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报刊杂志作品阅读训练之余秋雨专场
余秋雨《三个目标之后》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

余秋雨《三个目标之后》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三)记叙文阅读(13分)三个目标之后余秋雨很多年前,我收到美国企业家贝林写来的一封信。
他邀我做他的顾问。
他是世界级的富豪,主持着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专为各国残疾人提供轮椅。
他说,他出身贫苦,逐渐致富,曾为自己提出三个阶段的目标。
第一阶段是“多”,即追求钱多、厂多、房多、车多、雇员多;第二阶段是“好”,即在多的基础上淘汰选择,事事求精,物物求好,均是名牌,或比名牌还好;第三阶段是“独”,即在好的基础上追求唯一性,不重复别人,也使别人无法模仿自己。
他很快完成了求多、求好、求独这三个目标。
本应满足了,他却深感无聊。
当无聊笼罩了生命,他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就不再有一丝骄傲。
他对我说:“当我完成这一切时,还不到六十岁。
家里没有人要继承我的产业,我今后的日子就失去了目标。
一度,我甚至不想活下去了。
”他继续告诉我,终于有一天,一个六岁的越南残疾女孩救了他。
那天他顺手把专机上的一台轮椅推给这个无法行走的女孩,女孩很快学会操作后,双眼闪现出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光亮。
贝林先生在那种光亮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第二个救了他的是一位津巴布韦青年。
那天,这位青年背着一位残疾的中年妇女,用了两天时间穿越沙漠来到他面前。
贝林先生问:“这是你母亲吗?”青年回答:“不是。
”“是你亲戚吗?”“不是。
”“你认识她吗?”“不认识。
”“那你怎么把她背来了?”“她听说有人在这里发轮椅,就让我背她过来。
”青年回答。
这个青年说,他要回到出发的地方,把这两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随后,他就转身大步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贝林先生心头一震。
这个津巴布韦青年一看就非常穷困,帮了不认识的人一个大忙,却不要任何回报。
贝林先生说:“我居然到六十岁才明白,慈善的事,早就可以做了,我也可以早一点摆脱无聊。
慈善,是一种寻找人生意义的自我救赎。
”我为贝林先生自传的中文版定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译名——为富之道。
中考名作家作品阅读训练:余秋雨专场

2019年中考名作家作品阅读训练:余秋雨专场2019中考报刊杂志最新作品阅读训练之余秋雨专场作家名片余秋雨,浙江余姚人。
当代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著名散文家。
作品取材广泛、写法自由,语言情理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据2019年统计,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三本。
长篇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中外,气势磅礴,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通俗体散文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为《百家讲坛》之先声。
主要作品有《千年庭院》、《小人》、《一个王朝的背影》、《书海茫茫》、《千年一叹》、《寻觅中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链接中考江西省2009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闲读梧桐》。
名人故事?塞万提斯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余秋雨在欧洲当时,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那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
他的生平,让人连随口讲几句都不忍心。
他只上过中学,无钱上大学,二十二岁当兵,第二年在海战中左手残废。
他拖着伤残之身仍在军队服役,谁料四年后遭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五年。
脱离海盗后,他开始写作,后因父亡家贫,再次申请到军队工作,任军需,又因受人诬陷而入狱。
出狱后任税吏,又第二次入狱,出狱后开始写《堂吉诃德》。
但是就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门前有人被刺,他因莫名其妙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狱,后又因女儿的陪嫁事宜再一次出庭受审……总之,这位身体残废的文化巨人有很长时间是在海盗窝和监狱中度过的,他的命太苦了。
《堂吉诃德》已经出版,而且引起广泛轰动。
但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法官,明明知道他的文学才华,却不愿凭着一点儿良知,认真审视他遭受的灾难,给他一点起码的公平。
当时的西班牙与英国不同,没有让塞万提斯像莎士比亚那样受到一批“大学才子”的审判,审判他的是真的法官。
然而正是这些真的法官,使他联想到绑架了他五年之久的海盗——他们也有事没事就审判他。
中考语文报刊杂志作品阅读训练题25.doc

2010中考报刊杂志最新作品阅读训练之赵丽宏专场作家名片赵丽宏,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
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
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
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
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
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赵丽宏主要的文学成就在于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在文坛上绝对是独树一帜的。
有人曾以“清新、宏阔”来概括他的散文风格,也有人称他的散文为“美文”。
他的散文书摆放在书店里,不用宣传也会脱销。
全国各地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材,甚至近年修订的新教材,都收有赵丽宏的不少散文。
很多年轻人因为喜欢赵丽宏的散文,而喜爱上了文学,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因此有人认为,他的散文受欢迎已成为一个“现象”。
邂逅古贤·感受伟大但丁的目光赵丽宏黄昏的佛罗伦萨,在一个外来者的眼里,显得无比神秘。
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陪我的意大利朋友轻声说:“但丁,他在这里住过。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座很普通的临街小楼,看上去已经歪歪斜斜,门口挂着一盏方形风灯,灯不亮,闪烁着昏黄的光芒。
给人的感觉,这光芒也是古老的,五百年岁月,都浓缩在这幽暗的灯光中。
当年,这该是一盏油灯,在风中飘摇,但丁踏着夜色回家时,看见的也是差不多的景象吧。
我走到小楼门前,门关着,无法进去。
古老的山墙上,有但丁的青铜雕像,诗人眉峰紧锁,目光忧郁而深邃,越过我头顶,凝望着远方。
我想象那小楼中,有窄而陡的楼梯,在黑暗中上升。
通向一间书房,书房不会很大,但却能容纳下整个宇宙,诗人的幻想和思索在这里上天入地,寻哲人,会鬼神……写出《神曲》的伟大诗人,竟住在如此普通的寒舍中,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余秋雨《三个目标之后》练习及答案

(三)记叙文阅读(13分)三个目标之后余秋雨很多年前,我收到美国企业家贝林写来的一封信。
他邀我做他的顾问。
他是世界级的富豪,主持着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专为各国残疾人提供轮椅。
他说,他出身贫苦,逐渐致富,曾为自己提出三个阶段的目标。
第一阶段是“多”,即追求钱多、厂多、房多、车多、雇员多;第二阶段是“好”,即在多的基础上淘汰选择,事事求精,物物求好,均是名牌,或比名牌还好;第三阶段是“独”,即在好的基础上追求唯一性,不重复别人,也使别人无法模仿自己。
他很快完成了求多、求好、求独这三个目标。
本应满足了,他却深感无聊。
当无聊笼罩了生命,他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就不再有一丝骄傲。
他对我说:“当我完成这一切时,还不到六十岁。
家里没有人要继承我的产业,我今后的日子就失去了目标。
一度,我甚至不想活下去了。
”他继续告诉我,终于有一天,一个六岁的越南残疾女孩救了他。
那天他顺手把专机上的一台轮椅推给这个无法行走的女孩,女孩很快学会操作后,双眼闪现出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光亮。
贝林先生在那种光亮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第二个救了他的是一位津巴布韦青年。
那天,这位青年背着一位残疾的中年妇女,用了两天时间穿越沙漠来到他面前。
贝林先生问:“这是你母亲吗?”青年回答:“不是。
”“是你亲戚吗?”“不是。
”“你认识她吗?”“不认识。
”“那你怎么把她背来了?”“她听说有人在这里发轮椅,就让我背她过来。
”青年回答。
这个青年说,他要回到出发的地方,把这两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随后,他就转身大步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贝林先生心头一震。
这个津巴布韦青年一看就非常穷困,帮了不认识的人一个大忙,却不要任何回报。
贝林先生说:“我居然到六十岁才明白,慈善的事,早就可以做了,我也可以早一点摆脱无聊。
慈善,是一种寻找人生意义的自我救赎。
”我为贝林先生自传的中文版定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译名——为富之道。
贝林先生与我的对话在报刊上发表之后,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是他在六十岁前的三大目标。
2010九年级语文中考报刊杂志最新作品阅读训练之张抗抗专场

2010中考报刊杂志最新作品阅读训练之张抗抗专场作家名片从遥远的西子湖畔到北大荒一路走来了一个姑娘,若干年后,她成了以清丽高洁的风格独领风骚的“知青作家”,她的作品往往一经发表就被转载,就引起轰动。
她,就是著作颇丰的张抗抗。
她的作品,无论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感受,还是写社会、艺术及人生,均风格独特、鲜明,既有成熟女性的睿智与思考,又有理性与思辨的力量,独具清雅、洒脱、隽永的艺术美。
她现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五百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集五十余种。
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全国第三届女性文学优秀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
多次获东北文学奖、黑龙江省文艺大奖、精品工程奖,德艺双馨奖,以及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奖。
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
曾出访南斯拉夫、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日本等国,进行文学交流活动。
链接中考《牡丹的拒绝》张抗抗(入选2008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窗前的树》张抗抗(入选2008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梦幻同里》张抗抗(入选2009年贵州省铜仁地区语文试题)。
社会关注·情系国家公民意识在灾难与瓦砾中成长张抗抗面对地震灾难过后近于毁灭的城镇乡村废墟,曾有一刻,恍若地球末日来临。
短短几天内,一支支志愿者队伍,从不同的出发地,向四川火速集结。
各种新型社团、网络社群、企业协会、为救灾成立的临时组织,汇集成强大而健康的民间力量——今天,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参与救灾的“志愿者”。
由社会民间力量自发、自觉参与的救援行动全面展开。
不再是被动的驱使、不再是盲目的呼应、不再等靠“组织”的命令、不再空喊口号。
不怨天尤人、不悲观绝望、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考虑投入的“回报”。
“志愿者”——有志向的人,有志气的人,通过行动来表达自觉自愿的个人意志。
一个让人心疼的大师阅读答案

一个让人心疼的大师阅读答案2010中考报刊杂志最新作品阅读训练之余秋雨专场作家名片余秋雨,浙江余姚人。
当代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著名散文家。
作品取材广泛、写法自由,语言情理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据2002年统计,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三本。
长篇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中外,气势磅礴,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通俗体散文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为《百家讲坛》之先声。
主要作品有《千年庭院》、《小人》、《一个王朝的背影》、《书海茫茫》、《千年一叹》、《寻觅中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链接中考江西省2009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闲读梧桐》。
名人故事•塞万提斯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余秋雨在欧洲当时,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那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
他的生平,让人连随口讲几句都不忍心。
他只上过中学,无钱上大学,二十二岁当兵,第二年在海战中左手残废。
他拖着伤残之身仍在军队服役,谁料四年后遭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五年。
脱离海盗后,他开始写作,后因父亡家贫,再次申请到军队工作,任军需,又因受人诬陷而入狱。
出狱后任税吏,又第二次入狱,出狱后开始写《堂吉诃德》。
但是就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门前有人被刺,他因莫名其妙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狱,后又因女儿的陪嫁事宜再一次出庭受审……总之,这位身体残废的文化巨人有很长时间是在海盗窝和监狱中度过的,他的命太苦了。
《堂吉诃德》已经出版,而且引起广泛轰动。
但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法官,明明知道他的文学才华,却不愿凭着一点儿良知,认真审视他遭受的灾难,给他一点起码的公平。
当时的西班牙与英国不同,没有让塞万提斯像莎士比亚那样受到一批“大学才子”的审判,审判他的是真的法官。
然而正是这些真的法官,使他联想到绑架了他五年之久的海盗——他们也有事没事就审判他。
当海盗的审判与法官的审判连在一起组成他的人生旅程时,他不能不摇头苦笑。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笔墨童年余秋雨)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笔墨童年余秋雨)含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笔墨童年余秋雨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
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⑥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⑦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⑧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
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
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
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
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⑨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
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
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
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
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⑩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
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
新人教版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寂寞梁实秋①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③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④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报刊杂志最新作品阅读训练之余秋雨专场作家名片余秋雨,浙江余姚人。
当代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著名散文家。
作品取材广泛、写法自由,语言情理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三本。
长篇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中外,气势磅礴,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通俗体散文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为《百家讲坛》之先声。
主要作品有《千年庭院》、《小人》、《一个王朝的背影》、《书海茫茫》、《千年一叹》、《寻觅中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链接中考江西省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闲读梧桐》。
名人故事·塞万提斯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余秋雨在欧洲当时,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那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
他的生平,让人连随口讲几句都不忍心。
他只上过中学,无钱上大学,二十二岁当兵,第二年在海战中左手残废。
他拖着伤残之身仍在军队服役,谁料四年后遭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五年。
脱离海盗后,他开始写作,后因父亡家贫,再次申请到军队工作,任军需,又因受人诬陷而入狱。
出狱后任税吏,又第二次入狱,出狱后开始写《堂吉诃德》。
但是就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门前有人被刺,他因莫名其妙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狱,后又因女儿的陪嫁事宜再一次出庭受审……总之,这位身体残废的文化巨人有很长时间是在海盗窝和监狱中度过的,他的命太苦了。
《堂吉诃德》已经出版,而且引起广泛轰动。
但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法官,明明知道他的文学才华,却不愿凭着一点儿良知,认真审视他遭受的灾难,给他一点起码的公平。
当时的西班牙与英国不同,没有让塞万提斯像莎士比亚那样受到一批“大学才子”的审判,审判他的是真的法官。
然而正是这些真的法官,使他联想到绑架了他五年之久的海盗——他们也有事没事就审判他。
当海盗的审判与法官的审判连在一起组成他的人生旅程时,他不能不摇头苦笑。
我一时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位作家比塞万提斯承受过更多的苦难。
他无法控诉了,因为每一种苦难来自不同的方向,他控诉哪方?因此,塞万提斯开始冶炼苦难。
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
塞万提斯正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了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终于,他的抵达成了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
这是塞万提斯用自身苦难铸造成的人物形象,由此证明他已彻底降伏苦难,获得了一种人类学上的读解。
堂吉诃德一起步,世界破涕为笑。
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前一段时间我在马德里看到了塞万提斯的纪念雕像,雕像的前方便是堂吉诃德的骑马像,后面还跟着桑丘。
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方式来纪念他,而且把这个广场以国名相称,叫做“西班牙广场”,我看在规格上已超过莎士比亚。
这片土地以隆重的骄傲来洗刷以往的无知,很可理解。
但遗憾的是,堂吉诃德和桑丘的雕像过于写实,就像用油画的笔法描摹一幅天才的漫画,成了败笔。
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曾娓娓论述,由史诗转换成雕塑是一种艰难的再创造,可惜西班牙历来缺少莱辛这样等级的理论家。
西班牙广场上的这组雕塑,塞万提斯为白色,堂吉诃德和桑丘为黑色。
白色的塞万提斯天天注视着眼前黑粗笨拙的这一对宝贝又会暗笑,就凭你们这模样怎么还能流浪远方,把苦难流浪成寓言?塞万提斯晚年看到了别人伪作的《堂吉诃德》第二卷,于是赶紧披挂上阵与文化盗贼搏斗,方式也就是赶写真的第二卷。
真的第二卷出版次年,他因水肿病而去世。
千钧之力“大师”的头衔常常令人羡慕,让你景仰,可余秋雨笔下的大师却让人心疼!学生时代,他因贫困而无钱读大学;服役期间,因海战而左手致残;被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而受了整整五年的折磨;遭诬陷,先后三次入狱受审……来自不同方向的多重苦难让他无法控诉。
可他既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消极沉沦,而是凌驾于苦难之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用自身的苦难铸造成了不朽的世界艺术形象——堂吉诃德,骑着瘦马,举着长矛向黑暗的现实宣战、搏击!大师的经历令人心酸,但大师的精神却催人奋进!看来,灾难并不可怕,坎坷无须回避;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且读且思1.塞万斯的生平为何让人随口讲几句都不忍心?2.能否将本文的标题改换为“命运坎坷的大师”?为什么?3.“塞万提斯”是怎样面对无尽的苦难的?4.读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心灵鸡汤·自由之歌为自己减刑余秋雨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
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
”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
”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
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
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轻松愉快地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但我却由此想到,很多人恰与我的这位朋友相反,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
我见到过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时不时抬手看着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
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他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多久。
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和外语呢,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
对有的人来说,一个仇人也是一座监狱,那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层层铁窗,天天为之而郁闷忿恨、担惊受怕。
有人干脆扩而大之,把自己的嫉妒对象也当作了监狱,人家的每项成果都成了自己无法忍受的刑罚,白天黑夜独自煎熬。
听说过去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窃贼时方法十分简单,抓到一个窃贼便在地上画一个圈让他呆在里边,抓够了数字便把他们一个个从圆圈里拉出来排队押走。
这真对得上“画地为牢”这个中国成语了,而我确实相信,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
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
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
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锒铛之音在叹息声中盘旋。
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
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摘自《课外阅读》第2期)开启心智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有些人因不喜欢自己的职业而整天皱着眉头,还有些人因嫉妒别人的成功而白天黑夜独自煎熬… …其实,人生中的许多烦恼、痛苦完全可以化解,关键在于你的心态。
作者从一位朋友利用服刑的时间,苦学英语,完成了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谈起,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深刻地分析了人们烦恼、痛苦的根源,呼吁人们舒开眉头,为自己减刑。
丰富的联想、简洁的语言、精辟的议论,让读者在开启心智的同时感悟人生的哲理。
且读且思1.一个被囚禁的人在获得一本棋谱后,为什么会由原来的度日如年而变为日子过得飞快?2.第四节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3.说说“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一句中,没有铁窗和围墙的“监狱”所指代的内容。
4.最后一节文字有何深刻含义?哲理美文·生命的本质我本是树余秋雨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的村民相信,每一棵树都是有灵魂的,护佑着每一个人的生命。
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立即由父母亲为他种一棵树。
今后,这棵树就与他不离不弃,一起变老。
当这个人死了,村人就把这棵树砍下,小心翼翼地取其中段剖成四瓣,保留树皮,裹着遗体埋在密林深处的泥土里,再在上面种一棵树。
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有这么一棵长青的树,象征着生命还在延续。
其实不仅仅是象征,遗体很快化作了泥土, 实实在在地滋养着碧绿的生命。
因此,这个万木茂盛的山头,虽然看不到一个坟头,一块墓碑,却是一个巨大的陵园。
但转念一想又不是,因为这里找不到生命的终点。
似乎是终点了,定睛一看怎么又变成了起点。
只觉得世世代代祖辈都聚合在这里了,每一位不管年纪多老都浑身滋润,生机勃勃。
这里没有丝毫悲哀。
抬头一望哪棵树长得高,身边的老人就微笑着说一声:那是小虎他爷爷,壮实着呢。
又见到一棵老树挂满了藤花,有人说了:他呀,历来有女人缘,四代了,年年挂最多的花。
这里有一棵新树还不大精神,陪我们上山的一位村民向我介绍:这是哥们儿,两个月前喝醉了再也不理大家了,现在还没有醒透呢。
面对前方那棵古树,陪着我们的村民停止了说笑。
原来那是这个部落世袭苗王滚内拉的生命树,也是这个山头最尊贵的神树。
反正,不管尊卑长幼,全都在这个山头盘根错节地活在一起了。
村寨里的哪一个人遇到了忧愁或是喜乐,只要在树丛中一站,立即成了祖祖辈辈的事儿,家家户户的事儿。
这里是村寨的延伸,也可以反过来说,村寨从这里生成。
现在,世界各国的智者面对地球的生态危机都在重新思考与自然的关系,但在这里恰恰没有这种关系。
人即是树,树即是人,全然一体,何来关系?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死观念。
既然灵魂与躯体都与树林山川全然一体了,那又何来生死?陶渊明所说的“托体同山阿”,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却实在想不出世上还有哪一种生死仪式,优于这里让人与树紧相交融的生命流程。
在别的地方,“虽死犹生”、“万古长青”、“生生不息”是一种夸饰的美言,但在这里却是事实。
“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
这么朴素的想法和做法,是对人类生命本质的突破性发言。
世上那么多宗教团体和学术机构都在研究生命的奥秘,现在我抬头仰望,这个山头的大树,正与远处那些暮色中的教堂、日光下的穹顶、云霞中的学府,遥相呼应。
比来比去,还是这儿最为透彻,透彻到了简明。
(摘自《摩挲大地》)人性回归在别的地方,“虽死犹生”、“万古长青”、“生生不息”是一种夸张,而在贵州从江县岜沙苗寨却是事实。
这里的村民相信,每一棵树都是有灵魂的,护佑着每一个生命。
出生了,为他(她)种一棵树,死了,就把这棵树砍下,用这棵树中段的树皮裹着遗体深埋,再在上面种一棵树。
人与树紧密交融,躯体、灵魂与树林、山川全然一体。
从上世纪90年代晚期开始,余秋雨历尽艰险,亲身考察了人类全部的重要古文明遗址,并与中华文明作比较研究,寻求中国文化的意蕴与人生真谛。
古老的习俗、合理的想象、朴素的生死理念,表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的感悟,人类本性的回归。
且读且思1.在从江县岜沙苗寨村民的心目中,“树”有何特殊意义?2.第八节中,为什么说“这里是村寨的延伸,也可以反过来说,村寨从这里生成”?3.最后一节中,“比来比去”的对象是什么?4.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参考答案《一个让人心疼的大师》:1.因为他一生坎坷、灾难不断;他的遭遇实在令人同情、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