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活力导入我们以往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述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另一首描述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壁)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诗简单介绍作者苏轼二、学习古诗,说诗意1、师范读2、学生练读3、诗纠正读音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横看:从正面看不识:看不清真面目:全貌缘:因为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交流)三、诵读体会启发讨论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全班讨论交流汇报四、巩固应用1、练习背诵古诗2、默写古诗五、总结学法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六、作业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横——岭侧——岭远近高低——各不一样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2】篇〗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3、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望洞庭》、《题西林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把握古诗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白银盘里一青螺”等。

2.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望天门山》中对大自然的赞美,《望洞庭》中对友人的思念,《题西林壁》中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4. 领悟情感: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望天门山》2. 《望洞庭》3. 《题西林壁》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结合诗意,发挥想象,为古诗配一幅画。

3.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与同学分享,感受古诗的魅力。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描绘自然景物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1)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介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3.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补充发言。

4.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分析两首古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5.实践活动(1)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创意改编,展示自己的理解。

(2)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共同提高欣赏能力。

6.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背诵两首古诗。

2.选择一首古诗,进行仿写,要求描绘自然景物。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了望天门山和题西林壁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创意改编和仿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_2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_2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5课时】【本单元第5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

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可在小组内交流)(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6、指导背诵:(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教学反思】: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6课时】【本单元第6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1、名背诵2、默写《望天门山》二、学习《题西林壁》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5、步学习理解诗的内容,讨论交流。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图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图片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图片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图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学生举手朗读。

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

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

(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

(板书:变化:岭、峰、不同)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望天门山》教案篇一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5 课时】【本单元第5 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

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可在小组内交流)(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6、指导背诵:(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教学反思】: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6 课时】【本单元第6 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1、名背诵2、默写《望天门山》二、学习《题西林壁》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目标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二、解诗题,知作者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4、指明学生范读;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实用】题西林壁教案四篇

【实用】题西林壁教案四篇

【实用】题西林壁教案四篇【实用】题西林壁教案四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

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课题)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

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

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

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
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
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
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
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

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

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
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
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

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

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
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
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
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
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