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分离菌.

合集下载

细菌分离提纯实验报告

细菌分离提纯实验报告

细菌分离提纯实验报告细菌分离提纯是一项常见的实验技术,通过这项技术可以从混合菌液中分离出单一的、纯净的细菌菌落。

这项技术在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细菌分离提纯的实验步骤主要包括:取样、制备稀释液、涂布平板、培养菌落、筛选菌落、鉴定细菌。

首先,取样是细菌分离提纯的第一步。

当我们需要分离某种细菌时,我们需要从含有该种细菌的样品中取样。

比如,我们可以从水样、土壤样、食品样、人体样等中取样。

然后,制备稀释液。

我们对取样物进行稀释,使得其中的细菌数目降到一定范围内,以便于后续的细菌分离。

通常我们会选择使用生理盐水、缓冲液等来制备稀释液。

接下来,将稀释液涂布在平板上。

我们通常会使用琼脂平板来进行细菌分离提纯实验。

将稀释液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然后用培养皿盖好,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通常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培养24-48小时。

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平板上出现的不同形态的菌落。

可以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来进行筛选。

一般我们会选择孤立的、圆形的、透明或者白色的菌落作为目标菌落。

当我们筛选出目标菌落后,我们需要进行鉴定。

通常我们可以根据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抗生素敏感性、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来鉴定细菌的种属。

可以使用生理生化试剂盒、PCR技术、16S rRNA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

最终,根据鉴定结果,我们可以获得目标细菌的纯种菌株。

这些纯种菌株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如基因克隆、发酵生产等。

细菌分离提纯实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取样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采样器具的污染。

其次,涂布平板时要注意均匀涂布,以避免菌落的融合。

另外,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恒温,避免细菌在高温或低温下死亡。

总之,细菌分离提纯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细菌分离提纯技术,我们能够从混合菌液中得到纯净的细菌菌落,为后续的实验提供了可靠的菌种资源。

这项技术的应用涵盖了多个领域,对于推动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菌分离流程

细菌分离流程

细菌分离流程细菌分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可以将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中的细菌分离出来,从而研究和分析单个细菌的特性和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细菌分离的流程和步骤。

1. 样品收集细菌分离的第一步是收集样品。

样品可以是环境样品(如土壤、水样、空气等)或生物样品(如血液、尿液、组织等)。

在收集样品时,需要采取无菌操作,以避免外源性细菌的污染。

同时,还需要注意样品的保存条件,避免细菌失活或繁殖。

2. 样品预处理样品收集后,需要进行预处理以去除杂质和非细菌微生物。

预处理的方法包括过滤、离心、稀释等。

过滤可以去除大颗粒的杂质,离心可以沉淀细菌,稀释可以减少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使细菌单个分离更容易。

3. 细菌分离培养基的选择选择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是细菌分离的关键。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集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差异培养基。

富集培养基可以促进细菌生长,选择性培养基可以抑制非目标菌群的生长,差异培养基可以根据细菌的生理特性进行筛选。

4. 细菌分离细菌分离是将复杂的细菌群落中的单个细菌分离出来,使其单独生长。

常用的细菌分离方法有涂布法、液体稀释法和滴定法。

4.1 涂布法涂布法是将样品均匀涂布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使单个细菌形成单个菌落。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取一定量的样品,用无菌工具(如无菌棉签、无菌针头)均匀涂布在固体培养基表面。

2.使用无菌铲子或铅笔头轻轻拖曳样品,使其均匀涂布。

3.使用无菌铲子或铅笔头在培养基上进行菌落分离,每次分离都使用新的工具。

4.标记每个菌落,以便后续的鉴定和分析。

4.2 液体稀释法液体稀释法是将样品逐渐稀释并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使单个细菌形成单个菌落。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取一定量的样品,加入无菌稀释液(如生理盐水)中,进行均匀悬浮。

2.取一定体积的悬浮液,加入无菌稀释液中,再次进行均匀悬浮。

3.重复上述步骤,逐渐稀释样品。

4.取一定体积的稀释液,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

5.在培养过程中观察是否有单个细菌形成菌落。

实验土壤中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土壤中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土壤中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细菌是微生物中最常见和广泛分布的,它们对人类和自然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不同类型的细菌时,需要从土壤样品中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这可以通过多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是样品的准备。

准备好样品是关键的第一步。

需要从所需的环境中收集样品,例如,在花园中收集土壤样品,神经外科手术时,需要收集体内的样品。

样品收集后,需要将其保存在适当的容器中,并避免过度处理。

第二步是制备培养基。

为了孵化细菌,需要准备不同种类的培养基,例如,对光和氧气敏感的厌氧菌需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还需要选择颜色,形状和口感不同的特殊培养基,以区分不同种类的细菌。

第三步是分离和纯化细菌。

需要采取逐步流程来分离和纯化细菌。

首先,需要将土壤样品分散在培养基中,并容纳在瓶子或平板上。

然后,将样品暴露于光线和空气下,以让细菌开始生长。

细菌的生长取决于培养基的条件,例如,温度,pH,光线等。

为了获得单个细胞,需要通过挑选法或分离检查板来分离细菌。

挑选法是一种分离单个细菌的技术,其中使用草地绿和某些特定镜头。

经过一些练习和专业技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分离出单个细菌。

为了区分不同种类的细菌,还可以在不同的特殊条件下进行培养。

最后,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检验细菌的纯度。

例如,可以使用静电鉴别法来检测细菌的标记。

通过这种方法,细菌可以在电场的方向下移动,并根据它们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类。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是细菌学研究的关键步骤。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提取不同种类的细菌,进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菌群移植技术路线

菌群移植技术路线

菌群移植技术路线
一、菌群供体选择
在菌群移植技术的实施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菌群供体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供体应具备以下条件:
1.健康状况良好,无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

2.肠道菌群平衡,无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

3.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受体相近,以提高移植成功率。

根据以上条件,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菌群供体,并采集其粪便样本进行进一步处理。

二、菌群提取
1.粪便样本的处理:将采集的粪便样本进行清洗、离心等操作,去除杂质和
无用物质。

2.菌群的分离:采用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将粪便样本中的菌群分离出
来。

3.菌群的纯化:对分离出的菌群进行纯化,去除杂菌和异常菌株,确保移植
用菌群的纯度和质量。

4.菌液的制备:将纯化后的菌群制备成适当的菌液浓度,以便进行菌群移植。

三、菌群移植
1.受体准备:在进行菌群移植前,应对受体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和准备,如
停用影响肠道菌群的药物、调整饮食等。

2.移植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移植方式,如口服、灌肠等。

确保菌
群能够顺利进入受体肠道。

3.移植过程: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菌群移植,确保移植过程中的卫生和安
全。

四、效果评估
1.短期评估:在移植后的一段时间内(如1-2周),对受体进行临床观察和
实验室检查,评估菌群移植的初步效果。

包括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等。

2.长期评估:在移植后的较长时间内(如3个月至1年),对受体进行持续
的随访和监测,评估菌群移植的长期效果。

包括受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食用菌菌种分离有哪些方法

食用菌菌种分离有哪些方法

食用菌菌种分离有哪些方法食用菌菌种分离有哪些方法?菌种是从食用菌子实体的孢子或组织体的菌丝或基质的菌丝体分离得到的。

分离得到的菌种叫母种,故菌种分离也叫母种分离。

一、种菇的选择:选择出菇早,菇型好,个头符合商品标准并且均匀,生长健壮。

产量高,无病虫害,八成熟的子实体。

二、分离方法:通过无菌操作进行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基质分离法等。

1. 孢子分离法:取八成熟的良好种菇,去杂物,用75%酒精抹擦菇体,去除菇柄,放入灭菌的器皿内备用。

用一个顶部有孔口的玻璃罩,罩下放一张干净的白纸,白纸上放一培养皿,皿口向上。

取一铁丝、双层纱布、棉塞备用。

以上物品放在一白瓷盆内,物品全部经灭菌处理。

把种菇用铁丝钩着菇盖,菌褶向着培养皿,挂在罩顶的孔,菇体在罩内稍接近培养皿为宜。

用棉塞、纱布把罩孔封好。

连白瓷盆一起在适温漫射光条件下培养1220小时。

孢子散出,用接种针或接种环取单孢或少数几个孢子在斜面或平板培养基上划线分离,要求无菌操作。

把接种的培养基在适温、黑暗条件下培养34天可得纯培养菌丝体。

孢子分离法还有褶抹法、钩悬法、粘附法。

2. 组织分离法:选择优良种菇,去杂,用75%酒精抹擦菌体,稍干,再用0.1%氯化汞抹擦菌体,用解剖刀从菇体底部轻轻纵向切一刀,然后用手把菇掰开。

用解剖刀在菇柄与菇盖之间或菇柄上部挑取0.2立方厘米的小块组织,放入适当的斜面或平板培养基上,在适温、黑暗中培养34天,长出白色菌丝体即可,以上全部无菌操作。

组织分离法还有菌核分离法、菌索分离法等。

3. 基质分离:以菇木或耳木为例介绍。

基质是生育食用菌的木材。

在产子实体的季节,选择出菇良好,无病虫害的菇木晾干,截取2厘米长的小段,放在0.1%氯化汞中浸1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23次,吸干水分。

用解剖刀把木段四周切去,再把木段切成火柴枝大小的木枝,每木枝去两头,插入或平放在平板培养基内,在适当条件下35天长出菌丝体,即得母种,以上必须无菌操作。

基质分离还有土壤分离法、培养料分离法等。

纯化菌落的原理

纯化菌落的原理

纯化菌落的原理纯化菌落是指通过分离和筛选的方法,从混合菌落中得到单一种类的细菌菌落。

纯化菌落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菌种分离:菌种分离是纯化菌落的第一步。

将混合菌落取少量置于无菌培养基上,通过采用拭子划线法或稀释稀释法将菌落分开。

这样有利于各个菌落生长良好,并避免菌落间相互干扰。

2. 培养基选择:正确选择适合菌种生长的培养基是纯化菌落的重要一步。

常见的培养基有普通营养琼脂平板、选择性琼脂平板和特定培养基等。

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可供大部分菌种生长,选择性琼脂平板可抑制某些菌种的生长从而更好地分离目标菌种。

3. 筛选方法:采用不同的筛选方法可帮助进一步纯化菌落。

常见的筛选方法有观察形态、颜色、大小、产酶能力等特征来判断菌落是否为目标菌种。

此外,通过生理生化性状检测、PCR扩增鉴定和序列分析等方法也可以确认目标菌种。

4. 前处理操作:为了使纯化得到的菌落更加可靠,有时需要进行前处理操作。

比如,当混合菌落中有某些细菌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时,可以采用差减法。

即在无营养琼脂平板上分别培养目标细菌和抑制细菌,然后将两者轻轻叠加,目标细菌会在叠加部位形成纯化菌落。

5. 传代培养:纯化的菌落一般需要进行传代培养,以分离其他可能存在的细菌。

通过连续多次传代培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菌落中其他杂质菌的存在。

每次传代培养都需要取少量菌落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重复该过程几次直到菌落中只存在目标菌种为止。

总的来说,纯化菌落的原理是根据不同菌种的特征进行选择并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和筛选方法将目标菌种分离出来。

这个过程除了需要技术操作上的娴熟和经验外,还需要对目标菌种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鉴定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纯化菌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在微生物的鉴定和研究中,可以为后续的实验提供纯净的细菌菌种。

分离菌种的实验步骤及过程

分离菌种的实验步骤及过程

分离菌种的实验步骤及过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分离菌种的那些事儿。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有点儿神秘的过程呢!首先,你得准备好各种家伙什儿,就像战士上战场得有称手的兵器一样。

什么无菌操作台啦,培养基啦,接种环啦,都得备齐咯。

然后,咱就开始采集菌种样本啦。

这就好比是去寻找宝藏的线索,你得找对地方,小心翼翼地把那带着菌种的宝贝给弄到手。

比如说从土壤里啦,或者从一些特殊的环境里找到它们。

拿到样本后,可不能直接就往上怼啊!得给它们来个精细的处理。

把样本放在合适的溶液里,让那些菌种能乖乖地跑出来。

这就像是把藏在沙子里的金子给淘出来一样。

接下来就是关键的接种环节啦!在无菌操作台上,用接种环轻轻地蘸取一点处理后的样本,然后像画画一样在培养基上轻轻一抹。

嘿,这一下可就有讲究了,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得恰到好处。

就好像是在给蛋糕裱花,得有那手艺才行。

接种完了,就把培养皿放进合适的环境里培养。

这就像是给小菌种们安了个家,让它们能舒舒服服地长大。

在培养的过程中,你可得时刻关注着它们的变化。

看着那些小小的菌落一点点长出来,就像看着自己种的花儿慢慢开放一样,心里那叫一个美呀!有时候你会发现,哇,怎么会长出这么奇怪的形状啊!哈哈,这就是菌种的奇妙之处。

等菌落长到合适大小了,咱就得把它们挑出来,单独培养。

这可不容易哦,得像个细心的妈妈照顾小宝宝一样,轻手轻脚的。

要是不小心弄伤了它们,那可就前功尽弃啦!整个过程中,你得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就像对待珍贵的宝贝一样。

要是马虎大意了,那可就没法分离出纯纯的菌种咯!朋友们,分离菌种是不是很有意思呀?这就像是一场小小的探险,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和挑战。

虽然有时候会遇到困难,但当你看到自己成功分离出的菌种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所以呀,大胆去尝试吧,去感受这个神奇的过程,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呢!。

实验室菌种筛选的一般步骤

实验室菌种筛选的一般步骤

实验室菌种筛选的一般步骤一、引言在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菌种筛选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通过筛选得到的菌种可以用于生产有益物质,治疗疾病,或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菌种筛选的一般步骤。

二、菌种的采集菌种的采集是菌种筛选的第一步。

可以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到的样品中筛选出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菌株。

常见的采集样品包括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组织等。

采集样品后,需要进行样品的处理和分离,以得到单一的菌株。

三、菌种的分离与纯化菌种的分离与纯化是为了得到单一的菌株,以便进行后续的筛选和研究。

样品可以通过稀释涂布法、均匀涂布法或稀释液滴法等方法进行分离。

分离后的菌落需要进行纯化,即通过反复传代分离,确保每个菌落都是单一的。

四、菌种的初步筛选菌种的初步筛选是为了筛选出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菌株。

可以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或抗生素敏感性等方法进行初步筛选。

例如,通过菌落形态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菌株的类群;通过代谢产物的检测可以初步评估菌株的代谢能力。

五、菌种的功能筛选菌种的功能筛选是为了筛选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菌株。

根据研究的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功能筛选方法。

例如,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产酶菌株,可以通过酶活性测定或代谢产物的分析进行筛选;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产生抗生素的菌株,可以通过抗生素活性测定进行筛选。

六、菌种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验证菌种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验证是为了确保所筛选得到的菌株具有稳定的功能,并且可以重复产生相同的结果。

可以通过连续传代培养和功能性验证进行验证。

如果菌株在连续传代培养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功能,并且重复产生相同的结果,那么该菌株可以进一步应用于研究或生产中。

七、菌种的保存与管理菌种的保存与管理是为了长期保持菌株的存活和功能。

常见的菌种保存方法包括低温保存、冷冻保存、冻干保存和液氮保存等。

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编号、记录和文献归档等。

这些措施可以确保菌株的长期保存和使用。

八、结论实验室菌种筛选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树林海洋细菌的分离
实验材料:
分离培养基
1.M1培养基:可溶性淀粉0.25%,蛋白胨0.1%,酵母粉0.05%,β‐甘油磷酸钠0.01%,
琼脂粉2.0%,人工海水1L,pH值7.2~7.4
2.2216E培养基:Yeast extract 1g,Peptone 5g,FePO4 0.01g,Agar 20g,人工海水1L,
pH值7.2~7.4
3.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20g,人工海水1L,
pH值7.2~7.4
4.
称量(除琼脂外的药品)→溶化→调pH值→加入琼脂→分装→灭菌(121℃,20min)→倒平板
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
海泥:用50ml无菌人工海水将5g左右的海泥无菌制作成均匀的悬浊液,摇床振荡0.5h(28℃,200r/min),备用。

树根﹑树皮:分别取4g左右的树皮和树根,先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再超声清洗彻底去除植物组织表面的杂质, 然后进行严格的表面消毒程序,样品依次用30%的过氧化氢浸泡5 min,无菌水清洗3次, 75%酒精浸泡3min, 无菌水清洗3次, 用滤纸吸干多余的水分,在超静台将其剪成小段,研磨,然后加入到40ml无菌人工海水中,摇床振荡0.5h(28℃,200r/min),备用。

2.样品稀释液的制备
分别吸取500µl处理好的各种海泥、树根及树皮等样品的样液,注入盛有4.5ml,无菌人工海水的小试管中,吹吸多次,使充分混匀,然后从此小试管吸取500µl样液注入另一支盛有4.5ml无菌人工海水的小试管中,以此类推,制成10-3,10-4,10-5各种稀释度的样液。

2.细菌的分离培养
吸取100µl稀释为10-3,10-4,10-5稀释度的样液涂布在M1培养基、2216E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用于分离细菌,并注明稀释度。

放于培养箱倒置培养,28℃,2~3d。

3.记录分离到的单菌落。

红树林海洋放线菌的分离
实验材料:
分离培养基
1.改良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0.5g,K2HPO4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重铬酸钾0.025g,青霉素钠0.002g,人工海水1000ml,pH7.2~7.4,121℃灭菌30分钟。

2.改良的HV培养基
淀粉1g,硝酸钾0.5g,磷酸氢二钠0.5g,氯化钾1.7g,MgSO4•7H2O 0.05g,FeSO4•7H2O 0.01g,碳酸钙0.02g,硫胺素0.5mg,核黄素0.5mg,肌醇0.5mg,生物素0.25mg,维生素B6 0.5mg,烟酸0.5mg,琼脂20g,重铬酸钾0.025g,青霉素钠0.002g,人工海水1L,pH 值7.2~7.4, 121℃灭菌30分钟
3.改良的GA培养基
葡萄糖10g,牛肉膏1g,磷酸氢二钾0.5g,琼脂20g,重铬酸钾0.025g,青霉素钠0.002g,人工海水1L,pH值7.2~7.4,115℃灭菌30分钟
5.Waksman蛋清蛋白培养基
蛋清蛋白0.25g(用0.1N NaOH数毫升溶解),琼脂20g,FeSO4•7H2O 0.01g,MgSO4•7H2O 0.2g,葡萄糖1g,重铬酸钾0.025g,青霉素钠0.002g,人工海水1000ml,pH值6.8~7.0,121℃灭菌30分钟
实验步骤
5.
1.样品预处理
①样品悬浮液的直接制备
海泥:用50ml无菌人工海水将5g左右的海泥无菌制作成均匀的悬浊液,摇床振荡0.5h(28℃,200r/min),备用。

树根﹑树皮:分别取4g左右的树皮和树根,先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再超声清洗彻底去除植物组织表面的杂质, 然后进行严格的表面消毒程序,样品依次用30%的过氧化氢浸泡5 min,无菌水清洗3 次, 75%酒精浸泡3 min, 无菌水清洗3次, 用滤纸吸干多余的水分,在超静台将其剪成小段,研磨,然后加入到40ml无菌人工海水中,摇床振荡
0.5h(28℃,200r/min),备用。

②SDS法处理分别称取2g样品(根和皮用无菌剪刀剪碎),加到20ml含有0.05%的SDS (5mmol/L磷酸盐缓冲液配制)和6%酵母膏的无菌人工海水中,摇床振荡
0.5h(28℃,200r/min),备用
③CaCl2法处理分别称取2g样品(根和皮用无菌剪刀剪碎),加到20ml含有1g/L氯化钙的无菌人工海水中,摇床振荡0.5h(28℃,200r/min),备用
④苯酚法处理分别称取2g样品(根和皮用无菌剪刀剪碎),加到20ml含有1.5%苯酚的无菌人工海水中,摇床振荡0.5h(28℃,200r/min),备用
⑤湿热法处理取直接制备好的样品悬浮液10ml55℃水浴6min,备用
2.稀释涂布
a.用移液枪吸取500µl处理好的样品悬浮液,注入另一盛有4.5ml无菌海水的小试管中,依次制成10-3,10-4,10-5稀释液,然后吸取各100µl到改良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用无菌玻璃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涂布均匀,并注明稀释度。

b. 用移液枪吸取500µl经SDS处理的样液,制成10-3,10-4,10-5稀释液,然后吸取各100µl 到HV培养基、GA培养基、Waksman蛋清蛋白培养基,用无菌玻璃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涂布均匀,并注明稀释度。

c. 用移液枪吸取500µl经CaCl2处理的样液,制成10-3,10-4,10-5稀释液,然后吸取各100µl 到HV培养基、GA培养基、Waksman蛋清蛋白培养基,用无菌玻璃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涂布均匀,并注明稀释度。

d. 用移液枪吸取500µl经苯酚处理的样液,制成10-3,10-4,10-5稀释液,然后吸取各100µl 到HV培养基、GA培养基、Waksman蛋清蛋白培养基,用无菌玻璃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涂布均匀,并注明稀释度。

e. 用移液枪吸取500µl经湿热处理的样液,制成10-3,10-4,10-5稀释液,然后吸取各100µl 到HV培养基、GA培养基、Waksman蛋清蛋白培养基,用无菌玻璃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涂布均匀,并注明稀释度。

3.培养
将涂布好的培养皿28℃恒温培养,第二、七、十四天观察,3~4周可挑菌
4纯培养
及时将选定的单菌落接入改良高氏1号琼脂平板培养基,进行划线分离培养。

5形态分群记录菌落特征和培养特征
红树林海洋真菌的分离
实验材料
分离培养基
1.改良的Martin培养基:葡萄糖10g,蛋白胨(鱼)5g,磷酸二氢钾1g,新鲜的松树针叶200g,MgSO4•7H2O 0.5g,琼脂20g,人工海水1L,pH值5.0~5.5,121℃灭菌30分钟2.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蛋白胨5g,琼脂20g,人工海水1L,pH 值5.0~5.5,121℃灭菌30分钟
3.察氏培养基:硝酸钠3g,磷酸氢二钾1g,氯化钾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蔗糖30g,琼脂20g,人工海水1L,pH值5.0~5.5,121℃灭菌30分钟注:新鲜的松树针叶加水800ml,煮沸1h,双层纱布过滤,弃沉淀,加入含0.1g高锰酸钾的水溶液20ml。

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
海水:海水样品用无菌的0.45µm孔径的硝酸纤维素滤膜过滤海水,滤膜备用。

海泥:用50ml无菌人工海水将5g左右的海泥无菌制作成均匀的悬浊液,摇床振荡0.5h(28℃,200r/min),备用。

树根﹑树皮:分别取4g左右的树皮和树根,先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再超声清洗彻底去除植物组织表面的杂质, 然后进行严格的表面消毒程序,样品依次用30%的过氧化氢浸泡5 min,无菌水清洗3 次, 75%酒精浸泡3 min, 无菌水清洗3次, 用滤纸吸干多余的水分,在超静台将其剪成小段,研磨,然后加入到40ml无菌人工海水中,摇床振荡0.5h(28℃,200r/min),备用。

海泥浸液的制备:取泥样2g研磨,用人工海水做10倍稀释,摇床振荡1h(28℃,200r/min),取出用6层纱布过滤,滤液灭菌,备用。

植物组织浸液的制备:取根皮各5g用自来水冲洗,再用人工海水清洗、剪碎、研磨,用人工海水做10倍稀释,摇床振荡1h(28℃,200r/min),取出用6层纱布过滤,滤液灭菌,备用。

2.样品稀释液的制备
分别吸取500µl处理好的各种海泥、树根及树皮等样品的样液,注入盛有4.5ml,无菌人工海水的小试管中,吹吸多次,使充分混匀,然后从此小试管吸取500µl样液注入另一支盛有4.5ml无菌人工海水的小试管中,以此类推,制成10-1,10-2,10-3各种稀释度的样液。

2.涂布培养
a.滤膜直接铺在Martin培养基、PDA培养基、察氏培养基上
b.吸取海泥样液100µl到Martin培养基、PDA培养基、察氏培养基上,各培养基均加有1%的海泥浸液,用无菌玻璃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涂布均匀,并注明稀释度。

c. 吸取树根、树皮样液各100µl到Martin培养基、PDA培养基、察氏培养基上,各培养基均加有1%的植物组织浸液,用无菌玻璃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涂布均匀,并注明稀释度。

3.培养
将涂布好的培养皿28℃恒温培养,5~7d,及时进行形态观察,找出不同形态单菌落,编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