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内二科痛风临床路径(新)2016

(完整版)内二科痛风临床路径(新)2016
(完整版)内二科痛风临床路径(新)2016

痹症(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一、痹症(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痹症(痛风)(TCD编码为:BN Q01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 编码为:M19.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

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

(2)间歇期

(3)慢性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痹症(痛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湿痹证

风湿热痹证

寒热错杂证

痰瘀痹阻证

肝肾虚痹证

气血虚痹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痹症(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痹症(痛风)(TCD 编码:BNQ010、ICD-10 编码:M19.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

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

(3)类风湿因子、抗“O”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

(5)心电图

(6)胸部X线片、受累关节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 CP 抗体、24 小时尿尿酸、HLA-B27 等。

(八)治疗方法

1. 内科基础治疗: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促进尿酸排泄、碱化尿液

等。

2.针灸治疗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风寒湿痹证: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风湿热痹证: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寒热错杂证: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肝肾虚痹证:培补肝肾、通络止痛

气血虚痹症:益气养血、和营通络

4.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5.外治法。

6.其他疗法。

7.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关节红、肿、热、痛等主要症状改善;

2.血沉、C 反应蛋白、血尿酸等相关指标较入院时好转;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退出本路径。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

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痹症(痛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浊痹(TCD 编码:BNQ010、ICD-10 编码:M19.99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10天实际住院日:天

脑梗死临床路径2016

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 急性起病; 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 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 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 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X线片、心电图; (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易栓检查、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2)TCD发泡试验。 (3)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监测、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 (4)头颅磁共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灌注加权成像(PWI)等。 (5)头颈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 (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七)选择用药。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药物。 1.溶栓治疗:可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 2.抗血小板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抗凝、降纤、扩容、神经保护、中药: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4.降低颅内压:可选择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噻米、高渗盐水和白蛋白等。 5.并发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抗感染、控制癫痫发作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痛风病(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TCD 编码为: BNV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 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 (2)间歇期 (3)慢性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痛风病(痛风)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脾虚湿阻证 寒湿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肝肾阴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病(痛风)(TCD 编码:BNV050、ICD-10 编码: M10.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 (3)类风湿因子、抗“O”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5)心电图 (6)胸部X线片、受累关节X线片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 CP 抗体、24 小时尿尿酸、HLA-B27 等。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docx

2016 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 年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 一、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 序号科别 病种住院入径出径入径率变异平均路径病种名称 人次人次(%)数住院日 总人数 11212121007 4.08 2323232100187.28 合计 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 181 人, 出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 均住院日 7.34 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 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均 住院日 7.34 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 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 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 6 人(其中外三科 4 人[ 胆囊结石 2 人、腹股沟疝 2 人] ,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内 五科 1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 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符合路径未入径6 人:其中内二科3 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住院号164669、164745 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 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 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住院号 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 3 人:其中产科 12 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 164358、16477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 165074、164715、164714、164748、164849、 164919),儿科 3 人 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6、163903、164188),内二科 16 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7、164572、165046、163853、 164815、164507、 164437、 164489、164610、164640、 164753、164755、164756、 165130), 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 181 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 例,变异率 53.59%(其中产科 24 例,占 77.42%;儿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的病因是由于过食肥甘,酗酒、过劳、紧张或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气血凝滞,痰瘀痹阻,骨节经气不通而发病。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辩证分型为风湿热邪,风寒湿痹,痰浊瘀血痼,脾肾阳虚。1.风湿热痹症状:足趾关节红肿热痛,或游走痛,或有发热、汗出、烦热、咽痛;舌红苔薄,脉弦数。治则:祛风清热,化湿通痹。可用方药:四妙散加味,苍术9 克,黄柏12克,牛膝12 克,薏苡仁30克,海桐皮12克,桑枝30克,威灵仙12克,金银花藤15 克,茜草20克,秦艽10 克,随症加减。痛风见关节红肿热痛甚者,加生地15克,赤芍15克,地龙12克,以清热凉血通络;伴发热、汗出、烦渴者,加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桂枝6 克,赤芍15克,以清气凉营。验方:苍术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30 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痛风属关节红肿热痛者。金黄膏外敷关节肿痛处,2~3天换药1次,10天1个疗程。适用于痛风属风湿热痹者。2.风寒湿痹症状: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治则:温经散寒,祛风化湿。可用方药:乌头汤加味,

制川乌9克,麻黄9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附片9克,桂枝9克,白术12克,防风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伴拇指关节紫黯、或有痛风结节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乳香6克,没药6克,以活血通络散结。验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己15克,威灵仙15克,细辛3 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痛风属风寒湿痹轻症者。3.痰瘀痼结症状:关节刺痛,夜晚加剧,发作频繁,伴结节、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治则:化痰祛瘀,通经散结。可用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9 克,红花9克,当归9 克,川芎9克,威灵仙12克,穿山甲12克,白芥子9克,胆南星9克,全蝎3克,蜈蚣1条,随症加减。关节痛剧者,加制川乌、草乌各6克,细辛3克,以温经止痛;血尿酸高者,加黄柏9克,苍术9克,薏苡仁30 克,防己15克,以清利祛邪。4.脾肾阳虚症状: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腰隐痛,腿酸软,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夜尿频多,有气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则:温补脾肾。可用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2 克,杜仲12克,附片10 克,肉桂粉2克(兑服),黄芪20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3 克,随症加减。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20克,海金沙10克(包煎),冬葵子10克,琥珀粉3克(兑服),鸡内金9克,以清利排石;纳

痛风临床路径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痛风的患者。 一、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TCD 编码为:BNV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 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 参照 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 (2)间歇期 (3)慢性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痛风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脾虚湿阻证 寒湿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TCD 编码:BNV050、ICD-10 编码:M10.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 (3)类风湿因子、抗“O”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HIV等) (6)心电图 (7)胸部 X 线片、受累关节 X 线片 (8)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CP抗体、24小时尿尿酸、HLA-B27等。 (八)治疗方法 1. 基础治疗。 2. 电针疗法。 3. 艾灸疗法。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推荐)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ESD和EMR术临床路径(2016年版)

ESD/EMR术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胃黏膜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拟行ESD/EMR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年10月第15期第10卷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黏膜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癌病变。 2.病理证实。 3.必要时超声内镜明确病变侵润深度不超过SM1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年10月第15期第10卷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黏膜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 2.符合内镜下治疗适应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

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2)尿常规; (3)便常规+OB;(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内镜检查。 (3)腹部增强CT (4)动脉血气分析(既往有基础肺病的患者)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2~3天。 1.术前完成胃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全麻同意书。 2.使用镇静或麻醉药: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室观察至清醒后返回病房;麻醉药品及麻醉操作费、监护费用另行收取。 3.按顺序进行常规胃镜检查。 4.根据术中所见息肉形态、大小、数目等决定内镜下治疗方案并按胃息肉内镜治疗规范实施治疗,围手术期采用适当措施避免可能的治疗并发症。 5.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报告包括切缘及浸润深度。

痛风中医诊疗规范

痛风诊疗规范 一、病名 中医:痛风 西医:痛风 二、定义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小球和肾小管等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结石形成为特点。本病以中年人为最多见,40~50岁是发病的高峰。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例约为20:1。 三、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1、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中医诊断要点: (1)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品,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四周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 3、中医鉴别诊断: 痿症:痛风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经脉关节而致,而痿症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所致;痛风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症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痿症是无力运动,痛风是因痛而影响活动;部分痿症病初有肌肉萎缩,而痹症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故以上可资鉴别。 (二)、西医诊断标准: 1、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或1985年Holmes标准:

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 1、关节液中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或 2、用化学方法(murexide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痛风石中含有尿酸盐结晶,或 3、具备以下12项(临床、实验室和X线表现)中6项 (1)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 (2)炎症反应在1天内达到高峰 (3)单关节炎发作 (4)可见关节发红 (5)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6)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受累 (7)单侧跗骨关节受累 (8)可疑痛风石 (9)高尿酸血症 (10)不对称关节内肿胀(X线证实) (11)无骨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证实) (12)关节炎发作时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1985年Holmes标准 具备下列1条者 1、滑液中的白细胞有吞噬尿酸盐结晶的现象 2、关节腔积液穿刺或结节活检有大量尿酸盐结晶 3、有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淡和无症状间歇期、高尿酸血症及对秋水仙碱治疗有特效者 2、西医鉴别诊断 (1)急性关节炎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蜂窝织炎及丹毒:二者血尿酸不高,发热畏寒、局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高等感染症

(完整版)内二科痛风临床路径(新)2016

痹症(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一、痹症(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痹症(痛风)(TCD编码为:BN Q01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 编码为:M19.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 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 (2)间歇期 (3)慢性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痹症(痛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湿痹证 风湿热痹证 寒热错杂证 痰瘀痹阻证 肝肾虚痹证 气血虚痹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痹症(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痹症(痛风)(TCD 编码:BNQ010、ICD-10 编码:M19.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 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016临床路径表单-患者新版临床路径告知单(掌骨骨折)

掌骨骨折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闭合性掌骨骨折(ICD-10:S62.301 ) 行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4005/78.54006/78.54008)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6天

XXXXXXXXXXX医院 掌骨骨折临床路径 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掌骨骨折(ICD-10:S62.301) 行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4005/78.54006/78.54008)。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掌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6 2.301闭合性掌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掌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工程: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TCD 编码:BNV070)。西医诊断:第一 。 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ZY/) 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 年A 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风 湿痹阻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 。 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14-2008)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尪痹(TCD 编码为:BNV070)和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 )的患者。 2. 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3)ESR、CRP、RF、IgA、IgG、IgM,C3、C4、CH50 (4)AKA、APF、CCP (5)抗核抗体谱 (6)心电图 (7)双手、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组织非特异性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抗心磷脂抗体、HLA-B27、电解质、肌酶谱、血脂、血尿酸、乙肝五项、抗结核抗体、尿沉渣分析、大便潜血、主要受累关节X线片、心脏彩超、腹部超声、骨密度、CT、MRI、关节超声以及其他合并系统损害的相关检查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急性心包炎临床路径(最全版)

急性心包炎临床路径(最全版) 一、急性心包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心包炎(ICD-10:I30.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2015年ESC心包疾病诊治指南。 1. 临床发作特点: 1) 胸痛: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颈部和背部,呈锐痛,偶可位于上腹部,也可呈钝痛或压榨性痛并放射至左上肢;或随每次心脏跳动而发生刺痛。疼痛多在卧位、咳嗽、深吸气时加重,前倾坐位时减轻。 2) 呼吸困难:为避免心包和胸膜疼痛而产生呼吸变浅变速。呼吸困难也可因发热、大量心包积液导致心腔压塞、邻近支气管、肺组织受压而加重,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胸闷、大汗淋漓等。患者常采取坐位,身体前倾,这样,可使心包积液向下、向前移位以减轻其对心脏及邻近脏器的压迫,从而缓解症状。

3) 全身症状:可伴有潜在的全身疾病如结核、肿瘤、尿毒症所致的咳嗽、咳痰、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2. 临床体征: 1) 心包摩擦音:胸骨左缘3~4肋间、胸骨下段和剑突附近易听到。其强度受呼吸和体位影响,深吸气或前倾坐位摩擦音增强。可持续数小时、数天、数周不等。当心包内出现渗液,将两层心包完全分开时,心包摩擦音消失; 2) 心包积液:症状的出现与积液的量和速度有关,而与积液性质无关。当心包积液达200~300ml以上或积液迅速积聚时出现下列体征: ①心脏体征: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音轻而远,心率快。少数人在胸骨左缘3~4肋间可听到舒张早期额外音(心包叩击音)。 ②左肺受压迫征象:大量心包积液时,心脏向左后移位,压迫左肺,引起左肺下叶不张,在左肩胛下角区出现肺实变表现,称之为Ewart征。 ③心脏压塞征象:表现为心动过速、心排量下降、发绀、呼吸困难、收缩压下降甚至休克。如积液为缓慢积聚过程,也可产生慢性心脏压塞征,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路径2016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路径2016 一、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路径标准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 (ICD-10: G30.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编写,中华医学杂志,2011年) 、《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病协会诊断指南写作组对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指南的推荐和介绍》(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年)和国际工作组标准-2(Advancing 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he IWG-2 criteria Lancet Neurol,2014年),符合痴呆的诊断标准:慢性隐袭起病,数月或数年,认知功能障碍导致工作能力或日常生活功能受到影响。排除其它疾病导致的痴呆。影像学可能见到内侧、底部、外侧颞叶、顶叶的萎缩。 1.一项或一项以上的认知功能障碍: (1)工作能力或日常生活功能受到影响。 (2)比以往的功能和执行力水平有所下降。 (3)无法用谵妄或主要精神障碍解释。 (4)通过联合以下两者来检测和诊断患者的认知损害:①来自患者和知情人的病史采集;②客观的认知评价——简单的精神状态检查或神经心理学测验。当常规的病史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结

果不足以形成确凿的诊断时.应进行全面的神经心理学测验。 (5)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和/或两个领域以上的认知或行为损害:①学习并记住新信息的能力受损。症状包括:重复问题或谈话,乱放个人财物.忘记重要事件或约会,在一个熟悉的路线上迷路等。②推理能力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受损,判断力差。症状包括:理解力差,无法管理财务,决策制定能力差,无法规划复杂或连续的活动。③视空间功能受损。症状包括:不能识别面孔或常见物品,尽管视力很好仍不能通过直接观察找到物品,不能操作简单的工具,穿衣定向障碍等。④语言功能受损(说、读、写)。症状包括:说话时找词困难、犹豫不决,有语音或语义错语、拼写或书写错误。⑤人格、行为或举动改变。症状包括:异常的情绪波动如激动不安、动机缺乏、主观努力、淡漠、失去动力、回避社交.对以往活动的兴趣减低、失去同理心、强迫的或强迫观念行为、同社会相悖的行为等。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其他异常发现。同时要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性认知功能障碍:比如记忆障碍是最突出的异常,可以有语言问题、视空间问题、推理判断问题。同时要鉴别路易体痴呆以及额颞叶痴呆的特征性表现。 2.辅助检查: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进行辅助检查有助于揭示认知障碍的病因或发现伴随疾病,基因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级别。 (三)治疗方案及药物的选择依据。 根据《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编写,中华医学杂志,2011年) 制定治疗方案。目前无特效治疗,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和护理照顾结合,药物治疗主要如下: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临床路径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M10.991)和高尿酸血症。(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痛风诊断:参照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 (2)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疾病分型 (1)痛风分期: 参照 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 (2)高尿酸血症分型: 参照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1)尿酸排泄不良型 2)尿酸生成过多型 3)混合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诊断或分类诊断明确 根据 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或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痛风诊治指南》(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ICD10:M10.991)或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或高尿酸血症。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果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需特殊处理、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不进入路径。(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20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或 J44.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 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基础COPD的常规用药者; 3.通常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一般治疗:吸氧,休息; 2.对症:止咳化痰、平喘; 3.抗生素; 4.呼吸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编码(ICD10J44.101或);ICD10J44.001.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1-3天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尿、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术前免疫八项;(3)痰涂片找细菌、真菌及抗酸杆菌,痰培养+药敏试验,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结核抗体,军团菌抗体; (4)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肺功能(通气+支气管舒张试验)。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1)超声心动图; (2)肺CT; (3)腹部超声; (4)下肢超声。 (七)治疗方案。 1.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2.控制性氧疗;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临床路径及表单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临床路径 一、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M10.991)和高尿酸血症。(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痛风诊断:参照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 (2)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疾病分型 (1)痛风分期: 参照 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 (2)高尿酸血症分型: 参照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1)尿酸排泄不良型 2)尿酸生成过多型 3)混合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诊断或分类诊断明确 根据 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或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痛风诊治指南》(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ICD10:M10.991)或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或高尿酸血症。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果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需特殊处理、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不进入路径。(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xxx人民医院 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016年结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和医院实际,我院临床科室对以下科室开展了如下病种的临床路径:内科系统:不稳定型心绞痛、社区获得性肺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症、急性左心衰、糖尿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细菌性痢疾、小细胞肺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外科系统:腹股沟疝、剖宫产、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胆石症、输尿管结石、膀胱肿瘤、自发性气胸、股骨干骨折、慢性鼻窦炎、腮腺多形性肿瘤、大隐静脉曲张、老年性白内障、凹陷性颅骨骨折、急性阑尾炎、卵巢良性肿瘤等,全院共开展了近35中疾病。针对以上病种临床路径我院制定了实施方案,2015年1月至今,我院严格按照卫生部要求执行临床路径规范,开展临床路径诊疗工作,按规定使用药物,如果病情变化,无法执行临床路径时,将退出临床路径,确保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得到正确的诊疗服务,根据疾病诊疗指南确定出院标准。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院委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

任到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设于医务科,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上报,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临床路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等.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确定了15个专业,35个病种数。 三、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成果 我院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2015年全院共开展466例,完成353例,中途退出113例,完成率76%,中途退出率24%。进行比较好的病种如下: 腹股沟疝进入路径33例、退出路径病8例、平均住院天数4.63天、平均住院费用6813.21元。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81例,退出路径5例、平均住院天数6.82天、平均住院费用3600.元。 剖宫产进入路径42例、退出路径10、平均住院天数3.89天、平均住院费用6500元。 老年性白内障进入路径85例,退出路径12例,平均住院天数3.69天、平均住院费用4500元。 胎膜早破进入路径112例,退出路径18例,平均住院天数3.21天、平均住院费用3500元。 2016年全院第一季度共开展308例,完成239例,中途退出69例,完成率77%,中途退出率22%。

痛风临床路径

痛风临床路径

————————————————————————————————作者:————————————————————————————————日期: 2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痛风的患者。 一、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TCD 编码为:BNV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 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 参照 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 (2)间歇期 (3)慢性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痛风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脾虚湿阻证 寒湿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 3 / 8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TCD 编码:BNV050、ICD-10 编码:M10.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 (3)类风湿因子、抗“O”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HIV等) (6)心电图 (7)胸部 X 线片、受累关节 X 线片 (8)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CP抗体、24小时尿尿酸、HLA-B27等。 (八)治疗方法 1. 基础治疗。 2. 电针疗法。 3. 艾灸疗法。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脾虚湿阻证: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4 / 8

2015年临床路径持续改进分析汇报

2015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及2016年工作计划 2015年度本科室临床路径病种为鼓胀(肝硬化腹水)、黄疸(急性病毒性肝炎),全年收治100人,临床路径总入径数:58人次,完成人数14,中途退出人数44,入径率58%,入组完成率24.1%,现对2015年度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临床路径入径人数、入径率低。 未入径完成退出入径率入径完成率第一季度 3 3 10 76.9% 30% 第二季度 2 4 15 88.2% 26.7% 第三季度 1 2 10 92.3% 16.7% 第四季度25 2 11 34.2% 15.4% 二、原因分析 (一)、患者:1、对临床路径不了解;2、不配合治疗;3、提前出院。

(二)、医护人员:1、对临床路径未掌握;2、对入径积极性差; 3、执行流程不熟悉; 4、技术水平不高,对并发症评估、处置不 到位。 (三)、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1、监管不到位;2、培训不到位;3、未制定奖惩计划。 三、整改措施 1、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做好监管工作,对于符合入径标准而未入径的,每发现一例对床位医生予以100元罚款,完成一例奖励50元;每个季度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一次培训;设立个案管理员,制定相应的职责。 2、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学习,提高处理并发症的能力;做好对患者的知情沟通工作。 3、增加科室临床路径病种,2016年拟增加积聚病(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修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奖罚措施。 4、由科室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小组商定并上报需要增加的临床路径病种。 四、2016年工作计划及目标 (一)、目标:提升入径人数、入径率,争取达到收治病人50%入径,入径完成率达到60%,并保证入径质量。 (二)工作计划: 1、继续按照《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执行临床路径的实施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