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形及其成因研究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PPT教学课件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 神为过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 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 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 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 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A.日本海 B.阿拉伯海 C.挪威海 D.波罗的海
两大岛弧链
第一岛弧链
千岛群岛 日本群岛 琉球群岛 台湾岛 菲律宾群岛
第二岛弧链
小笠原群岛 北马里亚纳群岛
课后探讨: 两大岛链的存在对我国海洋区位的响?
南大洋
范围与面积 水深和界线 洋流和冰山 生物和生态
二、复杂的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大洋盆地 海沟 大洋中脊
一、世界大洋
面积分布
思考:地球表面海陆分布随纬度变化有哪些特征?
水半球
以(180经线、南纬38度)极点
陆半球
以(0经线、北纬38度)极点
注意:
无论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南北 半球),海洋的面积都比陆地面积 大,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
洋
思考: 什么是洋? 洋有哪些 特征?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我们能够在距离地球38万千 米的月面漫步,但却不能在 只有1万米深的海底离开深潜 器行走。
海洋有无穷无尽的奥秘,在 等待我们的探索。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毛泽东: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第一节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陆地表面的地形主要有哪些?
高原、山地、丘陵、 平原、盆地
那我们的海底呢,那会是什么 样的呢?
鲁教版选修二海洋地理《海底地形及其成因》说课稿

鲁教版选修二海洋地理《海底地形及其成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海洋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一部分,选修二中的《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是其中的重要章节之一。
通过学习海底地形及其成因,学生可以了解海洋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而增加对地球的认识。
2. 教材内容本章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海底地理概述 - 海底地形特征 - 海底地壳构造 - 海底地形成因 - 海底地理的研究方法二.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 - 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海底地壳构造的基本知识 - 不同海底地形形成的成因与过程 - 海底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2. 能力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培养和提高以下能力: - 分析和解释不同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 - 运用地理知识解读海底地理图像和数据 - 进行基本的海底地理研究和实践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激发学生对海洋地貌多样性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理解海底地壳构造的形成原因和类型•理解不同海底地形形成的成因与过程2. 教学难点•理解和解释不同海底地形形成的复杂成因•运用地理知识解读海底地理图像和数据四. 教学方法与过程1.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深入理解海底地理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問題導探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海底地形及其成因的相关问题。
•报告演讲法:通过学生报告和演讲,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海洋地理方面所学的知识,并让他们谈谈对海洋地形的认识和想法。
•展示一些海底地理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海底地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讲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互动讨论,介绍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如海山、洋底平原、大洋槽等。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

3.教师运用实例,解释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海底油气资源开发、海底隧道建设等。
4.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节奏,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心中的疑惑。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海底地形形成的原因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其成因,如“海底地形有哪些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有什么影响?”等。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海底地形会发生变化?”“人类如何保护海底地形?”等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海底地形类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讨论过程中的收获。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其成因。
2.学生自我归纳,整理心中的知识点,加深对海底地形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底地形图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底世界的神奇。
2.通过播放海底地形形成过程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海底地形的成因。
3.创设生活情境,如海洋资源开发、海底隧道建设等,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海洋博物馆、海底世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海底地形的魅力。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沟通、交流和分享。
北海—涠洲岛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

[作者简介]陈宏言(1989-),男,福建漳州人,2015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专业,主要从事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质调查工作。
助理工程师。
随着北部湾经济的发展,北部湾近岸海区的海洋科学调查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要,海洋地质调查又是重中之重。
北海—涠洲岛浅海区的地形地貌形成与该区海岸带基岩的性质及松散物质组成有关。
对该区沿岸地貌形态、山势走向、河网系统、岛屿与港湾排列等综合分析,认为构造奠定了海岸的基本轮廓,而冰后期海侵使海岸发生冲淤变化,泥沙经运移,形成各种地貌类型[1-2]。
对海底地形地貌的探测主要采用RTK 导航系统、单波束测深仪和侧扫声呐等3种仪器共同完成。
RTK 导航系统主要起到导航定位的作用。
单波束测深仪通过大量单点数据得出整个面的水深数据,再依靠范围内交叉测线的布置覆盖整个区域。
在地形测量中单波束测深仪和RTK 导航系统的组合能有效地完成近岸海底地形的测量。
侧扫声呐对海底的扫描可以有效地识别海底地貌特征。
因此,将单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和导航定位系统共同组合即可有效地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为了探究北海市近岸海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笔者采用HD-380双频数字测深仪和侧扫声呐4200-MP 对北海—涠洲岛测线海底进行地形地貌扫描(往返共测量2次),期间结合底质取样、搜集资料进行验证。
海底地形地貌探测过程中在银滩码头(坐标:X2 367 993.147 9,Y463 353.679 7)建立了单站水位验证点,该点的高程为4.14m。
1 海底地形地貌特征1.1 海底地形特征海底地形的探测由单波束测深仪和RTK 导航系统共同完成,水深数据处理为实际测量的水深值减去测量时的潮高,高程校正主要利用单站校正,校正后的水深数据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为水深基准面。
北海—涠洲岛测线(C01A-C01B)位于广西北部湾北海市至涠洲岛海区,具体位置如图1所示。
此次测量实测的水深范围为6.4~24.32m。
该测线上海底地形大部分较平坦,水深总体趋势是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在接近涠洲岛处水深急剧变小(水下岸坡)。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学设计第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课时开始时,我将以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作为导入,展现海底世界的神秘与壮丽。视频中将包含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中洋脊等地形,让学生对海底地形有个直观的感受。随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壮观的地形是如何形成的吗?”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中洋脊等,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及分布情况。
2.理解海底地形的成因,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对海底地形形成的影响。
3.学会使用地形图、剖面图等工具,分析海底地形的特点,并能够解释实际地形案例。
2.通过地形图、剖面图等资料,详细讲解海底地形的成因,如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3.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油气资源、海底矿产等。
4.强调我国在海底地形研究方面的成果,提升学生的国家自豪感。
在讲授过程中,我会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能力,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剖面图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海底地形的特点及成因。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VR)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底地形,提高学习兴趣。
提供地形图、剖面图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海底地形的特点及成因。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下列选项中,附近有世界最高山脉和最深海沟的一组板 块界线是( A ) A.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C.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 ③ ②
读某群岛及附近海域部分等深线示意图,回答
10497 PLeabharlann 1049710°N 3000
1000
3000
若要完整表示P点附近的海水深度变化,应再 补画几条等深线 D A.3条 B.4条 C.5条 D.6条
读某群岛及附近海域部分等深线示意图,回答
10497 P
10497
10°N 3000
1000
3000
(例: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海沟)
大洋板块与 交界处——岛弧 大陆板块
相撞挤压区 (消亡边界)
(例:太平洋西部的岛弧—亚洲 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 岛、菲律宾群岛等就是太平洋板 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陆上——海岸山脉
(例: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 西海岸的安第斯山 )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4、海: 大洋靠近或深入大陆的部分水域
位置
特征
举例
陆间海 位于大陆之 面积深度较大 地中海、 间 加勒比海 内海 伸入大陆内 面积小,水文特 渤海、红 部 征受大陆影响强 海、波罗 烈 的海、黑 海 边缘海 位于大陆边 面积大,水流交 东海、日 换通畅 缘以半岛、 本海、南 海 岛屿或群岛 与大洋分隔
(1)写出板块名称: ① 亚欧板块 , ② ③ 非洲板块 , 美洲板块
,
①
③ ②
(2)下列地点中,不属于印度洋板块的是( C )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一、海底地形的分类海底地形根据其特征和形成过程可分为陆源海底地形和海源海底地形两大类。
1.陆源海底地形陆源海底地形是指受大陆运动、河流冲积和冰川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边缘深海盆地。
(1)大陆架大陆架是位于海岸线延伸下去的浅海地带,其宽度一般为几十到几百公里,其特点是水深变化缓慢,地势平坦。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地带,是海底沉积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2)大陆坡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大洋深水区过渡的陡坡地带,其特点是水深急剧增加,地形起伏大。
大陆坡是沉积物的悬移和流动的主要通道,也是一些特殊生物的栖息地。
(3)大陆边缘深海盆地大陆边缘深海盆地是大洋盆地和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其特点是地形复杂,水深较深。
这些地区是地质构造活跃、地震和海啸频发的地区,也是富含矿产资源的潜在区域。
2.海源海底地形海源海底地形是指主要由海水和海底地质活动形成的海底地形,包括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和海山等。
(1)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最壮观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洋中脊的形成是因为海洋地壳板块的边界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向上冒出并逐渐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大洋中脊的存在导致了地壳板块的扩张和推动,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2)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大洋底部的一种特殊地形,其特点是地形平坦,水深较深。
大多数大洋盆地是由海洋地壳板块的分裂和扩张形成的,也是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3)海沟海沟是海洋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位于陆架和海山之间的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凹陷地形。
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有些海沟深度超过11000米,受到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和摩擦作用而形成。
(4)海山海山是宇航员勇敢勇往直前的特殊地质体,它是位于海洋中的一种突出的地形特征,通常高度在1000米以上。
海山的形成是因为地幔柱状上升引起地壳板块的局部隆起,也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原创1:2.2海底地形的分布

3、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深海平原): 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又称“深海平原 地形较为平坦 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水深:4000---6000米 洋盆中的其他地形: 海底火山、海底丘陵、及海底山脉
(2) 洋 中 脊
最长的海底山系
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 分布: 多分布于大洋中心部位,并相互连通 形状: 大西洋中脊呈”S“形,印度洋呈”人“字形
地③油方气为资止源,、平渔均业75资千源米丰富
④我国主要的大陆架分布
(2)大陆坡
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 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 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宽窄不等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2、岛弧和海沟—大陆边缘 与洋盆的过渡带 (1)岛弧 ①位置:大陆坡的前缘 ②成因: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 的结果 ③典例: 太平洋西部海域最典型
(2)海沟
①分布: 岛弧外缘,一般是大陆坡
和洋盆的分界线 ②成因: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 的结果
③典例: 马里亚纳海沟
思考:岛弧和海沟往往相伴 而生的原因是什么?
岛弧和海沟是在同一种地壳 运动中形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成因,都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 之下俯冲过程中形成的,一边是大陆地壳受挤压上拱,隆起成岛弧; 另一边则凹下形成海沟。
高中地理精品课程
第一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8844.43m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海底地貌立体示意图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基本规律:从陆地向大洋中心:大陆架—大陆坡—洋盆— 洋中脊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1、大陆架和大陆坡
(1)大陆架:
①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水深200米以内 ②宽度从低潮线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图”1-1-3“和”1-1-4“ ,思考:
1、找出陆半球和水半球的极点
陆北球的极点是经度0°、北纬38°,水半球 的极点是经180°、南纬38°
2、这样划分的原因是什么?
海陆面积的对比达到最大的程度,陆半球是陆地 在一个半球内最大的集中。水半球是海洋在一个 半球内的最大的集中。但即使在陆半球,海洋面 积仍然大于陆地面积。
海底的地形及成因
目标: 1.认识世界海洋的分布规律 2.了解海底的主要地形 3.运用海底扩张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 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一、广阔的世界大洋
1、地球上海洋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 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且海陆面积随纬度 的分布很不均匀 2、“陆半球”与”水半球“,
无论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海洋的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海陆分布是 不均匀的。
例题1:读地球表面海陆面积随纬度分布图,完成1--2题·
C )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 ( A.纬度越高,海洋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B.纬度越低,陆地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C.纬度越低,海洋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D.纬度越高,海陆比例趋于平衡 B 2.由图可知,陆地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诞生地: 洋中脊 2.洋中脊的形成: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顶托作用下形成的 3.洋壳的形成与扩张: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 结形成洋壳,早期形成的洋壳随地幔物质对流向两侧推开 4.海底地形: 洋中脊、洋盆 地幔物质对流 5.海底扩张的驱动力:
1、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说出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哪几种?
坡 , 岭 ,
C
E
洋 海
盆 沟
,D
,
海
大洋中脊贯穿世界四大洋,是彼此互 相联结的一个整体 太平洋中脊贯穿不在太平洋中间,而偏于大洋 的东侧.印度洋中脊呈“人”字形分布,大西 洋中脊呈“S”形。 岛弧与海沟常常相伴而生
世界最长的海沟:爪哇海沟 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三、海底地形的成因
1 大陆漂移学说 2 海底扩张学说(★) 3 板块构造学说( ★ ★目前公认学说)
思考
结论: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地,海底地壳处在不断生成—扩张—消亡过程
2 海底扩张学说 (1)产生背景:
①全球大洋底部竟连续分布着大洋中脊 ②洋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 ③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上部结构差异明显, 而下部结构差异甚至小。
(2)理论观点:
①炽热的熔岩不断从大洋中脊轴部的中央裂谷带 ___________________涌升, 冷却后,形成新洋底 ②新洋底把先期形成的较老的洋底向两侧推挤, 导致洋底不断扩张。 地幔物质的对流 其驱动力是______________ , ③海底岩石的年龄,以大洋中脊 ______最新,离它愈远 年龄越老 则_______ ,并在它的两侧呈对称分布, 中央裂谷带对于于地幔对流的涌升区 _____________, 对流的水平运动区 大洋盆地对应于______________ , 下降汇聚区 。 海沟对应于对流的_____________ ④洋底从裂谷处形成到海沟处消亡周期一般不 2亿年 超过_____
3、海与洋的区别
对比项目 占海洋比重
水深 受陆地影 响程度 水温和盐度 变化 海流系统
洋 89%
多超过2000米 影响较小 不大 有独立的系统
海 11%
平均几米到2000米 受大陆、河流、 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比较大 无独立的系统
渤海 黑海 里海 地中海 红海 阿拉 伯海 孟加 拉湾 南海
白令海
黄海
大陆边缘
大陆架:水深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水深大于200米
大洋盆地:水深在3000~~6000米 海沟:水深在6000米以上 大洋中脊:顶部水深在2000~~3000米
海底地形示意图
活动:画上图,并且给五大地形加上深度数据。
读下图回答并完成下列要求:
A
B C
D E
海平面
图中代号相应的海底地形名称是: 大 陆 架 大 陆 A ,B
黑西 哥湾
4、内陆海、边缘海与陆间海的区别
1.下列海中,不属于边缘海的是( D ) A日本海 B阿拉伯海 C挪威海 D波罗的海 2.下列属于内海的是( ) A 日本海、黄海 B 波罗的海、渤海 C 波罗的海、墨西哥湾 D 红海、东海 3.下影响列关于洋和海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洋是海洋的主体和潮汐系统而海无洋流现 象和潮汐现象 B、洋的温度和盐度终年不变,而海域经常变化 C、洋和海是相通的,只是海靠近大陆 D、洋受大陆影响较大
活动一:读图”1-1-2“,思考:
1、图中曲线代表什么? 地球表面积随纬度的分布
2、找出陆地面积最大的 纬度和海洋面积最大的纬度 陆:50°N附近 海:赤道附近 3、找出南北极附近海陆面 积之比最悬殊的纬度 南极周围全部是陆地,北极周围全部是海洋;此外在 65°N附近,大陆几乎连成一片,而在60°S附过,海 洋几乎连成一片。
思考
3、赤道穿过的板块有哪些?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1、六大板块的名称: 2、洋壳的消亡过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 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3、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的形成
大洋板块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海沟
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特征
分类
陆间海
位置
特征
举例
大陆之间
面积、深度 地中海、 都大 加勒比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海
深入大陆内部
面积小受大 渤海、红海、 陆影响大 波罗的海
边缘海
大陆边缘,以半 面积大、水 东海、日本 岛或群岛深与 流不畅 海、南海 大洋分离
复杂的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大洋盆地 海沟 大洋中脊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大洋中脊的轴部都发育有沿其走向延伸的断 裂谷,称为中央裂谷,大洋中脊体系是一个 全球性地震活动带,但震源浅,强度小。
洋中脊
1、找出图中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2、图中岩石年龄从洋中脊向两侧有什么分布规律? 3、太平洋海底最老的岩石年龄距今有多少年? 4、与地球年龄46亿年对比,为什么海底岩石年龄最老不超过2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