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试题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一、填空题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 弗洛伊德强调心理动力对行为的驱动,认为个体天生拥有两种本能驱动力,一种是(生之本能性驱力),一种是(死之本能攻击驱力)。

3. 由于中国人爱面子,怕丢脸,怕遭人议论却又乐于议论别人,由这一套“议论系统”引发出了严重的社会焦虑,主要表现为(情爱焦虑)、(性焦虑)、(地位焦虑)、(缺点暴露的焦虑)、表现的焦虑。

4.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有技巧是(欺瞒)5. 自我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构成6. 集群行为产生的整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心理机制,一是(情绪感染),二是(模仿)。

7.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是(情感上亲疏)和(地位上尊卑)8. 社会态度的构成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9. 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是(他人的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10.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个人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民族心理)。

基于理性的算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去攻击别人是一种(工具性)侵犯行为11. 群体认同感是一种(群体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认知与评价保持一致)的情感12. 社会感情是由(情绪)和(情感)构成13.群体心理效应主要表现在(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社会支持)14.完形学派的未完成事件是指(涵盖悔恨、愤怒、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未表达出来的感受)15. 在人际交往中,所谓自我表露是指(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16. 要探索自己曾有的各种情绪,可以通过在一个安全的空间自言自语、(以艺术作为发泄媒介)、(回到过去)17. 利他行为是(不带个人私利地关注他人幸福的行为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18. 华人学者杨国枢、余安邦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把成就动机分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成就动机)19. 在形成印象过程中,人们一般根据三个基本维度,分别为(评价维度)、(活动水平维度)、(力量维度)20. 社会感情是(伴随着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由(情绪)和(情感)构成21. 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具有(突出的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22. 爱屋及乌是感情的(迁移)功能23. 情商这一概念是由(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它一般包括(了解自我)、(驾驭情感的能力)、(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能力。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D. 文化与行为的关系答案:C2. 下列哪个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理论?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交换理论C. 权威服从理论D. 阿什实验答案:D3.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什么?A. 他人在场时个体表现更佳B. 个体在独处时表现更佳C.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合理D. 社会压力导致个体行为改变答案:A4. 社会认同理论主要解释了哪个现象?A. 个体如何融入群体B. 群体间的冲突和偏见C. 个体的自我认知D. 社会影响对个体行为的作用答案:B5. 镜像自我是指个体如何形成的自我概念?A. 通过自我反思B.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C. 通过社会比较D. 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答案:B6. 下列哪个不是社会影响的类型?A. 顺从B. 内化C. 模仿D. 反馈答案:D7.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是通过什么过程影响个体行为的?A. 直接奖励和惩罚B. 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C. 个体的内在动机D. 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答案:B8.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的是哪种关系?A.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B.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C.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D. 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答案:A9.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偏差是指什么?A. 个体对行为原因的错误解释B. 个体对他人行为的错误判断C. 个体对自己行为的错误理解D. 个体对环境因素的错误分析答案:A10. 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什么?A. 增加个体的压力B. 减少个体的幸福感C. 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D. 降低个体的社会适应性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在社会心理学中,________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

答案:顺从2. ________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试图保持其信念和态度的一致性。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经常会被他人的行为和观点所影响。

以下哪个概念用来描述这种现象?a) 自尊b) 孤立c) 社会影响d) 内隐性个性答案:c) 社会影响2. 当一个人出现错误时,其他人常常会通过怀疑自己的观点来降低不确定性。

以下哪个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a) 社会认知理论b) 自我确认理论c) 干预理论d) 应对机制理论答案:a) 社会认知理论3. 集体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是「走群体思维」,其中个体决策被群体的共同观点所影响。

以下哪个概念最能描述这种现象?a) 社会影响力b) 群体思维c) 自我反省d) 市场导向答案:b) 群体思维4. 在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失调理论」指的是当个体的行为与其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所产生的心理不适。

以下哪个术语描述了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以减少认知失调?a) 显著性评价b) 授权分配c) 自我感知理论d) 一致性理论答案:d) 一致性理论第二部分:简答题1. 解释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认知和评估的过程。

其核心概念包括自我概念、他人概念和自我知觉。

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特征和属性的认知,包括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形象的看法。

他人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特征和属性的认知,包括对他人的印象和评价。

自我知觉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态度和情感的感知和理解。

2. 论述群体思维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决策和意见会受到群体共识的影响。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放弃自己的观点,而采纳群体的共同观点。

这种影响往往是基于个体对群体社会认同的需要,以及对群体观点的认可。

群体思维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偏差:个体在群体中往往接触到比较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了与群体观点不一致的信息。

- 规范性压力:个体在群体中面临来自其他成员的期望和压力,并可能会因此调整自己的观点和决策。

- 决策风险:个体在群体中可能会放弃个人对决策的质疑和评估,而出于避免群体冲突的需要,倾向于采纳群体观点。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社会影响下的个体心理过程D. 社会结构2.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演绎法3.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是指:A.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B. 个体在群体中保持独立思考C. 个体在群体中形成自己的意见D. 个体在群体中模仿他人行为4. 社会促进效应通常发生在:A. 个体单独完成任务时B. 个体在群体中完成任务时C. 群体成员相互竞争时D. 群体成员相互合作时5.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包括:A. 自我认知B. 自我评价C. 自我意识D. 所有以上选项6.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 个人特质B. 社会角色C. 社会群体成员身份D. 社会地位7.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影响的结果?A. 服从B. 从众C. 群体思维D. 独立思考8. 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提供物质帮助B. 提供情感支持C. 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D. 所有以上选项9.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A. 观察学习B. 直接经验C. 推理学习D. 模仿学习10. 下列哪项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A. 研究方法的选择B. 研究结果的解释C. 研究对象的隐私保护D. 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答案:1. C2. D3. A4. B5. D6. C7. D8. D9. A 10. 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莱昂·费斯汀格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当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认知(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会尝试改变其认知,使之一致,或者通过增加新的认知来解释原有的矛盾,以达到认知的平衡。

社会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请判断该说法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2.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与单独时的行为可能存在差异。

以下哪个选项是这种现象的典型表现?A. 去个性化B. 社会促进C. 社会抑制D. 社会影响答案:A。

3.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如何解释和理解社会事件和他人行为?A. 通过直觉B. 通过社会学习C. 通过情感反应D. 通过本能反应答案:B。

4. 请列举至少三种社会心理学中常见的偏见类型。

答案: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年龄偏见。

5.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主要探讨什么内容?答案:归因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

6.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是指什么?答案:从众现象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7. 社会心理学中,如何定义“自我服务偏差”?答案: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8. 请解释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

答案: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帮助他人的可能性降低的现象。

9. 在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失调”是指什么?答案: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冲突的认知(如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不适。

10.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什么?答案: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11. 请描述“权威服从”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含义。

答案:权威服从是指个体在权威人物的命令下,即使命令与自己的道德或价值观相冲突,也会执行命令的现象。

12.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什么?答案: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后,成员的观点倾向于变得更极端。

13. 请解释“社会认同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作用。

答案: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部分来源于他们所属群体的成员身份,这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

这属于()C∙A、民族社会化∙B、个体社会化∙C、性别角色社会化∙D、角色扮演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D∙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B、群体的社会化∙C、个体的成长∙D、个体的社会化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

D∙A、社会组织结构∙B、社会政治制度∙C、社会教育理念∙D、社会文化环境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C∙A、组织∙B、社会∙C、群体∙D、他人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A∙A、应用社会心理学∙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D、社会心理认知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A、吴江霖∙B、乔治米德∙C、潘菽∙D、迪尔凯姆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程A∙A、生理∙B、角色∙C、心理∙D、身体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这是()D∙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光环效应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社会认知C∙A、怎样去认识自然∙B、怎样去认识社会∙C、怎样去认识自己∙D、怎样去认识动物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A、人际关系∙B、人际沟通∙C、利他与侵犯行为∙D、角色扮演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B、学习社会心理学∙C、政治社会心理学∙D、群体社会心理学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t i me an dAl l t h i ng si nt he i rb e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1心理学研究通常是解释()之间的关系。

(完整word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完整word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个体的社会化有_________素质的基础A性别B生物遗传C个性D能力()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______的过程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5.个体对________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态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A自我B主我C超我D客我()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8.自我意识包括______A本我B主我C超我D客我()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A.发动作用B.创造作用C.发展作用D.制止作用()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B.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D.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1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__________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12.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B自己心理特征C自我感觉D自我标准()1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信息A自然特性B心理特性C社会特性D行为特性()1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__和所属群体A性别B人际关系C社会角色D智力特征()1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A情景归因B防御性归因C内在原因D外在原因()1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亲密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A情境归因B内在归因C个人倾向原因D外在归因()1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______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叫做归因。

社会心理学慕课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慕课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慕课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个体的心理过程B. 群体的心理过程C. 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D. 社会现象的统计分析答案:C2. 以下哪个概念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A. 归因B. 认知失调C. 情绪调节D. 神经科学答案:D3.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以下哪项?A. 社会促进B. 社会抑制C. 社会模仿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判断题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过程的学科。

(错误)2.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正确)3.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是完全相同的学科。

(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社会促进和社交抑制的概念及其区别。

社会促进是指在他人存在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交抑制则是指在他人存在时,个体的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

两者的区别在于,社会促进通常发生在简单或熟练的任务上,而社交抑制则发生在复杂或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任务上。

2. 什么是认知失调,它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不适。

这种不适感会驱使个体采取行动,以减少或消除这种不一致,比如改变信念、态度或行为,或者通过合理化来解释这种不一致。

四、论述题1. 论述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减少偏见和歧视方面,社会心理学提供了对刻板印象形成和维持机制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接触和教育来减少这些偏见。

在促进健康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何通过社会影响来鼓励人们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帮助理解群体动态,如团队合作、领导力和冲突解决等,这些都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因素。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改善人类社会行为的有力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助人行为2.竞争心理优势3.从众4.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5.人际关系二、单选1下列哪类帮助者提供帮助时会让受助者感到沮丧()A.不喜欢的人B.不相似的陌生人C.朋友D.没有重要技巧的人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A.社会公平的建立B.移情能力培养C.成熟个性的培养D.将愤怒压在心底3.成熟个性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A.自我认识客观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C.对自己的行为负责D.有道德责任意识4.下列哪种观点不属于有关助人的原因的理论()A.社会学习理论B.社会生物学解释C.社会交换论观点D.社会规范论观点5.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提出者是()A.德克海姆B.玛格丽特.米德C.塔尔德D.拉特纳6.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是()A.遗传B.现实利益C.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D.性别7.卡车运输游戏实验是谁进行的()A.依奇和克劳斯B.依奇和哈定C.克劳斯和哈定D.华生和弗洛伊德8.下列哪一个属于第三方的介入()A.交流B.接触C.调停D.谈判9.“一大群人去吃饭时,当规定是大家平摊付账时,人们会倾向于点贵的菜来大饱口福”这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什么效应()A.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B.搭便车效应C.潘朵拉效应D.登门槛效应10.从众的类型不包括(0A真从众B权宜从众C假从众D不从众11.不属于依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的是()A命令者的权威B潜在损失危机C互惠心里D喜爱和熟悉12.从众的动机不包括()A行为参照B喜爱和熟悉C偏离恐惧D人际适应13.最为典型的逆反心理不包括()A超限逆反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C禁果逆反D消极逆反14. 以下列举出的需要中,不属于隶属需要的是()A 安全需要B 地位需要C 自尊需要D 审美需要15. 以下不是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A 互动与共同目的B 隶属需要C 依从D 工具作用与情境压力16.以下哪个问题是助人行为的社会规范论观点没有解释清楚的问题()A 做出初始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什么?B 这种理论在人类升上是否适用?C 特定条件下的自发救助行为是如何产生的?D 与“好人品效应”的倾向相违背。

17.提出爱情三元论的是谁()A.斯滕伯格B.德瑞斯考尔C.鲁宾D.赫尔18.小鸡出生时,第一个看见的是鸭子,而且周围没有其他的母鸡,那么它便认为鸭子是他的妈妈,请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A.本能B.条件作用C.印刻D模仿19.在一项实验中,给被试展示一组他人的面部照片,照片被呈现的次数不同,结果发现,照片被呈现的次数越多,被试就越喜欢,请问这是由下面的哪一项引起的喜欢()A.邻近性B.相似性C.外貌D.熟悉性20.人们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的个人领域时,处于人际关系的哪一个阶段()A.定向阶段B.感情探索阶段C.感情交流阶段D.稳定交往阶段21.人们之所以相互吸引是因为()A.人们有亲和需要和亲密需要B.人们为了克服寂寞C.人个内向D.人们的低度焦虑三、多选1.助人的决策过程()A.帮助需求觉察B.助人责任意识C.得失D.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2.在群体中竞争心理优势得到强化的原因()A.个体的自私行为在群体中更容易得到社会支持B.个体对于所在群体的认同感使他可能怀有对外群体的偏见C.知觉偏差D.可鉴别性被弱化3.冲突发生的影响因素()A.竞争B.威胁C.不公正感D.知觉偏差E.个人因素F.接触4.从众的条件有()A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B情境因素C个体因素D教育和文化倾向5.服从的原因有()A合法权益B他人支持与服从C责任转移D执行者的个人特征6. 群体的特征有哪些()A 交互作用B 结构和规范C 归属感D共同目标7. 群体的类型有哪些()A 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B 开放式群体和闭塞型群体C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D 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8.爱情的三元论包括哪些()A.亲切B.亲密C.亲和D.承诺E.激情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A.身份B.性别C.熟悉性与邻近性D.相似性E.个人特征四、简答题1请分别阐述三种助人理论?并从助人动机和助人发生的原因进行比较。

2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3简述群体及其形成机制。

4简述依从与从众、服从的区别5.简述人际关系建立的四个阶段五、论述题1.什么是依从?2.依从的心理规则有哪些?六、案例分析题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

目前在大学校园里,也有相当一批学生吸烟。

据一项调查,抽烟的比例高达70%,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结合你自己对周围的观察,加以分析,请说出吸烟大学生们种种心态?答案解析:一、名词解释1.助人单选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2.在需要共同拥有资源的情景中,人们在合作与竞争的两重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竞争的心理。

3.所谓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4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5. 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关系二、单选1.C2.D3.B4.A5.D6.C7.A8.C9.B 10.C 11.A 12.B 13.D 14.D 15.C 16.A 17.A 18.C 19.D 20.D21.A三、多选1.ABCD2.ABD3.ABCDE4.ABCD5.AC6.ABCD7.ACD8.BDE9.CDE四、简答题1.(1)社会生物学解释它认为助人行为是人的先天特征,来自我们的基因,是可以遗传的。

(2).社会交换论观点社会交换论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的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3).社会规范论这一规范是指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三者比较(1)社会生物学解释的助人动机是本能,帮助与自己相似的人是为了增加该种族延续的可能性,它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共同的基因中就有帮助他人的因子。

(2)社会交换论的助人动机是助人的代价与利益相比较,利益更大,它发生的原因是提供帮助是因为收益。

(3)社会规范论的助人动机是回报、社会责任与公正,它发生的原因是我们都需要帮助,我们也有责任去帮助他人以维护社会公正。

2. 合作的影响因素有:①人际交互作用②沟通③个体特点④奖惩结构3.定义: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互相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

简述怎样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侵犯是由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控性和可预测性。

社会成面上的预防:社会公平的建立在现代社会中,完整的社会公平体系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等方面。

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中的重要内容。

研究证明,当个体认为该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时,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由此产生负面情绪,做出各种拒绝性行为。

个人成面上的控制宣泄针对已经产生了对一定对象的侵犯准备的个体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们的侵犯性;但是对于未产生愤怒攻击准备的人,想象或目睹别人实施侵犯行为反而会增加侵犯那的危险性。

宣泄方法不能滥用,否则适得其反。

移情能力培养移情是指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能够体察到他人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

家长和老师可以在强调孩子侵犯行为带来的后果时,让其产生对受害者的感情共鸣,通过培养其移情能力来降低其侵犯性。

成熟个性的培养道德水平是成熟个性的核心标志,个人道德发展越高,就越倾向于体察他人的感受;道德发展水品越低,就越倾向于忽视他人的感受。

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会减少侵犯行为的4.(1) 依从的社会影响机制与服从有着根本的区别。

依从的理由是内在的,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

(2)依从和从众有更为接近的特点,二者都是个体受到某种影响而产生的行为变化,而且二者的发生机制都不存在对权威者的绝对服从。

(3)依从和从众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依从行为的产生是由一个特定的影响对象对个体施加直接的或隐含的影响而发生的,而从众行为的产生却没有特定影响来源,而是个体在一定的群体压力下自发产生的一种跟从行为。

5. (1)、定向阶段。

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2)、感情探索阶段。

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感情联系。

随着双方的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变化。

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此时,双方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

此阶段中,彼此在心里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五、论述题依从是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做出别人期望的行为的现象。

依从的心理规则有:潜在损失危机、互惠心理、喜爱与熟悉六、案例分析题⑴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大学生吸烟比例的不断增长就是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

⑵交往心理: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具有与其他人交往的需要,如果缺乏与人共处、与人交往的经验会使人焦虑不安。

而吸烟行为的产生就是为了能与人交往。

⑶好奇心理: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社会、学校和大人们禁止学生吸烟,这样就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