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住生活方式研究13个观点
居住方式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基于CHARLS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摘要:居住方式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对老年人福利的普遍担忧。
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3年和2015年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文章实证分析居住方式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结果发现,与成年子女合住能够显著改善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且其对非在婚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显示,与城镇户籍子女合住,对农村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正向影响更大;而与农业户籍子女合住,则更有利于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此外,作用机制表明,合住主要通过约束条件放松、代际关系改善和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的提升影响农村老年人健康,这为后续实施政策安排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居住方式;老年人;健康;影响渠道一、研究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变革,中国传统家庭结构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多代合住的家庭比例迅速下降,选择独居或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数量快速增加。
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超过70%,但是到2010年,该数值已经下降到50%以下。
对于未来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化趋势,国家统计局、卫健委等相关机构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流动的稳步增加以及青年男女生育水平的日益下降,未来将有更多的老年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
在中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背景下,老年人居住方式的急剧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特别是在子女的代际支持功能尚不能完全被社会保障替代的情况下,独居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更是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此时,弄清楚居住方式是否会对老年人健康产生影响,以及厘清居住方式对老年人健康的作用机制,对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目前,有关居住方式和老年人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居住方式是否会影响老年人健康?二是,如果居住方式影响老年人健康,那么居住方式对老年人健康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现有绝大多数文献发现,合住对老年人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衣食住行的变化课件

健康饮食
近年来,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 心,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受
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居住条件变化
住房短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住房短缺问题 严重,很多人居住在棚户区、筒子楼 等简陋住房中。
住房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住房制度改革逐步推 进,商品房市场逐渐形成。
居住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住宅小区环境 不断改善,绿化、休闲设施等越来越 完善。
智能家居
近年来,智能家居技术逐渐普及,为 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居住体验。
出行方式变化
步行与自行车
公共交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出行主要依靠步行 和自行车。
随着城市发展,公共交通设施不断完善, 包括公交车、地铁、轻轨等。
家庭轿车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经济条件改善,越来 越多的人开始购买家庭轿车。
绿色出行
资源浪费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过度消费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例如,过度包 装、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不仅增加了垃圾处理压力,也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生态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也 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例如,绿色食品、有机农业、节能建筑、绿色出行等理念逐渐深入人 心。
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感和民族自豪感。
02
衣食住行概述
衣着变化
传统服饰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主要穿 着传统中式服装,如旗袍、长
衫、马褂等。
时尚变迁
随着时代发展,西方服饰逐渐 进入中国市场,人们开始尝试 穿着西装、连衣裙等时尚服饰。
个性化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服饰款式和颜 色越来越丰富,满足不同人群 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古代城市生活

中国古代城市生活中国古代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独特魅力。
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社会关系以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代城市的居民构成、生活方式、城市规划与建筑、商业活动和文化娱乐等方面内容。
一、居民构成与生活方式古代中国城市的居民构成主要包括官僚、军人、手工业者、商人和平民百姓等各个社会阶层。
官僚阶层通常居住在城中心附近的府邸,享受较为豪华的生活;军人则驻扎在城市边缘的军营,负责城市的守卫;手工业者和商人则聚集在工坊和市集,以手工艺和商品交易为生;平民百姓主要居住在城市的外围地区,从事耕种和务农。
古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丰富多样。
白天,人们会去市集购买日用品和粮食,交流信息并举行各种贸易活动。
城市内有大大小小的庙宇,居民会前往祭拜神明以祈求平安和好运。
傍晚时分,人们会聚集在街头巷尾聊天、观看戏剧表演或者参加社区集会。
夜晚,城市内还会举办各种娱乐活动,比如灯笼节、烟花晚会和戏曲表演等。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筑注重功能性和美学。
城市一般以城墙围合,用于保障城市的安全。
城内则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宫殿、寺庙、市集、居民区等。
城市主要的街道是直线和横线相交的方格状,方便居民出行和货物运输。
古代城市中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有宫殿、庙宇、园林等。
宫殿通常是官员居住和政务办公的场所,建筑宏伟壮丽,雕梁画栋。
庙宇是供奉神明的场所,多以青瓦黄墙为主,独具古朴典雅之美。
园林则注重观赏和休憩功能,有着精心设计的建筑和环境景观,代表作品有苏州的拙政园和扬州的个园。
三、商业活动古代城市的商业活动十分繁荣,市集是商人交易的主要场所。
市集分为不同的区域,有粮食、织物、陶器、药材等的专门市场。
商人们会从四面八方来到城市,带着各种货物进行交易。
在市集中,人们可以购买到各种物品,如粮食、衣物、家居用品等,满足各自的需求。
市集的繁荣也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
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状况分析--基于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状况分析--基于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唐天源;余佳【摘要】The living arrangements of the elderly in China is analyzed from the dimension of space , population and sociology based on the data of 2012 CFPS. It finds that living with spouse only is the main living mode of the elderly in China ,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oportion of living together with adult child and the distances from adult children , the probability of being widowed rising with aging i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living arrangements of the elderly , the proportion of those who live together with adult sons is higher than that with adult daughters , at last education of the elderly seems to correlates with their living arrangements.%文章使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CFPS2012),分别从空间维度、人口学维度和社会学维度对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只与配偶同住”是我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方式;未与子女同住老年人与其子女的空间距离存在城乡差异;与年龄增长相对应的丧偶概率的提高是影响老年人居住安排的重要因素;与儿子同住的老年人比例远高于与女儿同住的比例;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与居住安排存在相关性。
良渚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

良渚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5300年至公元前4300年。
该文化以浙江省杭州市西南的良渚遗址为代表,是中国考古史上较早发现的文明遗址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良渚文化不仅仅代表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历程。
良渚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和畜牧业良渚文化时期,人们主要的经济活动是以农业为主,通过种植粟、稻、黍、菜、果等作物谋生;同时也从事畜牧业,饲养猪、牛、羊等动物以供食用或进行其他用途。
二、手工业和商业良渚文化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如陶器、石器、玉器等制作技艺处于较高水平。
良渚遗址中发现的陶器数量达13万余件,陶器制作技术相对高超,既有红陶、黑陶之分,也有本色陶、彩陶、印纹陶之别。
此外,良渚文化中还有很多以玉为主要材料的器物,如玉器饰品、玉管、玉钺等。
这些手工制品都是当时人们的日常用品,也是一种商业交换手段。
三、居住良渚文化的人们一般居住在长方形的半地下房屋中,屋内常常摆放着房梁、房柱和各种器具。
房屋的布局和建筑材料发生了明显变化,房前筑墙,并留出宽敞的大门,房屋外延伸一道通道,通路两侧用红粘土或石板砌砖铺路。
整个建筑充分反映了当时居民丰富的生活情趣。
四、葬礼良渚文化时期,人们认为死后还有一种继续生命的可能,因此对葬礼非常重视。
发现有墓葬166处,其中甲骨、玉器、陶器等丰富的殉葬品是大家所熟知的。
在葬礼习俗中,人们常常将陶器、玉器和人骨、动物骨一起安放在墓中,也有将巨石竖立在墓穴旁的場景。
以巨石砌成的“图案石”和“坑石圈”图案石圈等都是当时葬礼仪式的特点。
五、社会制度良渚文化的社会制度比较神秘,通过考古遗产发现,良渚文化社会的结构呈现出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总体来说,良渚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仅代表了当时中国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更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历程。
我们深深意识到,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而良渚文化则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一页,为后世人类文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民法典时代居住权研究

民法典时代居住权研究摘要:居住权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罗马法,是罗马法中人役权的一种权利形式。
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标志着中国进入民法典时代。
《民法典》首次规定了居住权制度,并用了六个条文规定居住权的基础框架体系,包括居住权的概念、主体与客体、取得与消灭以及转让和继承的限制等等相关准则和规范。
但是《民法典》规定的法律条文较为粗放简单,无法完全解决司法实务中的居住权问题。
本文在研究居住权制度立法历程的基础上,对《民法典》中居住权制度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居住权制度适用上存在的困境与不足,最终给出完善居住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民法典;居住权;用益物权《民法典》物权编第三百六十六至三百七十一条首次增加“居住权”这一用益物权,并对居住权制度作出了相关解释和安排。
《民法典》规定居住权是一种用益物权,明确居住权在原则上无偿设立,居住权人有权按照书面约定或者遗嘱,经有关部门登记占有、使用他人的住宅,以满足其生活居住需要。
居住权制度的设立,反映了时代的呼声,也体现出人本主义的情怀色彩。
一、我国居住权制度的起源居住权最早源于罗马法,是罗马法中役权的一种。
罗马法役权的二元制度结构体系是由人役权和地役权共同构成。
人役权是指为特定人的利益而利用他人所有之物的权利,即以他人的物品供自己使用和获利的权利。
罗马法的人役权包括用益权、使用权和居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则是把居住权归纳到物权领域,在用益物权下的第十四章共六个条文,分别就“居住权的定义”“居住权合同”“居住权的设立”“居住权的不可移转性”“居住权的消灭”和“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六个方面规定了居住权制度。
关于我国是否在民法中设立居住权制度一直就存在争议。
2005年《物权法》草案中,就通过专章形式规定了居住权制度。
然而反对的学者较多,有些学者认为,居住权所产生的相关问题已经可以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得以解决,因此没有必要再设立单独的法律来进行规定,物权法不是社会保障法,没有必要通过单独设立居住权制度去解决小部分群体的社会问题,家庭以及成员之间如果发生居住权问题,需要可以通过立遗嘱等方式进行解决。
独居老年人居住方式调研报告

独居老年人居住方式调研报告独居老年人居住方式调研报告一、引言当前中国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转型,城镇化加速、劳动力迁移流动频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给丧偶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带来影响。
从变化趋势看,中国丧偶老年人的独居比例持续上升,与已婚子女同住比例逐步降低。
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城市丧偶老年人独居比例分别为18.3%、24.7%和37.6%;农村这一比例也分别达到18.2%、17.4%和28.9%;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数据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年龄丧偶老年人独居比例已达41.7%。
作为决定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的重要因素,丧偶老年人居住方式的研究对于其养老有着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从文化影响论看,家庭社会学者认为儒家传统文化对中国及其他几个亚洲国家的亲子同住安排具有重要影响。
在儒家文化体系之中,子女将孝敬父母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子女不孝不仅会受到强烈的道德谴责,还会受到国家法律的严厉惩罚。
已婚子女与父母共居从情感和实际行动上体现了对父母恩情的回报,也被视为“养儿防老”愿望的最终实现。
当前,传统孝道已经发生变化。
针对华北农村代际关系变迁调查的研究发现,传统代际交换关系的维系力量和存在的基础已经完全改变,农村传统孝道已经衰弱。
父权制虽然没有彻底让位,但已渐渐被淡化;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敬重已经丧失优先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对于新的夫妻关系与年轻人文化的倚重。
因此,传统伦理衰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亲子分居。
与此同时,老年人自身的偏好也在发生变化。
城市老年人更倾向于独立居住或入住养老机构,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中,约1/3的农村老年人表示不愿意和子女长期在一起生活。
即使是失能老年人,也有超过1/4的失能老年人青睐独居或仅与配偶居住。
从现实需求论看,很多研究表明,父母的生活照料需求,例如患病或身体功能受限以及丧偶等因素与亲子同住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一、本文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旨在通过衣食住行这四个基本生活方面,来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
我们将从衣物的多样化、食品的丰富性、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交通方式的革新等方面,深入探讨改革开放给普通民众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衣物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人们的穿着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朴素走向时尚。
在食品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食品种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住房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交通方面,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方式的革新,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和高效。
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本文旨在展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期待在未来,中国能在更多领域实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二、衣:时尚与多元化的演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着打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蓝海洋”到如今的“彩虹世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物资匮乏,布料短缺,人们普遍穿着颜色单一的衣物,尤其是深蓝色的工作服和军装,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
那时的人们,对于“时尚”这个词还十分陌生,更多的是追求实用和耐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衣着也开始发生变化。
80年代,开始有了“时髦”的概念,喇叭裤、花衬衫、高跟鞋等外来元素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还伴随着一些争议,但无疑为人们的着装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到了90年代,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时尚杂志和电视节目的普及,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个性和潮流。
这一时期的服装,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衣物,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幸福感 人对居住生活存在不同需要,而这些需求具有连贯性,人居住的显性需求直接决定住宅的设计,深刻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掘未满足的需求和潜在需求,成为改进住宅设计、提升产品品质的有效手段。当人的居住需求得到基本的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从显性需求的门卒逐渐向隐性需求的满足转化,从基本居住功能到审美进而到内心情感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住宅设计进步和提高的内在动力。在这种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产生出一种“高峰体验“的情感,呈现和谐、满足的状态,产生预约、放松、属实的感觉。而再不居住环境的引导,就可能或更容易在人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情感体验,正如人在明亮整洁的房间比在简陋脏乱房间更富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情绪,而居住生活中这种体验,称之为“居住幸福感”。 “居住幸福感”成为中国中产阶层最重要的家庭意识 “中国居住生活方式研究”项目通过对1652户中国一、二线城市中产家庭的8种维度34个因子的家庭一是测试后发现,最受目前中国中产家庭重视的是家庭幸福意识(见表1)。
最基础的居住幸福层级,自然生长也是自然有序生态,强调在空间与产品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居住者的关键因素,尊重家庭与居住的基本规律,通过套型与人的有机结合,满足家庭各生活阶段的主要需求。在最初进行户型设计的时侯就将未来家庭发展、居住需求变化因素提如空间布局、人身健康和衣食起居是空间规划和功能设计的基础需求,避免灾害、前考虑,实现空间与人的相互关联协调。获取生存安全、 采光、通风、收纳、动静分区和家具动线等都是直接影响居住者的基础幸福感受。 物与空间给您更多是去辅助实现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起居,满足其健康、安全的成长需要。
可变的套型1 日新月异 观点 研究发现: )2家庭从单身阶段开始,到退休养老阶段,每个阶段的家庭,都由其特定的家庭活动特点及空间和功能使用需求(见图 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空间和功能需求,直接决定了对户型的要求。家庭全生命周期的理论提供了一个了解家庭对户型设计发展脉络的线索。 我国的家庭生命周期大约50年的时间,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对空间和功能的需求差异很大。 当居住者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时,房子能否变出不一样的户型,适应不一样的家庭结构呐?根据适应入住后家庭状况变化规划出可行的可变套餐,将为居住空间在家庭不同声明阶段进行灵活调整提供了可能和极大便利。 2 天伦之享:适老的设计观点 老年人对住宅有其独特的设计要求(见储物家具尽量使用抽屉等还要考虑到老人下蹲困难,室内装修方面:适应他们睡觉轻、易被吵醒的睡眠习惯进行隔音和静音设计,1、 )图3 )2、空间设计方面:老人卧室适宜自带卫生间,储物空间要多(见图4%,中国成了世界上唯9亿,占总人口的奖金65岁以上老年人接近1.2%还多。岁以上的老人截至到去年 中国601.7亿,占全国人口13%。中国正在30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2025220141一老年人超过亿的国家。预测方面,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亿,年打到 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未雨绸缪,适老住宅的设计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引发的特殊需求,适宜的空间规划和功能配置往往会令老年人避免许多老年胜 利和心里疾病的产生。 总角之年:安全儿童房观点3
研究发现: 5)1、 装修儿童房时最关注的是装修材料的环保性,其次是选择安全的家具设计(见图 )、对儿童房最不满意之处是孩子活动空间不够(见图622、 多年来的强制计划生育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的家长是宁肯苦自己,也不能亏了孩子,所以儿童房往往成为房屋购随着政府30 置和装修时关注的重点。 儿童房是儿童生活、学习、成长的重要空间,他们将从这个小小的世界开始认识生活、接触生活。对于儿童房的设计来说,不禁是给儿童不知一个房间,而是要给儿童设计一种生活。儿童本身处在一个需要精心呵护和照顾的阶段,儿童 的房间不论从空间、感官还是从触觉方面都必须考虑其特殊性。对于儿童来说,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游戏,他们需要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因而在考虑儿童房空间功能布局时,游戏活动区和玩具的收 纳区是一个非常需要关注的区域。 儿童时期的孩子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在装修时首先要把握健康安全的原则。. 餐厨空间开放性观点四 以食为媒 研究发现: 7) 1.晚餐进而晚餐后临睡前的时间是家庭成员在一起面对面交流的主要时间(图 82. 理想的厨房不仅仅是烹饪的场所,也是嫁人之间沟通感情的最佳场所(图) 大量社会研究表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进而相互的理解与关爱,是和谐家庭的首要表现和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现代社会家庭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少。成人忙于升级,孩子忙于学习,子女需要的感情呵护与关爱被繁忙生活接走所吞没;多数情况下子 女处在一种冷漠、疏远、缺乏交流的环境中。早餐匆忙,一天紧张繁忙回家后的晚餐时光成为一家人情感交流的有限时间之一。餐厨空间一体化的开放式厨房设计,让厨房从封闭走向开放,完全荣誉整个假的公共空间中;没有隔离,家人之间的交流时间也增加了。 开场的厨房空间可以让煮妇(夫)们心情舒畅,也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同居物语两代的故事观点五 研究发现:两代夫妻同住的家庭与其他类型的家庭相比,更偏爱开放或半开放式厨房,希望在厨房里既可以享受烹调,又可以享受家庭交流及休、 1 )9、10闲时光(见图 )、 两代夫妻同住的家庭更注重卧室的私密性及卫浴间的私享性(图1112、2 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由独立生活的冤枉,但事实上,犹豫经济条件、房型设计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家庭都额老人正在与子女同住。这类家庭由于两代人生活习惯、作息时间的不同,思想观念、待人接物的差异造成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再加上日常起居的不变、缺乏私密 性。家庭矛盾使亲情大打折扣。从这类家庭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公共空间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设计,强化卧室的空间区隔和隔音效果、卫浴空间的私密性;无 疑会便于家庭成员的沟通和交流,也有助于保证夫妻间的二人世界,平衡年轻夫妻与老人的关系,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
观点六谈笑风生电视的王道 研究发现: 1、 看电视仍旧是家庭日常最重要的居家活动之一(见图13) 2、 家庭交流随着看电视而增多(见图14) 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无时无刻都有人在上网,时而浏览信息、时而相互沟通,或者工作、或者娱乐。离开了网络,就如同出行没有交通工具,对于城市家庭的日常生活已经是难以想象。虽然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中国一、二线中产阶层城市家庭而言,电视依然必不可少。 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群有学员关系的人聚集在一起。 被访者中很多家庭习惯都是大开电视,围坐在电视旁;其实不是为收看电视节目,而是为了借由电视的影像和声音,让家里热闹一点。大部分家庭边看电视,边打手机或上网,边讨论剧情。就算全家人聚在客厅,也不见的是全部时间都在看电视,常常是个做个的事,但因为收看到同一个节目,也会即时讨论,交流一番,因此家庭交流也随之增多。 从某种方面讲,电视扮演着护送媒介的角色,促进了家庭成员的沟通和交流。
智慧的收纳观点七 兼收并蓄 研究发现: )17、18对居住功能不满意的主要方面均与收纳有关(见图、 15、16、1 )虽然随着户型面积的增大收纳问题有所缓解,但收纳满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见图192、 居住的公共空间就是一个家的脸面,更需要时刻保持整洁美观。而客厅内散落的玩具、各个功能空间的生活收纳就成为居家烦恼的来源之一,进进出出的玄关总有随手之物,但随着购物欲望的永无止尽, 、遥控器等更显凌乱,厨房的锅碗瓢盆更是无处搁放。CD杂志、提到收纳,大户型的收纳似乎无需花太多的心思,成套的衣帽间、书房、红酒窖、影音室、娱乐室,各个空间似乎都有足够的收纳空间, 因此大多数人会在不自觉中讲之归纳到中小户型的设计考虑范畴中。 随着户型面积的增大收纳问题有所缓解,但收纳满意率仍然较低,课件无论户型大小,收纳都是家庭在居家生活中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那该如何解决呐?其实收纳是有规律可循的,所有设计几乎都是源于需求,尤其是以功能为主要设计目标的收纳规划更是如此;为了让收纳空间运用自如, 符合日常生活习惯的考虑相当重要。户内鞋、户外鞋、大衣、如何使零钱包、住宅设计师需要相当细腻地了解业主的日常生活习惯。要做好收纳设计,以门厅收纳为例,要是、雨伞等零碎物品便于取放和归类收纳,就需要大量观察和研究住户在进门、出门时动作的先后顺序、操作的高中低等细节、各类物品的收 纳特点等。.
鞋子方程式 物以类聚 观点八 研究发现: 1、 鞋子是家庭收纳最困扰的物品(见图20) 2、 近80%的家庭拥有20双以上的鞋,20%的家庭有50双以上的鞋子(见图21) 3、 被访者家庭的鞋存放之处有多重选择,其中64%的家庭主要在门厅存放鞋子(见图22) 女人的鞋柜永远少一双鞋子,女人买鞋当然不是因为没鞋可穿,是籍由逛街购物,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现实生活当中,女人爱买鞋子的成都可能远超乎你的想象。当然爱买鞋子的也不只是女人。 总给自己买鞋子的人是爱生活的,不同场合、不同活动都需要穿不同的鞋子。鞋子,也因此成为居家生活中最大的收纳难题。鞋子的存放之处虽然有多重选择,但还是以公共空间为主。鞋子收纳仍是最大的困扰,整体精细化寻出设计将是结局鞋收纳问题的关键。如果能在住宅户型规划时系统考虑鞋子收纳问题,也许是我们未来住宅设计的一个亮点。
9 观点精兵简政家政收纳间 研究发现: 1、 更愿意集中存放家政工具(见图23) 2、 希望集中存放的家政工具主要包括扫注、拖把、吸尘器、洗板擦、橡胶手套、备用垃圾袋、五金工具、垃圾斗、消毒液、玻璃清洁剂等(见图24) 3、 北方最受欢迎的家政工具收纳区的位置是卫生间附近,南方则是阳台附近(见图25) 许多年轻夫妻结婚以后感叹:“家里面的工具怎么那么多啊,斗不知道怎么收拾。有时急着找一样东西,左找右找就是找不到。”丰富的家政工具是日常生活和保持居家环境情节的必要手段,对于家政工具的收纳应是便于取放,不能随处堆放影像室内的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