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有近20年历史,80年代末 泽维尔教授做了一系列试验,他用可能是世界上速 度最快的激光闪光照相机拍摄到一百万亿分之一秒 瞬间处于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的化学键断裂和新形成 的过程。这种照相机用激光以几十万亿分之一秒的 速度闪光,可以拍摄到反应中一次原子振荡的图像。 他创立的这种物理化学被称为飞秒化学,飞秒即毫 微微秒(是一秒的千万亿分之一),即用高速照相 机拍摄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记录其在反应状态 下的图像,以研究化学反应。常规状态下,人们是 看不见原子和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的,现在则可以 通过泽维尔教授在80年代末开创的飞秒化学技术研 究单个原子的运动过程
艾哈迈德· 泽维尔 (1946-)
艾哈迈德· 泽维尔1946年2月26日生于埃及。后在美国 亚历山德里亚大学获得理工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在宾西法 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6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 1990年成为加州理工化学系主任。他目前是美国科学院、 美国哲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欧洲艺术科学和人类学院 等多家科学机构的会员。 1998年埃及还发行了一枚印有他本人肖像的邮票以表 彰他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及出生的科学家艾哈迈 德· 泽维尔(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应用超短激光闪 光成照技术观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 从而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预期重要的化学反应.
物质在高强度飞秒激光的作用下会出现非常奇特的现 象:气态、液态、固态的物质瞬息间变成了等离子体。 这种等离子体可以辐射出各种波长的射线的激光。高功 率飞秒激光与电子束碰撞能够产生硬X射线飞秒激光, 产生β射线激光,产生正负电子对。 高功率飞秒激光在医学、超精细微加工、高密度信 息储存和记录方面都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高功率飞秒 激光还可以将大气击穿,从而制造放电通道,实现人工 引雷,避免飞机、火箭、发电厂因天然雷击而造成的灾 难性破坏。利用飞秒激光能够非常有效地加速电子,使 加速器的规模得到上千倍的压缩。高功率飞秒激光与物 质相互作用,能够产生足够数量的中子,实现激光受控 核聚变的快速点火。从而为人类实现新一代能源开辟一 条崭新的途径。
2019诺贝尔化学奖英文介绍

2019诺贝尔化学奖英文介绍The 2019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was awarded jointly to John B. Goodenough, M. Stanley Whittingham, and Akira Yoshino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This revolutionary technology has transformed the way we use and store energy, impacting various sectors including mobile devices, electric vehicles, an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Lithium-ion batteries are rechargeable and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energy density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batteries. This breakthrough was initiated by M. Stanley Whittingham in the 1970s, who began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using lithium as the battery's anode. He discovered that lithium ions could intercalate into layered titanium disulfide, leading to reversible lithium ions being transferred during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This work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Further advancements were made by John B. Goodenough, who in the 1980s sought to increase the overall voltage and energy density of the batteries. Goodenough replaced the titanium disulfide in Whittingham's design with cobalt oxide,enabling a four-volt battery. This increased the battery's potential and made it a more suitable choice for commercial applications.Akira Yoshino, building upon the previous contributions, made a crucial breakthrough by eliminating the use ofreactive lithium metal in the battery anode. Instead, he utilized petroleum coke, a carbon-rich material, thus creating the first practical lithium-ion battery in 1985. Yoshino's design not only improved the sta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battery but also enhanced its overall performance.These advancements led to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lithium-ion batteries, paving the way for their widespread use across industries. Today, these batteries power our smartphones, laptops, e-bikes, and even electric vehicles. They also play a vital role in storing energy generated from renewable sources like solar and wind power, making the dream of a sustainable energy future more attainable.The impac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goes beyond convenience; it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the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dependence on fossil fuels. Electric vehicles, powered by these batteries, offer a sustainable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vehicles, helping combat air pol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 The ability to storerenewable energy efficiently also supports the integration of more renewable sources into the grid, promoting a greener and more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The Nobel Prize awarded to Goodenough, Whittingham, and Yoshino recognizes the transformative nature of their work. Their dedication and innovative breakthroughs have revolutionized the energy storage industry, improving our quality of life and providing a path towards a greener future. Their achievements serve as an inspiration for young researchers and scientists worldwide,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perseverance and curiosity in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benefit humanity.In conclusion, the 2019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celebrates the immense contributions of Goodenough, Whittingham, and Yoshino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Their pioneering work has revolutionizedvarious sectors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fundamentally change our energy landscape. By recognizing their achievements, we acknowledge the significance of sustainable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shaping a brighter and more sustainable future for all.。
第二章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第二章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化学奖总表从化学诺贝尔奖看化学学科的发展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总表1901-19101901年荷兰雅克布斯·范特霍夫o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德国赫尔曼·费歇尔o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瑞典阿累尼乌斯o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英国威廉·拉姆齐爵士o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德国阿道夫·拜耳o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法国穆瓦桑o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德国爱德华·毕希纳o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新西兰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o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德国威廉·奥斯特瓦尔德o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德国奥托·瓦拉赫:o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19201911年法国玛丽亚·居里o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法国格利雅o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法国保罗·萨巴蒂埃o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瑞士阿尔弗雷德·沃纳o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美国西奥多·理查兹o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德国理查德·威尔施泰特o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德国弗里茨·哈伯o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德国沃尔特·能斯特o对热力学的研究。
1921-19301921年英国弗雷德里克·索迪o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英国弗朗西斯·阿斯顿o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奥地利弗里茨·普雷格尔o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2008诺贝尔化学奖

北京时间2008年10月8日下午5点45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三位美 国科学家,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Osamu Shimomura (下村修)、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 Roger Y. Tsien(钱永健,钱学森的堂侄)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 (GFP)而获得该奖项。帮助他们获奖的是绿色荧光蛋白。这种蛋白为生 物与医学实验带来革命,它发出的荧光像一盏明灯,帮助研究人员照亮生 命体在分子层面和细胞层面的诸多反应。
1968年,即以金属如何与硫氰 酸盐结合为题获美国西屋科学 天才讲 (The 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 1972年,拿了美国国家优等生 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获学士 (化学和物理,Witha 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 1977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及 博士后(生理学)。 1981年,钱永健来到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并在这里工作8 年,成为大学教授。 1989年,钱永健将他的实验室 搬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现 在他是该校的药理学教授以及 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 1995年,当选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 199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 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9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授 荣誉理学博士学位,获香港大 学颁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前人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对 我们的启迪和鼓励,就像获得 诺贝尔奖的这些伟大优秀的科 学家们,他们的努力和对科学 执着追求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 习的,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并坚 持,我们每个人都会赢得属于 自己的成功……
1001-诺贝尔化学奖-2

他有一个响亮的外号: 他有一个响亮的外号 合成氨之父 他有一个同样响亮的外号: 他有一个同样响亮的外号 化学战之父 最重要的是他的一生留下了一 个沉重话题: 个沉重话题 科学家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 责任? 责任?
Fritz Haber
• Haber于1933年4月30日声明:“40多年来,我一直是以知识和品德为标 于 日声明: 多年来, 年 月 日声明 多年来 准去选择我的合作者,而不是考虑他们的国籍和民族,在我的余生, 准去选择我的合作者,而不是考虑他们的国籍和民族,在我的余生,要 我改变认为是如此完好的方法,则是我无法做到的。 随后, 我改变认为是如此完好的方法,则是我无法做到的。”随后,Haber被迫 被迫 离开了祖国,流落他乡。首先他应英国剑桥大学的邀请, 离开了祖国,流落他乡。首先他应英国剑桥大学的邀请,到鲍伯实验室 工作。 个月后 个月后, 工作。4个月后,以色列的希夫研究所聘任他到那里领导物理化学的研究 工作。但是在去希夫研究所的途中, 的心脏病发作, 工作。但是在去希夫研究所的途中,Haber的心脏病发作,1934年1月29 的心脏病发作 年 月 日在瑞士逝世。 日在瑞士逝世。 • Haber被迫离开了德国,在他逝世一周年的那天,德国的许多学会和学者 被迫离开了德国,在他逝世一周年的那天, 被迫离开了德国 不顾当局的阻挠,纷纷组织集会,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不顾当局的阻挠,纷纷组织集会,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是天使 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他是魔鬼, ,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他是魔鬼,给人 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 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他走过了辉煌而又坎坷以至于毁誉参半的一 德国在20世纪初物理化学走在世界前列 世纪初物理化学走在世界前列, 年的Willstatter、1920 生。德国在 世纪初物理化学走在世界前列,1915年的 年的 、 年的Nernst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在他们中间,Haber永远是最闪亮 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年的 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但在他们中间, 永远是最闪亮 他的诺贝尔化学奖当之无愧。 的。他的诺贝尔化学奖当之无愧。
2019诺贝尔化学奖英文介绍

2019诺贝尔化学奖英文介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背景和获奖者
2.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3.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和评选标准
4.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预测和意义
正文
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于 10 月 9 日揭晓,授予了约翰·古迪纳夫(John B.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汉(M.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杰出贡献。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电池,为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无线电子产品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电动汽车、储存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当时斯坦利·威廷汉首次提出了嵌入脱出型的正极材料 TiS2,这标志着从早期的锂 - 锰氧化物一次电池向现代二次锂电池的转变。
随后,约翰·古迪纳夫在 1980 年代研究出了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性能。
吉野彰则在1990 年代成功地开发出了第一个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为电池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诺贝尔化学奖是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设立的,旨在表彰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诺贝尔化学奖自 1901 年设立以来,已经表彰了众多杰出的化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 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预测,许多人认为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将会是获奖的热门领域。
果不其然,这一预测最终成为了现实。
espanol 课文翻译

Leccion 4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
新年前夕,天气特别冷,雪下个不停,夜幕就要降临。
一个可怜的小女孩赤脚走在街上。
实际上,走出家门时他穿着鞋,但那双鞋没用。
对小女孩来说,鞋太大了。
他一着急,在跑过一条很宽的大街时就把鞋丢了。
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脚冻成了青紫色。
破旧的围裙兜里装着许多火柴。
手里还拿着一盒。
这一天她过得很糟糕。
没有人买他的火柴,哪怕是一根。
他一分钱都没有赚到。
他饥寒交迫,看上去虚弱极了。
可怜的小女孩呀!房屋每扇窗都可以看到明亮的灯光,但他却只想着在晚上挣些钱才能回家。
小女孩在一个角落里坐下,想在两栋房之间取暖。
他觉得越来越冷,却不能回家,因为一根火柴也没有卖出去。
他爸爸会打他的。
他的一双小手几乎被冻僵了。
一根点亮的火柴至少可以暖暖手。
于是,他取出一根火柴。
咔嚓!看那火花呀!那燃烧的火柴呀!火光微弱,一点点的温暖着他的双手。
小女孩觉得他坐在一个厨房中,里面有一个大大的火炉,他把脚放到炉子前想暖暖,可就在这是火柴熄灭了,厨房消失了。
他坐在那,手中只有一小截然过的火柴。
他又点了一根,随后看见一张大桌子上放着一个烤熟的火鸡,两旁还有刀叉。
他点燃了第三根,发现自己坐在一棵特别漂亮的圣诞树下。
这可圣诞树比他在去年平安夜透过全城最富的那户人家的大窗户看到的那颗还要高,还要漂亮。
小女孩举起他瘦小的双臂,可就在这时,火光熄灭了。
所有的光明都离他远去。
他点燃一只新的火柴。
这次,小女孩年迈的奶奶出现了。
他面貌和蔼可亲。
“亲爱的奶奶!”小女孩哭着叫道,“你带我走吧。
我知道你和火炉,烤火鸡,圣诞树一样,火柴一灭就会消失的。
”他赶紧点燃剩下的火柴,希望留住奶奶。
火柴的光芒比白昼还要明亮。
奶奶从来没有如此高大美丽,他拉着女孩的胳膊,一起升上天空。
可怜的女孩不再感到寒冷,饥饿和恐惧。
寒冷的清晨,人们在房子的一角发现了那个小女孩,双颊泛红,嘴角上挂着微笑…他死了,冻死在除夕之夜。
Leccion 5诺贝尔奖是一项每年颁发给上一年度在文学,化学,物理,生理学和医学,和平及经济学五个领域有杰出工作成就的个人或者机构的一个奖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Phase-Switching Catalysis
By simply adding or removing carbon dioxide,
chemists in Scotland devised a neat trick for
reversibly shuttling a homogeneous catalyst
between the organic and aqueous phases in a
biphasic solvent system (C&EN, Jan. 26, page 11;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1472). The
phase-switchable catalyst designed by Simon L.
Desset and David J. Cole-Hamilton of the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adds flexibility to the
often complicated techniques required to isolate
products and recycle catalysts during
homogeneous reactions. The secret to the
switchability is a weakly basic amidine group,
–N=C(CH 3)N(CH 3)2, that the researchers added to
the phenyl rings of triphenylphosphine. The
rhodium catalyst made with the modified
phosphine ligand is soluble in organic solvent. On bubbling CO 2 into an aqueous-organic reaction system containing the catalyst, the CO 2 reacts with water to form carbonic acid (H 2CO 3). The transient acid protonates the amidine groups and renders the catalyst water-soluble. Subsequently bubbling N 2 into the biphasic system drives off CO 2 and shifts the equilibrium of the catalyst-carbonic acid complex, leading the
catalyst to deprotonate and making it water-insoluble again. After a reaction is
completed in either organic solvent or water, the researchers separate the product and catalyst into different phases, remove the product, and then shuttle the catalyst back into the original phase for the next reaction cycle. Building switchability into basic chemicals in this manner could facilitate greener and less-energy-intensive industrial chemical processes.
能够转相的催化反应
通过简单的添加或除去二氧化碳,苏格兰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在两相系统中来回转运匀相催化剂的灵巧的把戏。
St. Andrews 大学的Simon L. Desset and David J. Cole-Hamilton 发明的这种可以转相的催化剂使得通常需要复杂的技术来分离产品和重复利
Angew. Chem. Int. Ed. Switchphos Bubbling CO 2 and then N 2 into a reaction tube modifies the rhodium catalyst’s phosphine ligands, switching the catalyst (yellow) from the organic reaction phase to the aqueous phase while the organic product is removed, and then back to a fresh organic phase.
用催化剂的均相反应的灵活性增强了。
催化剂的这种转相的能力的秘密是科学家在三苯基膦中的苯环上加上的弱碱性的脒基团,–N=C(CH3)N(CH3)2。
用这种修改过的配位体配位的催化剂铑可溶于有机溶剂。
当往水-有机含有催化剂的两相反应体系中通入CO2时,二氧化碳就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电离的氢离子与脒基团结合,使得催化剂变成水溶性的。
之后,向两相体系通入氮气,赶走里面的二氧化碳,改变原有的平衡,从而使得催化剂再次变成疏水性的。
通过这样,科学家们就可以在有机相内的反应结束后,把催化剂转移到水中,然后将产物取走,之后,又把催化剂转到有机溶剂中,开始催化新的反应。
通过这种方式在基础化学上建立这种转换能力能够促进更环保和低能耗的化学工业。
W ater On The Moon
This year,
space
scientists were
finally able to
answer one of
the biggest
questions in
lunar science:
Is there water
on the moon?
The answer is
yes. NASA
announced last month that debris kicked up
during the deliberate crash of the Lunar Crater
Observation & Sensing Satellite (LCROSS)
spacecraft did contain a sprinkling of water and
possibly some organic compounds (C&EN, Nov.
23, page 31). LCROSS launched on June 18
together with a long-term mapping spacecraft, the 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On Oct. 9, LCROSS sent a spent booster rocket crashing into a crater near the moon’s south pole and then hurtled itself into the crater in a planned self-destruction. Scientists had suspected water ice might exist in the permanently darkened crater, named Cabeus, and others like it. After several weeks of analysis, the team reported that both infrared and ultraviolet spectrometers had indeed found evidence of water in the plumes of debris created by the impacts—the tons of ejected material contained about 100 kg of water. Possible sources of the water include comets or hydrogen ions from the solar wind interacting with mineral oxides on the lunar surface.
月球上的水
今年,太空科学家终于可以回答月球科学中的大问题:月亮上有水吗?答案是,有。
NASA在上个月声明,精心准备的LCROSS飞行器撞击月球激起的废墟中确实有稀稀落落的水,可能还有一些有机化合物。
LCROSS在六月十八日和一个长期观测航天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大致是一种绕月飞行的飞行器,我也不知道该叫它什么好了)一起发射升空。
十月九号,LCROSS发射了一个失效的火箭推进器撞向靠近月球南极的一个火山口,然后依照计划好的自毁计划,撞向了同一个火山口。
科学家们猜测在死火山的火山口处或者其他类似的地方存在冰。
这种死火山的火山口,称作Cabeus。
通过数周的分析,研究小组报告说,红外线和紫外线光谱仪都确实在撞击后的废墟喷发出来的烟柱中找到了水存在的证据——喷发出来的数吨物质中大约有100kg的水。
这些水可能的来源包括彗星或者来自太阳风的氢离子与月球表面的矿物中的氧的反应。
姐姐啊,这种文章真的不难,你真该拿本字典好好地自己翻译一下。
都快要读研的人了,这点英语都看不过来,还怎么去搞研究啊。
我翻
译得也不咋地,你自己看着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