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奇谋孔明借箭》教案(共3课时)
最新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用奇谋孔明借箭》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用奇谋孔明借箭》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把握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课文人物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提出疑问,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2)在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文章的线索,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读故事,能对故事中的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拓宽阅读视野。
教学重难点(1)借助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2)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
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
1.师: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一定知道关于他的许多故事。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故事。
(学生应该会说出“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
)2.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哪个名著呢?(《三国演义》)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奇谋孔明借箭》就是节选自我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二、咬文嚼字,初读课文。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师: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
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
文言文语言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
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上有收获。
2.学生分小组学习。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
方案1:学生能通过自己学习和小组交流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的意思。
在该环节,教师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并指导学生交流。
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方式是选择某个小组讲述故事的某个部分,可以是选一个代表说,其余同学补充;也可以是小组学生一人说一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九单元《用奇谋孔明借箭》长春版

2017-2018学年六年级第二学期导学案课题用奇谋孔明借箭备课时间 5.16 授课时间 5.24 学科语文主备人审核人编号20160609013 第(13)周第(2)课时教材分析《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中“草船借箭”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孔明用奇谋借箭”的“奇”。
并尝试用“讲评书”的形式来体会人物品格。
(重点)2.通过对《三国演义》人物及相关故事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资源教学基本环节1.点明课题,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检查课文的理解。
3.拓展与运用:(1)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再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2)走进“三国”。
读书时,要充分利用读书笔记和读书卡。
关注“三国”中的人物、故事、典故。
(3)学讲评书。
评书是曲艺的一种。
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演绎历史及现代故事。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
至20世纪中叶,多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
4.关于草船借箭衍生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草船借箭——有误(雾)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最新孔明借箭 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

教材综合:1、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
节选自我国最早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是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xian4 mi4)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
2、本文主要叙述诸葛亮利用江面大雾自曹军「借箭」的经过。
3、本文刻划人物入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自负与嫉妒,鲁肃的憨厚……无不性格鲜明。
教学目标:1.认读9个字。
2.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3.写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和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
教学难点(nan dian):写出孔明(xie chu kong ming)借箭成功的条件。
学情综合: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先生有过自己阅读较长课文的经历。
本篇课文的难点是找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
由于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地表述也可以具体地解说。
这就要求先生有很好的综合概括能力,这也是检验先生以往学习成果的好机会。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讲解教学理念:本课书的教学紧紧环绕课后思考练习展开,放手让先生自读自悟。
在此基础上让先生动笔把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写出来。
在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先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准备:推荐课外读物课时划分: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四大名著吗?《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知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看里面的一个故事,“用奇谋孔明借箭”。
二、扫除障碍,划分层次。
(一)自学认读课文字词1、认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运用识字工具或交流查阅不认识的字词。
要求:自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知道课文的大概意思能够读下来就可以了,不用咬文嚼字,明白每个字的意思。
3、勾出难词全班交流(二)全班交流通读全文1、由数名先生轮流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校正。
2、出示生难词句,全班交流。
(三)划分层次1.快速(_kuai su)读一遍,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2.按照事情(_an4 zhao4 shi4 qing2)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z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28 孔明借箭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孔明借箭》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技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斗智故事,着力赞扬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教学本课,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人物形象刻画生动的。
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以“借箭”为线索,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文眼,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去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并将其余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融入诸葛亮“识人心”中,使教学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支吾、擂鼓、呐喊、欣然而至、军中无戏言、神机妙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把握孔明、周瑜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2.《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2. 小结: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
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
你觉得文言文与现在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引导学生以“借箭”为线索将全文分为三部分。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用奇谋孔明借箭 1word版

用奇谋孔明借箭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把握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课文人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提出疑问,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2.在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
文章的线索,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品读故事,能对故事中的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拓宽阅读视野。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
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准备:
《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
六年级语文教案 用奇谋孔明借箭 省赛

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了解孔明用奇谋借箭的经过,感受到题目中的“奇”过程与方法目标:1.用画人物关系图的方法,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故事情节。
2.通过品读对话,了解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古典小说表达的妙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品读故事,对故事中的人物有初步了解和评价。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拓宽阅读视野。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对话,了解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古典小说表达的妙处。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
在读书交流活动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准备:《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及PPT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浏览知情节1.师:(开场白)却说周瑜借了曹操之手,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他自认为这个事情办得奥妙,谁也不知道,哪料想,又被孔明猜中,周瑜闻听,又气又恨,决心非杀孔明不可。
欲知孔明如何化解?且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2.初读文章,我们常常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故事情节。
什么是浏览呢?出示:浏览:就是跳跃式读标题、读开头、读领头句、读结尾、读关键语句。
达到只了解大意目的的快速阅读方法。
师:请同学们用画人物关系图的方法,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故事情节。
(板书)知情节3.请学生上台演板,教师评价。
二、研读知形象1.师:小说有三要素,同学们知道吗?生: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
师:对,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师: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读孔明这个人物形象。
板书:知形象请看共学提示:细读全文,思考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相关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写一写批注。
再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
派同学到黑板板书3.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你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呢?4.教师评价。
三、对话知表达1.师:言为心声,语言描写能够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用奇谋孔明借箭_冀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用奇谋孔明借箭_冀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比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明白得课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把握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课文人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提出疑问,共同想方法解决问题。
2、在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那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文章的线索,练习复述那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读故事,能对故事中的人物作出客观公平的评判。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爱好,拓宽阅读视野。
重点: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凝练、准确难点: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孔明用奇谋借箭的通过,能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感受到题目中的“奇”。
课前预备:《三国演义》四十六回。
学习过程一、导入1、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一定明白关于他的许多故事。
说一说你明白哪些故事。
(学生应该会说出“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
)2、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哪个名著呢?(《三国演义》)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奇谋孔明借箭》确实是节选自我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3、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
2.注意句子通顺、连贯。
3、学生对比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明白得课文的文言文词句。
合作交流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情况?(情况的起因是什么?通过是如何样的?结果如何?)师:东汉末年,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
因此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击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关心作战。
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双全,但是心胸狭窄,专门嫉妒诸葛亮的才能。
因为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想借此整治和陷害诸葛亮。
故事因此展开。
2、学生概括出故事的起因、通过和结果。
检测认读生字水寨、后悔、渺茫、蝗虫、仰慕明白得词语诡谲、焉能、神机妙算说出故事的起因:---------------------------五、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故事的起因,下节课我们连续学习孔明的神机妙算。
语文六下《用奇谋孔明借箭节选》教案

《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奇谋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谁能回忆一下,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恩,你说的非常好。
那么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孔明,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他,你会用哪个词呢?生:神机妙算。
(板书:神机妙算)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那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生:“神机妙算”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出示幻灯片)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一)通天文研读:“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结合“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生:说明诸葛亮通天文的智慧。
(板书:通天文)(二)知人心1、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
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曹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
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
”生: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在重雾迷江之时贸然出兵,而曹操果然只让弓弩手射箭,真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板书:知人心)2、师:这篇课文中,写孔明“曰”的地方有四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孔明笑曰”,请同学们说一说,诸葛亮他在笑谁?生:⑴、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⑵、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⑶、联系“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三)晓地理1、师: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
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仔细研究课文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奇谋孔明借箭》教案(共3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4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能在充分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课文中,能粗浅地感受到这部名著的语言魅力。
能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调动自己对于这部名著的积累,初步感受“孔明用奇谋借箭”的“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了解孔明用奇谋借箭的经过,能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凝练、准确。
3.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孔明用奇谋借箭的经过,能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感受到题目中的“奇”。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准备:原著《三国演义》、幻灯片教学方法:自读感悟,相机引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新课1.可以播放连续剧1.《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
引导学生交流对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印象,可以从作者、主要人物、其中精彩的片段及其具体的情节来谈。
2.介绍并诵读与本文相关的章节和内容。
二、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
2.注意句子通顺、连贯。
三、指读课文注意发现学生难于读顺的语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语句的意思将句子读顺,或者利用老师、学生的范读引导读顺,其间对于难于理解的语句老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一些难读的语句,要给学生充分练习的时间)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指名朗读课文。
2.引导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根据老师的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段。
三.感知课文1.猜一猜,孔明立下军令状之前可能会想到什么?2.引导学生读原文,从课文的具体内容中找相关的根据,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
3.通过朗读促进感受。
第三课时一、感受语言的魅力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和同学交流哪些语句的写法有特点,值得借鉴和学习。
二.配题1.引导读过原著的同学向同学汇报自己印象深刻的描写别具特色的语句,吸引更多的同学读原著。
2.在原著中,还有哪些章节或故事也能表现孔明的神机妙算,令你折服,读一读,讲给同学听,最好能应用上原文中的句段。
三.感知课文。
四、作业:拓展:我看《三国》等五、板书设计:六、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