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情怀念,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作品以真实、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以作者与母亲在地坛公园的往事为线索,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1.2.2 课文主题分析:本文以地坛为背景,通过讲述作者与母亲在地坛的种种往事,表达了对母爱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文章以象征手法为主线,地坛象征生命的源泉,母亲象征无私的爱,通过讲述地坛的变化,反映了人生的沧桑和母爱的永恒。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1.2 分析和欣赏作者对母爱的描绘和赞美。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2 深入剖析作者对母爱的思考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1.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背景、主题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1.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分享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学方法3.2.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2.2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剖析象征手法和主题。

3.2.3 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提问: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名师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2.感悟作者珍爱生命、自我救赎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学习《我与地坛》学生需要从中理解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地坛给我的生存启发。

高一的学生在认知上,对情感的理解、语言的运用和精确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体会生命的涵义。

教学重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教学过程:一.预习环节:1、识作者轮椅上的文坛硬汉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

北京人,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后因病转回北京,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2010年突发脑溢血逝世。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天的玫瑰》《合欢树》等。

其中《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对强者而言,磨难也能成为礼物)2、知背景作者在那金子般的21岁时忽然失去了双腿,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

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实际上,他比所有拥有双腿的人,都要更加健全,也更加崇高。

)3、补充材料①地坛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

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

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

《我与地坛》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文章主旨。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母爱的珍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文章主旨。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情怀念。

2. 学会鉴赏散文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史铁生,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难点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我与地坛》,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和文章主旨的理解。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选取一篇散文作品进行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情感教学:以情感人,以情促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史铁生照片及地坛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三、指导自读: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四、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

7《我与地坛》教案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散文的相关知识,初步基本掌握了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所以针对这篇自读课文,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浓郁情感。

《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

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地坛风景以及我在地坛里的思考。

第二部分写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以及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这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亲情,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解读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体验亲情”。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教学重难点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课前准备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散文,掌握了一定的散文知识,但本文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要在课前预习中反复诵读,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我与地坛》一、导入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

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

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明景悟情,生命突围---基于《我与地坛》的群文教学设计壹·教材分析《我与地坛》选自统编教材必修上册散文单元,是一篇设计空间很大的文本。

可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组元,探究自然景物描写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可与《赤壁赋》组元,探究景物描写中的主客对答,分析苏轼和史铁生的精神突围;也可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组元,分析史铁生和海伦·凯勒在情感变化、外界环境的帮助、对生命意蕴的探寻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学习对待生命的态度。

笔者很喜欢史铁生的文章,常为其优美的文笔、深沉的哲思、豁达的襟怀动容。

零零散散读了他的不少散文,读后体验是他的文章真诚亲切,很吸引人,能给人以强烈共鸣,是不需要太强的意志力就能读下去、而且越读越喜欢的作家,他对生命深邃的思考能给不同阶段的读者以启迪。

笔者认为,《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我的梦想》《命若琴弦》(节选)三篇文本都讲述了史铁生的突围。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通过3次景物描写,从对自然的认知上升到对自我的认知,体现对自我困境的突围。

第一次景物描写用词黯淡衰颓,“剥蚀”、“淡褪”、“坍圮”、“散落”、“仓幽”等展现了破败荒芜、冷落沉寂的古园,正如“失魂落魄”、“找不到去路”的对生活的绝望的“我”。

第二次景物描写开始关注渺小的生命,“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珠”等展现了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隐含着勃勃生机,象征着“去呆坐,去默想,去窥看自己的心魂”的在绝望中挣扎、求索的“我”。

第三次景物描写用词平和且富有哲理,“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随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象征“我”虽被命运捉弄双腿瘫痪,却从宏大的时空背景中看到了人生的美好和丰富:每个生命主体都有其自身的价值。

外在的形体可以被外力任意的雕饰,但内在的生命意蕴和情感是主体可以控制和把握的。

虽为“落日”,却可金光灿烂;虽为“雨燕”,却能自由高歌;虽为“落叶”,却能为秋天带来一点灵动。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教材分析】《我与地坛》(节选)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5课,本单元的课文体裁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既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情怀。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课文节选部分讲述的是作者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

【学情分析】作为一篇“生命体验”的散文,其主旨深度值得师生共同探讨。

通过前面的学习,高一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但是,每篇散文每位作者都有其特别的书写特点,还需要教师正确指导,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语言特色和深刻内涵。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学会反省和思考和自身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如何正确树立生命价值观?树立怎样的生命价值观?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等。

教学目标:1. 赏析景物描写段落,体会作者眼中地坛。

2. 理解披情入文写法,把握情景交融特点。

3. 知人论世,体悟从自然中参悟汲取力量。

人应如何对待死亡?人又该怎样活着?是每个人在生活之中都难免去想又很难有答案的问题,也是历来文学家在其作品中忍不住想去探讨和表达的话题。

作家史铁生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年仅21岁的他从此在轮椅.上度过了一生。

瘫痪后他曾在附近的工厂做过七年的临时工,后在好友柳青的鼓励下转向写作。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这是作家史铁生的人生。

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二两个部分。

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

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

《我与地坛》教案 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 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文章主题。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文章主题。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体会作者对亲情的感悟。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题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欣赏:(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手法,如细腻的描绘、真挚的情感等。

5. 写作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写一篇关于家乡或亲人的作文。

(2)挑选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课后作业2. 分析并欣赏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3. 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表达技巧,写一篇关于家乡或亲人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复述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内容提要:《我与地坛》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起点,在充分调研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散文阅读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实现与文本的充分对话,注重听读、朗读、分析鉴赏和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感受、体验、品味等启示性活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过程中感受史铁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从而激发对青春岁月的珍惜和对父母的感怀。

在此过程中发展理解、分析与评价等高阶思维,通过对感人至深的文段的阅读与鉴赏,提升学生的散文阅读鉴赏能力;通过谈启示、写感悟,促进其对核心价值的理解,将其内化,并外践于行。

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文选自2019部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略有改动。

史铁生的人生感悟是独特的,这和他承受这因残疾而导致的苦难有关,但他超越了自我,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包括对生死都有深邃的思考。

本文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体会其中的母爱,体味其发自内心深处执着而坦诚的深沉感悟,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疚。

2.学情分析:高三(5)班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好,但是在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多因升学压力或不满足于现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多对家长的劝说、告诫、啰嗦较为不满,多数觉得父母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理解不了且遥不可及的未来,让现在的每一天为了这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奋斗,不能理解父母,内生动力不足。

加之从小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抗压能力较弱,稍不顺心,就想放弃。

因此,学习本节课,体会史铁生艰难却不放弃的人生,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歉疚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爱生命,自强不息,理解和感恩父母。

3.整体教学思路:本课从感受作者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入手,引导学生品味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古园里感受到的地坛富有生气的活力和生命的律动进而悟出生命的哲理,学习作者逆境中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感受史铁生的母亲艰难而伟大一生的同时,通过对比其他几位作家笔下的母亲,谈母爱的共性,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和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细致品读作者隽永深沉、情感真挚的语言;2.朗读分析相关文段,体会景物描写对抒发情感的作用;3.通过比较,感受母爱的平凡和伟大,参悟生命意义,珍惜美好青春,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受字里行间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

四、教学过程导入:当代作家韩少功这样评价史铁生: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我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可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年纪轻轻一场大病就想过要自杀,又有谁能想到,他一所坍圮的园子里想通了生死这样沉重的哲学命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摇着轮椅,走近地坛,感悟生命的哲思。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学生情感和学习兴趣。

环节一:整体感知教师活动:板书课题及作者后出示PPT1:这篇课文是节选,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请同学们概括课文节选部分前两节的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与()()与()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填空师生共同小结:(我)与(地坛)(我)与(母亲)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关键注意散文的核心——“我”。

“我”的经历产生了个性化的语言和思考,牢牢把握住“我”的情感这个关键要素,非常有利于学生准确切入文本。

环节二:品味研读教师活动出示PPT2:活动一:品地坛生灵之味1. “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请大家速读课文第一部分,勾画相关句子并做批注。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勾画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师生小结:“我”——颓废、迷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

(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速读课文,一方面筛选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快速把握住“我”和地坛的关系。

2. 为什么作者反思生命历程的地点是地坛,而不是其他的场所?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在地坛的特点上面,请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形容地坛特点的话来,哪句话最集中表现了地坛的特点?教师活动:出示PPT3:为什么作者反思生命历程的地点是地坛,而不是其他的场所?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在地坛的特点上面,请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形容地坛特点的话来,哪句话最集中表现了地坛的特点?学生活动:速读筛选地坛特点的相关词语并讨论。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即:荒芜但并不衰败。

设计意图:把握地坛的特点就能够为下一步细致品读语言,进而解读景物描写与作者抒情的关系。

3. 这七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思考:有哪些文字是描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第三、五、七节)①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剥蚀”“淡退”“坍圮”“散落”反映了地坛的沧桑古老;愈见苍幽的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反映了地坛内部蕴含着生命的活力。

②第五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时要紧扣文本,有理有据。

分析得具体、规范、精准、深刻、全面。

活动二:悟生命哲理之美4. 思考:作者为什么尽选择些小虫小草之类的小生命来写,而不是其他宏大的景物呢?同学们可以交流一下,一会找同学起来为我们读一读分析分析。

教师活动:出示PPT4:(思考题4)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后,6人一组交流,1人做好记录。

师生总结:它们虽然弱小、卑微,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艰难(如蜂儿)、困惑(如蚂蚁)、挣扎(如瓢虫)、痛苦(如蝉蜕),弱小的生命活着更不容易,但它们都怀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虽处在荒芜地,但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如“蝉”积蓄力量,走向了新生,如“露水”,“摔开了万道金光”),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

而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坛不再衰败。

启示作者——身为人类一员的“我”又有什么理由一个劲儿想“自己为什么要出生”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呢?生,应是毫无疑议毫无辩驳的。

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极,而应该像它们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与亮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时要紧扣文本,有理有据。

分析得具体、规范、精准、深刻、全面。

教师活动: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蜂儿如一朵小雾”中的“朵”让人既能感受到蜜蜂停在空中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

多么美的生命啊,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读出这种美感。

学生活动:有感情诵读文段。

③第七段:“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刻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师生总结:地坛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荒芜之中,仍然能孕育生命的意义,地坛这种突出的特点成为了作者自身整个生命过程的总结和领悟,使他从不幸中走了出来,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去寻找生命的感悟,汲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作者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激:哦,地坛,我的古园,你是我的精神家园。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朗读,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深厚隽永的情感。

朗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很好培养了语感。

5. 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教师活动:出示思考题5学生活动: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但也正是这破败、荒芜、古旧的园子充满活力,宁静又富有生气,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并不衰败的景象给予了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

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这是生命力的展现;使我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缤纷多彩。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

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设计意图:阅读散文时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作者在字里行间传达的独特的情感经验需要学生唤起自己的经验,与文本,与作者,于自己的世界充分交流,才能真正做到“情动而辞发”,因而,学生谈谈自己的启发,既能很好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也能了解学情和目标完成情况。

练习:查阅史铁生相关经历,阅读《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第2课时导入:1. 说说你所了解的史铁生。

2. 听读康辉朗诵《秋天的怀念》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和听读文章,创设情境,感知“母亲”的人物形象,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

活动三:体味柔情母爱之真教师活动:二十一岁突至的残疾使史铁生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但那些日子,偌大的园子却给艰难的母亲出了怎样的难题呢?母亲苦了一生却带着遗憾早早离开了人世,留给作者无尽的愧疚,无法释怀。

今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而艰难的母亲。

出示PPT: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第二部分第一段中,作者说自己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这个“难题”是什么吗?2.作者在第二部分第八段中说:“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活动:阅读相关部分内容,勾画批注。

师生总结: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交流。

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母亲却已经去世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责,同时也对别人提出诚恳的告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