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合集下载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

颔联:采手用移步换景手法写禅房的幽景。

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

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

其实,这哪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别有情趣。

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

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

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

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

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

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

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

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已经表现出来。

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侣,隐逸终生的情怀。

自学思考题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寄情与山水的隐逸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析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文化名人柳宗元创作的一篇诗作。

它描绘了一座寺庙的风景,以及作者在此寺庙内进行禅修的心境与感悟。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探究其艺术特点、主题意义以及影响。

1. 诗歌特点《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五言绝句,每首四句,字数合理控制在20个左右。

整篇诗歌以山寺禅院为背景,以禅修心境为主题,通过作者的描写与感悟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与理解。

2. 描写山寺禅院诗歌开篇即写下了这样一番景象:“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里通过描绘楼高百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冲击,同时又通过“手可摘星辰”的形象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山寺禅院的敬畏之情。

接着,诗人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表达自己在这座山寺里安静、虔诚的禅修心境,以及对神秘而高深的禅修者的尊敬。

3. 表达禅修心境在描写山寺禅院之后,作者开始表达自己在禅修中获得的心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两句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与禅修者的交流以及禅修者的身份。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通过描绘青山的不变与夕阳的多次升落,表达了宏观世界的恒定与个体人生的短暂,以及禅修者能超越个体存在而获得的宁静和智慧。

4. 考察主题意义《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中的主题是禅修与人生哲理。

通过描写山寺禅院与禅修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精神境界和内心修炼的追求。

通过与禅修者的交流,表达了智者的高贵和博学,以及他们在人生中不为世俗所困、不被功名利禄所动的精神境界。

从整首诗的结构上看,也展示了作者借禅修实现心灵自由和对人生的超越,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5. 影响与意义《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融合了寺庙风景与禅修心境,表达了作者对于精神境界和人生存在的思考与追求。

这种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对于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心灵境界的追求,引导人们超越功名利禄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 )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译文、鉴赏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译文、鉴赏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有时
假装沉默是否有点难受
到底期待像什么
一眨眼又让心伤透
关于你们手牵手
还是关于你和我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鉴赏】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上)题破山寺后禅院,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常建所作的佳作。

诗人以境界幽深的山寺作为切入点,描绘了禅宗修行者的境界和内心感悟,展示了禅修的境界和修行之路。

整首诗以境界幽深的寺院为背景,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内心情景。

开篇两句:“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樵耆旧动灵魂。

”几个简洁的词语,将人们置身于一个幽静深山寺庙的场景之中。

钟声的鸣响与白天渐渐暗去的时候相互呼应,象征了过去的岁月已经消逝,古老的樵渔之人也已隐退,禅宗修行者继承了他们的灵魂与智慧。

接下来的几句诗的写境十分精练:“云锁殿扉暮色中,沉吟久叹知何处。

”以“云锁殿扉”形象地描绘了寺院的幽深之感,表达了修行者置身在寂静的自然环境中,长时间的苦思冥想,追问自己何去何从。

这种境界深远而幽微,使人在诗中感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随后的几句诗用简洁的语句将修行者的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修行者纯净、空灵的内心境界。

诗中的空山新雨代表了禅修的初心阶段,清新、纯净的境界;天气晚来秋象征着修行者的境界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季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使人感受到修行者内心的智慧和平静。

诗歌中自然景物和修行者的境界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最后两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船”,以最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景象,展现了修行者修成正果的喜悦和归宿之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船,寓意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得到了自身的净化和升华,心灵得到了宁静。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禅宗修行者追求修行之路的精神状态和境界,展示了深山禅院的幽寂和修行者的内心感悟。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下)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唐代诗人常建的诗作,以幽深的山寺为背景,展示了禅修者的境界和内心感悟,表达了对修行之路的追求和探索。

诗的开头两句“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樵耆旧动灵魂”直接将人们带入一个寂静幽深的山寺。

钟声的鸣响昭示了岁月的流逝,而世俗的渔樵们也已渐行渐远,只有修行者耆旧的灵魂在此闪现。

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诗题,《唐诗三百首》作破山寺后禅院。

曲,一作竹或作一。

照,一作朗或作耀或作明;通,一作遇;花,一作草;俱,一作都或作皆;惟闻,一作惟馀或作但馀。

文译:大清早就进入古寺,初升的太阳才照到树林的高处。

弯弯曲曲的路通向幽邃的地方,禅房藏在花木深处。

照在山上的阳光使得鸟儿性情喜悦,水潭的倒影使人们心情空明。

此时此地所有的声音都寂静了,唯独听到寺里敲响起钟磬的声音。

欣赏:首联,不用对而对仗,为流水对。

清晨、古寺是主题,全诗就写清晨古寺见闻,二句就抓写景象细节,类似抓拍。

初日写清晨,高林含古寺,全句写清晨古寺。

颔联,一笔写下去,流水似的,称十字句。

若是对,称十字对或流水对。

应对没对,被首联提前对了,为偷春体。

曲、幽、深写古寺到位,不露痕迹,难怪欧阳修激赏。

颈联,写山水。

实写山和鸟,通过鸟悦来写,鸟悦则鸣,暗含清晨鸟叫声音。

虚写水和人,一虚潭影,二虚人心,三虚空字。

通过曲径,已到后禅院,所以很多人读出禅意。

尾联,前面都是所见,此写所闻。

似乎矛盾,七句写没声音,八句写钟磬音。

其实前诗句悦鸟性,我理解为是有声音的,后来没声音了,就到了万籁俱寂,后又有了钟磬音,这样解读就没有矛盾,中间有一停顿的无声世界。

细释:本诗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为偷春体(又名偷春格或换柱对格)。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偷春体。

其法颔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的对矣。

谓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律诗所谓偷春格者,首联对,次联不对也。

本诗颔联为蜂腰体(格)。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蜂腰体。

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上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

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沈括《笔谈》以次联不对者为蜂腰。

本诗颔联为十字句,即流水句。

宋严羽《沧浪诗话》和魏庆之《诗人玉屑》:有十字句(常建“一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是也)。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赏析共3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赏析共3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赏析共3篇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赏析1常建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以崇尚自然、讴歌人类生活、追求境界高远、表达爱国主义情怀为特征。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杰出的山水田园诗,这篇文章将对这首诗进行鉴赏赏析。

首先,整首诗歌展现出自然的美和人类自然的生活方式。

诗歌中的禅院在远山深处,四周群山环绕,形成了柔和、清晰的几何图案,使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观和美丽,似乎就像是一幅山水画。

朦胧的烟雾缭绕在山谷之中,有如优美的水墨画,给人一种安详和宁静的感觉。

作者对禅院的描绘很生动,但是并未将人类和自然严格地区分开来,反而用自然的景象来预示人类的生活,与山林田野融为一体,表现了健康、自然的人生态度。

其次,诗歌中的语言运用非常芳香、娴熟,非常具有戏剧性。

特别是在前两句歌词之中的运用得非常之妙。

“破山中贼人,隔水连山去。

听唱后禅院,禅院在何处?”这里,用托物寓言的修辞手法把“破山”的特点来比喻贼人,传递出寺庙与人类世界的联系。

循着“贼人”来描绘“禅院”,其实是在描绘寺庙和广大世间的传奇和秘密,从而饶富文化和哲学的内涵,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常建在诗歌中把人类和自然世界区分开来,但是他没有放弃对物质世界的体验。

他用禅院的禅意来描绘大自然的神秘崇高,并准确地表现了禅实。

这可能是常建为何这么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二。

最后,就是诗歌的意义问题。

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表达了一个将日常生活与环境每一个点看成一幅画的人所抱的观念。

这并不仅仅是在欣赏而不是探究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细节。

这种观念还要求我们认识到人与动物和植物的互动性,只有在这种互动中,生态系统才能从我们用假的岛屿和滚莎球所制造出来的身体与外界相差无几到真正的岛屿和海洋生态体验中获得声援。

总之,《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歌详细地描绘了一副自然山水的美丽图景,描写了胜景所传达出的生命、健康、和平和宁静的美好影响,使读者对于大自然的恢宏壮丽和美丽动人的景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的来说,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禅意的描绘,传达了对生态系统互动性的认识和对大自然美丽的赞美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

颔联:采手用移步换景手法写禅房的幽景。

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
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

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

其实,这哪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别有情趣。

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

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

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

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

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

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

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

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已经表现出来。

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侣,隐逸终生的情怀。

自学思考题答案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寄情与山水的隐逸情怀。

2、中间四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了诗人内心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3、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以静写静,只剩下钟磬声音。

与常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是吻合的。

4、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__________的环境,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手法。

深幽寂静;以动写静
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6、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