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曾国藩——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点评!提起曾国藩,我想中国人应该是都知道的。

记得在初中近现代史书中有写:此人创建湘军,消灭太平天国,挽救大清于将倾。

说起那会儿的历史书,在现在看来,真的是历史中的皮毛的皮毛,可如何能在初高中短暂的六年时光里,在还有其他重要学科的前提下让历史书面面俱到呢?应该也是没有办法的吧。

曾国藩这个人物,在近几年我是真的好奇的,似乎在网上,在书店总是会出现他的名字,也就好奇此人何以在百余年时间过去后还“声名远播”。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他的书,并不知道其他书籍里是以何种角度如何讲述的,只此书,我便明白,为何此人如此不凡。

本来这应该是比较深刻,有哲理的一个话题,原以为的是,整理出一个立体的、完整的、完美的框架结构,以一本小书或者文章模样呈现出来。

但最近似乎讨厌拖延以及担心未来不可知因素太多,所以恰逢周日无聊就写写吧,当然,对于这样的大人物大话题,未来还是想再仔细斟酌的。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张宏杰的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以正面和侧面为核心和框架,分别从正面和左右两个侧面的角度描述这一伟人的人生和事迹,虽有重复交集,但条理清晰明确,人物描述立体感强并且较为客观,还是很值得欣赏学习的。

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开篇,以宏观的角度,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五大耻辱:秀才考试考了五次;在京当官画图丑陋遭同行讥笑;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在长沙“打脱牙和学吞”;曾国藩的江西之困。

立体曾国藩——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 副本

立体曾国藩——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 副本

立体曾国藩——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 副本那个曾国藩……——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时间像一阵狂沙,不停地吹舞着,然后,滤去浮华,将那斑驳的记忆展现。

由此,揭开了历史的印记。

曾国藩,亦是一个被岁月的沉沙湮没的传奇人物。

——题记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之所以能以待藉侍郎一匹夫举兵湘乡,镇压勃然兴起的太平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成为大清之柱石,得益于他怎样的人生呢,自古以来,“有志者事竟成”。

记得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曾经说过:“哦手下成功的人中大多是些能够坚持不懈的呆子。

”是啊,他手下的经理有些只是初中毕业有些曾经是他的汽车司机,可以说不是或者不尽然是聪明才智使他们成功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那份坚持。

21岁的曾国藩第六次参加考试,可是,依旧事违人愿。

于是,他闭门不出,咬牙发愤。

我历来十分佩服古时那些寒窗苦读的读书人。

即使是曾国藩这样一位学了十六年、考了七次时才考中秀才的“天资不足”者。

知耻而后勇,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

他确实不算天分多高明,但也是少年成名,雄心很大,这样的心志,往往难以耐住琐屑,做事不能精细如发。

曾国藩能成为曾国藩,靠的不是道德勇气,而是精神上不断地自我更新。

他一辈子强调勤与恒。

说天下事,无论什么,要做成样子,必须有两样,一是规模,一是精熟,两样都从勤与恒中来。

费里尼所说,“为了逾越常规,才需要严格的秩序”。

晚清官场最重要的潜规则是“官官相护”。

常在河边走,谁能不湿鞋,只有彼此掩盖,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大家的集体安全。

动辄咬人,足以令人人自危。

湖南官员从此对曾国藩更加恨之入骨。

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

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

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

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须手段。

只有必要时合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观后感_范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观后感_范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观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观后感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从另一个人开始---王阳明。

中国历史上达到的决心。

而经常和王阳明比较的有一个人物,就是曾国藩。

他们两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没有可比性的。

为什么要把他们放在一起作比较呢?这个点让我内心极度渴望的想要了解曾国藩,借着公司的借阅机会,我阅读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翻开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曾国藩参加了7次考试才中了进士。

年轻时的他愤世嫉俗,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这些导致了他的仕途特别不坦荡。

40岁时开始转变,变得虚伪、麻木、圆滑、机诈,也就有了之后的误解。

看完曾国藩,感觉我的性格跟他很相似,既然是相似,肯定还有不同的之处。

小时候的我成绩非常好,年年是学习委员,就从那时候开始慢慢的有了内心无比强烈的优越感。

刚步入深社会工作时,这种优越感莫名的带动我看不惯身边很多的人和事,经常用现在很流行的网络词被用于专业的话术,让我对自己倍感骄傲!
曾国藩身上的被做成美味后令人垂涎欲滴的场景,这样的口碑和影响力离不开盛阳每位工作者的多年来坚持与付出,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和所有的盛阳人一起为品牌建设添砖加瓦,在工作挑战中给自己带来一份别样的惊喜。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晚清改革派门下的翘楚,曾经担任过太平天国之乱的主要军事指挥官,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和教育家。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彰显出他的才华和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奉献精神。

曾国藩的正面展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出众的领导能力。

从小,他就表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他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广泛涉猎文史哲学等课程。

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他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行动方针。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之乱中扮演了主要的军事指挥官的角色。

他采取了一系列精确的策略,组织并领导晚清军队击败了太平天国的军队,为太平天国政权的动摇和崩溃奠定了基础。

他艰苦奋斗,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胜利。

曾国藩的侧面展现出他的品德高尚和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

曾国藩是一位重视传统道德和伦理的人。

他坚持“吾道一以贯之”的原则,从而使得他的行为一直被他的信条和原则所规范。

他一直强调清廉和勤勉的品格,并将这些品格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

他鼓励他的部下要以身作则,要求他们也要以高尚的品格为榜样。

此外,曾国藩还坚持“以治世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他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工作。

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发展了“教育使国之国之根本”的观念,并为此付诸行动。

他创办了讲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他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教导他们要尽自己所能为人民和社会做贡献。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才才能够得以培养,国家和社会才能够有长足发展。

曾国藩把他的自传《跋东华录》称为“史良之教材”,鼓励青年人要像他一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曾国藩既有正面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又有品德高尚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他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

然而,对于曾国藩来说,他并不是毫无缺点的。

他的势利小人之面始终存在,这也是他的侧面之一。

他追求权力和名誉,并通过任何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他以残酷和无情的手段镇压了一些反对他的人,并确信自己的理念是唯一正确的。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换做一般人,也许就很识趣地闭嘴了,曾国藩偏不,他不但要说,还要使劲儿说。

他公然上书给咸丰皇帝挑毛病,说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不求实际"、"言而无信".这根本就是no zuo no die的节奏啊!好吧,曾国藩如愿以偿地被嫌弃了,皇帝把他的折子直接进废纸篓,这个人也就雪藏了。

渴望做大事的曾国藩只好寻了个外差,离开北京。

这也是他训练湘军的开始。

到了地方,曾国藩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用他的no zuo no die的节奏继续得罪人。

他不尊重过行政程序,视地方官员如无物,毫不顾忌人家的面子。

官僚体制内最可怕的就是帕金森症候,谁都讨厌有个能干的人搅乱秩序。

你可以当好官,但是你不能妨碍我们当懒官。

曾国藩得罪了这些养尊处优的地方要员,无数次被人穿小鞋。

另外,练兵就得用钱。

那时候湖南的八旗兵甚至有兼职做理发师、修鞋匠的,就因为军人工资太低了。

曾国藩练兵舍得给钱,高薪。

可是高薪出自哪里呢,去哪里筹钱呢?曾国藩又造船又招兵的,四处想办法筹钱,惹得地方大员眼红。

好哇,你搜刮民脂民膏,我们也上!就这样,曾国藩一番好事儿又办了坏事儿,引得人神共愤,被人告状告到了咸丰那里。

皇帝更不待见他了,找了个借口,把他从京二品降到三品。

为什么曾国藩吃了败仗恨不得跳水自杀?他被逼的!他就想踏踏实实做点儿实事儿,可惜他不懂为官之道,做人太直太楞!他的情商远没有财商高。

至于后来他是如何成为封疆大吏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书,我不赘述。

比起后来那些"慎独"、"隐忍"、"内圣外王"的成型理论,我更喜欢探求曾国藩形成这些理论的过程。

他当年是那样一个愣头青,竟然能够打磨掉身上的利刺,成为一个"牙齿打掉或血吞"的忍者神龟。

凡成大事者,忍字心间绕,自控能力必须一等一地强。

曾国藩强到什么程度?他几乎每天都要写日记,剖析自己的每一件小事,真真做到"三省".张宏杰在书里记录了一个小段子,说曾国藩恨自己"好色".多看了美女几眼,就要在日记里骂自己"大无礼"、"直不是人,耻心丧尽";中午闲来无事不想看书,跟媳妇嘿咻了一下,竟然也要在日记里骂自己"真禽兽矣".那些一看日剧就熬通宵、一打游戏就收不住手的潘磕信们,你们还好意思说命苦只能赖政府吗?考验人的,除了困境,还有顺境。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通用5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通用5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通用5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曾国藩,前半部分展示了曾国藩的刚强与坚忍不拔,在身体的病痛中破茧成蝶,在官场的磨炼中浴火重生。

然而,被很多人认为是“千古完人”、“理学宗师”的曾国藩却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比如他非常热衷于风水、相面、算卦等事。

那么这些事又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曾国藩呢?其背后又折射出曾国藩怎样的心理状态?风水鬼神中的心灵慰藉其实从宋代以后,风水之说就大兴于民间,而且曾国藩是理学专家,谈论风水鬼神本来就是理学家的本分之事,换句话说,“风水鬼神”是“理学”庞大体系之内的一个光明正大的分支,所以曾国藩相信鬼神本身就无可厚非,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总把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等激励性的话语挂在嘴边上,而且以此来勉励子孙。

但另一方面,他还精通相面之术、会算卦、相信托梦、相信扶乩。

这让我们感到曾国藩貌似很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反而恰恰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平衡。

因为虽然说事在人为,但世间有很多事让我们感到无法左右,特别是曾国藩常年带兵打仗更能体会到这一点。

在战场上,军事的战争局面常常大起大落,忽而势如破竹,忽而陷入绝境,忽而又绝处逢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人们很容易感觉到自己是被冥冥中一种更强大的神秘力量所捉弄。

所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感到,人力其实非常的渺小。

所以在这种大起大落、前途未卜的状态之下,他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安放好自己的内心,以便更加从容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这个寄托,就是风水鬼神,就是扶乩,就是算卦。

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自己整天沉沦在迷信之中,他更不想让自己的子孙迷信从而消磨了斗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我是在读完《曾国藩的正门与侧面》后到网上随便搜搜,才知道这书原来是一套,共有三本。

第一本上没有标注“1”,差点让我错过后两本。

我读书通常是几本不同种类的书一起读,床头、桌上、抽屉、甚至乡下都放着未读完的书。

只要手头没事,就摸起来看上几页。

所以单本书的阅读进度会很慢,但每年都会读很多书。

这套书梳理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讲述了曾国藩与家人、朋友、同僚、敌人的关系。

作者很少谈感受和议论,而是引用了大量资料和引注,书中很多资料来自于曾国藩的亲笔书信,可信度很高。

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一个有烟火味的曾国藩。

该书把曾国藩这一生的挣扎、纠结、冲突、成长都展示了出来,非常难得。

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一层对晚清的政治和社会的了解,古今对比,感触良多。

一、不要迷信曾国藩的治家哲学现在流传着一种说法,“曾国藩是治家典范,曾家的后人有出息,全赖这些治家哲学,所以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值得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因为研究曾国藩,接触到一些曾氏后人。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曾氏后人对曾国藩并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在他们的成长年代里,曾国藩是家族耻辱。

那些年,曾氏家族里有个默契,互相不提曾国藩。

原来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被人坑了),毁坏了他在民间的良好形象,被人称做“汉奸”“卖国贼”。

改革开放之后,曾国藩的形象又逐渐好起来,很多关于曾国藩的东西又浮出水面。

所以流传的说法并不靠谱,曾氏后人很长一段时间有意跟他划清界限,他们发展不靠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二、曾国藩的治家哲学如何?从曾国藩这一辈和下一辈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非常糟糕。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族中长孙,是家族责任最重的一个人。

他的弟弟中(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潢当了一辈子乡绅,曾国荃成为封疆大吏,曾国华战死沙场(自己作死),曾国葆病死军营。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一)文/李菲张宏杰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的这本书在普通的传记叙事之外也带着一定的学术感觉。

作为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本书内容丰富、体系严密。

尽管部分章节有凑字数和重复之嫌,但瑕不掩瑜。

本书体系上分三个部分。

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这部分实际上就是对曾文正一生的概述,读完这部分,对曾的生平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左侧面:一生收入和支出,这部分是全书最学术的地方,补了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作者通过讲述和计算曾公在不同阶段的收入与支出侧面反映了晚晴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弊端,以及朝廷内外腐化成风的现实,以小见大;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如果前面两部分让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立体化的曾国藩的话,那么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曾文正。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也让曾公从"轻狂"走向了"成熟".这个成熟,自然有些讽刺之意。

作者说: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

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尘世中,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的确,六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折射了当时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现实:朝廷垂垂不如当年,满朝文武只知自保或苟且或依然不知所谓的穷究理学,京城内外腐化不堪,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太平作乱……乱世如此,偶尔出现的个别心怀天下的人也"前仆后继"的被当时的黑暗"规则"侵蚀、腐化。

仅仅少数人在实现自己抱负之时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衷:林则徐一生自诩清廉不阿,然而任巡抚期间也曾大量收受"陋规"银子;曾文正常言自己"不靠当官发财",然而也在不断行贿,甚至纵然过属下公开贪污……这些丑相原因何在?源于制度的阴谋与懒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曾国藩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那是一个传奇人物。

一个“永远正确”的“圣人”。

但从细节去剖析他——曾国藩,就会发现,在“曾国藩发迹史”、“成功绝学”等光环笼罩下的曾国藩,其实亦是一个庸人,一个被岁月的沉沙湮没的传奇人物。

姓名:曾国藩
别名:曾剃头,曾伯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长沙
出生日期:公元1811年11月26日(嘉庆16年)
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3月12日
官职: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代表作品:《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
主要事迹:镇压太平天国,攻克天京
外貌:土头土脑,枯燥乏味
生活1.不抽烟,不喝酒,不玩女人。

习惯 2.成天道貌岸然,正襟危坐
3.写一大堆絮絮叨叨无比唐僧的家书
4.很少洗澡,经常几个月才洗一次脚。

1.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自古以来,“有志者事竟成”。

“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道光12年,21岁的曾国藩参加秀才考试。

或许他的天资确实钝拙,或许是他的父亲教导无方,曾国藩五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

这一年,他考前用功准备,考后自觉发挥不错。

可是,事违人愿。

发榜之日,湖南省学台竟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

这对于曾国藩来说,真真奇耻大辱。

于是,他闭门不出,咬牙发愤。

我历来十分佩服古时那些寒窗苦读的读书人。

即使是曾国藩这样一位学了十六年、考了七次时才考中秀才的“天资不足”者。

这是曾国藩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辱,却可谓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从此飞黄腾达。

之所以佩服他,不止是他考中了秀才,又中了举人,进士,翰林。

一般来说,获得佾生资格已经不错了。

但是,曾国藩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为奇耻大辱。

知耻而后勇,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更是一种血气方刚的骨气。

曾国藩三十岁以前确是一个不出众的庸人。

因为骨子中酝酿并唯我独尊的充斥了这种精神,他成功了。

这种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十余年未学懂的曾国藩有如桶底脱落,豁然贯通。

他以悬梁刺股的精神,寒窗苦读,并敢于创新,打破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笔思路。

他的这种精神,亦延续到了这个人才济济的现代社会里。

众多优秀的高材生,正是从一个平庸的学生起地,知耻而后勇,刻苦读书,从而成为了像曾国藩那样的成功人士。

2.“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他,一个曾经平庸的“佾生”,十年七迁,傲视群曹。

这时的曾国藩,今非昔比。

他是个正义而清廉的高官,痛斥当时“以畏葸为惧,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

他建议皇帝举行“日讲”,使官员加强学习,以本身的振作之气,扭转官场的泄沓之风,同时改革官员选拔办法,使进取之员有机会脱颖而出。

这道奏折得到了很好的效应。

曾国藩为日讲精心准备讲稿,并且画了一张解释讲堂布局的图表。

可惜他在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的非凡才华并没有时他的绘画方面一样优秀,这幅画画的相当难看。

于是,这幅画在九卿中传阅之后,曾国藩成了北京官场议论的中心。

可是,当时官场腐败,大家没有议论他的赤心血诚,而是讥笑他“画图太陋”。

这是北京官场上看他风头太盛、锋芒太露而引发的自然反应。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

”官员们皆是浑浊不清的。

他们看不惯曾国藩把京官写的如此不堪,以为他“满朝皆醉你独醒,满朝皆浊你独清?”想要独抒己见,把大家全打倒。

这“画图太陋”很快腾于众口,风传全城,成了曾国藩的“平生第二大堑”。

3.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
这一次耻辱,推动了曾国藩克服了本不可能克服的困难,练成了湘军。

咸丰二年底。

太平军挥师北上,湖南各地,纷纷糜烂。

正在湖南老家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奉圣诏帮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保卫乡里。

战争中,曾国藩被打掉牙和血吞。

但正是这长沙之辱,使曾国藩为此艰苦奋斗,于是成功的挽回了面子。

没有长沙之辱,就没有曾国藩后半生的功名事业。

这一次挫而后奋的成功,已给了我深刻的教育。

耻辱之后,应有曾国藩这样的勇气、毅力、信念,去为平辱而艰苦的奋斗。

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

咬紧牙关,把耻辱生生吞下,用以滋养自己的意志和决心。

愈挫愈奋、百折不挠,方能摘取成功之巅的雪莲。

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

他的名声,也许比不上李白、苏轼、张居正等。

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他是一个传奇人物、一个生活在尘世间,久久挣扎的人,既有灵魂又有体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