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水文简介[2011年资料]
防洪评价

1.概述1.1项目背景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乌鼠山,途经甘肃的陇西、甘谷、天水、自凤阁岭进入陕西境内,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26个县(市),全长818km,总流域面积6.24万km2。
于陕西潼关港口东汇入黄河,是黄河的最大一级支流,也是陕西关中的母亲河。
陕西境内渭河干流长502km,流域面积3.32万km2,分别占渭河全长和总流域面积的61.4%和53.2%。
它是关中地区最主要的地表水资源河流。
渭河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甘肃省境内流域面积占林家村以上总面积的87.59%,宁夏占11.07%,陕西境内占1.3%。
宝鸡峡林家村引水枢纽以上陕西境内渭河干流长70km,平均比降3.5‰,地处深山峡谷,河道蜿蜒曲折,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朱家滩是该段渭河干流上的梯级开发中的水电站之一,电站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是29874.80km2。
电站工程南靠310国道,北邻陇海铁路对外交通便利、快捷。
110kv输电线路和10kv供电线路均通过或到达电站区域,电站并网和施工用电方便。
河道中工程建设所需的石子、砂子储量丰富,可以就近采用,而邻近的山体均为花岗岩,亦可就地开采使用。
因此,地材价格低,可降低工程造价。
有线电话已到达工程所在地附近,通讯工程造价低。
由于陇海复线和310国道施工时建有大量临设,稍加修整即可使用,也可降低临设费用。
总之,该水电站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所需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过20多年的建设,当地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东部、南部省市相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在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感召下,宝鸡市各县(区)、乡各级政府,决心开发当地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带领群众实现奔小康目标。
而朱家滩水电站工程就是陈仓区、宝鸡市政府确定的招商引资项目,为该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多项优惠政策和方便条件。
评价依据(1)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4.水利部、国家计委水政[1992]7号《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5.《河道堤防工程管理通则》,1980.10;6. 水利部办公厅文件办建管[2004]109号《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2)防洪评价技术标准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位观测标准》;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河流流量测验规范》;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防洪标准》(SL252—2000);8、陕西省宝鸡峡水利水电设计院《宝鸡市朱家滩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1.3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根据项目合同、工作大纲,本项目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项目所在流域概况及林家村水文站实测雨量资料,分析计算建设区和流域的洪水特性,为防洪评价计算提高可靠的依据;(2)根据朱家滩水电站现状和规划水利工程设施,进行调洪演算,分析评价坪头现状及规划状况防洪能力;(3)在计算河道雍水的时候采用美国工程兵团编写的HEC-RAS软件,计算天然河道水面线和修坝之后的河道水面线,从而确定雍水情况。
天水气候

一、主要气候特点天水市地处副热带北缘和青藏高原东部边坡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
气候类型属半干旱半湿润农林复合气候过渡带,年平均气温11℃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50—7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南部山区及关山山区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武山、甘谷及秦安大部不及500毫米。
降水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水818.6毫米,最小年降水242.7毫米。
无霜期 137-215天,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在1900—2300小时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66%~70%,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
四季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干冷,但寒冷适中;春季冷暖多变;夏季温湿,但无酷暑,秋季降温迅速,秋温低于春温,降水变率大,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
二、2014年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2014年气温正常略高、降水偏少、日照正常,时间分布不均。
气温2月、12月为正常偏低,其余各月均偏高。
降水量时间分布差异较大,1月、3月、5~8月为特少,10、12月偏少,2、4、9、11月特多。
日照时数7月特少,其余各月均呈正常状态。
由于3月及5~8月降水持续特少,气温偏高,蒸散加大,出现了春旱、春末夏初旱及伏旱,部分地方旱情发展、蔓延之势迅猛,对夏、秋粮及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初秋降水特多,土壤水分得到补偿,为秋播提供较为优越的水分条件。
综合分析,2014年气候条件对国民经济影响利弊兼有,春末至伏期属偏差气候年景,秋季至年底属正常偏好年景。
总体气候条件比较有利于工农业生产。
(一)低温2月上旬各地平均气温为-3.4~-0.3℃,比历年同期偏低0.3~1.1℃,其中2月1~2日各地最高温度达到14.0~17.3℃,6日气温明显下降,日平均气温较3日下降6.4℃(清水)~10.3℃(秦州);降温幅度大,寒冷持续时间较长,对人们的健康有一定影响。
(二)积雪2月11日全市出现大范围降雪天气,其中武山出现大雪,积雪深度达到10厘米。
2011甘肃省水资源公报

2011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甘肃省水利厅2012年6月《甘肃省水资源公报》编辑部主办单位:甘肃省水利厅编制单位: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主任:杨成有副主任:张世华牛最荣审定:刘宗平陈文主编:常继青赵清副主编:张正强分项负责人降水:霍正文地表水:冯小燕孙超地下水:王启优郭西峰水资源利用:王学良水质:丁再盛制图:刘岩峰资料:张新民聂晶参加人员:(按姓氏笔划为序)王东伟任博文刘红兵张百祖张静淑宋爱英陈凯岳斌贾翠霞崔亮景宏雒太真前言《甘肃省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是反映甘肃省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是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甘肃省水利厅负责《公报》的发布工作,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承担编制任务。
《公报》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蓄水动态、社会经济指标、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用水指标、水质及水资源保护、重要水事等。
《公报》按照水利部颁发的《水资源公报编制规程》(GB/T23598-2009)的基本要求和技术标准进行编制,涉及的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等多年平均值,均统一采用1956~2000年平均值。
《公报》中的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规定的方法分析计算。
《公报》中的国土面积以国家公布的行政区划面积为准;人口、产值、产量采用省统计局的数据;水利工程、农田灌溉面积、林牧渔用水面积采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数据;来水、蓄水、用水、水质统计分析所需资料以水行政主管部门调查统计的为主,并收集其他有关部门调查的资料进行补充。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及青海、宁夏、陕西等省区水文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录一、水资源综述 (1)二、社会经济指标 (3)三、来水分析计算 (4)(一)降水 (4)(二)地表水资源量 (7)(三)地下水资源量 (12)(四)水资源总量 (14)四、蓄水动态分析 (15)(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15)(二)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16)(三)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17)五、水资源开发利用 (18)(一)供、用、耗、排水量 (18)(二)综合分析 (21)六、水质调查评价 (26)(一)地表水水质状况评价 (26)(二)输沙量 (30)七、重要水事 (31)(一)旱情及灾情 (31)(二)汛情及灾情 (31)(三)省政府批准实施全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32)(四)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重大项目启动 (33)(五)我省水利普查工作有序推进 (33)(六)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33)(七)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34)(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两大约束性目标如期实现 (34)(九)我省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 (34)(十)甘肃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启动 (35)附表:表12011年甘肃省行政分区社会经济指标 (36)表22011年甘肃省流域分区社会经济指标 (38)表32011年甘肃省行政分区年降水量 (40)表42011年甘肃省流域分区年降水量 (41)表52011年甘肃省代表站月、年降水量 (42)表62011年甘肃省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 (43)表72011年甘肃省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 (44)表82011年甘肃省主要水文站月、年径流量 (45)表92011年甘肃省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 (47)表102011年甘肃省流域分区地下水资源量 (49)表112011年甘肃省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 (51)表122011年甘肃省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 (52)表132011年甘肃省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53)表142011年甘肃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54)表152011年甘肃省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55)表162011年甘肃省行政分区供水量 (56)表172011年甘肃省流域分区供水量 (57)表182011年甘肃省行政分区用水量 (58)表192011年甘肃省流域分区用水量 (60)表202011年甘肃省地级城市建成区供用水量 (62)表212011年甘肃省行政分区耗水量 (63)表222011年甘肃省流域分区耗水量 (65)表232011年甘肃省流域分区废污水排放量 (67)表242011年甘肃省入河污水量及入河主要污染物 (68)表252011年甘肃省河流水质状况 (69)表262011年甘肃省水库水质及营养状况 (71)表272011年甘肃省省界水体水质状况 (72)表282011年甘肃省城市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73)表292011年甘肃省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达标状况 (74)表302011年甘肃省主要站实测月、年输沙量 (77)表312011年甘肃省自然灾害统计表 (78)表322011年甘肃省行政分区节水灌溉面积 (80)表332011年甘肃省流域分区节水灌溉面积 (81)附图:图1甘肃省流域分区图图22011年甘肃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图32011年甘肃省年降水量距平等值线图图42011年甘肃省年径流深等值线图图52011年甘肃省主要江河水质污染分类图2011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一、水资源综述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水资源公报的分析计算以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作为统计单元,行政分区按省、市(州)二级划分,全省共划分14个行政分区,流域分区按流域、水系(分段)、河流三级划分,全省共划分16个流域三级区。
天水介绍-天水简介PPT(经典版)

谢谢大家
1
历史渊源
1、历史渊源
天水曾名上邽、成纪、秦 州,据传是伏羲和女娲诞 生地; 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 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称。
天水
天水历史悠久,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发祥地,有 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 前688年秦国在此设立了邽县和冀县,是中国历史 上建城设县最早的地方。 境内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69处,其中 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2
城市概况
2、城市概况
天水城市概况
别 名:上邽、成纪、秦州; 下辖地区:2区5县;面 积:1.4325万平方千米;人 口:335.49 万;地区生产总值:652.05亿元。
2、城市概况
天水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 间,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 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
窘锅子
窘锅子在发酵好的面团中加入鸡蛋、蜂蜜,揉 制成大馒头状,用刀在顶端划米字,入烤炉烤 制即成。特点:表面金黄、外脆里嫩,香脆可 口。
天水老三片
清炖、里脊、杂烩者也。地道的天水人对这些 菜再熟悉不过了。做为一名厨师,一刀一勺都 是一个故事,一烹一炸就是一段人生,三尺的 灶台,就是他们心中的圣地。无论是鲜美的清 炖汤,还是筋道有嚼头的里脊,或是弹性十足 的夹板肉和肉丸,是否用心烹调,一品即知。
3、旅游景点
伏羲庙
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 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前后历经 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是中国国 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庙。伏羲庙临街而建, 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 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 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
天水市城区供水水源调查研究报告

质严 重下 降 。
水 城市 经济 将迈 入更 快速 的发 展 阶段 ,市 区人 口将
进一 步增 加 ,伴 随而来 的城 区用 水供 需矛 盾将 更加 突 出 。为 了科 学合 理 的开发 利用 有 限的水 资源 ,更
积 2 2 m 0 6 国内生产总值 1 3 5 元 ,其 中 6 h ,2 0 年 6. 亿 二产 、三产增加值 分别为 2 . 亿元 、7 . 亿元 。 89 26
1 2 水 资源 概况 .
积慕滩 水 源地设 计 供 水 能 力 5万 1. d " / ,麦 积 峡 口 1 3 。
1 城 市 及 水 资 源 概 况
1 1 城 市 概 况 .
水 为 主 ,且 均 以傍 河抽 取浅 层第 四 系潜水 的形 式开
采 ,其 中城 市公用 自来 水 系统为 城市 供水 主体 。
2 1 2 城 区现 状 供 水 量 ..
天水 市是甘 肃 省 的第二 大城 市 ,市 区 由秦 州 区 和麦 积区组 成 ,是 陇东南 以旅游 、商 贸 和加 工工 业 为主的 中心城 市 ,地 处黄 河 流域 渭 河水 系 ,城 市规 划 总面 积 7 . k ,城 市 建 成 面积 4 k ,城 市 人 3 8 m 6 m。 口 5 . 3 人 ,城 市道 路 总 长 3 2 m,园林 绿 化 面 14 万 1k
市 发展 的依 托 ,在一 定 程度上 决定 着城 市 的功能 定
地 下水净 储量 0 4亿 m。 . 。全 市人均 水 资源 8 6 , 9 m。
低 于 国际公认 的人 均最 低需 求 1 0 m3的标准 ,属 00 严重 缺水 地 区 。天水 市水 资源 具有 以下 特点 :一是 降水 时空 分布 不均 ;二是 地表 水年 季变 化大 ;三是 地下 水含 水层 厚度 小 ,补 给 能力差 ;四是 河水 含 沙 量大 ,不 利于水 资 源的开 发利 用 ;五是地 表水 污染 严重 ,渭 河及其 主要 支流藉 河 、葫芦 河 、牛头 河水
天水市城市供水分析

一、引言《天水城市供水水源战略研究报告》是市列重点软科学计划项目“天水城市供水水源战略研究”的科研成果,《研究报告》由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评价、城区供水水源状况及存在问题、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城区供水水源战略研究、城区供水水源地方案研究、结论与建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保护、城区供水水源规划图等部分构成,共约20万字。
该项目由天水市水资源管理处课题组承担并完成,课题主要负责人刘建平(市水资源管理处主任、高级工程师)、白石林(市水资源管理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该课题2010年10月29日通过由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天水水资源实际现状,提出的供水水源比较方案、水源建设优化方案和解决天水城市中长期城区供水的战略思路依据充分,结论可靠,措施建议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决策性,为科学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保障城区供水,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对进一步加快天水城市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为《天水城市供水水源战略研究报告》的摘要精编,提供相关部门决策参阅。
二、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天水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是甘肃省重要的制造业、物流业及旅游产业发展重点中心城市,是陇东南经济、教育、文化和科技中心城市,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陇上小江南”之称。
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和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几个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同时涉及天水,将天水推入了新的历史发展进程,天水必须依靠自身的优势全力实施“1135”区域发展战略,建设“一圣地”即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一枢纽”即区域综合运输交通枢纽,“三基地”即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示范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航天育种示范基地,打造“五品牌”即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努力把天水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西端的重要增长极。
天水的资料

有图在我的文档里天水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城区附近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1.5℃。
最热天气是7月份,最高温度为33.4℃;最冷天气是1月份。
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游季节。
天水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城区附近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1.5℃。
最热天气是7月份,最高温度为3 3.4℃;最冷天气是1月份。
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游季节。
天水平均气温(摄氏)一览表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平均温度-0.6 0.2 6.3 11.7 17.7 21.1 23.3 21.7 16.3 11.3 3.9 -1.8 年平均降水量574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中东部山区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
年均日照2100小时,渭北略高于关山山区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两季分别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升温快,秋多连阴雨。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祖国内地华中、华东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欧亚大陆桥上的欧洲各国,南邻祖国大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北上翻越六盘山便可进入宁夏。
天水正好在祖国的几何中心,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
天水市居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中间。
天水市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
现辖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城、北道两区,总人口328万人。
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
2007年11月10日下午,天水市麦积区与山东威龙集团公司就三阳川6万亩鲜食葡萄出口基地及配套加工项目进行签约。
天水介绍-天水简介PPT(经典版)

3、旅游景点
胡氏古民居建筑
明代秦州举人、山西按察副使、雁门兵备道胡 来缙的私宅,创建于明嘉靖年间,胡氏民居虽 为四合院,却不同于北京四合院。现存建筑八 座、垂花门一座、影壁三座,主体建筑正厅和 房院为明代原建,其余为清代重修,是天水市 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民居。
4
美食文化
甜醅
亦称酒醅,味香甜,酒味甘醇,有健胃消化、 提神益智之功效。甘谷甜醅品种有二:一为小 麦所做,一为莜麦所做。做法是将优质白小麦 或莜麦潮水,在碾盘或石臼中碾去或舂去麸皮, 簸淘干净,煮熟后晾凉,按一定比例将酒曲拌 入麦醅之中,拌匀后装进缸或麦草囤中,上盖 棉被,置热炕发酵,一般36小时后可食用。
天水的鸡丝馄饨
一是颜色亮、二是香味浓、三是做工细、四是 营养好。是当地的特色小吃之一。天水的鸡丝 馄饨堪称“中国一绝”,走出天水很难品尝到。 天水鸡丝馄饨的酸、辣、香、咸四味中,少了 一种苦味,充满了香味,返映出天水人对天水 人生的思考与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天水杂烩
属于把鸡蛋清和蛋黄搅匀,摊成薄饼。取鲜五 花肉剁碎,放入盐、粉面、花椒后拌匀,加在 两层薄蛋饼中间压平,上笼蒸熟,切成条形, 便做成夹板肉。以夹板肉为主,配以响皮条、 丸子,浇上鸡汤,撒上葱花、香菜、木耳等, 盛入汤盆,量足汤多,荤素搭配,边喝边吃, 不油不腻,味道鲜美。
天水城市介绍
素有“羲皇故里”之称
姓名:
日期:
目录/contents
1 历史渊源 2 城市概况 3 旅游景点 4 美食文化
1
历史渊源
1、历史渊源
天水曾名上邽、成纪、秦 州,据传是伏羲和女娲诞 生地; 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 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称。
天水
天水历史悠久,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发祥地,有 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 前688年秦国在此设立了邽县和冀县,是中国历史 上建城设县最早的地方。 境内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69处,其中 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水水文简介发表时间:[2010-11-0314:49]【/swjcms/html/11/81/2010-11-3/36722.html】天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成立于1964年(沿革:64年~68年为甘谷水文中心站,72年迁入天水市更名为天水水文中心站,89年11月更名为天水水文水资源勘测队,92年更名为天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96年10月更名为天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地处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专业水文水资源勘测及研究河流水文基本规律的机构,并承担防汛和水环境监测任务。
下设办公室、技术科和财务科三个部门。
现有二类站三个(北道站、武山站、秦安站),三类站三个(甘谷站、天水站、社棠站)。
所辖测区位于渭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26717km2,下辖国家基本水文站6处,雨量站70处,蒸发站2处。
分布在甘肃省4地市、16个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4°01′~106°25′,北纬34°11′~36°12′,所属各站均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行政区内,区内渭河主要支流有榜沙河、葫芦河、散渡河、藉河、牛头河、秦祁河等。
担负测区各种水文信息采集,承担向中央防总、黄河防总以及各级防汛部门提供水情报汛任务。
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项目有水位、冰情、流量、含沙量、降水量、蒸发量、输沙率测验计算和水文调查、水资源评价监测、水文分析计算、水情予报、测绘等。
天水测区是黄河中游水沙主要来源区之一,气候特点为春旱少雨,夏秋季多东南风,雨量相对多而集中,冬季多西北风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513mm,年平均气温5~11°,流域内大部分为黄土覆盖,植被较差,降水、洪水多发生在5~9月,洪水具有暴涨暴落特点,测验段面一般冲淤多变,水位~流量关系较散乱,一般无单一水位~流量关系。
水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径流量约占全年水量70%左右,枯水期水量较小。
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洪峰过程,往往几场洪水输沙量占年输沙量90%以上,枯季输沙量很小,约占年输沙量5%左右,含沙量横向分布均匀,表现在单~断沙关系曲线上为45°直线,用单沙可直接代替断沙。
北道水文站简介北道水文站办公和测验设施一体化站房北道水文站测验断面北道水文站1990年由原南河川站下迁24公里新设,(原南河川站1944年设站)。
集水面积24871km2,距河口距离564km。
断面以上原南河川站断面控制集水面积23385km2,占本站控制面积94%,天水站控制面积1019km2,占本站控制面积4.1%,原南河川站~北道站区间控制面积467km2,占本站控制面积1.9%。
流域概况: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境内,干流全长818公里,干支流遍及甘、宁、陕三省,流域面积13.4万km2,是黄河最大的支流。
渭河北道断面以上干流全长254km,由西向东流动,沿途接纳有50多条大小支流,流域面积24871km2,主要水系北岸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南岸有漳河、榜沙河、藉河等河流。
水文特征:最高水位:1081.40m(92.8.12)最大流量:2030m3/s (1992.8.12)(南河川站最大流量4920m3/s1966.7.22)最大单沙757kg/m3(1992.8.12)水位、流量全年施测含沙量:4—10月施测。
武山水文站简介武山水文站站房武山水文站测验断面武山站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城北,于1974年7月1日由原车家川水文站下迁15km至此,观测至今已持续30余年。
流域面积8080km2,距河口693km。
流域概况:流域形状近似扇形,流域内渭河走向为西北~东南向,主要支流有南岸的漳河、榜沙河,北岸的咸河、秦祁河,南岸植被较好,水量大,含沙量小,北岸为黄土丘陵区,植被差,水量小,含沙量大,颗粒粗,为本流域主要产沙区。
流域内主要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年内降水极不均匀,暴雨多发生在夏秋两季,优以七、八月为最多。
流域内河底坡降大,由降水形成的洪水多呈现陡涨陡落型,浪大流急。
水文特征:最高水位:10.96m(1978.7.12)最大流量:2480m3/s (1978.7.12)(车家川站最大流量3780m3/s1973.8.26)最大单沙894 kg/m3(2000.6.4)实测最大流速:7.89m/s(1977.7.28)。
水位:4—10月观测流量:11—3月定期测流,其余时间控制洪峰过程。
含沙量:4—10月观测蒸发:全年观测。
秦安水文站简介秦安水文站站房秦安水文站测验断面秦安水文站是葫芦河下游控制站,1955年8月设站,坐落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十里铺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0″,北纬34°54″,距河口37㎞,控制流域面积9805㎞2。
断面附近河床由沙卵石组成,矩形河道,河段基本顺直,收缩系数接近1.00,两岸均无河堤,主河槽宽约80m左右,两岸滩地为倾向河道的缓坡,滩地边坡稳定,边缘高2~4m,滩地内为肥沃的农田,主要种植苹果和桃及其它农作物。
流域概况:葫芦河流域纵跨甘肃、宁夏两省(区),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月亮山,至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石佛乡汇入渭河。
葫芦河约五分之四的流域面积在甘肃省境内,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5°06″~106°13″、北纬34°40″~35°00″之间,河流基本为南北走向,左右岸流域大致对称,流域东、北均为六盘山山脉,南为秦岭山脉,西部为黄土高原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流域绝大部分为黄土丘陵区,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沟壑纵横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是渭河上游重要的产沙区。
水文特征:最高水位:98.65m(1973.4.28)最大流量:3560m3/s (1973.4.28)历史调查洪水3800m3/s(1954年)。
最大单沙:1210kg/m3(1970.6.5)多年平均径流量:3.89亿m3实测最大流速:7.69m/s(1966.7.22)。
水位:4—10月观测流量:11—3月定期测流,其余时间控制过程含沙量:4—10月观测。
甘谷水文站简介甘谷水文站站房甘谷水文站测验断面甘谷站于1958年8月15日设立,属国家基本站网三类站,是散渡河的把口站,位于甘肃省甘谷县新兴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5°20′北纬34°46′,距流源距离89km,至河口距离1km,集水面积2484km2。
基本断面曾于1959年1月下迁5km至现铁路桥上游160m 处,1966年7月1日又下迁60m观测至今。
流域概况:散渡河是渭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华家岭牛营大山南麓,由北向南流,通渭县以上叫牛谷河。
河源地势海拔2510m,河道平均比降5.97‰,集水面积2485km2,于甘肃省甘谷县新兴镇大王庄汇入渭河。
流域内几乎全为黄土覆盖,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多年侵蚀模数为8560t/km2,为渭河上游各支流之最。
中下游两岸毛沟发达,分叉率高。
地下水贫乏,矿化度高,碱度大,部分地段河水不能饮用和灌溉。
河床由黏土组成。
水文特征:最高水位:1271.19m(1966.7.22)最大流量:1390m3/s (1966.7.22)历史调查最大流量:5470m3/s(1933年)最大单沙:1090kg/m3(1980.7.24)多年平均径流量:2.22亿m3实测最大流速:7.59m/s(1980.7.24)。
水位:2—10月观测流量:11—1月定期测流,其余时间控制过程含沙量:4—10月观测。
天水水文站简介天水水文站站房天水水文站测验断面天水水文站设于1958年7月,控制集水面积1019km2,距河源距离63km,距河口距离18km,至河源平均比降12.5‰,坐标为东经105°41’,北纬34°35’。
断面上游无水文测站,距下游渭河北道水文站21km,测验河段上下游河道较顺直,无弯道、浅滩、石滩,基本水尺断面是设在华双公路藉河大桥上游桥沿上流域概况:藉河属渭河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谷县龙台山,自西向东经过天水市区,至麦积区二十里铺乡汇入渭河,总流域面积1267.73km2。
藉河上游为土石山区,河谷下切“V”型,由于久经风化,基石裸露,地表多碎石,藉河中游属中低山,主要为黄土及第三系粘土组成,藉河中西部和南部红土覆盖近70﹪,河谷两侧剥蚀强烈,冲淤严重。
水文特征:最高水位:1180.04m(1959.10.10)多年平均径流量:0.871亿m3水位:4—10月观测最大流量:3260m3/s(1959.10.10)历史调查洪水:3600m3/s最大单沙:1050kg/m3(1977.5.27)实测最大流速:13.16m/s(1959.10.10)流量:11—3月定期测流,其余时间控制过程含沙量:4—10月观测。
社棠水文站简介社棠水文站站房社棠水文站测验断面社棠水文站原为1958年设立的石岭寺水文站,1972年1月1日下迁5.7公里至现址,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地理坐标东经105。
58′北纬34。
33′,该站是渭河一级支流牛头河的把口站,属区域代表站,集水面积1846km2,距河源距离83km,距河口距离1.5km。
流域概况:牛头河发源于甘肃省清水县东南部林区的旺兴乡芦子滩,地处渭北黄土高原,上游无大型水工建筑,植被情况除流域上游东部较好外,其余大部分为裸露的山梁、沟壑。
该站测验河段顺直,河槽宽约125m,基上400m处有弯道,河床由沙卵石组成,洪水时冲淤变化较大。
右岸为粘土滩地,左岸为砌石护堤。
低水时水流较散乱,有分流、串沟现象,中、高水时水流顺直。
水位在5.70m时开始漫滩,在漫滩处有时会出现斜流或死水,水面宽最大可达314m。
基本断面下游260m(新)和280m(旧)处各有一座铁路大桥,铁路桥下约60m为公路桥。
在旧铁路桥和公路桥之间的河床为混凝土护底,低水时形成跌水,桥梁在高水时对水流起控制作用。
水文特征:最高水位:6.57m(1978.7.12)最大流量:1430m3/s (1978.7.12)历史调查洪水:1950m3/s(1933.9.8)最大单沙:707kg/m3(1984.8.3)实测最大流速:5.23m/s多年平均径流量:1.48亿m3。
水位:4—10月观测流量11—3月定期测流,其余时间控制过程,含沙量:4—10月观测蒸发:全年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