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理考点解读(1)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海洋地理》第1讲 海洋概述 海岸与海底地形配套课件 中图版选修2

(2)影响该海岸形成(xíngchéng)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浪
B.潮汐
C.洋流
D.流水
(3)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第十七页,共30页。
【解析】(1)选C,(2)选D,(3)选B。第(1)题,根据题干及 卫星影像可判断该区域位于黄河入海口,属于淤泥质海岸。第(2)题, 淤泥质海岸主要是由流水携带(xiédài)的泥沙物质沉积形成。第(3)题, 由题图可知,该河流入海口处,因泥沙淤积导致航道淤塞,不宜建设港 口;而在河流入海口处,因泥沙淤积,地势相对低平,一般会形成湿地, 湿地是一种环境资源,建立湿地保护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海 滨浴场的建设要符合一定要求:坡缓、沙细、浪平、水清,交通便利, 没有排污口,易设置防鲨网等,而河口附近,因泥沙淤积,水流不稳, 易产生水下漩涡,具有不稳定的安全因素,不宜设置海滨浴场;河流入 海口附近,因地势低平,土层结构不稳定,加之海洋潮汐现象,易形成 盐碱土壤,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十六页,共30页。
【答案试做】(1)A、B分别位于洋中脊和海沟附近,为板块 交接处,地壳比较活跃。 (2)④、③、②、①。 (3)B处地层年龄最大,根据海底扩张说可知此处为洋壳消失 的地方,为海沟;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此处为大陆(dàlù)板 块和大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而 向大陆(dàlù)板块下俯冲,并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海沟。 (4)按照海底扩张说理论,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 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的洋壳不断生长,随地幔物质 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海洋地理专题知识点

海洋地理专题知识点海洋地理专题1.海与洋的区不与联系2.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占全球海洋面积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略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面积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别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
有个不海别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可划分为内陆海、边缘海、陆间海。
边缘海临大陆,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
我国大陆东岸濒临的黄海、东海和南海算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内陆海是深入大陆内部,被大陆或岛屿、群岛所包围,仅经过狭窄的海峡与大洋或其他海相沟通的水域。
如渤海、波罗的海、波斯湾、哈得孙湾等。
陆间海位于几个大陆之间,并有海峡与相邻海洋相连通,普通面积较大,平均深度较深,海底地貌比较复杂。
如地中海、红海。
4.海峡和海湾(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①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②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降、冰川重压等。
③世界要紧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土耳其海峡(2)海湾①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落、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②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③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考点一:海底地形1. 海底要紧地貌类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
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水深在200米以内,特点:深度浅、坡度平缓。
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大陆坡:水深大于200米特点:坡度陡,宽度窄。
岛弧:水深在1500~~5000米大洋盆地:水深在4000~~6000米,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地形平整;地壳活动稳定。
海沟:水深在6000米以上,是海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形成深海洼地。
地理海域知识点总结初中

地理海域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海域的划分1. 根据海水的深度可以将海域划分为近岸海域、大陆架海域和深海海域。
a. 近岸海域:指位于陆地边缘的水域,通常水深在200米以下,是海水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
b. 大陆架海域:指位于大陆边缘的水域,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部分,水深一般在200米至200米之间,是重要的渔场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聚集地。
c. 深海海域:是指距陆地较远,水深较深的海域,通常水深超过200米,是海洋资源开发的新领域。
2. 根据国际法的规定,海域可以划分为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洋深海。
a. 领海:指一国或地区陆地向外延伸到12海里(1海里=1.852公里)的海域,是主权范围内的海域,其他国家需经该国同意才能进入。
b. 专属经济区:指一国或地区陆地向外延伸到200海里的海域,拥有该区域内的资源开发和管理权。
c. 大洋深海:指200海里之外的海域,属于国际公海,享有和平利用的权利,符合国际法规定的国家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二、海洋资源的利用1. 渔业资源:海域是世界上重要的渔业资源供应地,渔业资源丰富。
全球约80%的渔业资源靠海洋提供,渔业资源的利用对于全球粮食供应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2.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大陆架海域是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聚集地,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位于海域,是全球能源资源的重要来源。
3. 海洋能源资源:利用海水和海浪潮流等能源资源进行发电,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利用海域进行海水淡化、海洋养殖等活动也是重要的海洋利用方式。
4. 海洋矿产资源:海域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热液金属矿床、锰结壳、磷酸盐、石油、天然气等,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
5. 海洋旅游资源:海域的美丽风景、多样动植物和丰富的水上活动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游玩。
三、海域环境保护1. 海洋环境的保护是保护人类家园、维护人类生存条件的必要条件。
世界海洋日的设立、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颁行等都表明了人们对海洋环境的重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4.2.1课时1海水的性质(1)

①地处湄洲湾南岸,有优质的 海水; ②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 ③纬度低,夏秋季气温高,蒸 发旺盛; ④海盐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 ⑤距铁路、高速公路、泉州港 近,交通便利等。
【题型运用】泉州市泉港区泉港山腰盐场位于福建东南部、湄洲湾南岸,生产
面积达1.5万亩,制盐历史悠久,全过程都在露天条件进行,以海水为原料,依
能量迁移
纬度
Eg:低纬海区高于高纬海区
季节
Eg:夏季高于冬季
深度 海陆分布
大气运动
Eg:夏季表层海水高于深层海水温度
升降温快慢 离岸风
Eg:夏季红海海域温度高
Eg:秘鲁沿岸表层温暖海水被吹走, 深层海水上泛温度低。
其他 Eg:从寒冷地区来的气流降温、反之增温。
海水运动
寒流 暖流
Eg:大陆东西岸较普遍。
水深0-1000米: 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水深1000米以下: 水温低,差异小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季节差异
太阳辐射 纬度差异
图示
洋流性质
海水导热率低;
太阳辐射集中在 海水表层
温跃层
水深200-1000m 水温随深度增 加明显下降
一、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纬度
决定海水温度的基本因素,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靠自然蒸发,盐滩引入卤水后浓缩和结晶产盐。蒸发、降水、风速、日照等气
象因素影响其产量。其优质细白盐闻名全国,除满足上海、浙江、福建等国内
需求外,还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下面图A为山腰盐场位置示意图,
(2)说明山腰盐场纳潮时要备足半个月以上海水的理由。(8分)
①涨潮时海水上涌,海水进入贮水池或高 水库,储存含盐海水; ②每月农历的朔望(或初一、十五)海水 涨大潮,水位高,储存海水量大; ③每月农历的两弦(或上弦月、下弦月), 海水涨小潮,水位低,储存海水量小; ④为防止发生小潮缺水,保证盐场产量稳 定,在大潮时要备足半个月以上的海水。
专题14 海洋地理(精品讲义)-备战2023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解析版)

专题14海洋地理一、课程标准深解读【课程标准】1.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 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区域认知:利用海洋资源分布图,正确认识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
人地协调观: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关注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交流我国新时期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
二、必备知识当堂清考点1. 海水的性质1、海水的温度:(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2、海水的盐度:(1)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3、海水的密度:(1)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和压力等。
(2)分布规律①水平方向: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最大密度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
②垂向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低纬度海区垂向变化较大,高纬度海区垂向变化很小。
考点2. 海水运动1.波浪(1)动力:常见的波浪是由风力作用产生的。
(2)风浪: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风浪。
(3)涌浪:风浪离开源地向远处继续传播的海浪,或在风浪区域内的风已平息而继续存在的海浪(4)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①有利影响:一种重要的海洋能资源(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②不利影响:巨大波浪对防波堤、港口、码头等水工建筑物会造成严重破坏(波浪造成的颠簸,对海上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
2、潮汐(1)概念: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2)对人类的影响①蕴藏着极为巨大的能量。
海洋自然环境二轮复习一体化讲义与个性化备课(工作室)

专题十海洋地理第1讲海洋自然环境(一体化讲义)【考试要求】1.据图分析海水的盐度和温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概括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据图辨别海底地形类型和海岸类型并能说明其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式。
【教学重点】1.海岸的基本类型及开发。
2.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及成因。
【教学难点】海底地形和海气运动。
【核心考点】二、海水的盐度和温度及其成因:1.海水的温度水平方向上:低纬度海区水温较高,高纬度海区水温较低,海水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局部地区因受洋流的影响而发生弯曲。
(同纬度,暖流经过温度高,寒流经过温度低)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由表层向深层递减,上层减速大于下层,1000米以下处于低温状态,水温趋向均匀。
2.海水盐度⑴影响海水表层盐度的主要因素:⑴取决于降水量和蒸发量之差;⑵近岸地区受淡水汇入量的影响;⑶同一纬度,暖流经过海区盐度高,寒流经过海区盐度低;⑷结冰时盐度升高,融冰盐度降低。
⑵海水盐度的垂直差异:基本趋势是随深度增加而增高。
⑶我国近海海水盐度随季节变化是夏半年为降低期,冬半年为增高期,地中海气候区相反。
⑷水平方向上: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但太阳辐射强,蒸发强烈,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赤道地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附近,虽气温较高,蒸发也不小,但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稍低;回归线向高纬度海区盐度降低的原因:纬度升高,气温降低,蒸发减弱;高纬度有融冰影响;北纬40°~60°海区比南纬40°~60°海区盐度低的原因:陆地广阔,较多河川径流。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鱼群因缺乏饵料而大量死亡,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其可能成因是由于太平洋中部信风减弱,甚至转化为西风,使南北赤道暖流减弱,而赤道逆流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减小,沃克环流减弱。
高一地理海洋地貌知识点

高一地理海洋地貌知识点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水体,占据了约71%的面积。
海洋地貌是指海洋底部的地貌特征,包括海床的形态、构造、地貌单元以及地质景观等。
了解海洋地貌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以及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涉及的一些海洋地貌知识点。
1. 大洋地壳的构成大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由于海底地壳在火山活动中持续形成,因此年轻而薄。
在大洋地壳上也存在着海底扩张中心,即海脊系统。
大洋中的海脊是地壳生成的地方,其特点是拥有高热流和富含矿物质的热液喷口。
2. 大洋地壳的结构大洋地壳主要由海底扩张中心以及大洋盆地和大陆坡构成。
其中,海底扩张中心被称为大洋中脊,是地壳和上层岩石融化的地方。
大洋盆地是指海底的大片平坦区域,它覆盖着大量的淤积物。
大陆坡是大洋底部距离大陆边缘的区域,地形较为陡峭。
3. 海洋沉积物海洋沉积物主要包括有机物、碎屑和化学沉积物。
有机物主要来自海洋中的植物和动物遗体,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形成了腐殖质。
碎屑沉积物是由大陆物质通过河流输入海洋形成的,包括沉积岩、砂质岩、粉质岩等。
化学沉积物则是由水中的溶解物质在海洋中沉积形成的,如石膏、盐类等。
4. 海底地貌特征海底地貌特征包括海山、海沟、海岭和海台。
海山是海底隆起的山脉,其中的一些海山高出海平面,形成了海山岛。
海沟是指海底较深的狭长地带,是地壳板块碰撞形成的结果。
海岭是地壳展开和扩张的结果,沿海洋中脊延伸。
海台是距离大陆边缘较远的大片坡面。
5. 海洋侵蚀和沉积作用海洋具有强大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海洋侵蚀主要通过波浪、洋流和海水的化学作用来进行。
海洋沉积作用则主要是指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包括沉积物的运动、堆积和成岩。
6. 海洋地貌与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对海洋地貌的影响不可忽视。
海洋石油开发和深海矿产资源开采会破坏海底地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也对海洋地貌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结:通过学习海洋地貌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演化的过程和机制。
2020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解密专题01海洋开发之人工海岛淡水资源(解析版)

专题01海洋开发之人工海岛淡水资源【母题来源】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
图3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
据此完成7~8题。
图37.参照图3,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③人工岛足够长④人工岛足够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A.取水难度大B.开采周期长C.水质较差D.储量较少【试题解析】【答案】7.B8.D【解析】7.图中岛内的淡/咸水界限,说明该区域地下淡水的水位与地下咸水区水位、海平面水位三者基本平齐。
若要地下淡水区保持相对稳定,必须保持地下淡水的水位不低于咸水区水位和海平面水位,这样就需要有“季节分配均匀且降水充沛”的条件;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限变化大,岛内地下淡水区空间变化大;只有人工岛足够宽,才可以使得人工岛中心附近地下水受海洋咸水影响小,所以选B。
8.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人工岛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的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的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地下淡水储量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即选D。
此题容易错选水质较差,水质差是受到海水影响的地下水咸水区,地下水淡水区水质没有问题。
【点睛】该题需要充分理解图中信息,明白图中人工岛的地下淡水区的面积及其变化特点。
从而才能把握这组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答题方向。
【命题意图】人工岛永暑岛长3.77公里,宽约1公里,陆地面积2.8平方公里,港口面积0.7平方公里。
相对于南沙群岛自然岛屿面积,永暑岛可以说属于巨型岛屿了,永暑岛等岛屿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我国在南沙群岛的攻防劣势。
岛上的淡水资源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军事上和生活上的作用。
该本题组以永暑岛淡水资源为背景材料,考查水循环、水资源等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海洋地理考点解读(鲁教版)1、海底的主要地貌类型大陆架: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水深200米以内,坡度平缓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大洋底过渡的巨大斜坡,坡度较陡,表面崎岖不平,水深大于200米。
大陆隆: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巨大扇形地,上部窄,坡度稍陡,下部展宽,坡度较缓,水深1500—5000米。
大洋盆地:又称海盆,是指大陆坡以下、海洋底部巨大的圆形或椭圆形凹地,水深多在3000--6000米之间海沟:指发育在大洋盆地边缘、两坡较陡的狭长形深海洼地,是海洋中最深的部分,多与岛弧相伴生,马里亚纳海沟世界最深。
大样中脊:又称海岭、中脊、海丘。
主要指遍布各大洋的海底山系2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3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海底扩张学说观点:炽热的熔岩不断地从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带涌升熔岩冷却后形成新的洋底,新洋底把先期形成的较老的洋底逐渐两侧推,所以距大洋中脊越远,年龄越老,并关于大洋中脊呈对称分布。
洋底从形成起到海沟处俯冲消亡,整个过程不超过2亿年,海底扩张的速度每年几厘米(2)板块构造学说观点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分成许多单元,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板块又被分成许多小板块。
②这些板块处于不停运动中,一般来讲,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为地壳活动带,火山,地震多分布在这一地带。
③板块交界处可分为生长(张裂)边界和消亡(挤压)边界,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比如三大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④全球岩石圈分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都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3)板块构造学说应用①范围: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无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亚洲及其北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以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被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
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既包括南极洲以及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印度洋板块,名不副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②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0度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东经60度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东经120度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西经120度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东经60度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度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六个。
北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
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于南极洲板块五个,没有亚欧板块。
北纬60度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4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海水热量收支的对比关系,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消耗的能量。
世界海洋每年热量的收支基本平衡分布规律: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等温线大致与纬线相平行,全年最高水温出现在北纬70左右表层海水温度日变化:午后14--15时水温最高,日出前后最低表层海水温度年变化:北半球而言,8月水温最高,2月水温最低同一纬度暖流流经的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水温低5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海水温度垂直变化规律: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降低,并随水深的增加降低的幅度变小,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通常保持在2--5度的低温状态某些海沟会出现随深度增加水温增加的逆温现象,主要是地热造成的。
海洋表层的温度状况是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高纬度海区的水温低;在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些,冬季的水温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高些,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
6海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低纬递减(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结冰和溶冰、洋流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
①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水盐度低(如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60度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海水盐度高(如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②大量淡水汇入,海水盐度低,比如长江口夏季盐度低与夏季降水多、长江流量大有关;北半球中纬度海区盐度低于南半球主要原因是北半球中纬度陆地面积大,有大量的地表淡水汇入,稀释作用③红海盐度最高原因: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海域较封闭;几乎无陆地径流的汇入。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原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小;位于温带地区,降水量大;有大量陆地径流汇入,稀释海水盐度;海域较封闭。
7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量平衡的影响海-气的相互作用(1)海洋对大气作用①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海洋是地球气温的调节器②海洋是地球上水分的总源地③海洋与大气之间二氧化碳的交换,对全球温室效应有重要的影响(2)大气对海洋作用①大气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巨大的动能②大气状况影响海水的温度,比如阴天云层可减弱海面太阳辐射,影响海面增温③大气降水强弱影响海水盐度分布④大气气压变化影响海水中气体的溶解量发生变化,并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8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1)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指南美洲秘鲁沿海在圣诞节前后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大约每隔2—7年发生一次,每次持续1—1.5年。
对气候影响:热带太平洋东岸降水增多,持续暴雨引发洪涝,淹没城镇和乡村;而太平洋西岸(比如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则降水减少,久旱无雨,粮食减产,并因干旱引发火灾。
(2)拉尼娜现象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一种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异常现象,当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拉尼娜现象就发生了。
在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水温偏低,海面气压偏高,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水温比常年偏高,海面气压偏低,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
比如1999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导致印度尼西亚雨量剧增,而美国南部则干旱严重。
9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引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3)洋流:①洋流的主要成因:大气运动(近地面的风带)、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及密度差异等。
洋流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风海流主要是受盛行风(主要是信风和西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
密度流是由于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洋流从密度低的流向密度高的海域。
补偿流是由相邻海区海水的盈亏形成的,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
秘鲁渔场形成与上升流有关。
请在图中找出哪些属于风海流、哪些属于密度流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及盛行上升流海区会形成大渔场航运:顺洋流快,逆洋流慢海洋环境:扩大污染范围,加快净化速度10海岸带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基岩海岸:海岸较陡峭,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多分布在浙江、福建、台湾、山东、辽宁等地。
砂质海岸:坡缓水清,适宜开辟海滨浴场等。
如海南岛的亚龙湾、广西北海的银滩。
淤泥海岸:由粘土和粉沙组成,坡度平缓,适宜发展滩涂农业、水产养殖、生态旅游等,多分在江苏、山东、河北等。
生物海岸:分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具有多种生态功能。
如红树林海岸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护海岸受海浪的侵蚀和防灾减灾。
11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在海岸带和浅海,开发的方式主要有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沿海港口和城市建设、海洋旅游及海洋空间利用等。
12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两极冰川融化、上层海水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也是温室效应增强的表现。
海平面上升将淹没大量土地,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沿海低地将成为重灾区海平面上升使台风、暴雨、风暴潮的频率提高,海岸侵蚀加剧。
海水入侵,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咸化,以及土壤盐碱化13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措施。
(1)植树种草。
(2)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3)加固和提高海岸防护堤坝的设计标准。
(4)有计划的改变当地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适应全球气候变暖。
(5)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等。
14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水资源利用通常是指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
海水的直接利用,就是用末经淡化的海水代替淡水来利用。
如,在农业利用上,用低盐度海水灌溉农田;在生活利用上,将海水用于公厕冲洗、消防用水等;在工业利用上,海水主要用作工业冷却水。
大型海水淡化厂主要分布在三类地区:一类是沿海干旱、半干旱地区;二类是淡水供应困难的岛屿或矿区;三类是沿海城市。
海水淡化是海洋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
目前海水淡化因成本较高,尚未普及。
(例:波斯湾地区的国家的海水淡化)15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液体矿床”,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常量元素11种,最多的元素氯。
海盐是海水中蕴藏量最大的化学资源,其主要成分是Nacl,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中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盐场主要分布在长江口以北,如东北盐场、长芦盐场(最大)莱洲湾盐场及淮北盐场。
长江口以南的盐场主要有莺歌海盐场、台湾布袋盐场盐场形成原因:滩面宽阔,坡度小,便于晒盐日照强,风速大,蒸发量大。
海水综合开发的模式:海水淡化---制盐--提取卤水--生产盐化工产品16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