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

合集下载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被誉为“语文教育家”,是华语写作教育领域的开拓者。

叶圣陶先生在190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30年代开始从事语
文教育工作。

他在自己的第一本语文教材《萌芽》中提倡“写作为
教材”的理念,成为了中国写作教育的开创者。

他提倡以写作为最
主要的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他认为:“语文是写作教学,写作是语
文教学”。

这个观点对中国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氏教材
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他的写作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帮助了学生提
高了语文水平,也开拓了新的教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的思
考和写作。

叶圣陶先生的另一个贡献是他的文化研究。

他在文学、语言、
历史、美学等方面都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和贡献,尤其是《文化漫谈》一书,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影响至今。

叶圣陶先生还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声乐家,他的嗓音柔美温暖,
深受人们喜爱。

1949年,他应邀到苏联访问,一踏上莫斯科的土地
便开始,当场就让苏联人惊艳。

之后,他还在莫斯科举行了独唱音乐会,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叶圣陶先生在1981年逝世,享年77岁。

他的生平是由勤奋刻苦和创新精神构成的历程。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帮助了学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遗产。

感谢叶圣陶先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载史册。

关于叶圣陶的课外小知识

关于叶圣陶的课外小知识

关于叶圣陶的课外小知识叶圣陶,原名辜嗣承,生于1878年,逝世于1961年,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文化名人。

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以及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备受推崇。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叶圣陶的课外小知识。

一、童话故事的开创者叶圣陶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之一是他对童话故事的开创。

他通过编写课堂上可以用来教育学生的童话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他的童话故事风格诙谐幽默,多用民间俚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情境和人物形象,在教育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叶圣陶编写的《儿童文学课》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儿童文学的教材,其中融入了他自己创作的一系列童话故事。

这本教材不仅在儿童读物出版方面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也为中国的儿童文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叶氏百字格叶圣陶创办的南京师范学校是中国有名的师范学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他特意设计了一种称为“叶氏百字格”的特殊练习纸。

百字格是一种方格纸,每个方格内都写着一个汉字,学生需要在方格内逐个书写,以达到提高练字能力的目的。

百字格的特点是横、竖、撇、捺等笔画都有严格的用笔规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可以熟悉常用汉字的写法和笔画顺序。

这种练字方法在中国教育界广泛使用,叶氏百字格也成为了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代表之一。

三、教育的本源叶圣陶提出的教育观点强调“爱”的力量。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用爱和耐心对待每个学生。

他主张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

叶圣陶还提倡自然教育和实践教育,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与学习相结合的乐趣。

他的这一观点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四、文化的弘扬者叶圣陶在教育之外,还是一位热衷于文化事业的弘扬者。

他广泛涉猎古代文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研究。

他在课堂上经常引用古代诗歌和经典名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倡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

叶圣陶在文化方面的影响也体现在他的著作中,他的代表作之一《古文观止》是一本集古代散文精华的教材,在中国的中学课堂上广为使用。

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人物事迹

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人物事迹

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人物事迹《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字一定不能被忘记。

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

陶行知先生特别注重实践。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学校的孩子们都在死记硬背知识,就亲自带着孩子们走到田间地头,让他们亲眼观察农作物的生长,亲手触摸土地。

他告诉孩子们,知识不仅仅在书本里,更在生活中。

还有一回,一个穷孩子上不起学,陶行知知道后,不仅帮他交了学费,还经常去他家辅导功课。

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好学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精神。

他心里装着每一个孩子,一心只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成长。

《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那可是教育界的一颗璀璨明星。

她总是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为了上好一堂课,她常常备课到深夜。

有一次,为了讲清楚一篇文言文,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反复琢磨每一个字词的含义,还向许多前辈请教。

课堂上,她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于漪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是无微不至。

有个学生因为家庭困难想要退学,于漪老师多次家访,鼓励他不要放弃,并自己掏钱给他买学习资料。

最终,这个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学生前行的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用爱浇灌每一朵花》苏霍姆林斯基,一位充满爱心的教育家。

还有一次,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在课堂上捣乱,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批评他,而是课后和他一起做游戏,慢慢了解他的内心。

原来这个孩子是想引起大家的关注。

从那以后,苏霍姆林斯基经常给他表现的机会,这个学生也变得越来越优秀。

苏霍姆林斯基用爱,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

《孔子:因材施教的智慧》孔子,那可是古代的大教育家。

他的学生众多,但他从不一概而论,而是因材施教。

比如子路勇敢但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冉有性格内向,做事犹豫不决,孔子就鼓励他要勇敢果断。

叶圣陶 教育孩子这两种习惯不能养成

叶圣陶 教育孩子这两种习惯不能养成

叶圣陶教育孩子这两种习惯不能养成叶圣陶:教育孩子,这两种习惯不能养成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

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

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举例来说,容易明白。

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与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安康。

但是这些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

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要用一些强制功夫,自己随时警觉,坐硬是要端正,站硬是要挺直,每天硬是要洗脸漱口,每事硬是要有头有尾。

直到“习惯成自然”,不待强制与警觉,也能行所无事地做去,这些就是终身受用的习惯了。

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那就什么习惯也养不成。

而这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倒反成为一种习惯,牢牢的在身上生根了。

这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

为什么最要不得?只消一句话答复:这种习惯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的,养成了这种习惯,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也可以举例来说。

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涌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都好象是无关紧要的事。

但是很关紧要,因为这些习惯都将妨害他人。

屋子里假设有人在那里做事看书,他们的心思正集中,被你砰的一声,他们的心思扰乱了,这是受了你的影响。

你的痰里倘假设有些传染病菌,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病菌就有传染给张三或李四的可能,他们因而害起病来,这是受了你的影响。

所以这种习惯是“妨害他人的习惯”,最要不得。

在“习惯成自然”之后,砰的一声与扑的一声将会行所无事,也就是说,妨害他人将会行所无事。

一个人如果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愿意妨害他人,给他人影响,就该随时强制,随时警觉,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叶圣陶美德故事

叶圣陶美德故事

叶圣陶美德故事叶圣陶,字骥逸,江苏溧阳人,中国著名教育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横跨多个领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同时,叶圣陶也是一位德育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塑造出了一个真善美的楷模,被人们亲切称之为“叶老师”。

叶圣陶的美德故事源远流长,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潜心教书育人的故事。

年幼的叶圣陶对教育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对孩子们充满了无尽的关爱和热情。

据说,当年有个孩子因被活活冻死,叶圣陶深感痛心,他立志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

他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仅仅传授知识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

于是,他着手整理并编写了一本名为《又见山河》的教材,以此来弘扬儒家思想和传统美德,倡导学生勤奋求知、尊重他人、行善积德、乐观向上的品质。

除了在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叶圣陶身体力行地践行了美德教育。

他经常在自己的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据说,有一次他的学生小明丢了钢笔,他主动将自己的钢笔送给了小明。

这个小小的举动让小明感受到了叶圣陶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也让他深受教育的影响,明白了什么是“付出”与“回报”。

这件小事成为了一个温暖人心的美德故事,流传至今。

叶圣陶的美德故事还可以从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展开。

他对学生严而有爱,关怀备至。

在一次班会上,一位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甚至想放弃学业。

而叶圣陶并没有责怪她,反而鼓励她说:“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只要你愿意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这番话让学生重新燃起了对学习的热情,她从此踏踏实实地学习,最终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叶圣陶的美德故事还可以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展开。

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曾经,他一次意外摔断了腿,面对剧痛他并没有退缩,反而在床榻上坚持写作,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心怀善意、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克服一切挑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结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结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结构一、对于叶圣陶先生而言,教育是一种使命。

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坚信教育是培养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社会文明的根本途径。

因此,他提出了“德育为先,智育为后”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最重要的,只有在德育的基础上才能有良好的智育。

他反对以分数评价学生,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深受人们的赞赏和尊重,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叶圣陶先生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是众所周知的。

他始终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健康发展。

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而宝贵的个体,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育方案。

他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倡导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他经常与学生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叶圣陶先生的关爱和关心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安全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叶圣陶先生在教育改革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思想,主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倡导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他还提出了“走近生活,走近实践”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改革思想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四、叶圣陶先生在教育理论方面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他提出了“人本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他还研究了语文教育的问题,提出了“语文教育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深入浅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关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他的教育思想和贡献将继续指导和激励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

叶圣陶童话之熊夫人幼稚园

叶圣陶童话之熊夫人幼稚园

熊夫人幼稚园 儿童刊物《儿童世界》登载过一种连环画,接连有好多期,叫做《熊夫人幼稚园》。

在那熊夫人开设的幼稚园里,有虎儿、鸡儿、猴儿、猪儿、象儿、麒麟等孩子,他们很淘气,常常想方设法作弄熊夫人,结果受到熊夫人的训戒和斥责。

故事都非常有趣,小朋友看了总不会忘记。

有些小朋友也许会在梦里走进那个幼稚园,跟虎儿猴儿们一起玩呢。

现在讲的是那个幼稚园最末了的故事。

熊夫人是一位热心的真诚的教育家。

什么叫做教育家?就是教导孩子们,养护孩子们,使孩子们样样都好,样样都长进的。

教育家前头又加上“热心的”和“真诚的”,可知熊夫人决不是随随便便的,马马虎虎的教育家。

她当教育家不惜用全副的精神,并且希望收到完满的效果。

一天午后,孩子们刚从午睡醒来,大家神清气爽,一对对小眼睛看着熊夫人闪闪地耀光。

他们都一声不响,仿佛在等候熊夫人嘴里出现什么神奇的故事。

熊夫人看孩子们这样安静,心里十分愉快。

她想:这时刻不象平常那样闹嚷嚷的,如果把早就想问他们的问题在这时刻提出来,真是再适宜没有的了。

熊夫人轻轻拍了几下手掌——这是她的习惯,跟孩子们说话之前总得先拍几下手掌,然后用她那温和的语调说:“孩子们,我要问你们几句话,请你们各自回答我,说得越仔细越好。

你们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要隐藏一丝儿在脑子里。

” 象儿有点呆气,但是很听熊夫人的诸。

他说:“知道了,我决不隐藏一丝儿。

老师,您要是不相信,可以割开我的脑壳来看。

” 猴儿性急,他想起前一回猜中了谜语,得到熊夫人奖赏的糖果,不禁咽了一口唾沫。

他盖住孩子们的笑声,喊着说:“老师您快问吧。

我们回答得仔细,您可不要舍不得糖果。

” “糖果!”“糖果!”孩子们的舌尖上仿佛感到有点儿甜,都咂起嘴来。

“现在我发问了,”熊夫人又拍了几下手掌,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你们为什么要到我这里来?这句话明白吗?换一句话说,就是你们要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你们各自把想望的告诉我吧,最明白自己的莫过于自己。

” 虎儿的手立刻举起来了,身子也耸起了半截。

简述叶圣陶稻草人的教育意义

简述叶圣陶稻草人的教育意义

简述叶圣陶稻草人的教育意义叶圣陶稻草人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工艺品,被称为国粹。

从古至今,叶圣陶的稻草人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圣陶稻草人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它还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首先,叶圣陶稻草人具有探索性。

它以古老的工艺雕刻出所有的人物,每个人物都充满了动感,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并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价值观。

其次,叶圣陶稻草人能够帮助孩子们学习多样性。

它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区别,了解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进而更好地理解世界。

再次,叶圣陶稻草人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

通过模仿稻草人,孩子们可以练习写作,创作,绘画和雕刻等技能,从而更好地发展创造力。

最后,叶圣陶稻草人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自然。

稻草本身就是从自然中摘取的,由稻草制作的稻草人可以让孩子们从更接近大自然的角度理解生态知识,培养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叶圣陶稻草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探索、学习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还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知识和素养。

叶圣陶的稻草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我们应该重视叶圣陶稻草人的教育意义,牢记教育的使命,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叶圣陶稻草人的意义是令人敬畏的。

它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标志,也是一个必须流传下去的重要传统教育遗产。

因此,学习叶圣陶稻草人不仅仅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还能培养孩子们具有礼貌,敬畏,和尊重传统文化的习惯。

总之,叶圣陶稻草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它不仅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文化,建立良好的价值观,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具有礼貌,尊重传统文化的习惯。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叶圣陶稻草人的艺术价值,重视叶圣陶稻草人的教育意义,让它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
叶圣陶做小学教员时,有一次看到一个男孩举起一块大砖头,正想向另一个男孩砸过去,
赶紧上前制止了他,并请他到办公室去一下。

男孩惶恐不安地往叶老师的办公室走去,而
叶圣陶自己在后面做了一会儿停留。

当叶圣陶跨进办公室,男孩已低着头做好了接受一番“口水轰炸”教育的准备。

这时,叶老师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摸出一粒糖递至男孩跟前。

男孩迟疑地抬起头,一头雾水,而叶老师亲切地笑了,说:“这颗糖是奖励你对我的尊重,老师叫你来你就来了,所以我要奖励你!”紧接着,叶圣陶又从兜里掏出第二粒糖,说:“这颗糖是奖励你什么?”男孩困惑地摇摇头,叶圣陶继续说:“是奖励你有正义感。


才我调查过了,你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别的女孩子才对他举起砖头的……”这次,男孩害
羞了,说:“老师,即使他欺负别人我也不该用砖头砸他,那多危险呀!”叶圣陶咪咪笑了,又从兜里掏出第三颗糖:“你真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好孩子蹦蹦跳跳地走了,
快乐的手心攥着三颗甜蜜的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