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澳岛红树林改造试验_刘滨尔

合集下载

SZ201314004淇澳岛生态控制系统,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专项研究与控制性详细规划-867

SZ201314004淇澳岛生态控制系统,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专项研究与控制性详细规划-867

USDG 城市空间设计集团 Urban space Design Group
岛生态控制系统,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专项 研究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设计部门:深圳分公司 项目负责人:叶青 主要设计人员:
设计规模:2651.2公顷
项目完成时间:2014.07
设计理念与特色
规划目标: 1.生态维育,建立生态群落 2.整合资源,完善旅游产业 3.挖掘特色,提升文化内涵 4.完善配套,体现宜居舒适
USDG 城市空间设计集团 Urban space Design Group
SZ201314004 主要设计内容
提出保护措施 1.湿地保护 红树林湿地是分布在河口海湾的重要海岸带类 型湿地,是重要的保护对象,有着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2.动植物保护 淇澳岛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 了丰富多样的生存环境,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 3.水土保持 岛上降雨量大,暴雨多,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4.海岸带保护 淇澳岛海岸线约15公里,具有十分重要的的 生态功能和生态旅游功能,也是珠海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 场所。 旅游资源的开发 1.海岛风光生态旅游 岛上地貌多元,地形起伏而不险峻。 2.历史人文观光旅游 淇澳岛历史悠久,岛上有较多的历史 文化遗迹。 3.美食游憩度假旅游 淇澳岛美食文化,新鲜天然奇特丰富。 4.展览会议商务旅游 会议产业是会展经济的重要组成,与 旅游业密切相关

近20年来淇澳岛红树林湿地景观格局分析

近20年来淇澳岛红树林湿地景观格局分析

收稿日期:2004-10-25; 修订日期:2005-01-07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31647);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 NEP)/全球环境基金(GEF)湿地专题;国家水利部/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0专题(03-32110-4108164);/985工程0中山大学GIS 与遥感的地学应用科技创新平台(Ò类)项目作者简介:王树功(1971-),男,讲师,从事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已发表论文30多篇。

E-mail:esswsg@近20年来淇澳岛红树林湿地景观格局分析王树功1,2,黎 夏3,刘 凯4,5,周永章2,陈桂珠1(1.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2.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3.中山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广东广州510275;4.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64;5.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70)摘要:该文分析近20a 来淇澳岛红树林湿地景观格局演变,采用遥感和GIS 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 对3个时相(1988年、1995年、2002年)的Landsat TM 遥感图像应用专家系统方法分类;结合ARCGIS 811,辅助FRAGSTATS 3101景观软件计算斑块和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格局指数。

淇澳岛红树林面积呈上升趋势,1988年、1995年和2002年分别为20116hm 2、28108hm 2、57196hm 2;斑块数目从1988年的1个增加到2002年的18个,总斑块密度、平均斑块周长面积比呈上升趋势;平均斑块大小、平均斑块分维数、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呈下降趋势。

近20a 来淇澳岛红树林湿地景观受人为干扰,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扩大,需对湿地多功能景观进行科学调控。

关键词:红树林湿地;景观格局分析;遥感;GIS;淇澳岛中图分类号:Q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5)02-0053-05湿地景观空间格局是研究湿地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可以揭示湿地景观变化的动因、规律和机制,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依据,并对湿地恢复有所帮助。

淇澳红树林 湾区绿明珠

淇澳红树林 湾区绿明珠

领略生态之美淇澳红树林湾区绿明珠文/江错行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珠海市的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厶国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集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生态系统于一体的综合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这里总面积约7373.77公顷,由淇澳红树林保护区和担杆獄猴保护区组成,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湿地、狒猴、鸟类、珍稀植物及海岛生态环境,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候鸟以及獄猴原生地和发展史的重要基地。

其中,位于淇澳岛西北部的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中山、深圳、香港隔海相望,湿地总面积约5103.77公顷,红树林面积约500公顷,属于湿地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湿地和鸟类。

随着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保护区不仅被评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还获得“广东十大最美湿地”“广东十佳观鸟胜地”“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等荣誉称号,有如一枚绿色明珠镶嵌在南粤大地上,成为珠海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生态。

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所在怎料“佳草”变“毒草”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 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突出特征是根系发 达、能在海水中生长。

作为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 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 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固碳储碳等方 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优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 重使命。

1979年12月,一次偶然的机 会,南京大学几位教授赴美考察时发现,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海岸的一 种植物——互花米草对保滩护岸、改良土壤、绿化海滩与改善海滩生态很有益。

他们预想这种植物也和 红树林一样,可以成为海岸线的天 然屏障和自然乐园,于是将互花米草携带回国。

谁想到互花米草却是一种"毒草”,它们繁殖力极强、蔓延 迅速,很快就挤占了海滩大量的生存空间,进而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 境,影响滩涂养殖,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阻碍海水交换,导致 水质下降,诱发赤潮,给沿海经济和生态带来巨大灾难,致使大片红 树林和盐沼植物消失。

珠海淇澳岛冬季的鸟类群落

珠海淇澳岛冬季的鸟类群落
! ! ! ! ! !
!# 9" 数据分析 !# 9# !" 鸟类区系分析和数量等级计算 > 参照张荣 祖 ( +... ) 的方法, 对本区鸟类区系进行划分; 并依 照钱国桢和虞快 ( +.,& ) 的方法, 确定各鸟种的数量 等级 ( -) : - . /[ 0 ( /+ 1 /! 1 … / # ) 0 #2 ] (+) 式中: / 为某种鸟每小时遇见的平均只数; # 2 为遇见 + ? - " + 为 常 见 种, 的种数。当 - " + 为 优 势 种, - 5 "0 / 为稀有种。 !# 9# $" 鸟类物种多样性和相对密度的计算 > 采用 @1:77=74A6B7BC 指数 ( 3) 和 D6BE=F 均匀度指数 ( 4) 分别计算群落的 ! 多样性和均匀度 ( 马克平和刘玉 明, +..& ) ; 采 用 A6EG=74@126H: 指 数 ( "I ) 和 JC:K4 ( -( ) 计算群落的 " 多样性 ( 马克平等, LFCM6G 指数 +../ ) 。鸟类相对密度采用录得的鸟种个体数除以 样带面积进行计算。
( 7Z Y #&*%’%#’.*.% )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Y 全球环境基金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5’PA9C:M;<=>F9G;F[ T<A;1 =<K 收稿日期: #%%&’%.’#)" " 接受日期: #%%&’!#’%!
中研究较多的类群之一 ( ?<CC<L, !((( ) , 被视为红树 林动物区系里最具适应力的类群。因此, 红树林亦 被视为鸟类利用生境多样化的最佳范例 ( \AM<LQA /0 1’F , #%%! ) 。 随着红树林的重要性为人们所认识, 对红树林 鸟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我国自 #% 世纪 -% 年代中 后期关于红树林鸟类的研究就有许多报道, 涉及福 建 ( 宋 晓 军 和 林 鹏, #%%! ) 、 广东 ( 陈 桂 珠 等, !((& ; ]BF /0 1’F , #%%) ) 、 中国香港 ( 5ALC<:, !((% ; 8BF=>, !((- ) 、 海南 ( 邹发生等, #%%% , #%%! ) 、 广西 ( 周放等,

淇澳岛寒害致死海桑林迹地恢复早期植被特征的初步研究

淇澳岛寒害致死海桑林迹地恢复早期植被特征的初步研究
nrt aelr re eef zn t d a .A tr1 nh f h hln nuy auev gtt n o o nrt a e— eai csoai tesw r r e e t a s o o h f 8mo tso ec iigijr ,n tr eeai f n eai cso e t l o S a
c v rg n ih d n iy,wh c sh r u o h ip ra fma g o es e ln ss c sKa d la c n e n giea o e a e a d h g e st ih i a mf lfrte d s e s lo n rv e di g u h a n ei a d la d Ae c rs
样 地设 l 0个 2n x 样方 , 录每 个 样 方 内植 物 l m 2 记
寒 害对 南佛 罗里 达红 树林植 物 种类 与红 树林 结 构 的
红树 林 自然恢 复过 程 的研究 较 少 。Ha n等 对 孟 r u
加拉 国重 度 干 扰 后 红 树 林 区 土 壤 种 子 库 进 行 了 研 究 , 而评 价 灾 后 红 树林 恢 复 的 潜 能 ; os 从 R s 等 对
为 了研 究 寒害后 海 桑林迹 地恢 复早 期 的植 被 状
通讯作者 : 廖宝文 (9 3 16 一), , 男 研究员 , 博士 ; 研究方 向: 红树林湿地恢复.






第2 4卷
原 状机会 少 ¨ , 红树 林 毁 坏 与 退化 在世 界 普 遍 存 J但 在 j 。红树 林 资源 的 自然更 新 与 扩 散 缓 慢 , 适 宜 在
收 稿 日期 :2 1 -60 0 00  ̄8

王树功2005.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变化及调控对策研究.湿地科学.

王树功2005.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变化及调控对策研究.湿地科学.

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变化及调控对策研究王树功1,2,黎 夏3,周永章2,刘 凯4,5,陈桂珠1(1.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2.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3.中山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广东广州510275;4.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64;5.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70)摘要:对珠江口内伶仃洋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的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

采用的方法包括收集部分历史资料、三个时相段红树林的遥感图像监测和实地样方调查。

根据2004年最新遥感测算,大约有200hm 2红树林生长在该岛,这些红树林是珠江口重要的生态系统,但已受到强烈人为干扰。

在过去近20年里,约77hm 2的天然红树林被毁掉,用于水产养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近些年来研究区红树林面积不断增加,尤其是自1999年实行红树林人工恢复工程以来,新引种的红树林(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得以重建。

但是淇澳岛红树林斑块的空间格局和种的构成发生了变化,红树林群落植物多样性明显减弱。

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根据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提出了以构建典型的红树林生态序列和红树林湿地植被多样性为目标的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建设的建议。

关 键 词:红树林;岛屿湿地;遥感与GIS ;驱动力;淇澳岛中图分类号:Q149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2-5948(2005)01-013-08 红树林是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沿海潮间带,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过渡带的一类特殊的木本植物群落。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的生态关键区,是重要的海岸湿地类型。

对于红树林为世界上滨海地区提供直接和间接的效益的论述已见诸多文献。

概言之,红树林湿地可保护和塑造海岸地貌沉积环境、维持近岸海域水质、支撑重要河口的食物链、为无脊椎动物和幼鱼提供重要的保育栖息环境。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和芦苇湿地底栖硅藻群落比较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和芦苇湿地底栖硅藻群落比较
(c o lf Shoo S & cs S nYt e n esy G agh u5 0 7 , hn) c n e, u a— nU i ri , un zo 12 5 C ia s v t
Absr c t a t:Th tu tr ,s ce o e sr cu e pe isc mpo io n e s na y a c fbe t i it m s e lge n t i d st n a d s a o ld n mi s o n hc dao a s mba s i wo k n s i
地的 2 属 4 1 2种 ( 种 ) 变 。底 栖 硅 藻 的 丰 度 为 1 . 5 35cl m。 不 同样 地 和采 样 期 的多 样 性 指 数 和 均 匀 度 指 数 43~ 5 . es lc ,
不同 , 但红树林湿地高于芦苇湿地。两种湿地底栖硅藻群落的属种结 构存 在显著差 异 , 树林 湿地 中多 以羽纹藻 红
2 0 . a l fsr c e i n y r 5c 0 8 Smpe o uf esd s a met e r m)weec lce ddt tdu drmi oc p . hr r 1 a l r o et a e ce n e c so e T eeweel3 l dn e r
tx e t c d t a a b nhi i om eo ig t 8 g n r , a b lng o 2 e e a ofw h c a a i a g o d4 a a i e d w eln Ab n a e n i h95 tx m n r vea 2 tx r e t d. u d nc n n n a
(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广州 50 7 ) 12 5
摘要 : 研究 了珠海淇澳 岛红树林湿地和芦苇湿地 2 0 07年 3月 至 20 0 8年 1 间底栖硅 藻群落 的结构及其 动态特 月 征。结 果表明 , 两种湿地共有底栖硅藻 2 8属 13种( 1 变种)其 中红树林 中检 出 2 , 3属 9 5种( 变种) 明显 高于芦苇湿 ,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简介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简介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简介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简介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淇澳岛东南部,是中国南
海地区最大的红树林之一。

这里的红树林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是珠海市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淇澳岛红树林面积约为1.5万亩,其中约有1.2万亩为红树林。

这里的红树林种类繁多,包括红树、黑松、白松、海桑等。

红树林是海洋与
陆地之间的过渡带,是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树林的树根能够稳固海岸线,防止海岸侵蚀,同时也是许多海洋生
物的栖息地。

淇澳岛红树林的生态环境非常优美,这里的水清澈见底,空气清新宜人。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红树林的美丽风光,还可以近距离观察
到许多珍稀的海洋生物,如海星、海胆、海螺等。

此外,这里还有许
多野生动物,如猴子、鸟类等,是一个非常适合生态旅游的地方。

为了保护淇澳岛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限制游客数量、禁止捕捞等。

同时,政府还在红树林周边建设了一些
生态农庄和生态旅游区,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旅游选择。

总之,淇澳岛红树林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

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是一个非常适合生态旅游的地方。

如果你想要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那么淇澳岛红树林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中国华南,珠海市淇澳岛地理位置 Fig.1 Locations of the Qi’ao Island, Zhuhai City, South China
2.2 林下改造真红树树种 全部林下试验均在无瓣海桑人工林下进行。试 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重复 3 次。选用四个树种: 红 海 榄 (R.stylosa), 木 榄 (B.gymnorrhiza), 秋 茄 (K. 其中秋茄和桐花 obovata), 桐花树(A. carniculatum)。 树是乡土种,红海榄和木榄是国内外来种,引自海 南省海口市。 2002 年尝试性地林下种植了木榄 (10-year Bg),2007 年林下种植了红海榄,木榄,和 秋茄(5-year Rs; 5-year Bg; 5-year Ko)。2011 年林下 种植了木榄,秋茄和桐花树(1-year Bg; 1-year Ko; 1-year Ac)。因此,样地总数是 21 个(3×7)。种植的 幼树年龄是 6 个月。每一个样地内,先进行机械疏 伐,然后按 1.5×0.5 m 规格种植 400 个幼苗。林下 改造试验均在 2000 年种植的无瓣海桑人工林内进
第 32 卷
第5期
2013 年 9 月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2(5): 534-539 Sept. 2013
刘滨尔,廖宝文. 淇澳岛红树林改造试验[J]. 生态科学, 2013, 32(5): 534-539. LIU Bin-er, LIAO Bao-wen. Mangrove reform-planting trial on Qi’ao Island[J]. Ecological Science, 2013, 32(5): 534-539.
Mangrove reform-planting trial on Qi’ao Island
LIU Bin-er, LIAO Bao-wen*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510520 China
本团队受到以上试验的启发, 于 2002 年开始在 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尝试将无瓣海桑纯林改造为和 乡土种混交的,稳定性高的林分。 2 材料和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试验地介绍 珠海市淇澳岛( 22°25′N, 113°38′E )面积 24 2 km ,东与香港,南与澳门隔海相望。气候类型为 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 22.4 ℃, 潮汐 属不正规半日潮(图 1)。自 1999 年起,无瓣海桑树 种逐年在废弃的鱼塘上进行造林,并且在引入的第 三年就开始了林下改造的尝试。目前淇澳岛的无瓣 海桑林达到 640 ha。
536




Ecological Science
32 卷
行。每一个位点规格为 15 m×20 m。所有位点种植 时均作本底调查, 并且于 2012 年对所有位点进行调 查,调查包括密度,高度,地径,自然更新情况。 自然更新的调查包括样地内自然定居植物的种类, 高度,胸径,密度。 2.3 半红树树种改造试验 2008 年,在废弃鱼塘的堤上移栽半红树,半红 树包括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 黄槿(Hibiscus tiliaceus) , 海 檬 果 (Cerbera manghas) , 银 叶 树 (Heritiera littorali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其 中 海 檬 果 (Cerbera manghas) 和 水 黄 皮 (Pongamia pinnata)是乡土种;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 黄槿 (Hibiscus tiliaceus) 和银叶树 (H. littoralis) 是国 内外来种,引自海南和湛江。 种植间距为 2 m,移栽数量各为 200 棵,种植 于大潮潮水能淹没的废弃鱼塘堤围上。移栽树均为 6 年生树木。选择移栽地附近未感染病虫害和未受 机械损伤,生长状况良好的半红树进行移栽。移栽 前的一个月时,以树干为中心,在移栽树周围半径 50 cm 处用铁锹进行断根处理。同时,在大树周围 用三根 1.5 m 长的木杆绑定三角支架为防止大树歪 倒。移栽前对大树进行修剪,截去顶梢。移栽后为 防止台风挂到大树,立即对大树打桩固定。半红树 移栽在 2008 年 3 月 12 日进行, 此时土壤水分充足, 有利于大树移栽的成活。 2.4 土壤分析方法 2012 年 11 月在各个样地内垂直潮沟方向按 S
5期Βιβλιοθήκη 刘滨尔,等. 淇澳岛红树林改造试验
535
1 引言(Introduction) 截至 2001 年, 中国红树林面积从历史上的 250 000 公顷减少至 22 680.9 公顷,仅为 20 世纪 50 年 代初的 47%,其中海南减少了 62%,广东减少了 57%,广西减少了 48%,且中国绝大部分红树林为 低矮的灌木林和次生林[1]。红树林的破坏主要由于 围海造田,造地和以发展滩涂养殖业为目的的大规 模围垦[1]。 中国林科院热林所的学者自 1992 起在海南东 寨港开展红树林乡土种改造的试验研究[2],以期改 善次生林和灌木林的生境状况和林分结构,其中包 括在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次生群落中引入木榄 (Bruguiera gymnorrhiza) 和 红 海 榄 (Rhizophora stylosa);在桐花树(Aegiceras carniculatum)-角果木 (Ceriops tagal) 次 生 群 落 中 引 入 红 树 (Rhizophora apiculata)、 红海榄(R.stylosa)、 木榄(B.gymnorrhiza), 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 在桐花树次生群落中引 入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试验结果表明木榄 和红海榄的耐荫性较强,又不必进行幼林抚育,故 选择他们来改造类似的次生灌丛群落获得成功的把 握较大;无瓣海桑的引入有利于桐花树群落向复杂 的结构发展。同时在孟加拉,Siddiqi 于 1996 年开 始在 Char Kukri 岛上的无瓣海桑林下人为引入 6 种 分别是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 Heritiera 乔木[3]: fomes , Xylocarpus mekongensis , 木 榄 (B.gymnorrhiza),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桐 花树 (A. carniculatum) ;和 5 种灌木: Cynometra ramiflora ,十雄角果木 (Ceriops decandra) ,榄李 (Lumnitzera racemosa) , 沼 泽 刺 葵 (Phoenix paludosa),水椰(Nypa fruticans)。Char Kukri 岛上引 入的树种在无瓣海桑人工林下均生长良好,保存率 均较高[3]。 由于外来种无瓣海桑具有速生,抗逆境能力强 的特点[4],被早期学者和造林人员作为红树林初步 恢复的主要树种[2]。引自孟加拉的无瓣海桑,1985 年引种至海南省东寨港自然保护区,随后扩种到海 南,广西,广东,福建四个省份。无瓣海桑在中国 华南沿海还绿恢复应用中非常成功,但是大量栽植 后造成大面积人工纯林,林分结构单一,易遭病虫 危害,且生长一定年限后有退化趋势;无瓣海桑原 产于低纬度,在面对极端气象条件时,不具备较高 纬度乡土树种的耐寒性, 有大面积受害的潜在可能。
Abstract: Nearly 30 years after Sonneratia apetala’s introduction to China, it has been flourishing along the coastline of South China.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we attempted to introduce native species and domestic exotic species to S. apetala plantations. Rhizophora stylosa, Bruguiera gymnorrhiza, Kandelia obovata, Aegiceras carniculatum, Thespesia populnea, Hibiscus tiliaceus, Cerbera manghas, Heritiera littoralis and Pongamia pinnata were experimental tree species. Results showed that B. gymnorrhiza is suit for under-planting in high-latitude, as 10 years after its mixing with S. apetala , there formed a canopy. K. obovata growed slowly and was easily broken by upper layer trees. 5-year K. obovata still did not form canopy layer. The preserving rate of semi-mangrove trees was very high and the trees grew well. Under-plant native trees did not regular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diment obviously. Under-plant trials in Qi’ao Island had offered antecedent experiences to the stability research on mangrove restoration in China. Key Words:mangrove, restoration, reform-planting, sonneratia apetal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