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实验)》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它研究的是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

统计学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包括经济学、医学、社会科学等等。

为了提高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制定一份合理的统计学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一、课程目标统计学教学大纲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课程的目标。

在制定教学大纲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能力,以及课程的实际应用。

课程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基本统计概念和术语:学生需要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总体、样本、变量等等。

他们还应该熟悉统计学中常用的术语,例如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等。

2. 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

他们需要了解各种数据收集方法的优缺点,并学会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3. 掌握常见统计方法: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例如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等等。

他们需要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并能够独立进行统计分析。

4. 培养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释来培养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

他们需要学会将统计结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能够清晰地解释统计分析的结果。

二、课程内容统计学教学大纲还需要明确课程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括在统计学教学大纲中的内容:1. 描述统计: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描述数据。

他们需要学会计算和解释数据的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并能够使用图表来展示数据。

2. 概率论: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概率理论。

他们需要了解概率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计算概率。

3. 抽样与估计: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抽样和估计。

他们需要了解不同的抽样方法,并能够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抽样和估计。

4. 假设检验: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假设检验。

他们需要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并能够进行假设检验的计算和解释。

5. 回归分析: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回归分析。

他们需要了解回归分析的原理和应用,并能够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三、教学方法统计学教学大纲还需要明确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及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它的使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之一。

(二)编写依据:根据XXXXX学院X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7月修订)修订培养目标而制定的。

(三)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统计学对认识社会的作用;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有关情况,学会各种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四)学时数与学分数:本课程理论36学时,实践/实验18学时,共54学时,3学分。

(五)适用对象:经济学专业, 2018-2021年级学生。

(六)课程编号:KY1811B06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统计的起源、统计学的发展历史第二节统计学的性质与特点知识点: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统计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三节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工作过程知识点: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统计工作的过程第四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总体和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流量与存量第五节统计指标的形成及表现形式知识点:统计指标的形式、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第二章数据的搜集第一节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知识点:统计调查的意义、要求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第二节搜集资料的方式和方法知识点:搜集资料的方式、搜集资料的方法第三章数据的图表展示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知识点:数据审核、筛选、排序第二节品质数据的整理与展示知识点:分类数据的整理与图示、频数及其分布表、条形图、饼图、顺序数据的整理与图示、累积频数及其分布表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展示知识点:分组数据、组中值、组距、直方图、雷达图、线图第四节合理使用图表知识点:SPSS基本操作实践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第一节集中趋势的度量知识点:集中趋势、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第二节离散程度的度量知识点:异众比、四分位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第三节偏态与峰态的度量知识点:偏态及其测度、峰态及其测度第四节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描述性统计上机实践第五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第一节概率与概率分布知识点: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的统计定义、离散型和连续性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第二节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知识点:统计量的概念、常用的统计量、抽样分布、卡方分布、t分布、F分布第三节样本均值的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知识点:样本均值的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第六章参数估计第一节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知识点:估计量与估计值、点估计与区间估计、评价估计量的标准第二节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知识点:一个总体均值、比例、方差的区间估计第三节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知识点:两个总体均值之差、比例之差、方差比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样本量的确定知识点:估计总体均值的样本量的确定、估计总体比利时样本量的确定第五节 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七章假设检验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知识点:假设问题的提出、假设的表达式、两类错误、假设检验的流程、利用P值进行决策、单侧检验第二节一个总体参数的检验知识点:检验统计量的确定、总体均值的检验、总体比例的检验、总体方差的检验第三节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知识点:检验统计量的确定、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检验、两个总体方差比的检验、检验中的匹配样本第四节检验问题的进一步说明知识点:关于检验结果的解释、单侧检验中假设的建立第五节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八章分类数据分析第一节分类数据与卡方统计量知识点:分类数据、卡方统计量第二节拟合优度检验知识点:案例分析第三节列联分析:独立性检验知识点:案例分析第四节列联表中的相关测量知识点:相关系数的定义、公式及应用第五节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九章方差分析第一节方差分析引论知识点:方差分析及其有关术语、基本思想和原理、基本假定第二节单因素方差分析知识点:数据结构、分析步骤、关系强度的测量、多重比较第三节双因素方差分析知识点:双因素方差分析机器类型、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第四节 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十章指数第一节基本问题知识点:指数的概念、分类、编制问题第二节简单指数与加权指数的应用知识点:简单指数案例分析、拉氏与帕氏指数的案例分析第三节典型指数介绍知识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概念、计算及其作用四、实践/实验教学(一)项目名称:学生团队统计报告(二)目的要求:为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规定由学生团队(原则上要求3-6人)自行选择统计对象,合力完成统计报告并于学期第十八周上交电子版。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本课程主要包括了七章,共48学时,这些模块的内容但是又紧密联系。

第一章总论(第1周,共3学时)
第1节统计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
第2节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统计工作过程(1学时)
第3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学时)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第2-4周,共7学时)
第1节统计调查方案与种类(3学时)
第2节统计分组(1学时)
第3节分配数列(2学时)
第4节统计表(1学时)
第三章综合指标(第4-6周,共8学时)
第1节总量指标(1学时)
第2节相对指标(2学时)
第3节平均指标(3学时)
第4节标志变动度(2学时)
第四章动态数列(第7-9周,共8学时)
第1节动态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3学时)
第2节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2学时)
第3节长期趋势的测定与预测(2学时)
第4节季节变动的测定与预测(1学时)
第五章统计指数(第10-11周,共6学时)第1节统计指数的意义和种类(1学时)
第2节总指数的编制(2学时)
第3节总量指标指数的因素分析(2学时)
第4节平均指标指数的因素分析(1学时)
第六章抽样调查(第11-14周,共8学时)第1节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与组织形式(2学时)第2节抽样平均误差(4学时)
第3节全及指标的推断(1学时)
第4节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1学时)
第七章相关分析(第14-16周,共8学时)第1节相关分析的意义和任务(1学时)
第2节简单线性相关分析(3学时)
第3节直线回归分析(3学时)
第4节曲线回归(1学时)。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14003课程名称:统计学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工商管理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二、课程简介统计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一般认为其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至今已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

起初,统计学主要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阶段。

从广义上讲,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或信息的学科,而从专业角度来看,它主要分为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和生物统计等方向。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更侧重于经济统计的学习。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统计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思维能力。

学生将能够基于真实的统计调查数据和大数据来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此外,课程还将提升学生在科学决策和量化决策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统计学的概念和统计分析的步骤2.认识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1)什么是统计学(2)学习统计学的必要性(3)如何学习统计学(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第二章数据来源(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各种数据的主要来源和采集方法2.掌握抽样调查方法及各种抽样方法的适用条件(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1)数据的采集方式(2)数据采集机构(3)抽样调查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总体和样本(2)随机抽样(3)整群抽样(4)放回抽样(5)不放回抽样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1)了解各种数据的来源及采集方法(2)掌握抽样方法(三)思考与实践能够正确运用抽样方法进行科学抽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三章统计分析软件R操作(一)目的与要求1.能够运用R软件进行数学计算2.能够运用R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3.能够正确将各种文件格式数据导入R软件,并将计算结果输出并保存为各种格式的文件(二)教学内容R软件的基本操作(三)思考与实践能够熟练使用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学实验设计教学大纲

统计学实验设计教学大纲

统计学实验设计教学大纲统计学实验设计教学大纲统计学实验设计是统计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来获取可靠的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来得出结论。

在统计学实验设计教学中,我们将介绍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实验设计是指在科学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通过合理安排实验方案,选择适当的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以获取可靠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的过程。

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实验对象、实验因素、实验水平和实验设计方案等。

1.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是指研究中所关心的个体、单位或现象。

在实验设计中,我们需要明确实验对象的特征和属性,以便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数据的收集。

2. 实验因素:实验因素是指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在实验设计中,我们需要明确实验因素的种类和水平,以便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3. 实验水平:实验水平是指实验因素的各个取值。

在实验设计中,我们需要确定实验因素的具体水平,以便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比较。

4. 实验设计方案:实验设计方案是指通过合理安排实验对象、实验因素和实验水平,以及确定实验过程和数据收集方式等,来完成实验目标的具体方案。

实验设计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是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则和操作步骤。

合理的实验设计原则和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减少实验误差和偏差。

1. 随机化原则:随机化是指在实验设计中采用随机的方式来安排实验对象和实验条件,以减少实验误差和偏差。

随机化原则要求实验设计中的随机性要充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重复性原则:重复性是指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多次重复实验来验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重复性原则要求实验设计中的重复次数要充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 控制变量原则:控制变量是指在实验设计中通过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如概率、随机变量、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二、课程目标1、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统计学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和实验设计等。

3、能够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理解数据分析和解读的流程。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统计学基础知识:概率论基础、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抽样分布。

2、描述性统计:数据的图表展示、数据的数值描述、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3、推论性统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4、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实验设计的类型和实施。

5、统计软件应用:Excel、SPSS、R等统计软件的使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6、数据分析案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计学时,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侧重于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实践教学部分则注重于统计软件的运用和数据分析的实践。

具体安排如下:1、理论教学部分(学时):讲解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的内容。

2、实践教学部分(学时):学习统计软件的应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安排如下:1、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将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集美大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编号:2.课程中文名称:统计学课程英文名称:Statistics3.课程总学时:48 ,其中:讲课:40 ,实验:0 ,上机实验:8,实习:0 ,课外:0 。

4.课程学分:35.课程类型:学科基础教育必修课6.开课单位:财经学院投资学教研室7.适用专业: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经济学专业8.先修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宏微观经济学9.课程负责人:章一华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课程说明:我国高等学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之一,是高等学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共同必修课,也是我校财经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的:①为达到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学习其他有关各专业课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②提供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和核算方法的基本知识。

③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计量经济课程打好基础。

3.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经济统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以及数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熟练掌握经济问题的统计数量分析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1.1 统计学的对象和性质1.2 统计活动过程和统计研究专门方法1.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4学时2.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本章是《统计学原理》一书的开篇,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初步了解统计的产生与发展的简要过程中,理解统计的涵义、研究对象以及统计学的性质;明确统计的活动过程,据此把握住本课程的教学体系。

充分理解统计研究的专门方法,明确这些都是统计方法论的基础内容;充分理解统计学有关基本概念。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显示2.1 统计调查的基本理论2.2统计数据的整理(统计分布——对数理统计的回顾)2.3综合指标的种类与计算2.4统计表1.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6学时2.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充分理解各种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及其种类,了解制定一个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的内容,能区分三种非全面调查的不同特点和作用;着重掌握统计分组的理论和方法;熟悉各种统计表,理解掌握各种相对指标的各自作用与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Statistical experiment 课程编号:120247005
课程学时8 课程学分:0.5
适用专业:审计学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单位:经济贸易学院开课学期:三年级上学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课程负责人:教学大纲编写人:教学大纲审核人:
二、课程教学目标
目标1: 本课程目标之一为加强学生对理论基础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目标2:在实验教学中,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标3:根据数据处理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
注:“毕业要求指标点”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毕业要求”的相关内容;请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三、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分析软件 Spss的基本情况、基本作用,了解 Spss 的运行环境、基本结构、基本功能,掌握Spss常用功能的运用,切实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在统计软件Spss中的实现,并能正确解释Spss的运行结果。

在实验教学中,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本课程实验项目一览表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考核方式为学生上机操作成绩和上交实验报告,成绩考核以三部分的考核结果为依据:一是学生参加整个实验活动的出勤情况和表现,这一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20%;二是学生模拟综合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以及操作结果完成程度,这一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三是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否规范、完整,这一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六、教学参考
1. 实验指导书名称
[1]《统计学实验指导书》(自编)
2.参考教材:
[1]武松、潘发明著. SPSS统计分析大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2]张文彤. IBM SPSS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案例精粹.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七、其他必要的说明
(一)《统计学实验》加强学生应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能力的一门实践课程,总学时安排为1周,总学分为1分;实践时间为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实践地点为校内集中。

(二)实践报告的基本要求如下:
1.报告格式要求
(1)报告主标题为二号隶书。

(2)各部分标题依次为一、1、(1)、①。

(3)正文内容为小四号字,宋体
(4)加黑的标题为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即一和(一),其余不需加黑
(5)行距为1.5倍行距,字符间距为标准。

(6)报告全文用A4纸打印
(7)报告装订采用统一封面和封底。

2.报告字数与撰写要求
(1)字数要求:分析报告字数2000-3000字。

(2)撰写要求:要求文章条理清晰、语句通畅、字迹工整。

撰写的报告必须依据提供的资料,同时允许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创新。

严禁抄袭,一经发现作重修处理。

(三)教学形式
本次实践课程采用个人为主的方式完成。

每个同学选好自己的数据资料,独立进行数据文件的建立、整理、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