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建筑各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各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各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各自表达不同思想和情感,也承载者不同的文化和体现不同的信念。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或许更清晰一些。

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艺术对比对于一件事物的比较,总是要从两方面来看的。

一方面,找出其区别差异,分析背景与原因。

另一方面,也要找出他们的共性与联系。

关于中西方的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 采用的方法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虽然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驰,但都同样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在我看来,中西方建筑的差异总的来,可以概括为:西方建筑讲究布局对称,有着规矩的儿何形态和规律可循,如西方经典的哥特式建筑,便有着这些特点;而东方力求与自然融合,追求天人合一,例如,中国的大多数园林给人的感觉是"人与物化”,似乎在蜿蜒的曲廊中、在景与景的相互隔断和连接中真正达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显得更加灵活。

这些差异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诸如政治,观念,文化等的原因。

首先,建筑材料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传统的东方建筑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而传统的西方建筑则长期以石头为主体。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中国采用的是木料、斗拱式, 因而本身并不能承担太大的压力,只能横向发展,以面积的巨大来展示权力的无限膨胀;也正因为木料结构,使之具有很好的采光和通风的功能,同时也更具有灵动性和透视感,更完美地体现了中国美学中“虚室生白”、虚实结合的概念。

西方采用的是石料,因而可以向上发展,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但同时厚重的石料也限制了它的飞跃感,用于教堂等宗教气氛浓厚的领域确有局限性。

幸而西方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发明了穹顶和玻璃窗,从而地改善了这一状况。

接着,在设计理念方面中西方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建筑理念可以用“和”来表示,它强调的是建筑作为人居环境的局部与周围整体事物的和谐,强调个体要融入到整体之中,要“情与镜偕”,这样才能达到中国传统理念中的意境之美。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差异正文: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

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

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

中西建筑的不同一、建筑材料的不同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

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

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

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

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

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欧洲和中国的传统建筑:建筑风格的比较

欧洲和中国的传统建筑:建筑风格的比较

欧洲和中国的传统建筑:建筑风格的比较传统建筑一直以来都是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独特风貌。

欧洲和中国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建筑风格具有显著的差异。

在本文中,将对欧洲和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建筑材料的差异欧洲传统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石头、砖块和木材,这些材料在欧洲地区易于获取。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采用榫卯结构与石材的护衬来提高其结构强度。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还常常使用瓦片作为屋顶材料,这与欧洲建筑使用的瓦片截然不同。

二、建筑形式的差异在建筑形式上,欧洲和中国传统建筑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欧洲传统建筑以对称的布局和大规模的细节装饰为特点,如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和教堂。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以方形或矩形的布局为主,注重内部空间的布置与室内外的平衡。

特别是中国的四合院建筑,具有非常明显的中轴线布局。

三、建筑意义的差异欧洲传统建筑往往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和英国的白金汉宫。

这些建筑通常被用作政府机构、贵族住宅或宗教场所。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建筑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力求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庭院和花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四、建筑风格的差异欧洲传统建筑的风格繁多,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建筑风格,如古典主义、哥特式、文艺复兴等。

这些风格对后世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欧洲建筑多样性的体现。

而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则以“中国式”的特点为主,如仿木结构的楼房、仿石结构的亭台和仿土结构的民居。

这些风格现在仍然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建筑设计中。

总之,欧洲和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筑意义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欧洲传统建筑注重装饰与细节,强调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而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自然和谐,注重人与环境的平衡。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建筑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通过比较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保护各自的传统建筑,丰富人类的文化遗产。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中西建筑文化比较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风土人情和艺术理念。

中西建筑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下面我们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文化价值观和建筑材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是建筑风格。

中西建筑风格存在明显的区别。

西方建筑注重个体性,强调规则与不规则的结合,注重对称和对比,以及立面和空间的层次感;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整体性,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西方建筑强调科学性和功能性,追求技术上的突破和新颖性,而中国传统建筑强调气势恢弘、宏伟壮观,讲究比例和谐。

西方建筑几乎没有特定的装饰风格,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细节雕刻和色彩的运用。

其次是建筑文化价值观。

西方建筑文化体现了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的价值观,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发展。

西方建筑强调个体的表达和个体的权利,强调私有财产,这也反映在建筑风格上,如西方人喜欢住在独立的小别墅和公寓中。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反映了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的价值观,强调家庭和社区的和谐与稳定,传承家族的传统和尊重祖先。

中国人更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责任,喜欢住在多人合住的传统大院中。

最后是建筑材料。

西方建筑多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现代材料,追求结构的简洁和空间的开放,注重效率和功能性。

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泥土和石头,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中国建筑中,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往往受到地域、气候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多使用砖木结构,而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多使用木结构。

中西建筑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个体性和实用性,强调科技和现代化;而中国传统建筑强调整体性和与自然的融合,重视传统价值观和家族观念。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中西建筑文化正在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建筑风格。

这也体现了建筑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而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质结构,讲究对称美,建筑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西方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同样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对比,可以发觉出中西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中西方建筑的差异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

中西古建筑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中西古建筑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1.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2.轴线的空间艺术
方古建筑的特点 1.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2.神亿陛和宗教性
差异:
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
异。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
的区别。

3.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4.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

文化内涵:
中国:实务精神、恒久变易观念、中庸思想
西方:立与自由、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建筑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体现 了一种文化类型,建筑的文化风格深刻地体现 了一个地区或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地理背景。 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 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同的根 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 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为群体组合,即由一个个的单位建筑组合而 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讲究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
果;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 扩展,讲究突兀高耸,追求立面效果。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从装饰色彩上看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国主要的建筑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西方主要的建筑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罗马式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巴黎圣母院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米兰大教堂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巴洛克式
“巴洛克”,为葡萄牙语的音译,意为“畸形(歪扭) 的珍珠”。17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逐渐衰落。 此时兴起的巴洛克艺术即具有“反叛”之意。故以 此名为称,含有贬、否之意。巴洛克式建筑即一反 欧洲古典传统和“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这种建 筑以矫揉做作、粉饰的手法,来追求形式上的新奇, 以获得特殊效果。多采用堆砌、装饰等方式,将建 筑、雕刻和绘画融为一体。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 通过艳丽的色彩、华丽的装饰,给人以脱离现实之 感。 除这些别具风格、特色的传统建筑外,西方的 传统建筑,还有巴西利卡式、欧洲文艺复兴式、古 典主义式等风格、特色的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传统民居是建筑起源、理论本源。

中西方传统民居都具有史前的特点。

各种差异的影响都颇为深远,我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

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民居的比较,感悟在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理解民居发展的深刻意义。

标签:民居民俗文化等级思想地域庭院0 引言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

”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

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1 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

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

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

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

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

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

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照妖镜”等专门的避邪物。

古埃及在尼罗河两岸的繁衍生息的埃及人,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阻断了与外界联系的同时也获得了天然的屏障和丰富的资源,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如:古埃及的文字、创世说、历法和占星术等。

相比较古埃及的神话和宗教,其民居文化更反映出对自身安全保卫和私密性功能的考虑。

古希腊爱琴海孕育了古希腊灿烂的文明,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人们将全部的建筑热情倾注在神庙等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公共活动的需要是公共建筑大量兴建的重要原因。

现存的建筑物遗址,如神庙、剧场、竞技场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艺术趣味。

虽然对一般的居民住宅没有加以重视,但追求实用功能的努力是一贯的,表现出了古希腊人的天性。

古罗马古罗马人广泛吸收四邻各族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古代希腊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西方的居住建筑在古罗马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飞跃。

对家神的崇拜和对家族先祖的崇拜常常在民居中表现出来。

相比较古希腊时期,古罗马人在自己的住宅中除了更注重私密性的保护外,人们还按照自己的偏好和经济状况,对住宅内部不同作用的房间进行个性化的装饰。

2 等级思想对民居文化的影响中国中华民族号称礼乐之邦,是与礼乐秩序的长期教化分不开的。

“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而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种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人治,不是神治,因此强调规范人的观念行为,包括与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民宅环境格局。

礼乐文化正是适应这种社会政治的儒家理论的精华所在。

北京的四合院以外在形式体现这种关系的典范。

古埃及古埃及同样也较为注重主次、长幼和轴线的等级思想。

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基本上成为住宅设计的一种通用形式。

古希腊古希腊的民居中对等级制度的体现相对较少(奴隶和奴隶主的住宅除外)。

如在五世纪中叶,希波丹姆的米列都城规划,目的是为给每个公民以平行的居住条件。

在以后扩建的其他街坊中,每个住宅都有相同的基地面积和房屋。

古罗马古罗马的富人常居住在城郊,躲避城市的喧嚣和拥挤。

多数拥有别墅和府第,并且在平面设计中设有中轴线和庭院,结构紧凑。

多层式的公寓是为解决人口剧增,住房紧缺而创造的,为大多数的一般公民所居住。

受古希腊的影响,民居中的等级制度体现也很微弱,而更直接的是和居民的财富挂钩。

3 地域对民居文化的影响中国民居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常以最廉价的一次性投入、最直观的思维方法和最简单的施工过程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

“室高足以壁湿润,边足以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墨子》)是当时人们对所居的理解。

民居内的空间、结构、部件,大多源于实用。

古埃及在古埃及,由于尼罗河三角洲较为干旱炎热,人们在屋顶上设立纳凉露台,利用屋顶高差开窗通风,这些手法都是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优秀创造,并对西方炎热干旱地区的住宅有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希腊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民居普遍采用柱廊,院内常设有喷泉、水池、雕像,载有花木等。

房间内常有壁画和彩色镶嵌,环境舒适宜人。

古罗马同属地中海气候的罗马,四季鲜明,天气温暖。

当地建筑材料多为砖和混凝土。

受气候和地理位置及原材料的等诸多方面的地域因素,古罗马拱结构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民居类型较多,如别墅、府第、多层公寓等。

4 中西方传统建筑民居文化的表现——以庭院为例中国的庭院是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在主轴线旁再分处次轴线,成为多组院落的并列组合。

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它由四周房屋围成的院子为基本单位,数个大小形状不同的院子组合起来,成为一座住宅。

一般为三进院,进门为一小天井,正对门楼设一影壁,上书吉祥文字,穿过隔墙上的门洞,才到轴线上的第一院落。

四合院住宅对外不开窗,较为封闭。

因此满足了封建社会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礼治要求,也给使用者创造了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

西方住宅为了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常常围绕庭院增建层楼,以增加使用面积。

在古埃及,入门穿过过道便是一个庭院,院的四周有柱廊,庭院实际上是家庭活动的中心,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

古希腊的庭院多被营造成“园”的形态,多采用内向式院落布置,中央常设置水池。

开敞明亮以及更多的“园”的特征使得古希腊庭院更具有农业文明的特色。

古罗马将中庭式和庭院式住宅逐渐融合,形成了类似两进四合院的形式。

前面是比较封闭的中庭,后面是古希腊的庭院。

我国天井多源于庭院的缩小,是群体建筑和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受城市布局的影响。

这点和希腊的庭院有着相似的地方,但希腊的庭院更强调“园”的特征,以及“与自然频繁接触”的哲学观念。

古希腊的民居中更体现了理智、规整、。

而古罗马的中庭则是单体建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

古罗马的民居自由,因地制宜,更能让人感到一种年轻的活力。

古埃及的庭院住宅较少,而更多的是则更体现出一种宁静和质朴。

5 小结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居生活的需要。

作为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一定得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居民的共性。

但这种私密和内向程度是有差别的。

中国和西方相比,必更是封闭的。

这种封闭性,尤以北方民居为典型。

这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天寒、多风沙,如北京四合院那样四周院墙不设一窗,仅东南隅辟一门以供出入,是出于抵抗自然力侵害之故;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正统的儒家观念、内敛性格由其根深蒂固。

西方人的血缘家庭观念一般比中国人淡薄的多,家庭中的父亲及祖先不是一家精神上的偶像,子辈也不是父辈的附庸,家庭成员之间推崇的是人格的平等与个性的自由。

所以,这表现在建筑门类文化上,住宅的文化自然就不偏于内敛、封闭而强调外向开放。

所以,西方的居民往往不设围墙,要求明亮,通敞。

当然,中国民居的庭院主要是一个家庭活动的场所,并非那种密不透气的封闭。

中国民居所追求的,是一种“无庭不成居”的境界。

参考文献:[1]陆元鼎.民居史论与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2]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3]张彤.整体地区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4]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5]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12月.[7]刘红星.先秦和古希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8]钱承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9]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月.[10]潘显一,冉昌光.宗教与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1]李先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五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