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摘要: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宗旨,从学生的心理、思维、兴趣出发,采用贴画、唱歌、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去创设学生的认知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想象的主动性,在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让我们抛弃束缚学生思维的“合理”,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关键词:想象观察阅读思维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他们的想象能力是一流的,只要他们敢说,敢想,只需我们的老师打消他们小小心灵上“不敢”的念头,那么他们就会有我们所期望的“人无我有”的精神和成果。

最后我们要让孩子们瑰丽神奇的想象世界以其合理化的创新成果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那么他们就会拥有想象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因为他们会从自己想象的成果中再次走向理论的成功。

一、观察自然,积累丰富的表象…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是随着经验的积累产生出来的,想象离不开现实生活。

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学生想象力的激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可对于孩子来说,单纯地观察要求是少有收益的。

可以依托文本的学习,教会孩子观察,以积累丰富的表象。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专题阅读,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秋天,走进大自然》,以秋天为主线,在赞美秋天、讴歌秋天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孩子们所处的周围世界就是天然的课本、教材,通过观察让学生去认识周围世界。

在那最鲜活的绚丽多彩的场景中去感受,去思考,去想象,这样的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是智慧的启迪,是语言的实践,是美的享受。

儿童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加深,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积累的广度和深度。

大量的观察,可以在儿童眼前展现一个个富有美感的意境广远的情境,极大地丰富儿童的表象。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放飞学生想象翅膀[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放飞学生想象翅膀[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摘要: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心的形象的过程。

鲁迅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佩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想到花开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

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就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

由此可见,想象力是质量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想象;创造想象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35-01一、抓住重点词语,启发想象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汉语不同于其他的语言,它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想象的文字,让人充满想象——这就是想象的魅力!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创造,都离不开想象。

在文学艺术领域,创作更是离不开想象。

记得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更有这么一句话:“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孩子的想象力是要靠教师在课堂上持之以恒的培养的。

比如在《鸟的天堂》一课中有“颤动”和“卧”两个词,如果老师能恰当的引导,将很好地引导学生想象力。

“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对于一棵树来说,生命在哪儿,又是怎样颤动的呢?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先让学生找“从这棵树的哪些地方你能感受到动?”学生可以找到:风吹树叶在动,小鸟在枝头唱歌在动,阳光照在树叶上映着清晨的露珠在闪动等。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然景物与作者的内心是怎样自然交融的,从而体会到作者把静景与动景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树赋予了人的生命与思想。

处理“仿佛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句同样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到大榕树之安静、古老、慈祥,像一位老人养育着那里的一草一木。

像这样通过教师巧妙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想象去触摸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在学校教学的影响下,想象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他们想象奇特、美丽、多姿多彩。

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会观察,丰富想象想象是人在感知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创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从而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

人的感知材料越丰富,想象也就越丰富,这样就会使想象活动的发展有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和表象作基础,儿童的想象活动是很难产生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去参观、调查、访问……使学生形成各种视觉、听觉的表象。

此外,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并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富于表情的朗读,将有关课文内容系统地组合起来,例如将谈到“春天”的课文组合起来,使学生完整地体会想象“春天”的丰富美丽的形象,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的表象,这样就会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形成丰富的形象资料,为语文教学提供多方面的素材,为丰富学生的想象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培养想象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善于思考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造—个绚丽多彩的想象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想象。

比如在教学课文《琥珀》一课时,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这一奇特的琥珀,观看网络上搜寻到的远古时代的插图,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课堂气氛活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顺其童心,投其所好”。

充分利用讲故事、放音乐、播放视频等教学手段营造教学氛围,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尝试论文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尝试论文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尝试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而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想象力的高低。

想象力是智力因素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力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工作、学习和劳动的成效。

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一、借助丰富的语言材料,启发想象语言是思维的直观展现,而思维的表达形式是通过词来表现的。

因而,语文教学就得从语言文字开始,让孩子们凭借有效的语言材料去启发想象,并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1.注重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读,通过入情入境的读,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的积淀,使课文的抽象语言文字在大脑中形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这样的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想象的动力,培养了想象的能力,还丰富了课文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2.利用动人情节,展开想象。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故事可谓是情有独钟。

他们被那声情并茂的语言、委婉曲折的情节所深深吸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充,并对故事情节进行改写、续写和扩写,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而且还有利于他们想象力的培养。

这样通过续写,要求学生在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推测,重新创造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二、凭借生动的形象材料,启发想象对小学生来说,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想象作文与想象力培养初探2012 9论文

小学生想象作文与想象力培养初探2012 9论文

小学生想象作文与想象力培养初探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体现。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写作知识的传授、写作技能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当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经过几年的作文训练,有的学生作文课上仍然无从下手,“写什么”成为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

于是,抄袭、生搬硬套、背例文等现象层出不穷。

我认为,有计划地设计想象作文训练,可以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小学生知识不多,但却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们非常喜欢科幻作品,动画片百看不厌,《西游记》百听不烦、郑渊洁《十二生肖童话》等爱不释手。

人的天赋的火花、可以燃烧,也可能熄灭,偏离了小学生的兴趣及常用思维方式——想象,不能写他们之所想,怎能写出生动的作文,又怎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一、充分运用联想丰富学生的语言。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某一点相关的彼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连贯的思想片段连接在一个思维链条上。

运用联想是让想象张开翅膀的重要途径。

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加大联想的跨度,甚至是进行“风马牛不相及”式的联想,并指导他们用丰富的语言表述这种联想的过程(及写作),学生的想象就不会只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而能上升到理解的思维水平上来。

充分运用联想,可以使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地兴奋状态,同时也为想象的顺利发展打开了大门。

有效的方法是常常开展类比推理和“像什么”的写作训练。

把一件事物上的方法、功能、现状通过联想和类比推理,搬到另一事物上,产生新的形象。

如在指导学生写《春》时因导学生联想,“春天是个插花的能手。

它悄悄地来到人间,把一朵朵美丽的花插满了大地。

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它在白白的大地上画上了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更有那活泼的蜜蜂、蝴蝶、顽皮的小鸟,使得大地看起来更生动了。

”在指导学生写《蜜蜂》时,引导学生联想:“我赞美蜜蜂,我更赞美像蜜蜂一样辛勤的园丁……”其次,提供一些有关联的词语,让学生寻找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运用联想,联缀成篇也不失丰富语言的一种好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小学生想象力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小学生想象力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一、通过科学引导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盘古开天地》时,我让学生观察盘古头顶天,脚蹬地的图画,想象盘古当时战天斗地的情形,而没有引导学生该从哪方面展开想象。

于是有同学想到了盘古要穿多大的衣服;有同学想到了盘古当时的想法:一定要把天地分开;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盘古睡在那里不吃不喝,他为什么还那么健壮?等一些与主题不符的,表面的东西。

后来,我说:“同学们,盘古开天地中也有许多故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天取经所遇到的困难相似。

”于是同学们惊“哦”一声,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了盘古只手空拳打败南疆欲神;一口气把前来阻止分分开天地的灵火神雀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再也不敢来捣乱;一脚踩死了引诱他的青蛙怪兽;还割下大腿上的肉喂快要锇死了的小狗,等一系列盘古对强恶决不手软;对弱小舍身相救的感人故事。

也展现出盘古战天斗地的勇气和谁与争锋的英勇气概。

二、创造适当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机会就让学生想像,只有在学生经常想像的环境下,一但让学生展开想象,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教师要多方位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课文意思,想象出了许多我没有料到的,天真无邪的画面,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学生想出了民族小学的学生在大青树下做游戏的场面并做画《校园一角》,展现出了民族小学学生的丰富的课外活动。

在教学完《风筝》一课后,学生展开想象或绘图画,或小组谈话的方式把自己溶入课文之中,与课文中的孩子一起让心在原野上奔跑,跟他们一起高兴,一起疯狂、一起懊丧、一起希望。

有了前面的随时培养,在后面的教学,学生展开想象就好像家常便饭,在教学《美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一想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孩子们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其它一些书上没有的画面;比如:青蛙呱呱的叫着,蛇懒洋洋地爬着,黑熊在春天跑步,东北虎在森林中咆哮;人们在秋天采摘着山葡萄、木耳;挖参的人群在深山中寻找着宝贵的人参。

培养学生想象力论文

培养学生想象力论文

培养学生想象力对于想象作文教学,《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实施建议。

怎样培训小学生的想象作文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三点:一是重视想象材料(表象)的储备,二是切实进行想象训练,三是正确指导想象作文训练。

一、丰富表象积累小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

丰富小学生表象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1、在接触自然、社会的过程中积累表象。

儿童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事物,是学生表象的重要来源。

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

接触社会,留心周围事物,勤于观察思考,逐步积累丰富的表象。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表象。

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知事物,形成表象。

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电视等活动,使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获得丰富多彩的表象。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累表象。

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是丰富学生表象的有效途径。

汉语拼音中的字形教学,识字中字形、字义教学,经常利用关图、事物和形象化的材料;口语交际训练中的看图、观察事物、实验制作和听故事等形式;阅读教学者,让学生联系经验,练习具体场景、情境等理解词句,等等。

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积累。

另外,语文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带领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也能使儿童积累起丰富和准确的表象。

4、在积累言语的同时积累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想象往往以言语的形式(语音、文字)加以表现,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想象的水平。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在积累词汇句式段落篇章的同时,使学生间接地看到许多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从而丰富表象积累。

二、落实想象训练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

即从已有的表象中,把所需要的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并按一定的关系,把他们综合成为新的形象。

小学语文课文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论文

小学语文课文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论文

小学语文课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摘要: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能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也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丰富想象。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及其重要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72-001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的尝试。

一、指导学生积累表象想象是将头脑中贮存的表象进行改进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记忆的表象越多,它所展开的想象内容越丰富。

因此,要指导学生在平时多积累表象,为想象写作打好基础。

积累表象的方法有:第一,开设固定的阅读课,指导学生多读,让学生采用卡片摘记法和剪报法积累材料,积累丰富的表象。

第二,表象默记法。

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或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回忆、记忆,然后将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

这种记忆是对观察的事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

二、要引导学生感知情境要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还必须训练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要训练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应做到两点:感知事物前蓄情于意,即要求学生感知事物前要有一定的情绪准备,在感知前要广泛搜集与之相关的名人诗赋,民间传说、传奇故事以及景点介绍等,并在反复阅读中受到感染,生发激情。

第二,感知事物中融情于物,即要求学生能够调动视、听、嗅、触去感知客观事物的模样、色彩、声响、芳香等各种属性;由此而生览物之情或触景生情;与此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山、水、日、月、花、草、木之中,让客观事物都染上主观色彩。

要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情境美。

如我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了如下的引导:“同学们,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象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贵在创新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的原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素质以及创新行为的教育活动。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核心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谓创新能力,主要是指能发现问题,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善于使用多种方法和机制解决问题,有非凡的想象能力。

可见,在语文教中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重点要培养想象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要多疑、多思,拓展学生的想象翅膀,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开拓创新。

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故事延续法,培养学生设想创新能力
设想指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设想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由已知事物推断、猜想未知的事物。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故事、小说、寓言等,可让学生设想另一种结尾,让故事延续下去。

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她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教完这篇课文,我引导同学们试着写了这样一篇作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到我家》。

此题意在虚拟情境,想象与小女孩的对话,一方面深化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另一方面进行说、写练习,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和怜悯。

有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粗看起来已经讲完,细想起来还有悬念,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故事续写下去。

《凡卡》一文主要讲了小凡卡在莫斯科的一个鞋铺里做学徒挨饿、挨冻、挨打,过着孤独凄苦的悲惨生活。

文中的结尾写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

这个结果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

梦毕竟不是
现时。

我让学生设想一下,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后来的生活遭遇如何?让学生们思考讨论,说一说各自认为的结尾。

二、中心延伸法,培养学生的联想创新能力
联想指由一个事物想到与之相近的另一个事物的能力,在讲读课文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时“节外生枝”,插入问题,让学生多角度思考,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体会出新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联想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是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

如《草船借箭》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也不必归还,那么这还是“借箭”吗?用“骗箭”合适吗?为什么用“借箭”而不用“骗箭”呢?这是一个极好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契机,学生跃跃欲试。

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闪烁、碰撞,创新能力才会得以体现。

《穷人》一文主要讲了渔夫和桑娜不顾自己生活的艰辛,已经抚养五个孩子,却照样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颂扬了穷人宁愿自己多吃苦也要照顾别他人的高尚品德。

讲到桑娜忐忑不安地思考是否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时,我插入了这样一个问题:造成穷人生活贫困、让桑娜左右为难的原因除了主要是受沙俄的剥削外,还有其他的什么原因呢?同学们认真思考,敢于标新立异。

有的说,捕鱼工具落后;有的说,海洋受污染;有的说,孩子太多------于是,我抓住”捕鱼工具落后”这一说法,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让他们体会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带来的种种困难。

同学们纷纷要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三、虚构情节法,培养学生的幻想创新能力
幻想指立足于非现实,是对未来的追求、探索、向往、预见。

富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有趣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让他们在幻想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培养学生的幻想创新能力可从低年级抓起,如一年级课文《小小的船》是
一首诗歌,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写了夜空的美丽景色。

学完这篇课文后,教师试问:假如坐在船上的这个小姑娘是你,你的心情会怎样?你还可能在太空中看到什么?这个有趣的问题一提出,孩子们便会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并且踊跃发言。

(可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卫星、航天飞机、甚至看到传说中的神仙、科技书上的太空人、飞碟等等)这样引导可调动学生的思维,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五彩缤纷的夜空,培养他们的幻想创新能力。

《只有一个地球》文中介绍的是有关地球的知识,告诉人类要保护地球环境。

文中明确告诉我们,目前人类不可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

我插问:假如有一天人类掌握了到月球或火星上生活的技术,同学们想象人类会怎样生活呢?学生立刻思考讨论,各自发表想象。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见,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趋势,也是我们21世纪的立国之本。

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毫无例外也要把教学的目标定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多思多想,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拓展文思,创造新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