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及其管理智慧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国学与管理智慧知识讲堂课件PPT

国学与管理智慧知识讲堂课件PPT
前。
第二阶段。自1919年 “五四”运动至1949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是国 学研究最为兴盛的时期。
第三 阶段 。自 1949 年新 中国成立至目前。这是指 建国后国学命运的沉浮。
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刊登《国学振兴社广告》,谓国学讲授内容 为:“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按“内典”即佛典)以上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各个学科。 章氏于1906年于东京创立国学振兴社,仿效日本一些学者用一国固有之学问来弘扬民族精神的做法。
的载华凝天古也文灵制神象之之经所中勰作经
奥体文聚地代。章之人,天鸿至也说的《用典
区,化,人的
之奥纪参地教道者:《文,的
。是精也三经
骨区,物,也,,
宗心正地
人是者典
髓,洞序效。不恒
经雕如位
性的中的是
者极性,鬼故刊久
篇龙刘与
》》
“国学”的来龙去脉
经典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它的普适性。《艺文类聚》对于 经典的解释是“经也者,径也,言五路无 所不通”,也就是说,经典承载着普适性 道理。 另一个是它的阐释性。历代通过对于经 典的阐释而有所创新,形成为“经学”。
“国学”的来龙去脉
国学形成与发展的大致阶段
灿楼中社堂未作其王
然阁评会集出有中国
62
放,论研林版 以维
出在说究》。种经的
了几:》。代,史学
国学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更是中华 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新的世纪,国学 的价值正走向回归,我国文化史确有研究 价值,即一代而已见其概……可以学先辈 之人格,可以知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 求真、在创获。
“国学”的来龙去脉

管理学智慧

管理学智慧

导论一、基本概念1、“管理”解字探义《说文解字》:管——竹制的管状乐器,类笛、六孔;理——制玉也. 使用“管”必须要有嘴、手指、呼吸相互配合,因此“管”就有了协作、配合、和谐的意义;“理”雕琢玉器,具有不可逆性、不可重复性,因此“理”就包含了事先要有精心的策划、事先精心的部署。

2、管理的现代含义:管理即是管辖、治理的意思。

我国学者一般则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和利用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信用、时间、信息、社会关系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协调职能。

3、智慧与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含义:(1)是指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实践得来的聪明才干。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是指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经由春秋战国“轴心时代”所创立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里的有关管理的理论和谋略的逻辑体系精髓。

4、研究对象本课程主要研究中国“轴心时代”的最有影响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杂家等流派管理思想的智慧及其现实价值。

德国雅斯贝尔斯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国学经典与管理智慧

国学经典与管理智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法家认为"以术治人",认为管理 者应掌握一定的管理技巧和方 法,善于运用权谋,实现有效 管理。
墨家思想与管理智慧
01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认为 管理者应关心员工福祉,反对 强制和侵略行为,建立和谐的 人际关系。
02
墨家提倡"节俭尚同",认为管理 者应注重节约和效率,统一思 想和行动,避免内耗和浪费。
发展
现代管理智慧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多元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 。
03
国学经典与管理智慧的融合
儒家思想与管理智慧
儒家主张"以德治人",认为管理 者的道德修养对团队的影响至关 重要,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树立 榜样。
儒家认为"以人为本",强调关心 员工、尊重员工,管理者应关注 员工的需求和成长,激发员工的 积极性和创造力。
兵家思想中的"知己知彼"
03
强调了解团队成员的特点,合理分配任务。
国学经典在个人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 养,提高自身素质。
佛家思想中的"戒定慧":主张通过戒律、禅定、智 慧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提升。
易经中的"变易":强调不断变化,与时俱进,提升 个人能力。
05
国学经典与管理智慧的未来发展
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
主张顺其自然,不过度干预,让企业自然发展。
3
法家思想中的"法治"
强调制度化管理,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试论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及其利用9篇

试论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及其利用9篇

试论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及其利用9篇第1篇示例:古籍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传承和人类智慧。

图书馆是保存、管理和传播古籍的重要场所,对于保护和利用古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和利用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古籍的管理1.分类整理图书馆收藏的古籍数量庞大,多为手抄本或古版本书籍,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首先需要对古籍进行鉴定和编目,确定其所属类别和内容,然后按照专题或年代进行分类整理。

这样有利于古籍的保存、查找和利用。

2.数字化保护古籍多为纸质材料,易受到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褪色、虫蛀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图书馆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古籍进行拍摄、扫描和存储,建立数字化古籍库。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原件的翻阅,还可以减少损坏的风险。

3.保管与维护古籍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图书馆应该加强对古籍的保管和维护工作。

首先要设立专门的古籍阅览室,为读者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设备,保证古籍在阅读过程中不受损坏。

其次要定期对古籍进行防腐防虫处理,保证其保存时间长久。

二、古籍的利用1.学术研究古籍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学术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图书馆可以通过推出古籍展览、举办讲座等形式,鼓励学者和研究人员利用古籍进行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

2.教育教学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宝贵的素材。

图书馆可以通过开设古籍阅览课程、组织古籍导读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利用古籍,提高他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社会传承古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图书馆可以通过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古籍知识,提高公众对古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古籍的传承和发展。

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和利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图书馆应该加强对古籍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促进古籍在学术、教育和社会传承中的应用和发展,推动古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让古籍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助力企业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助力企业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助力企业文化建设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凝聚员工的力量,提升企业的形象,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对企业文化的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如“仁爱”“诚信”“和谐”“责任”等,与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有着密切的关联。

“仁爱”强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在企业中,体现为关心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尊重员工的个性和需求,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这种关爱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诚信”是企业立足的根本。

在商业活动中,诚实守信意味着遵守合同、信守承诺、保证产品质量。

一个以诚信为本的企业能够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和谐”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在企业内部,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促进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内部矛盾。

在企业与外部的关系中,追求与合作伙伴、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能够实现共同发展。

“责任”意识要求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还要承担社会责任。

包括保护环境、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支持公益事业等。

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能够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支持,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在企业中的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源远流长,如“以人为本”“中庸之道”“无为而治”等,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企业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要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发展,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中庸之道”并非是指平庸、折中的做法,而是在处理问题时寻求平衡与适度。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

1
2
3
4
5
记:这次孔子回答季康子问政与上次回答的内容是一致的,即“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是孔子治国之要道。 为政者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自己就要谨守善道,然后推行道德教化,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准,上下“同德”而“同心”,国家自然兴旺,何必用严刑酷法!这是儒家与法家不同之处。 在孔子看来,为政者的作风,对老百姓有臣大的影响,充分发挥这种影响,正是国家管理的真谛。
*
记:正名用今天的语言即是组织机构的建设,对每个位的责权利进行明确规定,职位明确,责任明确,人各行其职,各负其责,事有专属,建立起一个责权利相统一的组织机构。 (三)礼依道而演化 1.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雍也篇第六•24》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变革一下,就能达到鲁国的水平;鲁国(的政治)变革一下,就能合乎道了。” 记:周朝建国后,周公封于鲁,吕尚(姜太公)封于齐。齐鲁两国自然条件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再加上周公和姜尚的思想体系不同,其发展方向自然各奔东西。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春秋时代,齐鲁两国无论在物质生产上,还是在文化思想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齐濒海,有鱼盐之利而重事功,于是产生了管子及其思想体系。鲁国继承着正统文化,注重仁义礼乐。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标志着制礼作乐的发展。当时鲁国的礼乐制度最为完备。相比之下,齐国的礼乐制度就略逊一筹。所以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同时认为鲁国如能在现有基础上,再加以变革,就能“至于道”了。这个“道”是指先王之道。至于“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种变革的方法是否应该遵循这样的顺序,到未必,齐一变也可至于道,我们不是讲后发优势吗?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人性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出于人类文明的需要,对人性必须有一个积极地假设。人性为善是主流,是顺势,人性为恶是暂时的,是逆势,这样的人性假设有利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成就完美人格,成就完美社会的形成。 人性之善恶,需要“自力教”和“他力教”两种方式来促成。

智慧树知到我国传统文化作业答案解析(含附加题)学习资料

智慧树知到我国传统文化作业答案解析(含附加题)学习资料

智慧树知到我国传统文化作业答案解析(含附加题)绪论1【单选题】(1分)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A.载道化成B.崇德重义C.以人为本2【单选题】(1分)“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A.《周易.贲》B.《周易.艮》C.《周易.震》3【单选题】(1分)“文”不包括A.地文B.天文C.人文D.物文4【单选题】(1分)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易”、“道”B.儒道互补C.儒、释、道三家并列5【单选题】(1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A.中庸之道B.阴阳五行C.中和为美第一章1【多选题】(1分)“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以人为尊B.以仁为本C.以民为贵2【多选题】(1分)礼教的核心是:A.长幼有序B.父子有亲C.夫妇有别D.君臣有义E.朋友有信3【多选题】(1分)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B.“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C.“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4【单选题】(1分)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A.天人感应B.形式逻辑C.天人合一D.辩证逻辑第二章1【单选题】(1分)孔子关于“仁”着重于讲其:A.定义B.概念C.论证D.自我修养2【单选题】(1分)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A.性相近B.性恶论C.性善论D.性有善有恶论3【单选题】(1分)孔子关于“仁”的定义是:A.爱人B.克己复礼C.其言也訒D.所有关于“仁”的说法的共性4【单选题】(1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是:A.遵守法律B.礼仪内化为生命的组成部分C.随心所欲D.遵守礼仪5【单选题】(1分)儒家的核心概念是:A.知B.义C.礼D.仁6【单选题】(1分)对“仁”的理解的关键是:A.分析B.推理C.认识D.实践7【判断题】(1分)孔子关于“仁”的说法都是一些教训。

儒家文化与现代管理智慧

儒家文化与现代管理智慧

儒家文化与现代管理智慧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首的经典着作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骨干,它经长期的整理加工、丰富发展,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严密、完整的文化体系,对我国古代各民族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

儒家所确立的道德规范,曾长期成为我国人民调解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在今天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

现代管理学起源于西方,对于西方管理思想我们总是以一种膜拜的心理来学习,似乎给人一种感觉就是中国人不会管理、不懂管理。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和西方经济的衰落,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单单依靠西方那一套流程、绩效等程序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型,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

而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管理思想,特别是“以人为本”、“修己安人”、“中庸之道”等思想,对现代的企业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文化的思想《礼记儒行》记载:“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溷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为‘儒’”。

汉人着述从大丈夫气概和君子德行方面去规范儒者精神,涉及自立,容貌,备豫,近人,特立独行,刚毅,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规为,交友,谦让等十几项。

《汉书艺文志》中写道:“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儒是古代中国社会做人的典范,回答了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的人生观问题,因此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

一般意义上,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在前人基础上开创的一个文化思潮,其基本主张按孔子原话可概括为“仁”、“礼”、“诚”、“孝”、“忠”、“恕”、“中庸”等。

西汉至晚清中国历史上除佛道二教之外的思想文化绝大部分都可以被视为儒家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话委婉含蓄,意在言外
说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强调意境,讲求神韵
重视描摹,讲求再现
尚“圆”,为人讲灵活性,办 尚“方”,为人讲原则性,做 事讲究圆融变通,留有余地 事讲究规则第一,是非分明
2、中国文化是重人情讲面子的情 感文化
死生契阔(生死离合), 与子成说(我和你誓言不改)。 执子之手(让我俩手牵着手), 与子偕老(一直到老再不分离)。
和谐

追求包容与融合
强调比赛与竞争
既此又彼,不此不彼 黑白分明,非此即彼
阴阳协调
阴阳对立
中西文化对比之四
5、中国文化是“内圣外王”的伦理文 化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五常:仁、义、礼、智、信



廉 八德 忠



父子 有亲
朋友
君臣
有信 五伦 有义
长幼 有序
夫妇 有别
中国文化是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 西方文化是崇尚权利的法治文化
例二:辜鸿铭的 茶壶论
例三:大学生发 生在校性行为是 否应当?
思维 方式
理性 感性 悟性 思维 思维 思维
科学 艺术 人文
中国文化是重视经验直觉的悟性文化 西方文化是重视逻辑分析的理性文化
悟性文化
重体验、感悟—情 境性,模糊性 重综合、类比 重直觉、灵感 求道—智慧 哲学与人文
理性文化
重思辨、实证—可 靠性,精确性 重分析、实证 重逻辑、推理 求知—真理 科学
办事的灵活性,有时还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创造 性思路。但有些变通也暴露出中国人规则意识 的匮乏,丧失了原则性的灵活性则容易导致社 会问题的产生。
中西文化对比之一
含蓄内敛的中国文化 开放张扬的西方文化
抱拳、鞠躬,用筷子往内夹; 谦虚内敛
尊重传统,较保守
握手、拥抱或亲吻,用刀叉向 外戳;张扬自我
注重现实,重创新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老子》第四十 二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 根本也。……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 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 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此之谓也。 ”。 (《黄帝内经》)
阴阳和谐即阴阳的动态平衡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中西文化对比之二
中国:情感文化
西方:功利文化
重“人情”(感性支配) 重“功利”(理性支配)
要“面子”(给别人看)
要“里子”(让自己爽)
讲义气(必要时舍己为人) 讲实惠(利益优先)
熟人社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陌生人社会(随时和陌生人说
亲疏有别)
话,人人独立平等)
3、中国文化是整体本位的宗法文 化
一、寻根:中国文化 与中国人——从中西 文化对比的视角看
二、悟道:中国式管 理智慧如何可能—— 对锻造中国式管理艺 术的几点思考
一、寻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1、中国文化是含蓄内敛的阴柔文 化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 一部春秋曾读否?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 那个东西还在吗?
1)中国文化的含蓄与意境
文化类型
精神追求 价值取向 治理手段
社会目标
伦理文化 法治文化
修德成圣
皈依上帝
崇尚伦理,重义 崇尚自由,重利
重道德教化(德 治,强调社会义 务)
天下为公,“不 患寡而患不均” 强调结果的均等
重法律规范(法 治,强调权利保 护)
更强调机会与权 利的平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中国文化是重视综合直觉的悟 性文化
例一:秀才的三 个梦
二、问策:中国式的管理智 慧如何可能?
因变 制胜
中庸 之道
左右 逢源
中国式 管理智慧
导德 齐礼
和而 不同
以人 为本
(一)、左右逢源的协调艺术
1、协调的基础:身心和谐
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 嗄,和之至也。(《老子》第五十五章)
出恭 登东 云雨 那事儿 花至半开,酒至半酣
2)中国文化的谦虚与内敛
“鄙人”、“在下”、 “愚兄”
“贱内”、“拙荆”、 “豚犬”、 “犬子” “斧正”、“指正” “岂敢”、“过奖”、
“哪里哪里”
3)中国文化的圆融与变通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既不犯规,也不犯傻 。 解说:中国文化的圆融变通孕育了中国人做人
——《诗经·击鼓》
1)重人情
“人情”,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 之一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2)关系网
“关系网” 是中国人的基本生存境 遇。
世界上最短的诗
生活 网
3)讲“面子” “要面子” 是中国人的基本生存信

阴阳和谐
阴阳相对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万物皆 分阴阳
孤阴不生 阴消阳长 重阴必阳 独阳不长 阳消阴长 重阳必阴
中医的阴阳和谐与阴阳失衡
中医在临床上常常以阴阳偏盛偏衰(即阴阳消长)来说明 临床的不同证候。例如,寒属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 后出现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如 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症状。 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的偏盛,而 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为“阴虚”,此为 阴消,“阳”相对的突出,因为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 这种现象称为“虚热”。如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 称为“阳虚”,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阳,故阳虚 见寒证,这种现象称为“虚寒”。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 处于相对平衡的,如果“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制,不 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 导致疾病的发生。
和谐文化的几个基本层次或维度
1、身心和谐 2、人际和谐 3、公私和谐 4、天人和谐
孔子论身心和谐
“ 君 子 有 三 戒 : 少 之 时,血气未定,戒之 在色;及其壮也,血 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论 语·季氏》)
西方文化是二元对立的竞争文化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 天人相分:人为自然立
对比之三 中国文化
类型
农业文明
基础
血缘关系
利益指向
整体>个人
性质
宗法文化
人格范型
温顺服从型
西方文化
商业文明 契约关系 个人本位
商业文化 平等独立型
“家国”文化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 总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
4、中国文化是阴阳协调的和谐文化
无极太极,阴阳互摄; 阳变阴合,生生不息。 动静有序,刚柔相济; 共生共存,天地人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