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山东中医治疗痛风的案例

山东中医治疗痛风的案例
病人男性,52岁,身高170cm,体重80kg。
症状:右大趾关节疼痛,走路有困难,严重时甚至无法行走。
中医诊断:痛风。
治疗方案: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剂:茵陈蒿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三钱、赤芍、当归、川芎各二钱,枳实、丹皮各一钱半,防风、独活、蒲公英、白术各一钱,枸杞子、山茱萸各五分,金银花三钱。
服用方法: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每次服用半剂。
治疗结果:服用三剂后,症状有显著改善,可以正常行走。
如此服用两周,完全消除了症状,并没有出现副作用。
随访半年无复发。
总结:痛风是一种常见疾病,西医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为主要方向,体现了中医药的互补性和整体观念。
茵陈蒿汤是治疗痛风的主要方剂之一,具有清热利湿、化瘀止痛的功效,临床应用广泛。
本案例中,这位病人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并且没有出现副作用,中医治疗的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
(完整版)内二科痛风临床路径(新)2016

痹症(痛风)中医临床路径一、痹症(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痹症(痛风)(TCD编码为:BN Q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 编码为:M19.99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
痹症(痛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寒热错杂证痰瘀痹阻证肝肾虚痹证气血虚痹症(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痹症(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痹症(痛风)(TCD 编码:BNQ010、ICD-10 编码:M19.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3)类风湿因子、抗“O”(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5)心电图(6)胸部X线片、受累关节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 CP 抗体、24 小时尿尿酸、HLA-B27 等。
(八)治疗方法1. 内科基础治疗: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促进尿酸排泄、碱化尿液等。
痛风临床路径

痛风临床路径一、痛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M10.9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痛风诊断:参照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
(2)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疾病分型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诊断或分类诊断明确根据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或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痛风诊治指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ICD10:M10.991)或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果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需特殊处理、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不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3)类风湿因子、抗“O”(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HIV等)(6)心电图(7)胸部X 线片、受累关节X 线片(8)腹部超声(包括双肾)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CP抗体、HLA-B27、24小时尿尿酸、关节穿刺检查、关节双源CT和超声检查。
痛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 )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
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
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品,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
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
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四周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 (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
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
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洁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1)关节液中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
(2)有痛风石,用化学方法(murexide 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含有尿酸盐结晶。
(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条中6条者:A、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B、炎症表现在1日内达到高峰C、单关节炎发作D观察到关节发红E、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F、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G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H、可疑的痛风石I 、高尿酸血症J、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X线片)。
K不伴骨质腐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片)。
L、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上述(1)(2)(3)项中,具备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1 、湿热蕴结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稍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乏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痛风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痛风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1. 痛风症概述痛风症,也称作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高尿酸血症引发的关节炎疾病。
它常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临床路径在治疗痛风症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下面将介绍中医的治疗方案。
2.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痛风症的策略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痛风症主要采取以下策略:1. 首要原则: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痛风症的发生与湿热之邪阻滞、瘀血凝滞有关。
因此,治疗痛风症的首要原则是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以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2. 药物治疗:中医常选用草药制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罂粟壳、秦艽、桃仁等,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通络的功效,可有效缓解痛风症状。
3. 饮食疗法:中医强调调整饮食惯对治疗痛风症非常重要。
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内脏、海鲜、啤酒等,同时适量增加水果、蔬菜和粗粮的摄入,以帮助清除体内的尿酸。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推崇合理锻炼和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患者应适度运动,注意保暖,避免过度疲劳,以提高免疫力和缓解症状。
5.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痛风症与体内气血循环不畅有关,因此可以采用针灸疗法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循环,改善病情。
3. 总结中医临床路径在治疗痛风症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清热祛湿、活血化瘀,草药治疗,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整和针灸疗法等手段,可以缓解痛风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请注意,本文档中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病人在接受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痛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
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
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品,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
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
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四周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
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
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洁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1)关节液中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
(2)有痛风石,用化学方法(murexide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含有尿酸盐结晶。
(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条中6条者:A、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B、炎症表现在1日内达到高峰C、单关节炎发作D、观察到关节发红E、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F、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G、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H、可疑的痛风石I、高尿酸血症J、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X线片)。
K、不伴骨质腐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片)。
L、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上述(1)(2)(3)项中,具备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1、湿热蕴结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稍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乏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一、痛风病(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TCD 编码为:BNV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ICD-10 编码为:)(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
痛风病(痛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蕴结证脾虚湿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病(痛风)(TCD 编码:BNV050、ICD-10 编码:)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3)类风湿因子、抗“O”(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5)心电图(6)胸部X 线片、受累关节X 线片(7)腹部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CP 抗体、24 小时尿尿酸、HLA-B27 等。
痛风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简介
痛风关节炎,也称为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尿酸晶体沉积引
起的疾病。
中医对于痛风关节炎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并采用一
套独特的临床路径。
中医临床路径
1. 诊断:中医通过仔细的问诊和观察来确定痛风关节炎的诊断。
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
同时,中医还会结合舌诊、脉诊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2. 清热祛湿:中医认为痛风关节炎主要是由于湿热互结引起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会采用清热祛湿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连翘、茅芒等,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红肿。
3. 疏风活络:中医认为风湿是痛风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之一,因
此在治疗过程中,会采用疏风活络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白芷、
川芎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
4. 调理脾肾:中医认为脾肾失调是痛风关节炎的内在原因之一,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会通过调理脾肾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中
药包括党参、山药等,可以增强体质,减少尿酸产生。
5.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在痛风关节炎的治疗中的重要性。
建议患者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多食用低嘌呤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控制尿酸水平,缓解症状。
结论
中医在治疗痛风关节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路径,包括诊断、
清热祛湿、疏风活络、调理脾肾和饮食调理等。
中医的综合治疗方
法可以有效缓解痛风关节炎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实际
治疗中,患者应当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
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痛风病(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TCD 编码为:
BNV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
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
(2)间歇期
(3)慢性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
痛风病(痛风)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脾虚湿阻证
寒湿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肝肾阴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病(痛风)(TCD 编码:BNV050、ICD-10 编码:
M10.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
(3)类风湿因子、抗“O”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5)心电图
(6)胸部X线片、受累关节X线片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 CP 抗体、24 小时尿尿酸、HLA-B27 等。
(八)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
2.针灸治疗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瘀热阻滞证:泄化浊瘀、养阴清热
痰浊阻滞证:化痰泄浊、通络止痛
肾阴虚证:补益肝肾、舒经通络
脾虚湿浊证:益气健脾,泄浊化瘀
肝肾亏虚证:补益肝肾
4.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5.外治法。
6.其他疗法。
7.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关节红、肿、热、痛等主要症状改善;
2.血沉、C 反应蛋白、血尿酸等相关指标较入院时好转;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退出本路径。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浊痹(痛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浊痹(TCD 编码:BNV050、ICD-10 编码:M10.99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14 天实际住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