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吊古战场文》原文及作品赏析

文言文《吊古战场文》原文及作品赏析

《吊古战场文》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吊古战场文》是李华“极思研搉”的力作。

唐玄宗开元后期,骄侈昏庸,好战喜功,边将经常背信弃义,使用阴谋,挑起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战争,以邀功求赏,造成“夷夏”之间矛盾加深,战祸不断,士兵伤亡惨重。

如天宝八载(749)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唐军战死数万;十载(751)安禄山率兵六万进攻契丹,全军覆没。

本文以凭吊古战场起兴,中心是主张实行王道,以仁德礼义悦服远人,达到天下一统。

在对待战争的观点上,主张兴仁义之师,有征无战,肯定反侵略战争,反对侵略战争。

文中把战争描绘得十分残酷凄惨,旨在唤起各阶层人士的反战情绪,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边防,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虽用骈文形式,但文字流畅,情景交融,主题鲜明,寄意深切,不愧为古今传诵的名篇。

【原文】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1],夐不见人[2]。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3]。

黯兮惨悴[4],风悲日曛[5]。

蓬断草枯[6],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挺亡群[7]。

亭长告予曰[8]:“此古战场也,尝覆三军[9]。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10]。

万里奔走,连年暴露。

沙草晨牧,河冰夜渡。

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寄身锋刃,腷臆谁愬[11]?秦汉而还,多事四夷[12],中州耗[13],无世无之。

古称戎夏[14],不抗王师[15]。

文教失宣[16],武臣用奇[17]。

奇兵有异于仁义[18],王道迂阔而莫为[19]。

呜呼噫嘻!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

主将骄敌,期门受战[20]。

野竖旌旗[21],川回组练[22]。

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

声析江河[23],势崩雷电。

至若穷阴凝闭[24],凛冽海隅[25],积雪没胫,坚冰在须。

鸷鸟休巢,征马踟蹰。

缯纩无温[26],堕指裂肤。

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27],以相剪屠。

径截辎重[28],横攻士卒。

都尉新降[29],将军复没。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安禄山将三道兵①六万以讨契丹,以奚②骑二千为向导。

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③,遇雨。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④。

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

”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

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

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

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

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解)①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

②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

③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

④弓驽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将:率领)B. 独与麾下二十骑走(独:仅)C. 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会:正赶上、适逢)D. 吾兵虽多(虽:即使)(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B.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C.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D.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3)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A. 行军途中遇雨,导致兵器不可用。

B. 安禄山麾下无贤才良将可用。

C. 奚族骑兵临阵倒戈。

D. 安禄山急躁冒进,不听谏言,在战机不利的情况下发起进攻。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

②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

【答案】(1)D(2)B(3)D(4)①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

015《安禄山事迹》 [唐]姚汝能

015《安禄山事迹》 [唐]姚汝能

《安禄山事迹》 [唐]姚汝能卷上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山。

母阿史德氏[1],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而生焉。

是夜赤光傍照,羣兽四鸣,望气者见妖星芒炽落其穹庐。

时张韩公使人搜其庐,不获,长幼并杀之。

禄山为人藏匿,得免。

怪兆奇异不可悉数,其母以为神,遂命名轧荦山焉。

突厥呼斗战神为轧荦山。

少孤,随母在突厥中。

母后嫁胡将军安波注[2]兄延偃。

史思明令伪史官官稷一譔《禄山墓志》云,祖讳逸偃,与此不同。

开元初,延偃族落破,胡将军安道买[3]男孝节并波注男思顺文贞俱逃出突厥中。

道买次男贞节为岚州别驾收之。

禄山年十余岁,贞节与其兄孝节相携而至,遂与禄山及思顺并为兄弟,乃冒姓安氏,案:郭汾阳请雪安思顺表云:本姓康,亦不具本末。

名禄山焉。

长而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解九蕃语[4],为诸蕃互市牙郎。

张守珪为范阳节度使,禄山盗羊奸发,追捕至,欲棒杀之。

禄山大呼曰:「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守珪奇其言貌,乃释之,留军前驱使,遂与史思明同为捉生将。

禄山素习山川井泉,尝以麾下三五骑生擒契丹数十人,守珪转奇之,每益以兵,擒贼必倍。

后为守珪偏将,所向无不摧靡,守珪遂养为子,以军功加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

开元二十一年,守珪令禄山奏事,中书令张九龄见之,谓侍中裴光庭曰:「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二十四年,禄山为平卢将军,讨契丹失利,守珪奏请斩之。

九龄批曰:「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

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玄宗惜其勇锐,一作骁勇。

但令免官,白衣展效。

九龄又执奏,请诛之。

玄宗曰:「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竟不诛之。

玄宗至蜀,追恨不从九龄之言,遣中使至曲江祭酹,其诰辞刻于白石山崖壁中。

至建中元年十一月五曰,德宗以九龄先睹未萌,追赠司徒。

二十八年,为平卢军兵马使。

二十九年三月九曰,加特进。

时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使,至平卢。

禄山谄佞,善伺人情,曲事利贞,复以金帛遗其左右。

唐史演义第027回 发三箭薛礼定天山 统六师李勣灭高丽

唐史演义第027回 发三箭薛礼定天山 统六师李勣灭高丽

唐史演义第027回发三箭薛礼定天山统六师李勣灭高丽却说铁勒诸部归唐后,相安无事,约有数年,至龙朔纪元,回纥部酋比粟,始纠合仆骨同罗两部众,前来犯边。

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及燕然都护刘审礼为副,鸿胪卿萧嗣业,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为副,各率兵万人,往讨回纥。

回纥遂号召铁勒九姓,药罗葛,胡咄葛,啒罗勿,貊歌息纥,阿勿嘀,葛萨斛温,索药勿葛,溪野勿。

合众十数万,拒击唐军。

薛仁贵带着数十骑,当先开路,正与番众相遇。

番众见他兵少,也挑选健骑数十人,前来挑战。

仁贵大呼道:“来骑慢来!看本将军的箭法。

”道言未绝,那仁贵早拈弓在手,搭上一箭,飕的射去,正中来骑第一人,撞倒马下,呜呼毕命。

仁贵又呼道:“来骑防着!看本将军的第二箭!”来骑因前驱已死,正在着忙,不料第二箭又至,复将第二骑射死。

仁贵复道:“看本将军的第三箭!”这语才出,敌骑格外小心,圆着眼瞧那放箭,只恐被他射着,偏仁贵虚把弓弦一扯,箭尚在手,已把敌骑吓得心惊,左闪右避。

仁贵笑着道:“似你等没用人物,来经什么战阵?本将军箭尚未发,不必这般慌忙,我要拣你一个多须的人,赏给一箭。

”敌骑中巧有一个胡子,听了此言,回马就跑,不意箭已射至,从背项穿出前面,连痛声都呼不出,便坠马而亡。

三箭射毕,唐军陆续大至,敌骑俱欲返奔,仁贵复大呼道:“你等如欲免死,快快降顺!否则我军将一概放箭,看你能活得一个否?”敌骑料是难逃,只好一齐下马,匍伏请降。

仁贵乘势进击,收降了二万人,余众都从碛北逸去。

仁贵恐降众难恃,佯令随军越山,到了山巅,传了一个军令,把降众一齐驱下堑谷。

看官!你想天山两旁,统是峭壁危岩,一经坠下,统是粉骨碎身,还有什么生理?仁贵太属残忍。

及唐军越过碛北,追及败众,又是一番蹂躏,擒得叶护兄弟三人,方收军回营。

军士编成两语,作为凯歌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少时阅《征东传》曾有三箭定天山一回,说是征辽时事,天山在西,乌得在东,岂亦如樊梨花之有移山法乎?可发一笑!铁勒九姓,经此大挫,哪里还敢再来。

《前出塞九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前出塞九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前出塞九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其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

第一首,征夫诉说初出门辞别父母的情事;第二首,接前诉说上路之后的情事,亡命亡不了,吞声也没用,不如索性把命豁出去练上一手;第三首,征夫诉说一路之上心情的烦乱,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第四首,征夫诉说在路上被徒长欺压和驱逼的情事;第五首,征夫诉说初到军中时所见到另一面的黑暗,当初满想舍命立功画像麟阁,这时看来也不容易;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战略的看法;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在大寒天的高山上筑城戍守的情事;第八首,征夫诉说他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立功的态度;第九首,征夫总结了他“从军十年馀”的经历。

组诗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作品原文:前出塞九首[唐] 杜甫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唐朝的建立——精选推荐

唐朝的建立——精选推荐

649年,唐太宗死,子唐高宗李治即位,武则天到感业寺削发为尼。

唐高宗即位后将武则天再次接入宫中纳为妃,武则天对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顺,而王皇后也想利用武则天去与萧淑妃争宠,故不断在高宗面前称赞她,更加深了高宗对她的宠爱。

在武则天得宠的同时,王皇后、萧淑妃都遭冷遇了。

最后,高宗决心要废王立武,改换皇后。

他事先征求有关大臣的意见,李绩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借口有病,根本没有入内;于志宁胆小怕事,不明确表态;二位顾命大臣褚遂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

655年十月,高宗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

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

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659年七月,长孙无忌于黔州被逼自杀。

长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连。

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

在排除异己方面,武则天除了害死王皇后、萧淑妃以外,还积极支持高宗打击元老派。

后来,宰相上官仪认为武则天干预政事,请求高宗废之,当她知道后,立即使许敬宗陷害上官仪,致使上官仪死于狱中。

同时,武则天还抓紧培植私人势力,她建议高宗设置北门学士就是这方面的重要措施。

北门学士的任务,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与各种表疏,由于北门学士直接参与国家重要政事,武则天掌握他们就更有利于自己参与政事。

元百顷、刘祎之、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等人,都是北门学士的重要成员。

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683年十二月,高宗病死,唐中宗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实际上一切政事均由武则天定夺。

唐中宗不甘心被其母武则天控制,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韦玄贞自普州参军提升为豫州刺史,很快又要以其为侍中。

此事触怒了武则天,武则天立即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

同时,武则天又重用武氏家族,684年,命其异母兄之子武承嗣为礼部尚书,很快又为宰相。

684年,李敬业(李世绩孙)、骆宾王等人会集扬州,声称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遂取而代之;李敬业自称匡复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很快聚集十余万人,发布檄文(骆宾王起草的檄文,脍炙人口,武则天看了这篇檄文,也赞不绝口,认为文章精采),公开讨伐武则天。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典故讲了什么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典故讲了什么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典故讲了什么安禄山暗地准备叛乱,在范阳郡城北边筑起了雄武城,表面上看来是防御侵略,实际上是储藏兵器、粮食做坚守范阳的部署,战马有一万五千匹,牛羊也相当于这个数目。

那么关于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典故讲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典故讲了什么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见时机成熟,决定发动叛乱。

那时恰好有一个官员从京都返回,安禄山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的诏书,向将士们宣布说:“皇上有密旨,要我立刻带兵入朝讨伐杨国忠。

这个消息太突然了,众将士十分惊讶,但谁也不敢反对,安禄山的一些心腹则拼命鼓吹响应。

十一月初,安禄山纠集了十五万人马,号称二十万,连夜从范阳(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出发,向南进军。

一路上烟尘滚滚,席卷千里;鼓噪呐喊,惊天动地。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着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中形容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那时候,老百姓过了数十年和平生活,几代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突然间听说范阳兵变,远近震动。

河北各郡的防守很快就瓦解了,接着洛阳陷落,潼关失守,长安危急,唐玄宗只好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

路上,有一个老人对唐玄宗说:“安禄山的反心,早就暴露了。

但是有人向陛下告发,总是被陛下所杀,以致造成今天的局面!我记得宋景当宰相时,敢于讲真话,所以天下太平。

而现在的朝臣只晓得阿谀奉承,所以天下的情况,陛下一无所知。

如果陛下不是逃难到这里,我怎么能当面向陛下诉说这些事呢!”唐玄宗痛心地说:“这是我糊涂,真是后悔莫及啊!”老人说的是大实话,造成安禄山叛乱的就是唐玄宗和他的宰相李林甫,还有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一伙。

安禄山是胡人(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原是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张守的偏将。

因为犯罪被判死刑,张守怜惜他打仗勇敢,才送到京师让朝廷去决定。

当时,宰相张九龄认为:“军令如山,安禄山不可以免死。

”但是,唐玄宗也欣赏他的勇敢,要赦免他。

安禄山的文言文的翻译

安禄山的文言文的翻译

长成,通多种少数民族语言,为买卖人议价之牙郎。

开元二十年(732),张守王
圭为幽州节度,安禄山偷羊被获,张守王圭拷问之,欲以乱棍打死。

禄山高声呼曰:“大夫岂欲灭两蕃乎?何故欲杀我!”守王圭见其肥白,言辞豪壮,遂放之。

令与同乡史思明一同捕生口,每出必能按期而返,遂擢为偏将。

守王圭常嫌其肥,而禄山畏之,不敢多食。

以骁勇著称,守王圭收为义子。

开元二十八年(740),安禄山任平卢兵马使。

其性机灵聪慧,人多称之。

朝廷授
其营州都督、平卢军使。

禄山善用兵,治军严整,威震塞外。

时契丹强盛,朝廷欲讨之,以禄山为先锋。

禄山率精兵数万,昼夜兼程,直捣契丹牙帐,契丹大骇,不战而降。

至德元年(756),禄山反叛,自称大燕皇帝,国号大燕。

禄山性残忍,所过之处,焚城屠戮,百姓苦之。

唐玄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将帅讨之。

禄山连年征战,兵力耗尽,终被唐军击败。

禄山败走,途中被其子安庆绪所杀。

安禄山虽为胡人,但通晓汉族文化,善用兵,治军有方。

其在唐朝时期,曾为平卢节度使,威震塞外。

然而,因其野心勃勃,最终导致唐朝大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安禄山的一生,可谓功过参半,后人对其评价各异。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唐朝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安禄山将三道兵①六万以讨契丹,以奚②骑二千为向导。

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③,遇雨。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

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④。

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

”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

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

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

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

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解】①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

②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

③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

④弓驽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二、翻译:
安禄山亲自率领范阳、河东、卢平三镇兵马六万去讨伐契丹,用奚族骑兵两千人作为向导。

过了平卢一千余里,到了土护真水,遇到大雨。

安禄山率兵昼夜兼程行军三百余里,来到契丹的大本营,契丹十分惊骇。

当时因为大雨连绵,弓弦松
弛箭头脱落不可以使用。

大将何思德对安禄山说:“我们虽然兵多,但长途奔袭,士卒疲劳,战斗力不强,不如暂时休兵不要交战,只与敌人对阵,这样不过三天,敌人必定投降。

”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

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

这时奚族也背叛了唐军,与契丹合兵,前后夹击,唐军死伤殆尽。

安禄山的马鞍也被射中,还折断了帽簪,丢掉了鞋子,仅与部下二十个骑兵逃走。

因为天黑,追击的骑兵松懈下来,安禄山才得以逃往师州城。

安禄山把战败的罪过归咎于左贤王哥解和河东兵马使鱼承仙,并杀了他们。

三、点评:禄山,夷狄之谲诈者也,非将门英豪,草莱奇杰,其战斗之气,击刺之才,去关张远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