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

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的方式启迪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

让学生能认识杜甫的形象,感受杜甫的心情,进而领悟诗歌的主旨。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文言文,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读”。

采用了范读、分组读、个别读等方式。

让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吕味文字的美感。

3、情感的调动,是欣赏作品的关键所在。

本节课中,我自己至始至终保持着充沛的感情,并用这种感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从各个环节去促使学生以全部感情投入到作品的赏析中,并与教师、作者达成心灵上的共鸣。

是本节课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标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基本要求。

我在这节课中,引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5、但是,基于条件的限制,还有些地方不能尽如人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标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我个人理解就是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

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
师院附中李忠海
课堂上,学生回忆了过去学过的杜诗,使之对杜甫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杜诗意蕴的体会更形象更丰满。

既温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带旧,使学生的感知向深层发展。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

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

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好看呀!
【素材积累】
摘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景区内有一座平衡石头艺术公园,每天都会吸引很多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人们无不对这里独具特色的石头平衡造型惊叹。

这个公园的帝造者是来自加拿大的迈克尔。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导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春暖花开时,他为我们留下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唯美诗句;春雨润如酥时,他为我们吟诵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哲理名句;登临泰山时,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壮志凌云;看到国都沦陷时,他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催人泪下。

请问他是谁啊?——杜甫。

(二)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背景介绍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公元760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间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了解“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检查字词(1.指名读字词2.不会的自此查字典,在书上做标注3.齐读字词)怒号háo 挂罥juàn 长林梢cháng 庇护bì 突兀wù布衾qīn 三重茅chóng 沉塘坳ào 飘转zhuǎn 俄顷qǐng 丧乱sāng 广厦shà 见此屋xiàn(三)聆听范读明节奏(过渡语:学习诗歌离不开诵读,我们在读诗歌时,要注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情感)1.接下来我们一起听一下范读,注意节奏和重音,可在书上作适当标注,也可小声跟读2.听读后,学生自由读课文3.齐读课文)白板出示: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韵脚读出延长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杜甫是诗圣,杜诗亦有“诗史”之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反复诵读来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叙事诗、抒情诗,我为学生设计了两个学习目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诗歌情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首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通过齐读,点名读,男女生读等方式,领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把握诗歌情感: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情感基调和每节诗的语气。

在读完诗之后,订正字音“顷、突兀、广厦、见此屋”等,并进行朗读指导,深入领会诗的意境,学生们读的一遍比一遍投入,情感把握越来越好,读完之后对学生进行掌声鼓励,效果挺不错。

2、品味诗歌情感。

我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辅助工具,让学生复述课文,把握诗意,学生们对动画很感兴趣。

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农村的孩子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也不能过度依赖电子白板,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从诗人到创作背景,再到诗意诗情,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领悟诗的情感。

学生能够读通读懂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味。

我还设计了表演环节,让同学们把诗的内容表演出来,更容易理解诗歌内容,但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失误。

通过学生们自导自演,能更利于他们理解文章内容。

最后这节课也没能让学生熟读成诵,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3、对于诗歌的品析,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无从下手,所以我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这有缺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只顾看动画而忘了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多媒体丰富了课堂教学,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得不偿失。

这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4、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诵读为主,在领悟了这首诗的情感后,我引出范仲淹、陆游、顾炎武等爱国诗人以及他们的诗篇,使整节课书声朗朗,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师生都沉浸在诗的氛围中。

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上得酣畅淋漓。

忍不住提笔,写下心中一点涟漪。

在导入局部,我用了自己的旅游图片导入——2023年初正好去过杜甫草堂。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毕竟看曾经年轻过的老师的相片还是能够引起班上一阵骚动的,趁热打铁,我将自己在杜甫草堂旅游所所获所得一一输出,嗯,课堂的学习气氛算是到位了。

接下来是“读诗歌,想画面〞环节。

首先是整体朗读,整体朗读之时,要完成正音、明节奏两个任务,以此来援助学生整体感受古体诗的特点。

这个环节也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些句子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其实在唐代是押韵的,比方“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色〞和“黑〞均为入声“职〞韵字,一般话阅读看似不押韵,巧了,“色〞字用贵州方言读出来和“黑〞字是和韵的,于是我让全部同学用方言齐读此句,在字正腔圆的一般话的气氛中夹以一句方言,是很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的,于是在朗读局部我们到达了一个小高潮。

本诗画面感、镜头感极强,但要完成“想象画面〞这个任务,需要了解大意。

我就一边带着学生完成诗歌大意,一边相机进行文本赏析——我不情愿把这二者别离开来完成。

“品诗歌,析感情〞这个过程看起来似乎有些乏味,但在我适当加进一些问题后,课堂气氛一次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了。

比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一句,作者那时才49岁,为何说自己“老〞?学生依据自己所掌握资料加以自己理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对这一个字的分析,我们顺便解决了写作背景,根本就不用特地分出一个教学流程来单独介绍写作背景。

再比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分析一下他们抱茅草的目的,孩子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是淘气,还是欺负老弱,还是本身自己也是贫穷人家的孩子,抱茅另有用途?可以说,这些问题的商量结果出来后,学生对本诗所要传达的感情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不再是照本宣科地说作者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了。

最后几分钟,我又给学生设置了朗读活动,这次朗读不再是一开始的只读即可,而是带着自己所理解的感情来读,为了让大家有竞争感,我还分男生组女生组来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五首中的一首。

是公元761 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一首著名歌行体诗。

该诗结构分明,形式自由,语言朴素,感情浓郁。

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的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 的动感。

全诗打破了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随着诗人感情的波澜而变化起伏,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出了鲜明的画面。

现实的触动、内心的渴望,使诗句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寓情于描写之中,既写了诗人贫穷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本诗,把握诗的主要内容2、了解歌行体诗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进行朗读的训练,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

2、领会全诗主旨,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及思想境界。

三、情感目标:1、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引导学生珍惜生活,珍惜今天。

2、从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仁爱情怀出发,引导学生关爱他人,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和问题研讨一、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本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把握全诗的主旨。

二、教学难点:对“盗贼”的理解。

三、问题研讨:怎样看待诗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想法?教学对象及学情分析本诗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

他们在初一已经学过古代诗词。

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等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诗人杜甫的其人其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来说,受经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思想的古诗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感悟能力精心安排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在对本诗反复朗读、解读、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歌行体诗的特点,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从而使学生受到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下面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希望大家来一起分享一下。

首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

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我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齐读完后,我纠正了“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字的读音,并且又进行了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感情来。

然后又让学生齐读。

连读二遍之后,我又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肯定了他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我进行了范读。

我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读毕,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其次,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本诗诗句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均可读为二四三言节拍,“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

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

凡韵脚需读得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再次,指导学生读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

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①揣摩诗歌语言②品味思想感情③进行朗读训练。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我运用诗歌朗读知识,为本诗朗读训练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知人论世入情境(情境导入)1、展示杜甫的照片,配以解说、引出杜甫2、从杜甫的成长历程,各个阶段所作诗歌引出本文。

二、展示预习任务:1.读好节奏(七言句、长句的节奏)2.找出全诗中最有抒情的句子,并分析如何读好语调。

三、走进文本,赏析内容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2.“归来倚仗自叹息”,叹什么呢?3.他为何将“群童”称为“盗贼”?4.从哪里看出屋破难眠呢?5.忧什么?6.这首诗中有几组对比,如“漏屋”与“广厦”;“长夜沾湿”与“风雨不动”;“俱欢颜”与“死亦足”,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呢?四、知人论世感知诗人悲天悯人、舍己为人的博大情怀六,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破屋——急顽童抱茅——叹屋漏难眠——忧广厦庇寒——愿“杜甫------忧国忧民,心忧天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初一以及初二上学期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学过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杜甫》,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

而且本诗是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

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人道主义精神的熏陶。

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忧思,“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喜悦,“长夜沾湿何由彻”是期盼“青春作伴好还乡”是狂喜……凡此种种情感不读,怎能体会得出?借助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课堂上,学生回忆了过去学过的杜诗,使之对杜甫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杜诗意蕴的体会更形象更丰满。

既温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带旧,使学生的感知向深层发展。

上课时,我按这些预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课上书声朗朗,语文味很浓,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当然,从这节课中也暴露出我平时教学中的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一、这节课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

以往教学,总是担心学生不主动的去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阅读古诗文,教学中老是不敢放开,非要让学生字字落实不可,因而较多的采用串讲法,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讲到底。

这种忽略学生主体的作法,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老师累,学生烦,课堂枯燥,教学没有实效。

诵读法作为一种传统但又有效教学方法,对古诗文的教学尤其有效。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白知。

”“心潜于一,久而不
移,而所读之书,文章接连,血脉贯通,自然心与理会。

”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

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

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全课,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作者的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

整节课书书声朗朗,效果极好。

二、这节课的成功之二在于我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摆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除了上面所说的用诵读而不用串讲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在三读质疑这个环节上,我让学生读出疑问,读出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较好的理解了诗意。

学生的质疑,有不少出彩的地方,比如有个学生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从诗的最后一节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那种推已及人,宁愿自己挨冻受饿也希望天下寒士尽欢颜的那种崇高的精神,但诗人为什么在第二节时竟忍心骂那些小孩为盗贼?”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我一般不轻
易表态,更多的是让学生来解决,只有在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我才适时用多媒体展示出本课的有关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困窘,从而解决学生的疑惑。

整节课我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引导者这样一个地位,教学问题的落实始终由学生来完成,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兴趣高,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一门也是缺憾的艺术。

在这节课上,我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品尝了失败,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例如在开头初读把握较长句子的停时,对学生朗读节奏划分的指导不够,以致在这一环节耗时过多,影响了下面的教学环节;又如在三读质疑中给学生时间不足,不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够到位;再如最后学生五读揣摩诵读时,只时简单提出来要求,没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因而学生还读得不够好等等。

这些都有待日后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