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学案:第3单元 单元导读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档: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档: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训练目标 1.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

2.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学会抒情。

作文题呈现:山清水秀是令人向往的,令你神往的景致在哪里呢?请以自己的观感和思考,写一篇赞美某地景色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佳作赏读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西藏的天,天天都是蓝的。

(1)(1)直接入题,美丽的景色让人向往。

天天,天蓝,白天黑夜地“蓝”着地球之巅的人们。

(2)(2)简洁的语句,富含情感;“蓝”活用作动词,富有活力。

我头顶的蓝天,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它当然是无声的,一只鸟便可以划破它的宁静。

天,把心情蓝得很高,很畅,像天边的经幡,随着风的节奏而摇曳。

(3)(3)巧妙的比喻,将无以言说的喜悦形象化。

天天,天蓝,像一块蓝丝绒,把全部答案裹起来,让人们以各种姿势,在天底下猜测它为何蓝得让人生疑。

你常常会看到,有人满腹狐疑地盖上相机镜头,说:“我不相信天能蓝到这种地步。

”也有人一下飞机,抬头就会问:“西藏的天怎么这么的蓝呀?” (4)(4)用问句的形式将对这种蓝的美、美的蓝的热爱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我说:“当然是因为你的远道而来,你一定会爱上它,对吗?”“但是你必须回答我,它怎么如此的蓝?”是呀,天之蓝总得有个答案吧。

我习惯地将两手放入衣袋,望着湛蓝湛蓝的天,紧张地思虑,让腾起风暴的脑海筛选一个精确的解答,一时感觉满眼全是正确答案。

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静止。

抬头望天,天还是那么蓝,丝毫没有哪怕微乎其微的变化。

面对无限的蓝,瞬间想好的答案又全部消失了。

(5)(5)寓情于景。

得意而忘言,情感在心间。

多数时候,我们会刻意去找寻一个完美的答案,以便对自己和对方的疑问做个解释。

可实在是困难。

初来西藏的人时常会为诸如天为什么那么蓝等问题冥思苦想而导致大脑缺氧,反不能轻松享受天然风光的美丽。

所以你不必过分去深究太多的问题,在你抵达之前,西藏的天就这么蓝,在你离开之后,它还将依然蓝下去。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优质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优质导学案

需要补充的材料/题型:“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两类:一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多为劝勉之辞,如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是书序,即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序、跋的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后代还有的很像是抒情散文。

它是附着在正文前对正文进行介绍、评价和陈述写作宗旨或记读后感的文章。

序一般在前,跋一般在后。

两者虽然是一回事,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

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再补充,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灵恢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的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兰亭集序》在书法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2、梳理并记住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3、感受作者对生死问题的哲理思辨和对生命意义、价值的思考,体会作者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的情感。

指导诵读:1、放录音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一些字的读音;2、挑两名学生进行朗读,再次对部分生字词进行正音。

3、齐读本篇文章,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生字词:癸(guǐ)丑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唔”,面对面趣舍万殊:“趣”通“取”,趋向古今异义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古义:全,都今义:有盐味)引以为流觞曲水(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列坐其次(古义:溪水的旁边今义:第二)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怀里抱着,也指身体的部位,胸部)等词类活用1、映带左右(名词做动词,环绕)2、群贤毕至(形容词做名词,贤士)3、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等二、相关知识链接1、作者: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了解序文句法上骈散结合,以散为主的特色。

2、了解兰亭宴会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作者的人生情趣。

3、掌握重要实词“修、期、致、次〞等。

4、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慨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确实定,学习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掌握作者及其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研读理解文言的能力。

3、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根底上,体会作者透露出来的情感。

一、独立自学(A级)〔一〕课题与作者1、作者作品:王羲之: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爱鹅,从鹅的形态中悟出笔的走势。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假设游云,矫假设惊蛇……〞2、?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2018必修二第3单元导读PPT

2018必修二第3单元导读PPT

思致,《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和
《岳阳楼记》等。
语文 必修2
第三单元 古典馨香
2. 序 -- 文体格式的表达形式多样化,写
景、叙事、议论、抒情、说明兼而有之。
①贈序:临别赠言,劝勉之辞;明代宋
濂《送东阳马生序》。 ②书序: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有 自序和他序;欧阳修《伶官传序》,王羲 之《兰亭集序》。
赋》和《别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
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语文 必修2
第三单元 古典馨香
【明确】 《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 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赤壁赋》表现了苏轼不汲汲于个人得失, 人生当融于自然的生命观点。
《游褒禅山记》表达了王安石对成功的三个
语文 必修2
第三单元 古典馨香
3.赋
原本是文学表现手法,《诗经》“六义”之一,汉 代形成特定的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从楚辞开始,它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 文赋几个阶段。文赋至宋欧阳修《秋声赋》定型,司马 相如、杨雄、班固、张衡被誉为“汉赋四大家”。 著名的赋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江淹的《恨
第三单元 古典馨香
三、画解文意
《兰》不仅是书法名作,更是王羲之所生活的时代 士大夫阶层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353) 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孙绰、谢安等 四 十 一 人 , 集 会 于 会 稽 郡
山阴兰亭。他们一起流觞 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 情 。 事 后 , 全 部 诗 歌 集 合
语文 必修2
第三单元 古典馨香
必修二第 三 单 元
古典馨香
正源学校胡海清
2018.02.27

必修二第三单元导学案

必修二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和方法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

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词语和文言句式。

3、仔细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多背诵其中的优美语句。

第8课兰亭集序课前自主学习导航1、借助“助读资料”,明确本文学习目标;了解、熟悉相关知识。

2、运用字典、词典,结合注释,疏通全文,读准句子,试着口译全文。

3、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3、完成【自主检测】题: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独立完成。

4、整理自己经过努力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时提问。

【助读资料】一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二作者名片(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原籍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节操。

他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古人评价:“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的作家之一。

其文笔洗练,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三背景探寻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单元导读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单元导读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

/1 1 第3单元 单元导读
《拿来主义》
你是火炬,在那风雨如晦的暗夜,给无数消沉的人以温暖和
光亮;你是旗帜,在那歧路彷徨的时代,给无数奋斗的人以目标和
航向;你是战士,在那需要流血和搏斗的时代,你不惮以自己孱弱
的身躯、热血和生命,向敌人——不论是个人的敌人、阶级的敌
人,还是真理的敌人,亮出你的匕首和投枪.鲁迅,这已然不是一
个名字,这是我们民族应有的一种骨气和精神.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世上有一种爱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
有丝毫的改变,也不会如爱情般起起伏伏;它像涓涓的溪流缓缓地
划过我们的全身,流淌在我们的心间.这是一种伟大、无私、高尚
的爱——父母之爱.母亲的爱,犹如狂风中的一把稳定而沉着的大
伞,为我们遮风挡雨;父亲的爱,总是在我们遇到难题时,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导.如果说,母亲的爱如水一般深远,那么,父亲的爱就如同山一般厚重.
《短文三篇》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而它是那么宝贵.它不像一根普
通的苇草,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它不像一个普通的动物,
它是一个能坚守“信条”的动物.人生是短暂的,但短暂的人生不
能是无为的.那么,该怎样度过我们有限的生命?该怎样认识我
们自己的价值?哪些是我们必须践行的箴言和恪守的信条?那么,就让我们用“思想”的智慧给自己增添华丽的衣裳,用“信念”的力量为自己书写精神的华章吧……。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Word版含答案

第9课赤壁赋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的。

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 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 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 (“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 ”);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 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而中秋, 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后,其他便都 “余词尽废”。

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还是心情苦闷, 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

苏东坡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

除了他的才华盖世, 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 既旷达 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 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

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 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对人生乐观,才华横溢;他一戏 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 “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 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I 课前预习I、学习目标 i •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作者连线豪放豁达的词人 ----- 苏轼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2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2全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1.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相关知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
莺飞草长的季节,兰亭边的小溪,荡漾着诗意
的涟漪。

圣地会稽,诗文相遇,暮春之初,群贤毕
至,少长咸集,墨香飘逸,竹林葱郁,溪水汩汩,
把酒临风,赋彩天地。

只是俯仰之间,一切皆为陈迹,而你,在用一生的心血书写自己。

从小就拿住毛笔,为自己书写华丽的篇章,先是墨池,而后墨溪,无数次洗笔之后,传世的墨迹终于形成。

风雨凄凄,世相迷离,锦绣河山,胸中耸立,《兰亭集序》成了一代书法家的心迹。

《赤壁赋》
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往事,多少骚客留情。


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意境悠长,
令人陶醉。

景中有情,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
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他
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
当时是难能可贵了!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受到感染,不愧为名作!合卷闭目,静心坐思,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远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
《游褒禅山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
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这是王安石在游山时的
所感,实在令人叹服。

人生、治学,亦如游山。


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峰“极夫游之乐”,“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

有志者,有所成就,实为一大壮美。

有志者,无所成就,亦为一大壮美。

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

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才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