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韩愈 习题(含答案)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师说》一文中,作者韩愈主张的教育理念是什么?A. 学习是为了个人利益B. 学习是为了追求知识C. 学习是为了社会地位D. 学习是为了国家利益答案:B2.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传道”指的是什么?A. 传授知识B. 传授技能C. 传授道德D. 传授经验答案:C3. 在《师说》中,韩愈对学习者的态度是什么?A. 学习者应该自满B. 学习者应该谦虚C. 学习者应该自大D. 学习者应该自卑答案:B二、填空题1. 《师说》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
答案:传道、授业、解惑2.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________,如是而已。
答案:术业有专攻三、简答题1. 简述《师说》中韩愈对“师”的理解。
答案: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的人。
他强调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道德和做人的道理。
同时,他也认为学生可以超越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是相互学习的关系。
2. 根据《师说》的内容,谈谈你对“学习”的看法。
答案:《师说》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
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同时也要勇于超越,不断探索和创新。
四、论述题1. 结合《师说》的内容,论述韩愈对教育的理解和对学习者的要求。
答案: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决疑惑,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强调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和生活。
对于学习者,韩愈要求他们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同时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质疑和探索。
他认为学习者不必拘泥于老师的教导,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去选择学习的方向。
师说练习题和答案

师说练习题和答案一、填空题1.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代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________、解惑也。
2. 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_________,如是而已。
二、选择题1. 《师说》一文中,韩愈提倡的师生关系是()。
A. 师生平等B. 师生严格分界C. 师生相互尊重D. 师生相互竞争2. 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学习的正确态度是()。
A. 只学不问B. 只问不学C. 学而时习之D. 学而不思则罔三、简答题1. 请简述韩愈在《师说》中对“师”的定义及其作用。
2. 韩愈在《师说》中如何阐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关系?四、论述题1. 根据《师说》的内容,论述韩愈对古代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五、翻译题1. 将《师说》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授业2. 终不解矣3. 术业有专攻二、选择题1. C2. C三、简答题1. 韩愈在《师说》中定义“师”为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
他认为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他们之间应该根据各自听到的道理的先后和掌握的技艺的专长来相互学习,形成一种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四、论述题韩愈在《师说》中对古代教育的理解是,教育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学习,强调师生平等,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教师则应耐心解答,共同促进知识的传承和发展。
五、翻译题古代的学者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
通过这些练习题和答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加深对古代教育思想的认识。
《师说》课下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师说》韩愈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受,。
④【生而知之】。
之,。
⑤【其为惑也】。
⑥【闻】。
⑦【从而师之】。
⑧【吾师道也】。
师,。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
⑩【无贵无贱】。
⑪【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⑫【师道】。
⑬【出人】。
⑭【犹且】。
⑮【众人】。
⑯【圣益圣,愚益愚】。
益,。
⑰【身】。
⑱【耻师】。
⑲【惑】。
⑳【童子】。
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句读,。
㉒【句读之不知】。
㉓【或师焉,或不焉】。
不,。
㉔【小学而大遗】。
㉕【巫医】。
㉖【乐师】。
㉗【百工】。
㉘【不耻相师】。
㉙【族】。
㉚【日师日弟子云者】。
云者,。
㉛【年相若】。
㉜【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
㉝【不齿】。
齿,,㉞【乃】。
㉟【欤】。
㊱【常师】。
㊲【郯子】。
㊳【师襄】。
㊴【老聃】。
㊵【郯子之徒】。
徒,。
㊶【贤】。
㊸【不必】。
㊹【贤】。
㊺【术业】。
㊻【专攻】。
攻,。
㊼【李氏子蟠】。
㊽【古文】。
㊾【六艺经传】。
六艺指。
传,。
㊿【通】。
①【不拘于时】。
时,。
②【嘉】。
③【古道】。
④【贻】。
二、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求学的人。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话形式,表达了对学问和师道的尊重。
以下是根据《师说》一文设计的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1. 《师说》一文中,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对师道的尊重?2. 文中提到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学习态度的什么看法?4. 请简述《师说》中提到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5. 韩愈在《师说》中是如何论述“道”与“师”的关系的?答案:1. 韩愈在《师说》中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形式,以及对古代师道的回顾,表达了对师道的尊重。
他强调了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的重要角色。
2.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的含义是,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决疑惑的人。
它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三重角色:传授知识、教授技能、解答疑问。
3.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反映了韩愈对学习态度的看法,即学习是一个需要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古代的学者都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们都有师承。
4.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学生可以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师,而老师也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学生。
这体现了韩愈对平等和互相学习的教育理念。
5.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道”与“师”的关系时,强调了“道”是学问和道德的总和,而“师”是传授“道”的人。
他认为,只有通过师者的教导,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
通过这些练习题和答案,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内涵,以及韩愈对教育和师道的深刻见解。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
2. 韩愈在文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指的是________。
3. 文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体现了韩愈对师生关系的________认识。
二、选择题1. 《师说》一文中,韩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是()。
A. 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B. 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老师C. 老师总是比学生高明D. 学生可以超越老师2. 下列哪一项不是韩愈在《师说》中提到的“三教”?A. 儒家B. 道家C. 佛家D. 法家三、简答题1. 请简述《师说》中韩愈对“师”的定义。
2.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学者”和“师”的理解。
四、论述题1. 根据《师说》的内容,论述韩愈对教育的看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提倡尊师重道2. 正确的思想和道德3. 平等和相互学习二、选择题1. A2. D三、简答题1. 韩愈在《师说》中定义“师”为传授知识、教授技能、解决疑惑的人。
2. “学者”是指追求知识和学问的人,而“师”则是引导学者走向正确道路的人,学者和师之间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学习的基础上。
四、论述题1.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关键。
他提倡尊师重道,认为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学生可以超越老师,老师也应该不断学习。
韩愈的这些观点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了教育的平等性和进步性。
结束语:通过《师说》的学习和练习,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韩愈的教育理念,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师说》课时作业(含答案)

师说课时作业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宪宗欲从陕西凤翔的法门寺迎取佛骨舍利供奉宫中,韩愈不以为然,上《论佛骨表》,一题作《谏迎佛骨表》,结果险些丢了性命,最后在刑部侍郎任上被贬潮州。
佛教在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魏晋之际玄学兴起,儒、道、释三教渐有融合之势,经南北朝至唐,三教的融合依旧,一些人在儒家、道家思想之外受佛教的影响,这是一种常态。
而韩愈是固执的儒者,他视道、佛为异端,以儒者自居,坚定地捍卫儒学道统。
他在《原道》中说:“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后面的九个字说得斩钉截铁,意思是要把佛、道之徒还俗,把他们的经书都烧掉,把佛寺、道观都改造成民房。
难怪唐宪宗要把佛骨迎到宫中供奉的时候,韩愈挺身而出,激烈反对,《论佛骨表》就是这样问世的。
韩愈说佛是“夷狄之法”,他在《原道》里也表达过不能将“佛”这一“夷狄之法”凌驾于先王之教上,或说是儒教之上。
但他言及佛教在东汉流入中国后,忽地把笔宕开,叙说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直到周穆王在位年数和享年多少。
韩愈要借此说明一个道理,这些帝王居位长久,生命长久,“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因为那时候佛教没有进入中国,也就无帝王事佛之事。
这些叙说看似平淡,实际上隐含了韩愈说理的尖锐锋芒——因为唐宪宗事佛想的就是长命百岁。
韩愈说,不事佛实际上是可以长寿的,不信你看看历史。
韩愈随之和缓语气,说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本想取缔佛教,只是由于那时的大臣目光短浅,不能洞晓先王之道、古今所宜,用先王圣明革佛教之弊,以致这事就放下来了。
唐宪宗一生多次迎取佛骨到宫中供奉,元和十四年(819)的供奉,宪宗让中使(宦官)杜英奇率三十多位宫人,拿着香花,前往凤翔的法门寺迎请佛骨舍利到京城长安的皇宫,自然有群僧相随,又带动诸寺、众生供奉,成一时盛况,韩愈忧心不已。
他对宪宗皇帝说:“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__________、解惑也。
2.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弟子不必不如师。
3.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 韩愈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二、选择题1. 《师说》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韩愈D. 王安石2.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__________。
A. 教书B. 解惑C. 育人D. 读书3. 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
A. 师不必贤于弟子B. 师不必高于弟子C. 师不必优于弟子D. 师不必强于弟子4.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道之所存,__________。
A. 师之所存也B. 学者之所求也C. 学生之所学也D. 知识之所在也三、简答题1. 简述《师说》中韩愈对“师”的理解。
2. 根据《师说》,韩愈如何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四、论述题1. 论述《师说》中韩愈所提倡的教育观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五、翻译题将以下句子从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判断题1.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2. 《师说》中韩愈主张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七、连线题将下列《师说》中的名句与相应的解释连线。
1. 师不必贤于弟子a.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更聪明2. 弟子不必不如师b.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3.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 知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在那里八、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案例,分析其中体现了《师说》中的哪些观点,并给出你的看法。
案例:某学校有一位资深教师,他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探讨。
他认为,学生有时也能提出一些他未曾想到的观点,这对他的教学也有很大帮助。
九、作文题以“我心中的师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谈谈你对“师者”的理解以及你认为一个好老师应具备的素质。
《师说》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

《师说》/韩愈精品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精品习题及答案】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
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受,同“授”,传授。
④【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⑤【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⑥【闻】知道,懂得。
⑦【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⑧【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
师,学习。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⑩【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⑪【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⑫【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⑬【出人】超出一般人。
⑭【犹且】尚且,还。
⑮【众人】一般人。
⑯【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味。
益,更加、越发。
⑰【身】自己。
⑱【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⑲【惑】糊涂。
⑳【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㉒【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
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㉓【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看的不向老师学习。
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
不,同“否”。
㉔【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㉕【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
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涉 务①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10.给文中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处选填恰当虚词。
11.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1)(8)/(2)(3)(7)/(4)(6)/(5)/(9)(10)
7.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
C.人非生而知之者 则群聚而笑之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之不解,或师焉
8.与“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C.居庙堂之高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师说韩愈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所学文本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作者和他的战友们,这是一群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B.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江河、北岛、顾城、舒婷等人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12.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②,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薅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D.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梦亦同趣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余嘉其能行古道
6.下列句子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不患人之不己知
(3)于予与何诛?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相信未来》里面充满了对现实的厌弃,诗歌的情感基调哀伤凄婉,充满绝望,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D.荀子认为学习的人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2.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
B.不拘于时
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孰能无惑
D.寒暑易节,而五谷以孰
9.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方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耻学于师
A.而日参省乎己
B.下饮黄泉
C.余人甚异之
D.小学而大遗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
(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不拘于时
(9)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10)士卒死者万五千人
A.(1)(8)/(2)(3)/(4)(10)/(5)(9)/(6)(7)
B.(1)(8)/(4)(10)/(2)(3)(7)/(9)(6)/(5)
C.(1)(6)/(2)(7)/(4)(10)/(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