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_苗东升

合集下载

论涌现

论涌现
原则 性谬 误 。非 加 和性 赖 以 呈 现 的 两 种 方 式 在 现
意采 用 涌现 一 词 , 再 讲 突现 , 海科 学 教 育 出版 不 上
社推出的研究生教材 《 系统科学》 一书集 中反映 了
这一 点 。但 也 有不少 学 者 坚持 使 用 突现 一 词 , 技 科 哲学 界 尤 甚 , 李 建 华 的 专 著 专 列 一 节 讨 论 突 如 现 ‘ ] 叭。学界已普遍认识到, 涌现或突现是系
实世界中都大量存在 , 但通过渐进 累积方式形 成系
统科学和复杂性研究 的少数核心概念之一 , 术语的
不统 一不 利于 学科 发展 , 有必要 再作 推敲 。 故
统更普遍些 , 这类整体涌现性不能称为突现性。人
工他组织之整体功能的出现一般都不具备突然性。 把 E e ec 译成突现有 以偏概全之虞 , m r ne g 可能导致
[ 作者简 介] 苗东升( 97一) 男 , 13 , 山西榆 社人 , 中国人 民大学哲学 系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 系统科学和科 学
哲 学。
贝塔朗菲临终前 已经明确指出: 研究整体涌现 性是 “ 基本 的系统 问题 ” lP5 , _ 3 ) 可惜本 人 长 期未 能 “O
理解 其要 义 。十年 前 , 笔者 才 觉悟 到系 统 科 学 面临
科学 概念则 是 从英 文 e egne翻译 过 来 的。最 初 m rec
时, 就曾提到这种现象和性质形成 的突然性_( , 6 J
由于他 的 权 威 而 影 响 了 中文 的早 期 译 法 。但 这 是 贝氏 片面理解 造 成 的误 解 。从 发 生方 式 看 , 谓 整 所
流行 的译 法 是 突 现 , 者早 期 也 曾 接受 和 使 用 过 。 笔

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

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
进 程 中始终 有 来 自经 济研 究 的影 响 和 推
动 。其表 现 是多 方 面 的 , 们仅 就 以 下五 点 略 加 我
说明。
收 稿 日期 :0 91 .2 2 0 —1 2
作 者 简 介 : 东 升 , , 西 榆 社 人 , 国人 民 大学 哲 学 院教 授 。 ( 京 苗 男 山 中 北
理学( 自然 科 学 ) 只研 究 物质 关 系 和 物 质运 动 , , 不 涉及人 的 因素起 重要作 用 的事理 现象 。研究 事 理 既要考 虑 物质 关 系 和物 质 运 动 , 要考 量 人 的 也 情感 、 想 、 策 、 为等 因素 , 思 决 行 原则 上属 于复杂 性 范 畴 。科 学转 型演 化 的一种必 不可 少 的思想 准备 是 从单 纯 的物质观 转 向同时 承认事 理观 。这 一转 变 始于 2 0世纪 初 , 们试 图把 自然科 学 的方法 应 人 用 于事 理现象 , 主要 是 经营管 理 问题 , 步形成 运 逐 筹 学 。运 筹学 遵 循 投入 最 小 化 、 益 最 大化 这 一 收

系 列 有 助 于 理 解 和 描 述 复 杂 性 的概 念 、 法 、 方 观
点 ;0至 8 7 0年 代 之 交 初 步 形 成 复 杂 性科 学 。一 切 科 学 思 想 都 来 自社 会 实 践 , 杂 性 科 学 亦 然 。 复
经 济是 社会 的基 础 , 济 活 动 本 质 上 属 于复 杂 系 经 统, 因而是 培育 复 杂 性 科 学 思想 的重 要 土 壤 。科 学 整体 作为 系统 , 简 单 性 科 学 这 种历 史 形 态 演 从
经 济原则 , 数学方 法描 述 和处理有 限 资源分 配 、 用 目标 搜 索 、 备 更 新 之 类 事 理 问 题 。 列 昂 惕 夫 设

经典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区别

经典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区别
3.可逆性是过程的本质属性,不可逆性属于对可逆过程的干扰
3.不可逆性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可逆过程是对某些简单不可逆过程的近似描述
4.封闭系统是科学对象的理想模型
4.现实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开放才能演化发展
5.世界是线性的,非线性是扰动因素
5.世界是非线性的,线性系统只是一种理论近似
6.世界是稳定的,稳定的系统才有意义,不稳定性完全是消极因素
经典科学的世界图景
复杂性科学的世界图景
1.平衡是系统有序性的唯一来源,非平衡是扰动因素
1.平衡态代表简单有序性,耗散结构代表高级有序性,远离平衡是高级有序的耗散结构之源
2.世界是确定的,随机性是主体知识不足造成的,事物运动服从确定性规律
2.世界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随机事件是客观世界固有的,它们服从统计规律
6.世界是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统一,不稳定性对世界的演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7.世界是严格有序的,混沌乃例外情形
7.世界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混沌是通常行为
8.事物的界限黑白分明,都可以精确描述
8.世界既有精确性,也有无法精确描述的模糊性
9.世界有如一个钟表,可拆卸,可组装
9.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整体
10.世界是物质的,只有硬件、硬结构、硬属性
10.物质世界既有硬件、硬结构、硬属性,又有软件、软结构、
软属性,刚柔相济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世界
资料来源:苗东升《科学的转型:从简单性科学到复杂性科学》,载《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注:引用时根据原文论述作了一定改动。

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改进

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改进
结 构 改进 创 新 的 原 则 。
植 于 组 织 成 员 内 心 的 思 维 模 式 、 织 内部 的信 息 交 流 和 决 策 机 制 组 等 原 因 , 致 组 织 整 体 在 遇 到 影 响 组 织 的重 大事 物 发 生 以 及 应 采 导 取 的 行 动 和对 策等 的判 断 上 形 成 不 适 当 的假 设 、 断 和行 动 , 而 判 从 使 组 织 在 协 调 、 挥 和 适 应 等 能 力 方 面 在 发 展 中遇 到 障 碍 。 要 想 指 获 得 组 织 全 面 发 展 就 必 须 要 克 服 科 层 式 组 织 智 障 等 问题 , 而 改 进
2传 统 结 构 模 式 的 缺 点
径; 此外 , 吴彤 和苗 东 升 从 哲 学 恩 辩 角 度研 究 了复 杂 性 的 本 体 论 和
认 识 论 定 义 。但 以 复杂 性 组 织 智 能 理 论 为 基 础 , 统 地 研 究 商 业 系 银 行 组 织 结 构模 式 进 行 全 面 分 析 的 论 述 还 不 是很 普 遍 。西 方 学 者 关 于 组 织 管理 理 论 , 经形 成 了 比较 成 熟 的 理 论 体 系 , 已 但从 复 杂 性 组 织 理论 角度 在 作 为 特 殊 的 企 业 商 业银 行 经 营管 理 的 应 用 方 面 的 研 究 成 果 还 没 有 较 为 系 统 的理 论 概 括 , 业 银 行 组 织 结 构 模 式 的 商 变 革 还 缺 乏扎 实 丰 富的 理 论 基 础 。西方 主要 国家 商 业 银 行 组 织 结
近 年 来 , 杂 性 科 学 的 兴 起 , 得 商 业 银 行 组 织 结 构 改 造 的 方 法 探 索 进 复 使 入 了一 个 新 的 阶段 。本 文 拟 运 用 复 杂 性 科 学 来 分 析 我 国 商 业银 行 的 组

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发现中医的科学性

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发现中医的科学性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 apital N ormal Univers ity2008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 diti 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编者按:这期增刊是复杂性科学研究专辑,也可以说是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编写的、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复杂性新探》的续集。

它反映了该中心在持续进行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进程中,近一年多来取得的新进展。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于2007年1月和8月利用寒、暑假两次举办的“中医复兴与复杂性科学”研讨会所取得的思想成果上。

这就是,由研究中医学、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科学、地理科学、法学、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中医复兴问题”进行典型分析,通过多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对医学研究领域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比较集中而深入的探索。

诸如: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用开放论、涌现论、非线性论、自组织论、他组织论考察中医,揭示了中医具有的而用还原论观点看不到的科学内涵,以及与复杂性科学的诸多深刻的一致性;从复杂适应系统看中医的本质特征;从人体与宇宙同源看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从方法论的战略高度,看中、西医的根本区别源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扬弃还原论发展整体论,实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等等。

本期增刊即为上述诸多成果的集成,现奉献给广大读者供参阅。

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发现中医的科学性 苗东升摘 要: 本文分别从开放论、涌现论、非线性论、自组织论和他组织论等五个方面考察中医,指出中医在医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上跟复杂性科学有诸多深刻的一致性,从而揭示中医具有还原论看不到的科学性,进而讨论了中医复兴和复杂性科学的关系。

关键词: 中医;复杂性;复杂性科学;开放性;涌现;非线性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增刊-0001-19收稿日期232作者简介苗东升,男,山西榆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浅析“复杂性”哲学维度及其实践意义

浅析“复杂性”哲学维度及其实践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 apital N ormal Univers ity2008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 diti 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浅析“复杂性”哲学维度及其实践意义 赵 曦摘 要: 复杂性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现今时代背景下,复杂性科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其理论向度的哲学可能,以及其实践向度的应用可能;重点探讨了复杂性与生态科学、产业集群和中医复兴等问题的实践蕴含。

其目的在于更深入地发掘复杂性科学与哲学的理论互释;同时诠释具体学科门类体系下,复杂性科学的活力与生机。

关键词: 复杂性;复杂性科学;哲学;生态科学;产业集群;中医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增刊-0186-05收稿日期22作者简介赵曦,男,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

 (北京 )。

上世纪80年代起,对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引进和深入研究,对中国人的传统的自然观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而伴随着科技哲学自身内部危机,科学实践哲学对科学技术哲学的既有观念提出了挑战。

与此同时,“复杂性”作为当今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无论在哲学上还是实践上,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从而推进时代和科学的前沿探索,深化哲学的当代反思,这也是复杂性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复杂性与复杂性科学 当今时代,复杂性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从一种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复杂性”乃是“复杂性科学”前提性概念。

因此,在复杂性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的时候,有必要认真审视“复杂性”本身的理论蕴含,从而对复杂性予以定义。

然而,由于“复杂性”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其自身也具有复杂性的诸多特征;因而,从定义上澄清对复杂性的理解尚具有许多困难。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复杂性的理解是朦胧和模糊的,事实上,伴随着近些年相关研究的开展和深入,我们已经纠正了许多错误的认识,并探索性地发掘了许多新的可能;至少我们对复杂性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

复杂性科学

复杂性科学

复杂性科学复杂性是混沌性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非线形形式,由于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这个非线性关系,使得我们不能通过局部来认识整体。

简介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s),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

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称“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

复杂性科学为什么会赢得如此盛誉,并带给科学研究如此巨大的变革呢?主要是因为复杂性科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复杂性科学带来的首先是一场方法论或者思维方式的变革。

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认识到研究复杂性科学的重要意义,然而要想找出一个能够符合各方研究旨趣的复杂性科学的概念还有困难。

虽然当代人们对复杂性科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黄欣荣认为尽管复杂性科学流派纷呈、观点多样,但是复杂性科学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可循:(1)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来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是非还原的研究方法论。

(2)它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

(3)它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来往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

(4)它力图打破从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用学科的梦想。

(5)它要创立新的理论框架体系或范式,应用新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自然界带给我们的问题。

复杂性科学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

发展阶段复杂性科学研究主流发展的三个阶段主要是指:埃德加·莫兰的学说、普利高津的布鲁塞尔学派、圣塔菲研究所的理论。

钱学森与《实践论》——再谈复杂性科学的认识论

钱学森与《实践论》——再谈复杂性科学的认识论

[ 中图分类号 ] B I O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 10 —4 X(0 0 o - 6 - 0 82 5 2 1 ) l 0 50 0 6
钱 学森 视 毛 泽东 的 《 践 论》 复杂 性 科学 的 重 实 为
述看 , 这两方面的指导作用都集 中体 现于科学方 法论的 探索 , 强调把握 整体性 , 以系统方 法解决 问题 , 而没有涉
现 , 立 开放 复 杂 巨 系统 论理 、 建 发展 思 维科 学 , 不仅 要 有 方 法论 上 的 创 新 , 要 从 认 识 论 上 下 功 夫 。这 种 认 识 还
论 的基础就是《 实践论》 。试图对钱 学森在这方面的思想发展 历程和基本 看法作初步 的梳 理 , 以进 一步讨论
复 杂性 科 学 的认 识论 。 [ 键 词 】 实践 论 ; 关 开放 复 杂 巨 系统 ; 合 集 成 ; 维 科 学 综 思

相结合 , 定性 与定 量相结 合 ” 的路径解 决 问题 [3 。三 18 9
年后 正式提 出 的定 性 与定 量 相 结合 的综 合集 成 法 , 其 基本思 想在 这篇文 章 中已表述 得 比较 清楚 了 。 关 键性 的转变 发生 在 18 9 7年。在 这之前 , 对于 钱 学 森来 说 , 复杂仅 仅是一 个一般 术语 , 复杂 系统还不 是
要哲 学基础 。本文 通 过 考察 钱 学森 对 《 实践 论 》 评 的 价 、 用、 运 发挥 , 以深 入 了解 这位 杰 出科 学 家 的学 术 思
想 和哲学立 场 , 进一 步探讨 复杂性科 学 的认识 论 。

及认识论 , 未提到《 实践论》 矛盾 论》 和《 。
回顾 4 0年来还 原 论科 学 的 发展 历 程 , 学 家 的 0 科 著作 , 特别是 开创新 学科 的著 作 , 趣 的是 方法论探 感兴 索一般不 涉足认 识 论 问题 。还 原 论有 多 方 面 的含义 , 核心是 定量 描述 的还 原论 , 即相信 ( 假定 ) 象 有一组 对 可 以精确 测 量 的特 性 , 述 它 们 的 一 组特 征 量 ( 描 变量 和常量 ) 之间存 在 明确 的关 系 , 以用数 学 形式 ( 可 特别 是 方程 ) 把这种关 系表示 出来 , 立 量化模 型 , 而把 建 从 实在 的对 象 转 变 为 数 学 的 和 逻 辑 的 问 题 来 处 理 口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2010年第2期(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总第193期)经济研究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苗东升摘要:本文讨论了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的互动关系,指出经济学前沿出现了把复杂性当复杂性对待的趋势,最后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

关键词:复杂性;经济研究;复杂性科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0)02-0030-07收稿日期:2009-11-22作者简介:苗东升,男,山西榆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北京100872)一、经济研究是培育复杂性科学的温床之一复杂性科学从孕育到产生的历史可以简单概述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开始孕育,历时40多年;1940年代开始把复杂性看成科学概念,意识到复杂性正在成为科学前沿的研究对象,提出一系列有助于理解和描述复杂性的概念、方法、观点;70至80年代之交初步形成复杂性科学。

一切科学思想都来自社会实践,复杂性科学亦然。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活动本质上属于复杂系统,因而是培育复杂性科学思想的重要土壤。

科学整体作为系统,从简单性科学这种历史形态演化为复杂性科学这种历史形态,需要而且事实上经历着一系列观念和方法的转变。

今天回头看去,这一进程中始终有来自经济研究的影响和推动。

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仅就以下五点略加说明。

1.从物理到事理。

简单性科学是广义的物理学(自然科学),只研究物质关系和物质运动,不涉及人的因素起重要作用的事理现象。

研究事理既要考虑物质关系和物质运动,也要考量人的情感、思想、决策、行为等因素,原则上属于复杂性范畴。

科学转型演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思想准备是从单纯的物质观转向同时承认事理观。

这一转变始于20世纪初,人们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于事理现象,主要是经营管理问题,逐步形成运筹学。

运筹学遵循投入最小化、收益最大化这一经济原则,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处理有限资源分配、目标搜索、设备更新之类事理问题。

列昂惕夫(1973)、康托罗维奇(1975)就是以运筹学的出色工作而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

今天看来,运筹学能够有效解决的还是所谓硬系统、硬运筹、硬事理问题,原则上仍属于简单性科学。

但它冲破单纯的物理观,开辟通向研究软系统、软运筹、软事理这类复杂性问题的道路,是经济对复杂性研究的重要影响。

32.从还原论到系统论。

从方法论看,简单性科学是还原论科学,强调把整体还原为部分、把宏观还原到微观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复杂性科学是系统论科学,强调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

科学转型演化必定伴随方法论转变,必须重新张扬整体观。

贝塔朗菲说得好:“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

”[1](p.2)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的转变跟经济学的影响和推动密切相关。

在一般系统论创始人中,经济学家博尔丁的地位仅次于贝塔朗菲,对现代科学从分析范式转向系统范式有独特贡献。

博尔丁自称是从经济学和社会科学走向一般系统论的[1](p.12),他提出的组织模型、层次划分图式、经济系统的生态特性和演化特性等,其思想灵感首先来自经济学。

当然,从经济学提炼系统思维的绝非博尔丁一人,而是几代人接力赛的结果。

3.从天然性到人工性。

人类行为、社会发展充满天然性与人工性的矛盾。

不考虑人工性,只从天然性角度研究客观世界的是简单性科学,从天然性与人工性矛盾统一的角度研究客观世界的往往是复杂性科学。

“人工性问题之引人入胜,主要是当它关系到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的复杂系统的时候,人工性和复杂性这两个论题不可解脱地交织在一起。

”[2](第2版序)在复杂性科学初步形成其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司马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提出的有限理性、层级结构、人工性等概念是复杂性科学必不可少的武器。

从其著作中可以看出,西蒙对复杂性研究的贡献都直接联系着经济学和智能科学,是对经济复杂性和智能复杂性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有限理性概念更是为修正传统经济学完全理性假设而提出的,完全理性是简单性,有限理性连通着复杂性。

4.从机械论到有机论。

简单性科学遵奉机械论,一个突出表现是把系统组分看成死的物质分子、原子,或机器的元件。

一般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等对系统组分的认识事实上都因袭机械论假设,不提组分的活性,难以有效描述复杂性。

应对复杂性须克服机械论,采取有机论。

科学从机械论向有机论转变有不同途径,圣塔菲的CAS(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其中之一。

他们借用经济学的agent概念,把系统组分看成具有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主体,能通过积累经验而相互适应,进而适应更大环境,指出正是这种适应性造就了系统的复杂性。

CAS理论的许多概念、方法、模型都有明显的经济学背景。

5.自组织观点。

自组织理论为解释复杂性形成和演变的深层机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没有自组织理论,就不会有复杂性科学。

自组织理论主要完成于普利高津、哈肯、艾根等人之手,但思想孕育跟经济学密切相关。

斯密“看不见的手”是对经济自组织最早的表述,影响深远,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信念。

20世纪后半期,苏联中央集权式计划经济走向停滞,西方发达国家战后经济的长足发展,催生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

尽管它把市场的自组织功能绝对化,完全否定他组织,十分片面;但它有助于重新认识自组织对系统生成、存续、演化的建设性作用,在学术思想上有不可忽视的正面影响。

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等)在1960-1970年代勃兴,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复兴有思想上的联系,也同后来出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有联系,为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支持。

此外,开放性、异质性、多样性、非线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目的性、竞争与合作等等,这些对理解复杂性必不可少的概念的提出和深化,都从经济学中得到过启示。

二、复杂性研究对经济学发展的推动事物总是相互作用的。

逐步形成中的系统科学、信息科学、非线性科学、各种跨学科研究等,粗略说就是新兴的复杂性科学,同时也在影响和滋养着经济研究。

既然经济运行本质上是复杂系统,复杂性研究所提出的新思路、新概念、新方法就会不可阻挡地进入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理论创新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和概念工具。

事实上,1980年代以降,经济研究中引入复杂性科学的概念、观点和方法已成为时尚,国内外举行了难以计数的有关经济复杂性研究的活动,发表大量研究成果。

国际上复杂性研究学派林立,都非常关注经济复杂性问题,以不同的理念和方法给出解释,这里仅提及五点。

1.博弈论经济学。

竞争是研究系统演化、自组织之类复杂现象必不可少的概念。

博弈论是研13究策略性竞争的科学理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

现实世界的博弈行为不限于经济系统,但自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来,经济竞争成为研究博弈现象的最大推动力之一。

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腾的名著《博弈论和经济行为》被视为博弈论诞生的标志,它接受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运用博弈论分析经济现象,其基本概念“局中人”乃是一类特殊的经济人。

博弈论1950年代以来的发展跟经济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多方面深入地揭示了真实“局中人”固有的复杂性。

相比之下,哈肯和艾克斯罗德关于合作与竞争的一般性研究倒显得受冷落了。

2.报酬递增经济学。

W·B·阿瑟是非主流经济学的重要人物,其经济学思想发源于他有关发展中国家人口经济问题的调研和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工作,并多方面受惠于正在形成中的复杂性科学,特别是普利高津关于系统演化和自组织的观点。

阿瑟把自己的新经济学称为报酬递增经济学,强调经济系统的正反馈,向主流经济学基于负反馈的均衡论发起挑战。

早在1979年,他就沿着简单性与复杂性的分野这样一个维度,从7个方面对新旧经济学进行比较,下面列出其中4条[3](p.36),这足以看出复杂性研究对其思想影响之深,报酬递增经济学无疑属于把复杂性科学引入经济研究的产物:旧经济学·建立在19世纪物理学之上(均衡、稳定、确定性动力学)·一切都处于均衡状态,经济中不存在真正的动力学变化·把研究对象看做结构简单的事物·经济学就像物理学那样简单新经济学·建立在生物学之上(结构、形态、自组织、生命循环)·经济永远处在时间的边缘,不断前进,结构时时在组合、衰败、发展·认为研究对象具有潜在的复杂性·经济学是高度复杂的科学3.混沌经济学。

混沌指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尽管学界有人认为它还算不上真正的复杂性,但毕竟是迄今发现的最复杂的动力学体制。

混沌的基本特征,如非周期定态、奇怪吸引子、对初值敏感依赖性、长期行为不可预测性等,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都可以发现。

所以,混沌学的出现立即引起经济学界的关注,纷纷以混沌学概念和方法描述经济复杂性。

最早的工作大约是在1975年,1980年代有关工作迅速增加。

普利高津学派、哈肯学派、圣塔菲学派、微分动力学等都尝试把混沌学与各自的理论结合起来分析经济复杂性。

由理查德·H·戴等人写的14篇文章汇编成的《混沌经济学》一书[4],大体代表了应用混沌理论研究经济复杂性的成果。

北京大学学者陈平是作者之一,他发现经济系统的奇怪吸引子,并以可观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描述经济混沌。

[5]4.演化经济学。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演化理论逻辑地包含经济演化的思想,瓦尔拉斯、熊彼特、博尔丁等都承认经济系统的演化性。

但作为一门经济学理论的演化经济学,出现于1970—1980年代,而系统演化的一般理论出现于1960—1970年代,它们的思想渊源关系是清楚的。

粗略地说,把经济运行作为一种演化系统来研究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就是演化经济学。

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两个:一是纳尔逊和文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1982);二是霍奇逊的《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1999)。

后者受复杂性科学的影响很明显,霍奇逊认定经济学是“处理复杂系统的科学”[6](p.59),承认“演化”一词“与‘复杂性理论’相联系”[6](p.128)。

在诸多复杂性理论中,除了早期的司马贺等人,他们更多的是受混沌理论和CAS理论的影响,把新奇性(恒新性、新事象)作为核心概念,重视隐喻的方法论意义,都同复杂性科学相一致。

5.中国复杂性科学界的经济研究。

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的形成与经济研究也有密切联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法就是基于经济学家马宾指导的、710所于景元等人完成的有关粮油倒挂等问题的研究,由钱学森从理论上总结提炼而形成的。

钱学森学派一向重视经济问题,作为其重要成员的方福康对经济复杂性作了持续多年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