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糖尿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糖尿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糖尿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1型糖尿病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乃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

1.遗传因素

(1)家族史: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2)HLA与1型糖尿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为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由Ⅰ、Ⅱ、Ⅲ3类基因编码。Ⅰ类基因区域包括HLA-A、HLA-B、HLA-C和其他一些功能未明的基因及假基因,其编码的抗原分子存在于全部有核细胞的表面,负责递呈外来抗原给CD8 的T淋巴细胞;Ⅱ类基因区域主要包括HLA-DR、HLA-DQ和HLA-DP3个亚区,分别编码DR、DQ和DP抗原,存在于成熟B淋巴细胞及抗原递呈细胞表面,负责递呈抗原给CD4 细胞;Ⅲ类基因区域编码包括某些补体成分在内的一些可溶性蛋白,如C2C4A、C4B、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热蛋白(HSP)等。HLA通过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HC)限制,参与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和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自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在识别自身和异己、诱导和调节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可见,HLA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已证实某些HIA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强烈的相关性。在一个有1型糖尿病的家族中,相同HLA抗原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为5%~10%,而非HLA 相同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不到1%。在高加索人口中,95%1型糖尿病患者拥有HLA-DR3或HLA-DR4,而非糖尿病者为45%~50%;HLA-DR2对避免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保护作用。HLA-DQ基因是1型糖尿病易感性更具特异性的标志,决定B细胞对自身免疫破坏的易感性和抵抗性。有报告在伴有1型糖尿病

HLA-DR3的病人中,几乎70%发现有HLA-DQw3.2,而保护基因HLA-DQw3.1则出现在DR4对照者。研究发现如果两个等位DQβ链的第57位被天门冬氨酸占位,一般将不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若两个等位点均为非天门冬氨酸则对1型糖尿病强烈易感,HLA-DQA1链第52位精氨酸也是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HLA-DQβ1链57位为非天门冬氨酸纯合子和HLA-DQA1链52位精氨酸纯合子的个体患1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性最高。DQβ链的45位氨基酸对抗原决定簇的免疫识别为DQw3.2而不是DQw3.1。上述发现可能解释HIA-DQ和HLA-DR位点的联合出现较单独出现表现对1型糖尿病有更高的危险性。

HLA与1型糖尿病亚型:按照HLA表现型对1型糖尿病亚型化,对临床和病因的区别是有意义的。一般认为若HLA表现为HLA-DR3/DR3将导致原发性自身免疫疾病,而HLA-DR4/DR4代表原发性环境因素为主要诱因,结果为继发性自身免

疫反应。伴有HLA-DR3的1型糖尿病常合并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桥本甲状腺炎等),并以女性多见,起病年龄较大。而伴有HLA-DR4的1型糖尿病患者与其他免疫内分泌疾病几乎无关,以男性多见,起病年龄较轻。有报告745例1~19岁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根据HLA分型显示:HLA-DR3患者较HLA-DR4患者起病时病情较轻,酮尿轻,随后部分缓解的倾向大。

2.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常见的感染原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但病毒感染后,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可能由先天决定。若两个人(如同胞兄弟或姐妹)暴露于同样的病毒感染,可能表现为病毒抗体的相同升高,然而糖尿病可能仅在一个人身上发生,这可能是由于内在的遗传易感因素的差异。易感性可能意味B细胞对某一病毒特定剂量的敏感性;或对某一表达在B细胞病毒抗原或轻微B细胞损害过程中释放的自身抗原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的倾向性。

最近有一些研究报告出生后3个月内用牛奶或牛奶制品配方喂养的儿童发生1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较高,引起不少关注。研究认为牛奶中某些蛋白质成分可能是导致糖尿病的因素之一,如牛血清白蛋白,已在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检测到针对牛血清蛋白的抗体,该抗体能与胰岛B细胞溶解物中的分子量69000蛋白质发生沉淀。抗体的产生被认为是由于婴幼儿肠道通透性允许蛋白质进入循环,循环中的牛血清白蛋白引起淋巴细胞致敏,发生与胰岛B细胞69000蛋白质交叉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最终导致B细胞破坏。另2种蛋白为β乳球蛋白和酪蛋白,亦被认为是1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有推测应用较高热量配方的牛奶喂养婴儿可在幼年期引起胰岛素分泌升高和胰岛B细胞抗原递呈作用增强。但也有认为牛奶与1型糖尿病的关系不明确,有关牛奶蛋白作为1型糖尿病的始发因素仍有较大的争论,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3.遗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某个体1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程度不一。有关环境因素如何启动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仍不完全清楚,一般情况下,人类l型糖尿病需要易感性的遗传背景,即一些环境物质诱发具有遗传易感性个体B细胞发生自身免疫。假说:一旦环境因素对B细胞的损害超过个体遗传决定的B细胞损害的耐受程度,此时便发生1型糖尿病

环境因素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L-1)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特异或非特异性损害B细胞。遗传因素起到允许作用和决定B细胞最初损害自身免疫启动的易感性。罕见的情况是:特异性B细胞毒物质跨过自身免疫导致B 细胞大量受损。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反复的B细胞损伤在遗传易感的个体中诱发继发性抗B细胞自身免疫;如此自身免疫亦可能在无环境因素的参与下而自发发生。B细胞死亡的最终共同途径可能来自产生的过多氧自由基或NO对B细胞的破坏。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现一般认为是具有强烈的遗传或为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环境因素有肥胖、活动量不足和老龄化等。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一般先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虽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但大

多数伴2型糖尿病和空腹高血糖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二)发病机制

现一般认为1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是由细胞免疫介导。有作者提出其发病模式:任何来自外部或内部环境因素(营养、病毒、化学物质、IL-1等)将导致B 细胞抗原的释放或病毒抗原表达于B细胞或与B细胞抗原具有相似性,上述抗原可能被位于胰岛内的抗原提呈细胞(巨噬细胞)摄取,加工为致敏抗原肽,进一步活化抗原提呈细胞,结果产生和分泌大量细胞因子(IL-1和TNF等),此外,拥有受体的特异性识别致敏抗原肽的T辅助细胞(CD8 淋巴细胞)出现在胰岛,并诱导一系列淋巴因子基因的表达,其中之一如TNF,将反馈刺激抗原提呈细胞增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亚类分子、IL-l和TNF的表达。另外,巨噬细胞谱系(在胰岛内)外的其他细胞亦导致细胞因子释放。由TNF和干扰素(IFN)强化的IL-1通过诱导胰岛内自由基的产生而对B细胞呈现细胞毒作用。随着B细胞的损害(变性)加重,更多的致敏性抗原被提呈到免疫系统,出现恶性循环,呈现自我诱导和自限性的形式。胰岛产生的IL-1可诱导自由基的产生明显增加(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等),另外,IL-1、干扰素-γ(INF-γ)及TNF-α等还诱导B细胞诱生型一氧化 (NO)合成酶合成,致NO大量产生(NO衍生的过氧亚硝酸对B细胞亦具有明显毒性作用),加之人体胰岛B细胞有最低的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因而B细胞选择性地对氧自由基的破坏作用特别敏感。氧自由基损伤B细胞DNA,活化多聚核糖体合成酶,以修复损伤的DNA,此过程加速NAD的耗尽,最后B细胞死亡。另外,自由基对细胞膜脂质、细胞内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亦具有很大的损伤作用。此外,在上述过程中,淋巴因子和自由基亦招致CIM4 T 淋巴细胞趋向损害部位并活化之,同时巨噬细胞亦提呈病毒抗原或受损B细胞的自身抗原予CD4 淋巴细胞,活化的CD4 细胞进一步活化B淋巴细胞产生抗病毒抗体和抗B细胞的自身抗体,亦促进B细胞的破坏。

现已基本明确l型糖尿病是由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选择性破坏所致。已证实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及其病程中,体内可检测多种针对B细胞的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和胰岛素瘤相关蛋白抗体等。

1.胰岛细胞抗体 Bottazzo等于1974年首先描写了1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抗胰岛细胞抗原的抗体,并可用免疫荧光进行检测,此法除微小的修改外,一直沿用至今,近来亦可通过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对此类抗体进行检查。临床研究报告:一般普通非糖尿病人群ICA阳性率小于3%,而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ICA 阳性率为60%~90%。ICA分为胰岛细胞质抗体和胰岛细胞表面抗体。但胰岛细胞表面抗体的检查很少应用在临床,因临床很难获得新鲜的胰岛或胰岛素瘤细胞标本,而胰岛细胞质抗体检查比较简单并已标准化,因而在临床广泛使用。胰岛细胞抗体的阳性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降低,80%~90%的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细胞质抗体在起病2年后消失;10%~15%的患者持续存在超过3年。在相似病程情况下,抗体阳性者常伴:①甲状腺和胃的自身抗体;②其他自身免疫内分泌病;③有强烈的其他自身免疫病的家族史;④女性多见;⑤与HLA-DR3/B8强烈相

关。但也有报告1型糖尿病起病后3年62%患者体内ICA阳性者,未发现上述的差异。

ICA在临床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且ICA的检出与随后临床1型糖尿病的发生危险性增加相关,高滴度(如>80JDF单位)的预报价值明显高于低滴度(如<20JDF单位),ICA持续阳性者发生1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一过性阳性者。前瞻性研究报告:ICAs滴度在4~9JDF单位和大于20JDF单位的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中5年内分别约5%和35%需使用胰岛素治疗,而10年内依赖胰岛素者达60%~79%,ICA持续高滴度阳性在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中有较好的预报价值。但临床研究亦发现少数高滴度ICAs者,胰岛B细胞功能可持续数年保持稳定,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现已有小范围临床报告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烟酰胺可明显预防或延缓高滴度ICA阳性的非糖尿病一级亲属进展为临床显性1型糖尿病,大范围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另外,临床亦可见在相当比例(10%~20%)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检出ICA,此类患者最终有80%~85%在若干年后需要胰岛素治疗,而ICA阴性的患者仅有15%。现认为伴ICA阳性的临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实际上可能为“成人隐匿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属于1型糖尿病的范畴),先前曾被描述为“1.5型糖尿病”或“缓慢进展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SPIDDM)。另外,此类患者抗GAD亦常呈阳性。其特点:①起病年龄常>15岁;②以非肥胖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起病;③病初可用饮食或口

服降糖药物控制治疗;④常在1~4年内发生口服降糖药物失效或对糖尿病酮症易感而需依赖胰岛素;⑤ICA阳性、抗GAD-Ab阳性、C肽水平低及HLA-DR3/4等。对于“LADA”患者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以延缓其体内残存胰岛B细胞的破坏。

2.抗-GAD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是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生物合成酶,存在于人类和动物的脑与胰岛组织内。近年来发现其有两种异构体形式,相对分子量分别为65000(GAD65)和67000(GAD67),并显示GAD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64000蛋白抗原有许多共同的理化特征。一些研究联合鉴定表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与疾病有关的自身抗原之一64000蛋白就是GAD,GAD被认为是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反应的主要自身抗原。GAD抗体(GAAs)的测定方法远比抗-64000蛋白测定简单实用,因而渐被临床广泛应用。其临床价值与ICA相似,但其阳性率和特异性均较ICA高。在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1型糖尿病临床前期的个体中,GAAs阳性,而ICA和IAA有时阴性;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GAAs阳性率为75%~90%,在病程长(3~10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阳性率仍可达60%~80%。GAA的检测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尤其是对LADA早期识别有重要价值,并可在1型糖尿病的亲属中预测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目前临床用于GAA检测的方法有免疫沉淀法、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荧光法等多种方法。

3.胰岛素自身抗体(IAAs) IAA,即可与胰岛素相结合的自身抗体,可出现于未用外源性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临床前期患者中,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IAA阳性率为40%~50%。现有的方法尚不能将IAA从胰岛素治疗所致的胰岛素抗体中区别出来。同时,1型糖尿病诊断后,IAAs的自然史尚未被调查。IAA 的产生可能是原发性的,来自于B淋巴细胞的异常克隆,或者为胰岛B细胞破坏后所致。胰岛B细胞的损伤可能导致结构改变了的胰岛素释放,并被体内免疫系统当做异物;或者胰岛素原或更早生物合成的前体在B细胞破坏时被释放出来而

作为抗原;有报道胰岛素免疫反应活性(可能为胰岛素原前体)存在于B细胞质膜上,另外,与胰岛素无关的外来抗原分子的相似性亦可导致体内产生IAAs。像ICAs和GAAs一样,IAAs在预报1型糖尿病中也是重要的。IAA滴度为预报1型糖尿病发病时间公式中的一部分,该公式考虑到高危人群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将发生1型糖尿病的时间(年)=1.5 0.03×静脉葡萄糖耐量(1min时胰岛素和3min时胰岛素之和)-0.008×(IAA滴度),但尚需进行大系列前瞻性研究对此公式予以评价。年龄与IAAs呈负相关,IAAs常见于儿童中,且常呈高滴度。有认为IAAs出现在比较年轻非糖尿病个体中比出现在成人中更能反映胰岛B细胞破坏较快和较快地进展至1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IAA主要是IgG,偶见为IgM。IAAs一般可应用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一些研究报告由放射免疫测定的IAAs可提高ICAs在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及普通人群中预报随后发生1型糖尿病的价值,而用酶联免疫测定的IAAs似乎对1型糖尿病无预报价值。故国际糖尿病研讨会认为只有液相放射免疫法评价与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较为实用。

4.IA-2和IA-2β及其抗体 IA-2(insulinoma associated protein 2)及其类似物IA-2β是继GAD之后被确认的另两个胰岛细胞的自身抗原,两者均具有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催化功能域高度同源的保守区域,是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超家族中的新成员,但其去磷酸的催化活性至今未被证实,生理功能也不明确。IA-2和IA-2β均为Ⅰ型跨膜糖蛋白,各含979和986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分别为106000和108000,编码基因分别位于人第2号(2q35)和第7号(7q35)染色体上。两者都由一胞外结构域、单一跨膜结构域和一胞内结构域组成,全长有42%的一致性,在胞内结构域有74%的同源性。IA-2和IA-2β主要存在于胰岛α、β、δ细胞,胰腺α、β细胞瘤,垂体,脑组织和肾上腺髓质等神经内分泌组织中。目前认为IA-2、IA-2β、GAD和胰岛素均是1型糖尿病的自身抗原,IA-2和IA-2β抗原均位于胞内结构域的羧基端,其抗体主要识别构象性抗原表位,IA-2和IA-2β有共同的抗原表位和各自特异的抗原决定簇。文献报告IA-2Ah 存在于60%~80%的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在糖尿病前期的阳性率为40%~60%,而在健康人群中的阳性率约为1%。IA-2βAb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阳性率为45%~60%,稍低于IA-2Ab的阳性率,两者的阳性率均随着病程的延长和1型糖尿病起病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IA-2Ab和IA-2βAb的特异性较GAD-Ab高,在不伴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中较少发现,对一级亲属阳性预测价值达75%。新近研究发现,98%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至少存在一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80%存在两种以上,而健康人无一人同时存在两种以上抗体。3种抗体(IA-2Ab、GAD-Ab和IAA)均阴性的一级亲属5年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度小于0.5%,仅一种抗体阳性的发病危险度为15%,两种抗体阳性为44%,三种抗体均阳性的危险度为100%。现认为联合检测IA-2Ab、GAD-Ab和IAA是预测1型糖尿病的最可靠的免疫学标志,由于IA-2Ab与IA-2βAb显著相关,所以在联合IA-2βAb并不进一步增加检测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IA-2Ab和IA-2βAb 的检测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和放射配体分析法(RLA),其中RLA 所需标本少,可进行半自动化操作,省时省力,适于在高危人群和少年儿童中进行普查。

1型糖尿病的自然发病过程如下:

第一期(遗传易感性:与HLA某些位点有关)

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

第二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胰岛B细胞损伤)

第三期(免疫学异常:循环中可出现多种针对B细胞的自身抗体,胰岛素分泌功能尚维持正常)↓

第四期(胰岛B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功能渐降低,血糖升高,以致出现糖尿病)↓

第五期(临床糖尿病:胰岛B细胞残存量小于10%,显著高血糖伴临床症状) ↓

第六期(临床糖尿病历经数年或多年后,B细胞完全破坏,胰岛素水平极低,失去对刺激的反应,许多患者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

5.1型糖尿病胰岛病理

(1)早期病理改变:早在1910年即记载了1型糖尿病患者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的急性胰岛炎,随后报告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6个月后死亡的个体尸检显示胰岛的2/3有上述损害,存活的B细胞不到总量的10%。但病程长的患者无淋巴细胞浸润。1型糖尿病病程较短的患者可见胰岛B细胞的局部再生,但随着疾病的进展,B细胞的局部再生越加少见,且再生的B细胞随之亦被破坏。

(2)晚期病理: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1.5~34年后的尸检显示:由于占正常胰腺98%的外分泌组织的萎缩,胰腺重量下降。外分泌腺的萎缩可能由于缺乏高浓度的胰岛素通过血管床对本身胰腺的灌注,胰腺内高胰岛素浓度对其自身有营养作用,而该作用是皮下给予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所达不到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少且小,重量不到正常人或2型糖尿病患者的1/3,B细胞几乎完全缺乏。胰岛几乎仅包含α细胞和σ细胞及位于胰腺头部远端的PP细胞。每个胰岛内α细胞和σ细胞的数量正常或增加,胰腺内总的α和σ细胞的量在正常范围。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都有哪些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都有哪些 目前,全世界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一般认为糖尿病是由体质因素、病毒因素、自身免疫、饮食因素、不良情绪等造成体内胰岛素缺乏或作用低下所致的一组内分泌代谢失调疾病所引起。 1.遗传和体质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发病具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易感性。若双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二代中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双亲中只有一个患糖尿病,则子一代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少,且常常是隔代相传。据调查,2 型糖尿病患者遗传因素占90%以上。糖尿病孪生兄弟发病概率较高。 《黄帝内经灵枢·五变篇》指出“五脏皆脆弱者善病消瘅(消渴)”。认为糖尿病发病与人的体质有关。以下4种人容易患糖尿病。即:胃阳亢盛,即平素食欲亢进,有便秘倾向的阳明人;少阳阳郁,即平素性格抑郁的少阳人;肝阳亢奋,即平素性急易怒的厥阴人;肾阳不足,即体形瘦长,思想活跃的少阴人。 2.饮食与肥胖因素: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与长期高糖、高脂肪饮食,体力活动少,身体肥胖有关。人若肥胖,脂肪在细胞积聚,降低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升高。中医认为:“饮食不节,醇酒厚味,肥美甘咸,过度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职,酿成内热,蕴结化燥,消谷耗津,发为消渴。”《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指出:“消渴是过食甘美肥厚所致。”“消瘅是肥贵人的常见病。” 3.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因素: 包括肠道病毒、柯萨奇B4 病毒、流行性腮腺炎、脑炎、心肌炎等都会破坏人的胰岛细胞,使人体免疫失控,引起胰岛B细胞功能减低,导致糖尿病。 4.情绪与精神神经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大以及突然遭受心灵创伤等,会引起一系列胰岛素对抗激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中医也认为:情绪不调,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消耗津液,以致阴虚阳亢,引发消渴。 5.酒色因素与化学药物:

糖尿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糖尿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1型糖尿病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乃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 1.遗传因素 (1)家族史: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2)HLA与1型糖尿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为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由Ⅰ、Ⅱ、Ⅲ3类基因编码。Ⅰ类基因区域包括HLA-A、HLA-B、HLA-C和其他一些功能未明的基因及假基因,其编码的抗原分子存在于全部有核细胞的表面,负责递呈外来抗原给CD8 的T淋巴细胞;Ⅱ类基因区域主要包括HLA-DR、HLA-DQ和HLA-DP3个亚区,分别编码DR、DQ和DP抗原,存在于成熟B淋巴细胞及抗原递呈细胞表面,负责递呈抗原给CD4 细胞;Ⅲ类基因区域编码包括某些补体成分在内的一些可溶性蛋白,如C2C4A、C4B、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热蛋白(HSP)等。HLA通过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HC)限制,参与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和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自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在识别自身和异己、诱导和调节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可见,HLA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已证实某些HIA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强烈的相关性。在一个有1型糖尿病的家族中,相同HLA抗原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为5%~10%,而非HLA 相同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不到1%。在高加索人口中,95%1型糖尿病患者拥有HLA-DR3或HLA-DR4,而非糖尿病者为45%~50%;HLA-DR2对避免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保护作用。HLA-DQ基因是1型糖尿病易感性更具特异性的标志,决定B细胞对自身免疫破坏的易感性和抵抗性。有报告在伴有1型糖尿病 HLA-DR3的病人中,几乎70%发现有HLA-DQw3.2,而保护基因HLA-DQw3.1则出现在DR4对照者。研究发现如果两个等位DQβ链的第57位被天门冬氨酸占位,一般将不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若两个等位点均为非天门冬氨酸则对1型糖尿病强烈易感,HLA-DQA1链第52位精氨酸也是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HLA-DQβ1链57位为非天门冬氨酸纯合子和HLA-DQA1链52位精氨酸纯合子的个体患1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性最高。DQβ链的45位氨基酸对抗原决定簇的免疫识别为DQw3.2而不是DQw3.1。上述发现可能解释HIA-DQ和HLA-DR位点的联合出现较单独出现表现对1型糖尿病有更高的危险性。 HLA与1型糖尿病亚型:按照HLA表现型对1型糖尿病亚型化,对临床和病因的区别是有意义的。一般认为若HLA表现为HLA-DR3/DR3将导致原发性自身免疫疾病,而HLA-DR4/DR4代表原发性环境因素为主要诱因,结果为继发性自身免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1型糖尿病因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2型糖尿病因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4)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妊娠型糖尿病病因 1)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完整版)最全面的糖尿病知识问答集锦

最全面的糖尿病知识问答集锦 糖尿病是指因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的糖代谢异常,病人血糖过高,尿中出现葡萄糖,其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少气力。什么是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儿童,是跗和病毒感染、毒物的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什么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95%以上的病人是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四十岁以上,尤其是中老年患者中。哪些人易患2型糖尿病?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2、体重超重或肥胖者;3、四十岁以上的人,随年龄的增高发病率随之上升;4、患代谢综合症者,即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高粘血症、高血尿酸症者。2型糖尿病常见的症状是什么?小便次数多,特别是夜尿多,有明显的饥饿感,吃得多,体重下降,性欲减退,阳痿,外阴瘙痒,下肢麻木,感觉迟钝及久治不愈的局部溃疡。糖尿病是否遗传?糖尿病有遗传易感性,加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及诸多的环境因素方能患病。糖尿病是否能根治?目前糖尿病不能根治,一旦确诊断糖尿病,终生是糖尿病人,应坚持治疗。血糖正常,症状消失,糖尿病是否还要继续治疗?糖尿病人的血糖正常,症状消失,虽病情得到控制,但仍需坚持糖尿病的治疗,否则血糖又升高,症状会很快出现,并且病情加重。尿糖是否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尿糖不作为诊

断糖尿病的依据,只是检测糖尿病病情控制的情况及提供降糖药和胰岛素用量的参与依据。是否血糖越低越好?不是的,血糖达到2.77毫摩尔(mmol/L)即50毫克/分升(mg/dl)时,可能发生低血糖,出现饥饿感、乏力、手发抖、出冷汗、面色发白,继续发展会出现意识不清、昏迷。什么是空腹血糖?禁食8—14小时后测定的血糖,正常值小于6.1 毫摩尔(mmol/L)即110毫克/分升(mg/dl)。什么是餐后两小时血糖?食用100克生面粉做馒头或100克米做的米饭(或食糖量相等的食品)后两小时测定血糖正常值小于7.8毫摩尔(mmol/L)即140毫克/分升(mg/dl)。糖尿病易发生哪些并发症?1、糖尿病性心脏病;2、糖尿病性脑血管病;3、糖尿病性肾脏病;4、糖尿病性眼病;5、糖尿病足(糖尿病足坏死);6、糖尿病精神病变。为什么糖尿病病人必须控制好血压?高血压是引起糖尿病的一个独立因素,高血压易引发糖尿病、心脏病、脑中风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其病死率增加两倍以上,所以糖尿病人必须控制好血压。糖尿病治疗的新概念是什么?1、糖尿病的教育与心理治疗:即糖尿病患者应学习和了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正确对待与坚持治疗;2、饮食治疗:控制总热量的合理配餐,少食多餐,高纤维素饮食,清淡饮食,不沾烟酒;3、运动治疗:有氧运动,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周不少于五次,每次不少于三十分钟;4、药物治疗;5、糖尿病的病情监测;

糖尿病的发生与什么有关

糖尿病的发生与什么有关 糖尿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耳熟能详”,且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一直是有增无减,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相信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下面是医院专家为大家总结的糖尿病发病的原因: 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关: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 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济南糖尿病医院——专注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22年 【多学科综合,方便有效】 为了适应全面防控糖尿病的需要,济南糖尿病医院成立了糖尿病多学科诊疗中心。并且在中国糖尿病综合防治办主任刘尊永教授、中国胃转流手术创始人张新国教授、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委张锡明教授的指导下,率先在国内成立的新型的、专业化的医疗机构。 【表现优秀,价格实惠】 济南糖尿病医院采用胃转流手术不仅能够彻底治愈糖尿病,收费也是非常公道实惠的。作为山东规模最大最早的糖尿病专科医院,又是省市医保定点单位,依托于省军区的资助(济南糖尿病医院原军区医院),治疗费用比其他医院低很多,与其他做胃转流手术的医院相比,济南糖尿病医院的费用可少1-2万元。 【率先引进,经验丰富】 济南糖尿病医院是山东省率先引进胃转流手术治疗糖尿病的医院,同时该院的陶世强主任是国内最早研究胃转流手术的医院。从这一点来看,济南糖尿病医院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使得该院成为济南乃至山东胃转流手术最权威,最富经验的医院,至今已通过该手术成功治愈了近500名糖尿病患者。

引发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引发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1.缺少维生素 人体缺少维生素E容易患糖尿病。芬兰的研究小组对健康中年男子进行了为期4年的 跟踪观察。在观察期间内,其中体内维生素E含量低的男子患糖尿病的危险是正常人的4倍。因此,除减肥和加强体育锻炼可减少患糖尿病的危险外,增加维生素E的摄入量也是 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2.爱看电视 爱看电视的人是较易得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与每周看电视时间不到一小时的男性相比,每周看2至10小时电视的男性罹患糖尿病的危险高出66%;看电视时间在21至40小时的 男性,危险增加一倍;看电视时间在40小时以上者,危险提高几乎两倍。这项研究显示, 长时间看电视这种缺乏运动的生活形态和患糖尿病的危险有直接关联。并不是电视本身带 来糖尿病危险,而是通常看电视越久,代表一种典型的生活态度与习惯,即摄取过多卡路 里和运动量较少。 3.压力大 丧偶、经济困难或其他改变生活的变化,都是使中年人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生活中 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因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是发生Ⅱ型糖尿病的普遍现象。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狈⑾郑?獾焦?卮蟠蚧鞯娜耍?仁艽蚧餍〉娜嘶继悄虿〉 目赡苄源?0%。 4.吃得过饱 吃得过饱易患糖尿病,如果人吃得过饱,肝脏内“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简称SREBP-1C会增加,导致胰岛素作用下降,进而引发糖尿病。 长期进食过饱,会使人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长期处于“负担”过重、相对疲 劳状态,造成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特别是有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极易诱发糖尿病。另外长期吃过多饮食对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存在胰岛素抵抗因素的人群,更容易引起体内的胰岛素过量积存,从而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是导致 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 5.水果当饭 天热的时候,即使可口的饭菜摆在面前,也不容易引起食欲,有些人就以水果和饮料 为主食,常常以西瓜、桃子等一大堆水果来应付一顿饭。医生说,各类瓜果饮料中,很大 一部分水果和饮料所含糖分偏高,对一些本来血糖就偏高的中年人来说,不加节制地进食 往往容易使血糖直线上升,从而引发糖尿病症。

患糖尿病的原因

患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归根到底则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因此,在B细胞产生胰岛素、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胰岛素以及靶细胞接受胰岛素并发挥生理作用这三个步骤中任何一个发生问题,均可引起糖尿病。 1.胰岛B细胞水平 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B细胞合成变异胰岛素,或B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结构发生变化,不能被蛋白酶水解,均可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而如果B细胞遭到自身免疫反应或化学物质的破坏,细胞数显著减少,合成胰岛素很少或根本不能合成胰岛素,则会出现2 型糖尿病。 2.血液运送水平 血液中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加,可引起糖尿病。这些对抗性物质可以是胰岛素受体抗体,受体与其结合后,不能再与胰岛素结合,因而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理性作用。激素类物质也可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如儿茶酚胺。皮质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异常升高时,可致血糖升高。 3.靶细胞水平 受体数量减少或受体与胰岛素亲和力降低以及受体的缺陷,均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最终使B细胞逐渐衰竭,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引发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疖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于是他亲口尝父小便,以证实。故针对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康复,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 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现已超过印度,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我国成年人中的糖尿病患者高达1.14亿人,平均每四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是糖尿病人,或已经具有糖尿病前期征兆。 一般情况下,患糖尿病会有一定的征兆,均可进行自测,当有以下情况时,有患糖尿病的可能,要注意检查。 1、无来由的体重骤降情形 短时间内没特别原因就突然减了10磅(约4.5公斤) 以上的体重就有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讯。 2、视线模糊情形 常见的糖尿病症状就是视线模糊或有飞蚊症。 3、越来越明显的饥饿感 无来由、又不断增进的胃口也是另一个怪异却常见的糖尿病象征。 4、疮或伤口难愈合 当你的身体在跟糖尿病对抗,疮或是伤口就会花比较久的时间癒合。 5、疲劳感 如果你的身体製造的胰岛素不足或甚至完全制造不出胰岛素,身体就会没有能量,也会让你比以往还要累。

6、脚部疼痛或麻痹感 这有可能只是血液循环不良,但严重就有可能是糖尿病警讯。 7、尿频 如果4个月前,你半夜偶尔才会起床尿尿,但现在你一个晚上就要上3次,那就是个警讯了! 8、常常感到口渴 有了频尿症状,你也会越来越口渴。你就会比较常跑厕所、尿得多。因此也会变得很口渴,喝得多,尿得也多。 9、皮肤痒痒的 除了皮肤干痒,其他像是脖子或腋下皮肤颜色变深也可能是糖尿病的象征。10、念珠菌感染情形 平常我们所知道的念珠菌感染感觉都是女生才有的。只要患有糖尿病,男女生都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感染情形。 哪些人最易成为糖尿病的目标 1、血糖已经出现轻度升高的人 有的人可能是空腹血糖偏高,有的人可能是餐后血糖偏高,或二者兼有,这样的人群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高。糖尿病是有家族遗传性的,如果家里已经有人得了糖尿病,那么其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4倍。

糖尿病患者身上痒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患者身上痒是怎么回事? 俗话说的好“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就比如说糖尿病皮肤 瘙痒,就是让人心烦的事。 到底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身上会痒呢? 1、糖尿病患者因皮肤内葡萄糖含量增高,刺激皮肤发痒,或因皮肤长期处于慢性脱水状态,出汗减少,皮肤过度干燥而瘙痒。 2、如冷热变化、衣服摩擦、接触化纤皮毛织物、饮酒食辣等均可诱发皮肤瘙痒。 3、神经损伤有关,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纤维不同程度的萎缩,从而引起神经功能的异常,使神经纤维对神经递质的释放发生紊乱,从而引发皮肤的异常反应如皮肤干燥、瘙痒、斑疹等。 4、神经性反射、尿毒症等亦可引起瘙痒。局部瘙痒多因尿糖刺激、真菌感染所致。 5、2型糖尿病病人多发病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油脂的分泌会逐渐减少,皮肤的自我保护能力下降,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干裂老化状态,表现为皮肤瘙痒。 6、糖尿病人皮肤的抵抗力较普通人低,皮肤容易被各种病菌感染,早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严重时会演化为脓包、体癣、糖尿病足等感染性疾病。 糖尿病饮食原则 1、少食多餐 进食要定时定量,避免随意增减食量,才能达到血糖稳定。多餐少餐,包括早、午、 晚三餐,必要时可在正餐之间及睡前加餐,以减少因药物而导致低血糖的机会,特别是注 射胰岛素的病人。 2、减少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 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因为高血脂与高胆固醇是引致心血管疾病的病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尤需注意。 3、避免甜食 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因为此类食物会被身体吸收的很快,易令血糖上升。 4、适量进食高纤维食物 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食物,有助于患者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禁忌 1、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倘若糖尿病人不限制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的摄入,是非常不利于糖尿病治疗的。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包括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等。 2、盐。盐的摄入需要控制,应以低盐饮食为主。原因在于凡是糖尿病人,往往都会并发高血压症状,钠盐摄入过多,会迫使血压上升,往往也会造成血糖的上升,从而加重了 糖尿病的病情。 3、淀粉高的食物。对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大家也不可过多摄入,由于那些食物往往也会升高我们的血糖。同同时大家需注意,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 以免过量吸取。 4、糖。糖类食品忌口,要注意这里说的糖不是所有的糖。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 不过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与葡萄糖,请病患慎食蜂蜜。 5、油脂高食物。糖尿病人对于油脂高食物务必要敬而远之,如炸、油煎、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应尽可能少吃或不吃。 在此提醒您,糖尿病不容忽视,一旦发现要尽早治疗,接受正确的治疗,不要去小门 诊看病。不能听信什么“降糖神药”之类的偏方。祝您早日康复。

导致糖尿病发病的原因

导致糖尿病发病的原因 肥胖是导致糖尿病最常见的一个病因,大约百分之六十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之前 都会有肥胖的现象,而且肥胖的程度与发病的律师成正比例关系的,所以大家还是要特别 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格控制体重,一旦发现有超重或者是肥胖等现象,一定要寻 求一些方法,及时的控制好体重,预防肥胖。体力活动增加可以减轻或防止肥胖,从而增 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能被利用,而不出现。相反,若体力活动减少,就容易导致。 在众多糖尿病的病因中,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肥胖造成脂肪积累,导致代 谢等各方面紊乱,加重了胰岛的负担。过量的饮食,胰岛就要大量的分泌和工作,容易变 得柔弱,柔弱的基础上易受到病毒感染,而造成破坏,导致糖尿病发。 其次遗传因素也会引发糖尿病的出现,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遗传倾向,与病毒、免疫、受体障碍胰岛素自体抵抗、自由基失控、五脏柔弱、阴阳失调、精神失调、饮食不洁、环 境污染有关。 最后引发糖尿病的原因就是不科学的饮食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果吃的量多,而且 吃的东西肥腻,人体就会要求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使血浆胰岛素水平增多, 促进脂肪积累,造成肥胖,进而导致糖尿病。因此糖尿病与日常饮食有很大关联。 一、肾脏的危害,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 进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最 主要的死亡原因。 二、心脑血管的危害,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于主动脉、 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广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的微血管糖尿 病病变。血管收缩与扩张不协调,血小板粘聚,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形成高血糖、高血脂、高粘血症、高血压,致使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指数。 三、急性并发症,糖尿病危害还包括急性并发症,尿病合并感染:发病率高,两者互 为因果,必须兼治。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肤感染。危害还 在于糖尿病高渗综合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半数无糖尿病史,临床表现包括脱水严重,有 时可因偏瘫、昏迷等临床表现而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死亡率高达百分之50。 四、乳酸性酸中毒危害,患者多有心、肝、肾脏疾病史,或休克、有感染、缺氧、饮酒、大量服用降糖灵史,症状不特异,死亡率高。 1、降血糖。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血糖浓度变化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和受体的亲和力,并且可能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以此有效地改善糖代谢,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引起糖尿病的 主要因素

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可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饮食因素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的缺陷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的综合征。因此饮食的营养平衡,不过度摄入热量是糖尿病患者首先应遵守的原则,实际这也是健康人所应遵循的饮食原则,所不同的是健康人有自身调节血糖的能力。而糖尿病或糖尿病易发人群则没有这种能力。所以像过度的甜食、过量的饮食、高脂饮食、过度的精细粮食饮食,都是诱发糖尿病和糖尿病控制不良的重要原因,尤其肥胖人群更易诱发糖尿病。正是这种不合理饮食习惯,使许多必要的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脂肪代谢紊乱,造成体内胰岛素的代谢过程不充分。

国外有资料报道说有糖尿病患者在由既往的高脂肪饮食改为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的饮食方式后,其糖尿病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甚至I型糖尿病患者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还有资料表明多食富含亚油酸及其衍生物食物的糖尿病患者,其小血管及心脑血管合并症和发作几率要减少许多。因为在长期多食这类食物后,其血液中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都明显降低。 二、长期的精神压力 现代社会生活的高节奏性及世事的变化不定。过度的学习及工作压力,均可造成人的紧张情绪,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及高压力状态下,会使你的糖尿病加重。因为精神紧张时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会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速,增加胰岛素的需要量,加重胰岛细胞负担而使你发病或病情加重。 三、服用副肾皮质激素和降压利尿剂 如上所说人体内过多副肾皮质激素会诱发或加重糖尿病,而降压药和利尿剂会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加重糖尿病。 四、妊娠 妊娠期桔抗胰岛素的激素如泌乳素、生长激素、雌激素、孕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另外,胎盘可产生胰岛素酶,加速胰岛素的降解。

糖尿病足产生原因有哪些

糖尿病足产生原因有哪些 糖尿病并发症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其中糖尿病足的发生即很有可能导致下肢坏疽,这样的严重后果是下肢截肢,造成病变如此严重,发生几率也很大的致病原因有哪些。下面就让济南糖尿病医院的主任来为大家讲解一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导致DF发生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即糖尿病最常见的致病原因。单纯合并DPN组足部溃疡的发生率是14.3%,而无合并症组溃疡的发生率为5.1%,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DF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的机理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感觉神经病变多呈袜套样分布的感觉异常甚至感觉缺失,使患者对温度、疼痛、压力等的保护觉减弱或者丧失,在有烫伤、异物、创伤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缺失保护觉的足就会发生足部溃疡。另外正常情况下在接受到疼痛刺激时,C纤维伤害感受器使局部血管扩张,而神经病变使神经轴突反射减弱,使伴有外伤或感染的糖尿病足的血管舒张能力减弱。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PAD)是糖尿病足和截肢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即糖尿病足最危险的致病原因。临床上PAD的初筛方法有触摸足背动脉、测量踝肱指数(ABI)。已有研究表明,足部动脉搏动减弱、ABI值降低是足部溃疡和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相比,糖尿病人血管病变有发病早,病变弥散,进展迅速,发病率高等特点。PAD主要累及下肢动脉,特别是膝以下腘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等,这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狭窄、闭塞,致肢体远端缺血,使组织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及营养物质,不能及时的排出代谢废物即不能使治疗药物有效的到达病变部位。另外糖尿病足溃疡伤口中血管形成亦减少,是病变组织缺血的另一种形式,增加了截肢的风险。 保护觉丧失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足部保护觉丧失,震动觉阈值(VPT)和10g单丝检查是初筛DPN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两者异常表明足部感觉异常、保护觉丧失。已有研究表明对10g 单丝不敏感是糖尿病足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VPT值的增高是足部溃疡的主要预测因子,且VPT被认为是最强的预测因子。 代谢因素 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而且良好的血糖控制对伤口的愈合也是重要的,观察高血糖对足部溃疡愈合的影响,结果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平稳或者下降的病人溃疡的愈合率高,血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PAD 的患者血脂紊乱以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更明显,血脂代谢紊乱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促进PAD的发生、发展,从而增加了DF的危险。

糖尿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糖尿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1.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易引发2型糖尿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其机理主要在于肥胖者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造成胰 岛素作用受阻,诱发胰岛素抵抗。这就需要胰岛β-细胞分泌和释 放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又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如此呈糖代谢紊乱与 β-细胞功能不足的恶性循环,造成β-细胞功能严重缺陷,诱发2 型糖尿病。 2.活动不足 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 3.饮食结构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人们的饮食结构都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而热量摄入过多超过消耗量,则导致体内脂肪储积引发肥胖。 同时,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起2型 糖尿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主要与 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 4.病毒感染 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是在患者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后发病的。其机制在于病毒进入机体后,直接侵及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β-细胞,且抑制β-细胞的生长,从而造成胰岛素分泌缺乏,引发I型糖尿病。 5.自身免疫 I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病人血清中可发现多种自 身免疫性抗体。其机制主要在于,病毒等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使

机体内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了一系列针对胰岛β-细胞的抗 体物质。这些抗体物质,可直接造成胰岛β-细胞损害,造成胰岛 素分泌缺乏,导致糖尿病。 6.精神神经因素 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神神经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中外学者所公认的。由于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的压 力会造成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 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势必导致 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造成高血糖,引起糖尿病。 1、室内运动 蹲下起立--开始每次做15~20次,以后可增加至100次。运动 预防糖尿病仰卧起坐--开始每次做5次,以后逐渐增加至20~50次。 2、快慢步行 糖尿病运动中步行速度可采取快慢结合的方式运动预防糖尿病,先快步行走5分钟,然后慢速行走(相当于散步)5分钟,然后再快行,这样轮换进行。步行速度亦可因人而异。身体状况较好的轻度 肥胖患者,可快速步行,每分钟120~150步;不太肥胖者可中速步行,每分钟110~115步;老年体弱者可慢速步行,运动预防糖尿病 每分钟90~100步。运动预防糖尿病开始每天半小时即可,以后逐 渐加大到每天1小时,可分早晚两次进行。 3、床上运动 分别运动上、下肢,做抬起放下、左右分开等动作。运动预防糖尿病适合体质较弱的患者。身体条件好的患者,运动预防糖尿病可 以慢跑、跳绳、上楼梯、爬山、骑自行车、游泳、跳韵律操等。运 动预防糖尿病是的两大基石之一。其原则是:因人而异,量力而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糖尿病运动疗法应做“有氧运动”,每周 3~5次。只有长期的,有效的坚持运动预防糖尿病,这样才能对糖 尿病的预防更有效。 1.皮肤疱疹

怎样预防糖尿病形成

怎样预防糖尿病形成

怎样预防糖尿病形成 糖尿病的形成是有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下面我带你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1、饭量一定要算计 过度肥胖的人减掉5%的体重就能将糖尿病发病率降低70%。计算一下每日的摄入量,看看自己该少吃多少。 2、安步当车更健康 芬兰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走35分钟的路,糖尿病患病风险减低80%。中国的研究也指出,高血糖者多走路,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减少40%。因为走路增加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数量,让胰岛素的利用效率更高。 3、挑选燕麦有学问 多吃全谷物食品能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燕麦就是不错的选择。如果燕麦食品成分表里有玉米甜味剂、玉米糖浆、葡萄糖、果糖、高果糖糖浆、转化糖、麦芽糖、糖蜜和蔗糖中的3种,请不要购买。

4、多喝咖啡也无妨 哈佛公共健康学院进行的18年跟踪调查发现,每天喝6杯约合1.24升咖啡的人,糖尿病患病风险减少29%—54%。咖啡中所含的钾、镁与抗氧化剂能帮助细胞更好地吸收糖分。 5、垃圾食品不要碰 如果你经常光顾麦当劳、肯德基,糖尿病也会“光顾”你。明尼苏达州的科学家们对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3000人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每周吃两次垃圾食品的人,体重不但增加了4.5公斤左右,胰岛素抵抗性也提高2倍,这是导致糖尿病的高危险因素。就算你的体重保持正常,垃圾食品中反式脂肪和精制碳水化合物也会提高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6、素食多吃好处多 肉可以用来打打牙祭,但不要每天都吃。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对37000名妇女调查后发现,每周吃肉超过5次的人,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29%。 7、肉桂味美降血糖 肉桂具有降脂功效。最近德国的研究人员又发现,2型糖尿病病人每天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一)典型临床症状 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素不足,摄入的葡萄糖不能有效地被组织氧化利用,出现持续性的高血糖状态,尿糖阳性,继而引起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由于病情的轻重程度不同,或者有并发症,糖尿病病人可有我种表现。但就典型的症状而言,是 "三多一少 " ,即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 1. 多尿 即尿量增多和尿的次数增多。每日尿量可达 3000~5000 毫升,甚至超过 8000~10000毫升。尿的次数明显增多,有时一两个小时就小便一次。因为糖尿病病人血糖过高,超过了肾糖阈值,大量的葡萄糖从肾脏排出,故出现尿糖。由于葡萄糖是结晶的固体,在从肾小球滤出时,尿的渗透压增高,肾小管回吸收减少,形成渗性利尿,故出现尿量增多,尿的次数增加。一般是尿量与尿糖成正比,排糖越多,尿量越多(当酮症酸中毒时,钾、钠离子回吸收更困难,多尿的症状更加严重)。随着尿糖增加,尿量增多,肾囊膨胀,病人可出现腰酸背疼等症状。 2. 多饮 即口干口渴,特别喜欢喝水,且饮不解渴。每日饮水量几乎与尿量大致相同,有的病人一天需 4~5 暖瓶水。由于多尿使体内丢失大量的水分,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因而出现口腔干燥,舌红干痛,烦渴多饮,皮肤因脱水干燥而失去弹性,结果是排尿越多,失水越重,饮水也越多。但有些老年糖尿病病人,因为有脑动脉硬化,以及肾脏调节水电解质功能障碍,使体内虽有严重失水,但自觉口渴症状却不明显。对此种情况应特别注意,以防隐匿性严重脱水引起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的发生。 3. 多食 即吃得多,易饥多食。每餐饭量大增,餐后 1~2 小时即感到饥饿难耐。虽胃里已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1、先天遗传因素 (1)家族遗传史 在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之中,遗传因素是主要的一种,假如患者朋友有家族史,的确是比较容易得上此病的。糖尿病属于多基因显性遗传性疾病,常呈现出家族聚集性,特别是母系遗传性更强,我国人种属于易发病人种。 一般说来,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母亲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概率约为20%;父亲有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约为15%;父母均有2型糖尿病,子女则约有25%患病。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的遗传主要是一种易患倾向,至于是否发病或何时发病,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2)自身免疫 I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病人血清中可发现多种自使机病毒等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其机制主要在于,身免疫性抗体。. 体内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了一系列针对胰岛β-细胞的抗体物质。这些抗体物质,可直接造成胰岛β-细胞损害,造成胰岛素分泌缺乏,导致糖尿病。 2、后天环境因素

(1)饮食结构 人们的饮食结构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而热量摄入过多超过消耗量,则造成体内脂肪储积引发肥胖。同时,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发2型糖尿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所以,饮食要多样化,以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剩。 (2)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易引发2型糖尿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其机理主要在于肥胖者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造成胰岛素作细胞分泌和释放更多的- 这就需要胰岛β诱发胰岛素抵抗。用受阻, 胰岛素,从而又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如此呈糖代谢紊乱与β- 细胞功能不足的恶性循环,造成β-细胞功能严重缺陷,诱发2型糖尿病。 (3)运动不足 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因此体力活动减少已成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4)妊娠

糖尿病的原因及预防

糖尿病的原因及预防 糖尿病的原因 通常疾病的出现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糖尿病更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随着现代人工作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许多人患上了糖尿病,这些活生生的现实案例,必须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防范糖尿病,就必须要知道患上糖尿病的原因,下面就让妈网百科来介绍一下糖尿病的原因都有哪些。 1、遗传因素 平时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是由于遗传的因素而引起的,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病人更显突出。如果夫妻两人都是糖尿病患者,那么他们所生下来的孩子有一半机会是会患上糖尿病的。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有糖尿病,虽然小孩不一定会得糖尿病,但是会成为糖尿病基因的携带者,那么他所生孩子的患病率也会相对较大的。 2、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 除了遗传因素外,糖尿病发病原因就是来自于病人平时的不良习惯和一些其他的生活因素。比如年轻时的操劳过度,导致机能受损,或是先天的不足后天又失去平衡,或者未老先衰,以及肥胖的人等,体内的脂肪堆积过多,干扰到了心脏、肾脏、肺脏、肝脏和血管障碍等。这些因素致使胰腺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不足,这种现象都会产生糖尿病的得病机会。 糖尿病的症状 相信在大家的意识中,应该对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比较了解,但是事实上很多患者的这些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患者并没有“三多一少”症状,一些患者往往是在体检,住院或者其他症状就医时才发自己的了糖尿病,其实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有很多的蛛丝马迹,只要留心注意,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还是有迹可循的。以下是妈网百科为大家总结的患有糖尿病的一些症状。 1、伤口的愈合能力下降 由于局部循环和代谢障碍,导致糖尿病人的伤口比普通人难长好。特别是糖尿病人外科手术后,伤口出现恢复不佳,清洁伤口反复感染,经常变成难以愈合的溃疡,尤其在四肢部分容易出现。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来的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来的? 各位亲爱的叔叔阿姨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能来到这里和大家做关于健康的交流,今天已经是本次活动的第五天了,我相信各位叔叔阿姨根据前几天两位老师的讲座也了解了很多关于健康的知识,今天我在这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和大家来探讨什么是健康。那说健康,我想问问各位叔叔阿姨到底什么是健康呢,(现场提问),对,这为叔叔给了我们一个标准的答案,那就是不生病。可是有时候我们周身没病的时候也会觉得不舒服,乏力,体虚等等非病类的反应,那又是为什么呢?电视上说,我们虚,因为我们要补,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电视广告教育以后我想现在全世界的中国人都知道中国的男人都需要补肾,中国的女人都需要补血,中国的孩子都需要补脑,不管他到底是不是肾有问题,血有问题,还是脑有问题。大家觉得这样的做法正确吗?其实,我们所谓的体虚,其实说白了都是大家的物质生活变好了,吃的东西丰富了,什么鱼啊,肉啊都不是什么稀罕物品了。但是最近猪肉又变成稀罕物品了,最高的时候都18元一斤了,还真有点吃不起了。那么我们说为什么吃好了反而会给身体的健康带来麻烦,因为过量的摄入糖分和蛋白质让我们的身体变成了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不是不健康,只是没那么健康了,但是再等一等就会变成不健康,就会生病,到时候就会造成麻烦。那么我们怎么来防止亚健康呢,总不能说我们不吃不喝了,猪肉不吃了,老酒不喝了,可能有些叔叔没事喜欢来两杯的,一天不喝酒总觉得浑身少了点什么东西,怎么就是不舒服。这样当然不行,那么我们怎么样有吃又喝还要有健康呢?(现场提问)。大家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啊,其实方法在我们老祖宗的时候就知道,早在五千年前,中国有个特别厉害的黄帝,在那个时候有一本书叫黄帝内经,当然黄帝内经不真的是黄帝写的,是那个时候的医生借黄帝的名字做销售用的,名人效应嘛。黄帝内经里面就提到,人需要养生来保持身体正常运作,最主要体现着两个方面,吃和行。吃大家都很明白,就是不要乱吃东西,而且要吃的合理,现在的话说就是营养要搭配, 健康上有一个格言,地位是零时的,荣誉是过去的,金钱是身外的,只有身体是自己的。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来的?近年来,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国家设立了糖尿病日和糖尿病年以此来提醒人们要重视糖尿病,积极地预防糖尿病,可见糖尿病对人们的危害之大。 糖尿病人能吃些什么比较有利?哪些食品禁忌的?(先互动,让大家回答)糖尿病是怎么引起来的? ●遗传因素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属于多基因显性遗传性疾病,常呈现出家族聚集性,特别是母系遗传性更强,我国人种属于易发病人种。一般说来,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的遗传主要是一种易患倾向,至于是否发病或何时发病,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Ⅱ型糖尿病的病机特点为胰岛素分泌迟缓和胰岛素抵抗所致的胰岛素相对不足。在遗传的基础上,由于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下降,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下降以及胰岛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应激能力减弱等原因,发生胰岛素分泌迟缓、高峰后移以及胰岛素抵抗,致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生理将就。虽然胰岛素的时不时正常或偏高,但仍不能江中维持正常代谢的需要,发生用一句话来说素相对不足,使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引起胰岛素相对不的病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胰岛素受体学说。对胰岛素敏感的组织细胞(如脂肪细胞敏感度为90%~98%、肌肉细胞为80%、肝细胞为65%)其细胞膜上都有数目众多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必须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即结合后固定在细胞膜上时,才有可能使细胞周围的葡萄糖输送进入到细胞中去,被组织利用。受体的数目与胰岛的亲和力,同胰岛素的生物效应有直接关系。在同等血浆胰岛素水平时,胰岛素受体数目越多或亲和力越强,岛素作用能力越强,即组织对胰岛素愈敏感。反之,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时,胰岛素作用能力减弱,即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也可以说,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有了抵抗。 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由于遗传缺陷,使病人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或数目虽不少,但有缺陷,结合力减弱。表现为受体与胰岛素结合只约为正常人的40%左右,以致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效应。肥胖型糖尿病人,由于脂肪增多,体内胰岛素受体数显著减少,产生胰岛素抵抗,影响胰岛素的生物效应,而饮食过多,高胰岛素血症,加重胰岛负担,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的糖尿病。 近年来新近的研究表明,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在发病机理上,不仅存在着外周胰岛素受体障碍或缺陷,而且还存在着受体前缺陷和受体后缺陷。受体前缺陷是指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较正常人50%以上,其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减低,或存在胰岛素结构缺陷,或胰岛素抗体形成。而受体后缺陷则指由于遗传因素使靶细胞内酶系统异常,影响用一句话来说素对细胞内物质代谢调节的控制,降低胰岛素的生物效应。以上环节无论是受体本身或受体前、受体后障碍都可影响胰岛素作用发挥,进而导致糖尿病发生。 (2)葡萄糖受体学说。胰岛素相对不足,不仅与外周胰岛素受体数和结合力有关,而且还与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的反应失常,缺乏对葡萄糖的应激反应密切相关。 葡萄糖受体为存在于胰岛细胞膜上接受血糖刺激的受体,是一中肾上腺素受体,当流经胰岛血流中的葡萄糖浓度变化时,刺激葡萄糖受体通过cAMP并在Ca++作用下引起胰岛素的释放,NIDDM病人存在对血糖反应异常,胰岛素分泌减低。这种胰岛素分泌改变不是由于细胞破坏和胰岛素民障碍,而是由于葡萄糖受体功能异常所致。 研究表明,给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口服葡萄糖,观察其胰岛素释放曲线,发现多数病人与正常人不同。其释放曲线常显示出胰岛素的分泌量较低,分泌高峰延迟出现,高峰不出现在20~60分钟,而是后延到120分钟。这说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不仅有外周对胰岛素的抵抗性,还有β细胞分泌功能不正常,即分泌和胰岛素能力减低,释放缓慢(揭示β细胞有内在缺陷)。观察发现,有的Ⅱ型糖尿病病人在糖尿病前期,胰岛素分泌量减少,β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降低。化学性糖尿病期,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临床期时,葡萄糖刺激胰岛素的能力进一步减退,所以,胰岛素分泌能力减低,以血中胰岛素反应迟缓为主要原因。故此,目前认为糖尿病人胰岛β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可能存在有缺陷,这种缺陷无疑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具体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3)双激素学说。糖尿病血糖增高的发病机理不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而且还与胰升血糖素的相对或绝对增高密切相关。正常人血糖过高时胰升血糖素受抑制,但糖尿病高血糖时则不受抑制,尤其在酮症酸中毒时,胰升血糖素比正常基值高2~4倍。因此,糖尿病病人胰升血糖素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它和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共同作用引起和加重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