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学情分析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5篇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5篇说课稿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介绍和展示的书面材料,通过详细描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帮助他人了解和评估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生物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精选篇1)一、说教材(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节的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中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4节《性别和性别决定》。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对上一节《性状的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中遗传图解的巩固,因此,本节内容对确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要求: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口教育。
并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1、重点: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
《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符合课改理念。
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
初中生物_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举列说出什么是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什么是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让学生了解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是如何传递下去的,并了解显性性状的基因型的写法,隐性性状基因型的写法。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勇于向传统挑战的勇气。
(3)让学生认同优生优育。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2.掌握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3.描述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是如何传递下去的。
(二)难点: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准备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示意图。
(2)准备大量的红色卡片和透明颜色的卡片。
(二)学生准备(1)做好课前的复习及预习。
(2)多媒体课件。
(3)搜集科学家孟德尔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五、作业设计一、相信大家都知道达尔文,他是19世纪伟大的生物学家,也是进化论的奠基人。
他和表妹爱玛美好的爱情故事也让世人很是羡慕,然而,他自己却受到了自然规律的无情惩罚。
从科学角度来看,达尔文与其表妹适合结婚吗?为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吗?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有遗传缺陷的人呢?请说出你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六、板书设计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实验一:高茎×矮茎→高茎DD × dd →Dd实验二:高茎×高茎→高茎:矮茎=3:1Dd × Dd →DD Dd Dd dd高茎为显性性状DD或Dd 矮茎为隐性性状dd(二)禁止近亲结婚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学情分析:在学习了前两节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符合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八年级生物上册 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情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细菌和真菌的第一节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细菌和真菌虽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生态系统中学习,学生已经对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有所了解。
但对它们是什么样?在哪儿?及他们了解的知识不一定正确等问题。
比如他们可能不知道菌落的概念,会以为自己用肉眼看到的就是细菌或真菌。
学生的这些认识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面对这一情况,学生产生了困惑,它们很渴望知道相关的知识。
因此本节教学中可以从感性认识入手,观察认识菌落,并引导学生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主动地解决问题。
初中的大部分学生素质较高,反应比较敏捷,喜欢动手,动手实验能力也比较强。
学生对于探究实验已经有过几次学习的体验,对于探究的一般过程比较熟悉,但是设计对照实验仍是一个难点。
因此教材中把指导重点放在探究思路的引导、实验过程的提示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讨论上。
在实施过程中设计实施方案,学生对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做好分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活动。
实验结果用学生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动手能力也比较欠缺,然而他们又具备了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就能高效地,创新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丰富生活经验。
在探究活动后,通过让各小组交流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呈现了“深海热泉中的部分生物”图片,使学生了解在深海热权重有硫细菌存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细菌分布的广泛性。
结合探究活动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对细菌、真菌的特点有所认识。
初中生物_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说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
2、尝试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
3、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的改变对生物生殖有一定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重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难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活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八年级学情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在八年级学生中中,都有部分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稍弱,对他们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及其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由于大部分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但是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怎样?这些问题还比较模糊。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二、思想状况分析: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明确。
学习积极性高,能主动的学习,有70%的同学有上进心,但主动性不够,需要老师的引导,但也有10%左右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一天贪玩好耍,不能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业,甚至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部分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他们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不知所措。
渴望与他人交流,存在早恋心理;生理上进入迅速生长发育时期,心理上进入一个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加上家庭因素影响,极易形成烦躁、逆反心理;由于生活空虚,缺少爱、缺少交流,零花钱作祟,容易沉迷于网络;……他们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如篮球、台球等各种兴趣。
有80%的学生心理素质较稳定,思想健康,人格健全,性格开朗,能和老师沟通。
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有10%左右的学生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怕吃苦,不愿劳动,甚至个别的还有耍“小皇帝”脾气的。
初中生物_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举例说出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2.描述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
3.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进行观察蚯蚓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卫生习惯。
2.通过学习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认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2.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1.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蚯蚓的运动及呼吸过程。
三、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教师准备视频材料3.教师准备蚯蚓等实验材料八、教学过程《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学情分析【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学生特点】1.学习习惯方面:初中生物学科不像语数英科目,学生关注度不高,对生物课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重视度不够,学生习惯在课堂上学多少算多少。
2.认知结构方面:通过六、七年级两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框架有了一定的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人体的学习对本学期其他生物的学习都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3.心理思想方面:初中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尤其是学生对动物最为感兴趣,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效果分析学习动物学生的兴趣最为高涨,观察到蛔虫学生很好奇,这种生物在人体内如何生活,它如此细长有何结构特点,带着这些好奇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资料分析并顺利总结出线形动物的特征。
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对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强,有高涨的热情,能较好完成任务;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动手实验摸到蚯蚓的刚毛,观察蚯蚓的运动,与观察相结合思考蚯蚓的呼吸,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总结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效果好。
初中生物_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3.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片、PPT及学案。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组织学生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
2.引导学生说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也不同。
3.设疑:动物是怎样通过运动器官完成各种动作的呢?今天,我们将以哺乳动物为例,进行探究、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课堂教学(一)以哺乳动物为例,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1.组织学生活动:体验屈肘和伸肘动作,想一想,这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如果肘关节受伤了,还能正常完成这些动作吗?如果相应的部位发生骨折或肌肉拉伤了呢?引导学生答出: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肌肉和关节构成的。
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离不开骨、关节和肌肉的密切配合。
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1)观察教材家兔骨骼图,说出前肢和后肢分别由哪些骨组成,完成学案第一题。
小组讨论:骨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3.探究活动的实施过程如下。
(1)观察教材家兔骨骼图,说出前肢和后肢分别由哪些骨组成。
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找出人体的上肢骨和下肢骨。
展示骨连接图片,介绍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类型:不活动的骨连接、半活动的骨连接和活动的骨连接(关节)。
(2)在了解关节的灵活性后,对照教材模式图剖开关节,观察关节的结构。
初中生物_植物的无性生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植物的无性生殖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科:生物学年级:八年级设计:课前准备:向日葵种子,椒草叶片长成的新植株,发芽的马铃薯块茎;每个小组准备好柳树的枝条、剪刀、花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知道无性生殖的特点,区别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⑵举例说出什么是营养繁殖,列举常见的营养繁殖的现象。
⑶说明嫁接成功的关键。
⑷描述组织培养的操作过程、原理及优势。
2、能力目标⑴尝试完成植物的扦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⑵通过学习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培养学生的对比归纳能力。
⑶通过导学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等。
3、情感价值目标⑴通过比较生殖方式的特点,辩证的认识生命现象⑵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成就,教育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无性生殖的概念、特点及应用,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
尝试完成植物的扦插。
难点:组织培养的操作、原理是本节的难点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绿色开花植物是怎样产生后代的呢?引导学生回顾绿色开花植物利用种子繁殖后代的过程。
进一步提出问题:想一想,植物除了进行种子繁殖以外,还有其他的繁殖方式吗?你见过哪些植物不通过种子而繁殖后代的现象?展示图片:甘薯利用根进行繁殖,马铃薯、草莓利用块茎繁殖,椒草(豆瓣绿)利用叶进行繁殖,从而总结出什么是营养繁殖,引出课题《植物的无性生殖》。
出示目标引导自学1:植物的营养繁殖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课本40-42页。
⑴什么是嫁接?⑵嫁接的方式有哪些?⑶为什么接穗和砧木会长到一起?⑷嫁接成活的关键是什么?⑸哪些植物可以用嫁接的方式繁殖?⑹什么是扦插?⑺哪些植物可以用扦插的方法进行繁殖?⑻什么是压条?⑼哪些植物可以用压条的方法进行繁殖?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每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播放相应的图片,进行点拨和总结。
如:扦插生出的根属于?压条时为什么要把枝条中部的树皮剥去半圈?播放FLASH动画:植物的嫁接思考:嫁接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把两种果树嫁接在一起,结出的果实是接穗的还是砧木的?教师:同学们都听说过“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柳树可以利用扦插的方法进行繁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对生物学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较浓厚,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存在差异。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于微观生物学知识(如基因、遗传等)以及生物的进化等较为抽象的内容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究,但在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结构。
- 本册教材包括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以及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
- 第七单元主要讲述了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和进化等内容。
从植物的生殖开始,逐步深入到动物的生殖发育,再到遗传的物质基础、性状的遗传和变异,最后探讨生物进化的历程和原因。
- 第八单元重点关注健康生活,包括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以及了解自己、增进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2. 教材特点。
- 知识体系完整。
各章节内容紧密联系,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群体,逐步构建起生命延续和发展以及健康生活的知识框架。
- 注重探究性学习。
教材设置了许多探究活动,如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分析,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例如在讲述传染病和免疫时,列举了许多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等,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免疫的类型和功能。
- 知道安全用药的常识和基本的急救方法。
2. 能力目标。
- 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 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生物学情分析
新城湾中学 李全喜
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验。
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
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
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
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
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
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共6章,内容较上
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
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
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
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
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
发育,使学生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
健康地生活。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
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提高和创新。
2、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
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
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
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
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
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
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
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201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