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的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

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在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中,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的概念、特点以及在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一、理论框架的概念与特点理论框架是指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结构。
理论框架可以由一系列的概念、理论和观点组成,用于解释现象、阐明关系和提出假设。
理论框架的选择需要考虑到研究问题的本质,且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适用性:理论框架应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能够提供解释和理解现象的工具。
2.整体性:理论框架应能够将研究问题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整体性的概括,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3.可验证性:理论框架提出的假设和理论应当是可以被实证研究验证的,能够支撑或推翻研究的主张。
4.广泛接受度:理论框架应当具备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和应用的特点,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二、研究模型的概念与作用研究模型是研究者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研究某一特定问题而构建的抽象化、形象化的表达方式。
研究模型的构建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特性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具体反映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果关系、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期效果等。
研究模型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验证:研究模型可以通过对变量关系的表达,验证研究者所采用的理论框架是否能够解释所研究的现象。
2.实证检验:研究模型可以通过对实证数据进行检验,验证研究者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从而提供科学依据。
3.理论拓展:研究模型可以通过增加或调整模型中的变量和关系,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理论框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三、文献综述中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的应用在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中,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通常被用于探讨研究问题的背景、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选择。
具体应用包括:1.问题归因与解释: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中采用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研究问题的成因和机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
办公楼文献综述

多层框架结构综合办公楼综述多高层框架结构可为建筑提供灵活布置的室内空间,适合多层工业厂房以及民用建筑中的多高层办公楼、旅馆、医院和商店。
从安全、适用、经济综合比较,钢筋混凝土结构不论是目前还是今后它将仍是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
框架结构体系是以由梁、柱组成的框架作为竖向承重和抗水平作用的结构体系[1]。
1国内外现代办公楼的发展与趋势1.1现代办公楼的设计趋向国外办公楼的发展趋势:(1)向高层发展;(2)向综合性发展;(3)向灵活性发展;(4)向智能性发展。
1.2国内办公楼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日趋紧张。
城市中的办公楼建筑也有不断向高空发展的趋势,钢筋混凝土体系的发展为高层办公楼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面布局条件。
其中大开间的布置方式,即采用较大柱网,少设分割墙,内部办公区域可自由分割[2]。
这种形式成为近年来国内中高层办公楼建筑的主要布局模式。
这种布局不但增大了使用面积,而且缩短了交通面积,同时有利于结构的计算[1]。
2建筑设计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基地环境、使用功能、材料设备、建筑经济及艺术等问题,着重解决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部的艺术效果,细部的构造方案等,创作出既符合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生活和生产环境[3]。
建筑设计要以使用功能,自然条件,设计标准、规范、规程,建筑模数等为依据,制定出满足建筑要求的设计方案[4]。
3结构设计设计之初先要收集如下资料,并作详细研究:(1)工程名称;(2)建设地点;(3)工程概况;(4)基本风压;(5)地面粗糙类型;(6)雨雪条件;(7)抗震设防;(8)工程地质条件;(9)设计使用年限和环境类别;(10)材料选用情况[5]。
3.1结构选型及结构平面布置方案1、结构体系选型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结构体系。
2、楼面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肋梁楼盖方案[6],框架主梁沿横向布置,横向框架为主要承重骨架。
报告中的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构建的深入剖析与优化技巧

报告中的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构建的深入剖析与优化技巧一、引言在撰写学术报告时,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构建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文献综述作为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知识。
而理论框架构建则是研究的基础,需要清晰、准确地描述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研究方法。
本文从六个方面对报告中的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构建进行深入剖析与优化技巧的探讨。
二、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及技巧1. 确定研究范围与目标在编写文献综述时,首先要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
研究范围的确定有助于筛选和梳理适用的文献,避免过多或过少收集文献。
研究目标则有助于思考文献综述的结构和重点。
2. 收集与筛选文献收集文献可以通过数据库检索、查阅引用文献、参考专家推荐等多种途径。
而在筛选文献时,可以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制定筛选标准,例如年代范围、研究方法等,确保所选文献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3. 分类整理文献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可以按照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方面进行分类。
分类整理有助于梳理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演变,为进一步构建理论框架提供基础。
4. 基于文献进行总结与分析在文献综述中,不仅要简单罗列已有研究成果,还要进行总结与分析。
例如,可以从研究结果、研究方法、研究局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述,以便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中充分利用和吸收先前研究的经验和成果。
5. 保持科学态度与客观性在文献综述中,要保持科学的态度和客观的立场。
不应将自己的观点或研究结论强行引入文献综述中,而应尽可能客观地介绍已有研究的不同观点和结论。
三、理论框架构建的重要性及技巧1. 现有理论的借鉴与整合构建理论框架时,可以借鉴已有的理论和模型。
通过分析和整合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寻找到适用于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避免从零开始构建。
2. 确定研究问题与假设理论框架的构建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和假设。
研究问题是指研究的核心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而假设则是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或预期结果。
明确问题和假设有助于模型的构建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文献综述写法及结构

文献综述写法及结构、常用句型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1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标题格式:a) Effect of(因素) on(观测项目) in(研究对象)Progress b)(观测对象)in(研究对象) Progressc)无固定格式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标题格式d)Methods for … Progress2 摘要常用句型: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3 关键词4 前言4.1 内容: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是…的重要研究内容;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深度上)… ;(广度上)… ;(有争论的问题)… ;祖国强大,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主题句陈述理论1 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 研究支持2 略主题句研究支持1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 略例外情况研究意义主题句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 略主题句5.2 纵横结合式写法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
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
5.3 相关研究不必全部列举,每一个主题举2-5个有代表意义的研究。
5.3 常用句式:了解…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对认识…有重要的意义;…的特征可用…来描述,其中常用的有… ;由于…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研究者通过…来描述各因素对…的影响;影响…的因素很多,下面就…进行论述;…不仅取决于…,而且受到…的制约;…与…有关;…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研究表明… ;产生…的原因有… ;6 结语: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文献综述的写法摘要阐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与作用,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如何撰写好文献综述的概念、框架以及步骤。
框架结构文献综述

框架结构文献综述一框架结构的意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四种承重构件组成的。
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形成空间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时,框架梁应纵横向布置,形成双向抗侧力构件,使之具有较强的空间整体性,以承受任意方向的侧向力。
框架结构具有建筑平面布置灵活、造型活泼等优点,可以形成较大的使用空间,易于满足多功能的使用要求。
在结构受力性能方面,框架结构属于柔性结构,自振周期较长,地震反应较小,经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
其缺点就是整体侧向刚度较小,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侧向变形较大,容易使填充墙产生裂缝,并引起建筑装修、玻璃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破坏。
不仅地震中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而且震后的修复工作和费用也很大。
同时当建筑层数较多或荷载较大时,要求框架柱截面尺寸较大,既减少了建筑使用面积,又会给室内办公用品或家具的布置带来不便,因此这种结构一般用于非地震区或层数较少的低烈度高层建筑。
另外框架结构的承载力较低,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这时,现浇楼面也作为梁共同工作的构件,装配整体式楼面的作用则不考虑,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
二框架结构的优缺点框架结构体系是由横梁与柱子连接而成。
梁柱连接处(称为节点)一般为刚性连接,有时为便于施工和其他构造要求,也可以将部分节点做成铰接或者半铰接。
柱支座一般为固定支座,必要时也可以设计成铰支座。
框架结构可以分为现浇整体式,装配式,现浇装配式。
框架结构的布置灵活,容易满足建筑功能和生工艺的多种要求。
同时,经过合理设计,框架结构可以具有较好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但是,框架结构承受水平力(如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的能力较小。
当层数较多或水平力较大时,水平位移较大,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往往由于变形过大而引起非结构构件(如填充墙)的破坏。
报告中的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构建

报告中的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构建一、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及基本步骤在报告撰写过程中,文献综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问题和理论发展动态,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确定研究领域: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研究的领域和主题,从而可以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和整理。
2. 收集文献:接下来,我们需要利用各种文献检索工具,如学术数据库和图书馆资源,收集与我们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
3. 筛选文献:在收集到大量的文献后,我们需要进行筛选,选择与我们研究主题相关性高、质量较好的文献进行综述。
4. 阅读和理解文献:在筛选出的文献中,我们需要仔细阅读、理解和总结每篇文献的内容和观点,分析其与我们研究主题的关联。
5. 撰写文献综述:最后,我们需要将收集、筛选、阅读和理解的文献进行综述撰写,详细介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问题和理论发展动态。
二、理论框架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在报告中,理论框架的构建是为了提供一个结构化且系统化的理论基础,以支持我们研究的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
理论框架的构建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确定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从而可以为构建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指导方向。
2. 文献综述:在构建理论框架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文献综述,了解该领域已有的理论框架和相关概念。
3. 确定理论构成要素: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理论框架的构成要素,即该领域内的重要概念、变量和关系。
4. 确定理论之间的关系:在确定构成要素之后,我们需要考虑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5. 绘制理论框架图:最后,我们可以利用图表的方式,将理论构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绘制,以形成一个清晰、系统的理论框架。
理论框架的应用可以在报告的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阶段发挥作用。
在研究设计阶段,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研究的变量和测量方法;在数据收集阶段,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适当的数据来源和采集方法;在数据分析阶段,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和解读研究结果。
中学教学楼采用框架结构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建筑首先要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
其次要正确选用建筑材料,根据建筑空间组合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结构、施工方案,使房屋坚固耐久、建造方便。
再者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建造房屋是一个复杂的物质生产过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在房屋的设计和建造中,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做到节省劳动力,节省建筑材料和资金。
1 建筑设计说明此次设计的中学教学楼采用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一种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相连接成承重体系的房屋建筑结构。
框架结构由梁柱构成,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小,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这时,现浇楼面也作为梁共同工作的,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框架结构的特点是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
1.1 平面设计建筑平面是表示建筑物在水平方向房屋各部分的组合关系。
由于建筑平面通常较为集中反映建筑功能方面的问题,一些剖面关系比较简单的民用建筑,它们的平面布置基本上能够反映空间组合的主要内容,因此,首先从建筑平面设计入手。
在平面设计中,我始终从建筑整体空间组合的效果来考虑,紧密联系建筑剖面和立面,分析剖面、立面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不断调整修改平面,反复深入。
图1 底层平面图1.1.1 使用部分平面设计建筑平面中各个使用房间和辅助房间,是建筑平面组合的基本单元。
本设计在使用平面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以下几点:注意了房间的面积、形状和尺寸满足室内使用活动和设备合理布置的要求;门窗的大小和位置考虑了房间的出入方便,疏散安全,采风通风良好;房间的构成注意使结构布置合理,施工方便,也要有利于房间之间的组合,所用材料应符合相应的建筑标准。
对于辅助房间的平面设计,通常根据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和使用人数的多少,先确定所需设备的个数,根据计算所得的设备数量,考虑在整幢建筑中辅助房间的分布情况,最后在建筑平面组合中,根据整幢房屋的使用要求适当调整并确定这些辅助房间的面积、平面形式和尺寸。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文献综述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文献综述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现代建筑结构中应用广泛的一种结构体系,它由钢筋混凝土柱、梁和节点组成。
本文将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历史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起源于20世纪初期,当时人们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世界各地的高层建筑和桥梁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构件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柱、梁和节点组成。
柱和梁是框架结构中最重要的构件,它们承受着楼层和屋顶的重量,并将这些重量向地面传递。
节点是连接柱和梁的关键部位,它们需要同时承受拉力、剪力和弯矩。
设计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地震力、风力、荷载等。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形式,以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应用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高层建筑、桥梁和其他大型结构中得到广泛运用。
这种结构体系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抗震性能好、重量轻、施工方便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将继续在建筑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其历史、构件、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体系,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框架结构是由梁和柱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
主梁、柱和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联系梁连接起来而形成框架体系。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目前多层和高层建筑逐渐增多。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充分利用其使用空间,满足了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不同要求。
因此,框架结构房屋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框架结构、混凝土、应力、抗震、框架梁一、引言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刚接而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结构共同承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四种承重构件组成的。
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形成空间结构体系。
该结构形式,可形成较大的内部空间,能灵活的布置建筑平面,并具有传力明确、延性、抗震性和整体性好的优点,因此,无论是在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中,框架结构都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
二、主题部分1.框架结构的概念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钢筋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
框架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一般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空心砖或多孔砖、浮石、蛭石、陶粒等轻质板材砌筑或装配而成。
框架结构又称构架式结构。
房屋的框架按跨数分有单跨、多跨;按层数分有单层、多层;按立面构成分为对称、不对称;按所用材料分为钢框架、混凝土框架、胶合木结构框架或钢与钢筋混凝土混合框架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混凝土框架(现浇整体式、装配式、装配整体式,也可根据需要施加预应力,主要是对梁或板)、钢框架。
装配式、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工程质量较好。
2.框架结构的优缺点(1)框架结构的主要优点: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有利于抗震,节省材料;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设计处理好也能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浇注成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
(2)框架结构的缺点为:框架节点应力集中显著;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小,属柔性结构框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所产生水平位移较大,易造成严重的非结构性破性;钢材和水泥用量较大,构件的总数量多,吊装次数多,接头工作量大,工序多,浪费人力,施工受季节、环境影响较大;不适宜建造高层建筑,框架是由梁柱构成的杆系结构,其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特别是水平方向的(即使可以考虑现浇楼面与梁共同工作以提高楼面水平刚度,但也是有限的),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其总体水平位移上大下小,但相对与各楼层而言,层间变形上小下大,设计时如何提高框架的抗侧刚度及控制好结构侧移为重要因素,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当高度大、层数相当多时,结构底部各层不但柱的轴力很大,而且梁和柱由水平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整体的侧移亦显著增加,从而导致截面尺寸和配筋增大,对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就可能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合理使用,在材料消耗和造价方面,也趋于不合理,故一般适用于建造不超过15层的房屋。
3. 框架结构的应用框架结构可设计成静定的三铰框架或超静定的双铰框架与无铰框架。
混凝土框架结构广泛用于住宅、学校、办公楼,也有根据需要对混凝土梁或板施加预应力,以适用于较大的跨度;框架钢结构常用于大跨度的公共建筑、多层工业厂房和一些特殊用途的建筑物中,如剧场、商场、体育馆、火车站、展览厅、造船厂、飞机库、停车场、轻工业车间等。
4.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确定,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一级至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在中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5.框架结构的前景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目前多层和高层建筑逐渐增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其主要形式,虽说它的钢筋及水泥用量都比较大,造价也比混合结构高,但它具有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和围护的作用,房间布置比较灵活,门窗开置的大小、形状都较为自由的特点。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充分利用其使用空间,满足了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不同要求。
因此,框架结构房屋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青睐。
框架结构是由梁和柱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
主梁、柱和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联系梁连接起来而形成框架体系。
框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建筑的内外墙处理十分灵活,应用范围很广。
这种结构形式虽然出现较早,但直到钢和钢筋混凝土出现后才得以迅速发展。
根据框架布置方向的不同,框架体系可分为横向布置、纵向布置及纵横双向布置三种。
横向布置是主梁沿建筑的横向布置,楼板和连系梁沿纵向布置,具有结构横向刚度好的优点,实际采用较多。
纵向布置同横向布置相反,横向刚度较差,应用较少。
纵横双向布置是建筑的纵横向都布置承重框架,建筑的整体刚度好,是地震设防区采用的主要方案之一。
6.框架结构在实际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1)加强短柱的构造措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顶棚可能要吊顶或其它装修,甲方为了节约开支,往往要求柱间填充墙不到顶或者是在墙上任意开门窗洞口,这样往往会造成短柱。
由于短柱刚度大,吸收地震作用使其受剪,当混凝土抗剪强度不足时,则产生交叉裂缝及脆性错断,从而引起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
所以在设计中应采取如下措施:尽量减弱短柱的楼层约束,如降低相连梁的高度、梁与柱采用铰接等;增加箍筋的配置,在短柱范围内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l00mm,柱的纵向钢筋间距≤150mm;采用良好的箍筋类型,如螺旋箍筋、复合螺旋箍筋、双螺旋箍筋等。
(2)由于建筑的需要,有时需要框架梁外挑, 且梁下设置钢筋混凝土柱。
在柱的内力和配筋计算中,有些设计人员对其受念不清,误认为此柱为构造柱,并且其配筋为构造配筋,悬臂梁也未按计算配筋,这样有可能导致水平荷载作用下承载力足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实际上在结构的整体计算中,此柱为偏心受压构件,柱与梁端交接处类似于框架梁、柱节点,应考虑悬臂梁梁端的协调变形。
所以对于此柱应作为竖向构件参与结构的整体分析,并且柱与梁端交接处应按框架梁、柱的节点处理。
(3)在设计框架结构和裙房时,高低跨之间不要采用主楼设牛腿、低层屋面或楼梯梁搁在牛腿上的做法,也不要用牛腿拖梁的方式作为防震缝。
因为在地震时各单元之间,尤其是高低层之的震动情况不同,连接处很容易压碎、拉断。
因此,凡要设缝,就要分得彻底,凡不设缝,就要连固,绝不能似分非分,似连非连,否则很容易在地震中破坏。
(4)填充墙拉筋和预埋件等不应与框架梁、柱的纵向钢筋焊接,宜采用在柱内预留预埋件,待砌筑填充墙时再将拉结筋与之焊接的施工方法。
三、总结:以上主要阐述了多层框架结构在设计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当然实际工程可能会遇到更多问题,需要结合知识和经验,灵活变通运用。
在设计多层框架结构时,应首先判断结构方案的可行性,对可能碰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对所有计算结果认真分析、判断,准确无误后方可应用于实际工程。
只有熟练掌握规范,并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才能使框架结构设计更加合理,配筋适宜,满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要求。
然而,工程实践经验常先行于理论,工程事故常显示出未能预见的新因素,触发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至今不少工程问题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实践经验。
[1]Deutsche Norm,DIN1045-1.Tragwerk ausBetonStahlbeton and Spannbeton,TeilBemessungand Konstruktion,2001.[2]Yoshitaka Takahashi,NobuyukiShimizu,KoheiSuzuki.Study on the Stuctrure Modeling of the Beam Element Formulated Absolute Nodal Coordinate Approach[J],BuildSimul,2005,(1):283.[3]颜德姮,程文瀼.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王可峰.高层结构体系的选择.山西建筑[J] , 2009 , (15) : 53-54 .[5]李健豪.浅谈某高层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建材与装饰[J] , 2007, (11) : 5-6 .[6]林同炎.斯多台斯伯利. 结构概念和体系 [J]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7]颜德姮,程文瀼.混凝土结构(上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李四强,李杰等.建筑结构抗震[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朱慈勉,张伟平.结构力学(上下册)[M] .第 2版.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梁兴文,史庆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11]顾祥林.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12]顾祥林.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13] 任全宏,常建军.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房屋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陕西建筑, 2007 ,( 7): 7-10 .[14] 杨旭,李宏伟等.用新规范设计混凝土结构需注意的若干问题[J] .建筑结构,2003( 8):12-13 .[15]朱慈勉,吴宇清.计算结构力学[J]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16] 梁兴文,史庆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