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城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全国指标,2000-2018多年分析对比)_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根据库茨涅茨的倒U曲线,中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似乎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但是我国的较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低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但是我国的城乡收入总体差距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而且这还只是货币收入的比较,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位于世界最高水平的。
本文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现状出发,指出其历史因素、经济体制转型、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不够等原因,厘清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并对今后政府的政策与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一、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差距的沿革(纵向比较)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如下表。
表1:1978-2003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以及收入比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收入差(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316.0133.6182.41980 439.4 191.3 248.1 2.30 1981 458.04 223.44 234.61982 494.52 270.11 224.4 1.83 1983 525.96 309.77 216.21984 607.56 355.33 252.2 1.71 1985 739.1 397.6 341.51986 899.6 423.8 475.8 2.12 1987 1002.2 462.6 539.61988 1181.4 544.9 636.5 2.17 1989 1375.7 601.5 774.21990 1510.2 686.3 823.9 2.20 1991 1700.6 708.6 992.01992 2026.6 784.0 1242.6 2.59 1993 2577.4 921.6 1655.81994 3496.2 1221.0 2275.2 2.87 1995 4283.0 1577.7 2705.31996 4838.9 1926.1 2912.8 2.51 1997 5160.3 2090.1 3070.21998 5425.1 2162.0 3263.1 2.51 1999 5854.0 2210.3 3644.02000 6279.9 2253.4 4026.5 2.79 2001 6859.6 2366.4 4493.22002 7702.8 2475.6 5227.2 3.11 2003 8472.0 2622.0 5850.03.2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4)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1984年数据用“人均生活费收入”代替。
建议使用中位数指标度量城乡居民收入

建议使用中位数指标度量城乡居民收入中国人民大学袁卫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超博士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提出度量居民收入使用中位数比平均数更具科学性,建议我国进行统计方法改革。
一、比较而言,度量城乡居民收入使用中位数比平均数更具科学性中位数是数据由低到高按顺序排列后处于最中间的数值。
中位数收入表明有一半人(或家庭)比该收入高,有一半人(或家庭)比该收入低,代表中等家庭收入(或一般收入)水平。
平均数是收入总和除以人口或家庭总数得到的数值。
平均数受少数高收入数据的影响大于中位数,贫富差距越大,平均数就越大于中位数。
1.由于收入贫富差距较大,用平均数统计实际上夸大了一般收入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的相关调查,对全国31个省区市随机抽出的12000户居民家庭2010年可支配收入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为24933元,平均数为41017元。
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为30000元,平均数为53023元;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为15048元,平均数为22559元。
平均数数值都明显大于中位数数值,实际反映的是中等偏上收入水平。
2010年全国所有居民家庭中高于平均数的只有30%,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中高于平均数的只有25%,农村居民家庭中高于平均数的只有35%。
在抽样调查中,如果随机样本中有超级富豪,得出的平均数还要更高。
这种统计方式导致每年统计部门发布平均工资或平均收入数据后,老百姓常常感觉与实际不符,戏称自己的收入“被增长”了。
2.用平均数度量居民收入水平,不仅方法上不科学,实际操作也很困难。
我国城镇单位职工工资统计范围过窄。
全国3.4亿城镇就业人员,目前的工资统计只涵盖1.3亿人,还有6000万私营企业职工和4500万左右个体工商业者及一些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包括进来,真实的工资总额和就业人数越来越难以统计,由此得出的平均数准确程度也越来越低。
此外,抽样调查中高收入户往往或拒绝调查,或瞒报少报收入,这种情况对平均数影响较大。
《中级计量经济学》非选择题 参考答案.

第3章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3.4.3 简答题、分析与计算题1.给定二元回归模型:t t t t u x b x b b y +++=22110 (t=1,2,…n)(1) 叙述模型的古典假定;(2)写出总体回归方程、样本回归方程与样本回归模型;(3)写出回归模型的矩阵表示;(4)写出回归系数及随机误差项方差的最小二乘估计量,并叙述参数估计量的性质;(5)试述总离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残差平方和之间的关系及其自由度之间的关系。
2.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为什么用修正的决定系数衡量估计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优度?3.决定系数2R 与总体线性关系显著性F 检验之间的关系;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F 检验与t 检验有何不同?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二者是否有等价的作用?4.为什么说对模型施加约束条件后,其回归的残差平方和一定不比未施加约束的残差平方和小?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受约束回归与无约束回归的结果相同?5.观察下列方程并判断其变量是否呈线性,系数是否呈线性,或都是或都不是。
(1) t t t u x b b y ++=310(2) t t t u x b b y ++=log 10(3)t t t u x b b y ++=log log 10 (4) t t t u x b b b y +⋅+=)(210(5) t t t u x b b y +=)/(10(6) t bt t u x b y +−+=)1(110(7)t t t t u x b x b b y +++=10/22110 6.常见的非线性回归模型有几种情况?7.指出下列模型中所要求的待估参数的经济意义:(1)食品类需求函数:u P P I Y ++++=231210ln ln ln ln αααα中的321,,ααα(其中Y为人均食品支出额,I 为人均收入,为食品类价格,为其他替代商品类价格)。
1P 2P (2)消费函数:t t t t u Y Y C +++=−1210βββ中的1β和2β(其中C 为人均消费额,Y 为人均收入)。
中国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及解决-应对策略

中国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及解决应对策略论文导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的分析表明,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要达到最低适度标准需要20多年,要达到最高适度标准则需要50年以上。
近期以消除城乡工作机会不平等、远期以提高乡村居民的非农就业能力为主的政策体系是解决中国城乡工资性差异的根本。
论文关键词: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应对策略城乡收入差距已经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且,由于马太效应和循环积累因果效应的存在,这种收入差距不会自动缩小。
相对于强势群体而言,在分配中处于弱势的群体缺乏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和手段,而强势群体作为既得利益集团,不仅获得了较高收入,还会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巩固和扩大既有的收入分配成果。
当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矛盾集结到一定程度,而政府的经济、法律等手段无法解决问题时,最终只能通过暴力手段来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分配,国内外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种暴力分配形式的巨大破坏性。
为了将这种可能的破坏性降到最低,将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当范围内,有必要通过对整个社会分配构架进行监控和适时调整。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对收入的界定,城乡居民收入均分为四大部分应对策略,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作为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增长速度等都会对整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全国及区域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现状及其在整体差距中的角色、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内涵这里沿用《中国统计年鉴》对收入的界定,即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与《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89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发布)的规定一致,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及其它如国务院发布的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等;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劳动保护的各种支出;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等,按现行统计制度未明确规定不统计为工资的都应作为工资统计。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导致城乡的发展很不平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我国已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最悬殊的国家之一,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本文将研究上述问题,通过模型分析以期得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模型途径RESEARCH ON THE INCOM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HINA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roved notably. But there is a big problem, that is, the development among cities and rural areas are not the same,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 .Nowadays, our country has been one of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among urban and rural. It has influence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with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This model is hoped to find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solve out this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tic model.Keywords: income inequality; model; way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社会再生产,而收入差距作为反映分配方向的工具,成为衡量社会经济是否稳定发展的关键。
6-16 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指数(1978-2018)-中国统计年鉴Excel版

343.4 477.6 739.1 1510.2 4283.0 6255.7 6824.0 7652.4 8405.5 9334.8 10382.3 11619.7 13602.5 15549.4 16900.5 18779.1 21426.9 24126.7 26467.0 28843.9 31194.8 33616.2 36396.2 39250.8
100.0 139.0 268.9 311.2 383.6 489.6 512.3 539.2 564.9 606.1 646.6 697.6 767.7 833.1 908.3 1012.1 1127.4 1248.1 1364.5 1490.5 1602.3 1702.1 1825.5 1945.3
100.0 127.0 160.4 198.1 290.3 382.3 414.1 469.1 510.6 549.0 600.9 662.5 742.2 803.5 881.0 948.5 1028.1 1126.8 1205.4 1287.1 1371.5 1448.0 1541.6 1627.6
171.2 246.8 478.6 903.9 2363.3 3721.3 4070.4 4531.6 5006.7 5660.9 6384.7 7228.8 8583.5 9956.5 10977.5 12519.5 14550.7 16509.5 18310.8 20167.1 21966.2 23821.0 25973.8 28228.0
年数据是根据历史数据按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可
代表的户数加权汇总而成。由于受城镇化和人口迁移 收入增速超出分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区间的现象发生。 分在农村收入较高的人口进入城镇地区,但在城镇 是农村,其收入增长效应都会体现在全体居民收入
浅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核算

2016年第11期统计聚焦17浅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核算冯朝晖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统计指标。
所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的是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渠道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
2015年,我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422元,“十二五”期间的五年平均增长了9.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反映和检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状况,是制定农村经济政策和进行农民负担监测管理以及制定农民增收减负保障措施的主要依据。
由于各地调查方法不统一,指标口径不一致,核算标准不规范,致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减弱,各地上报和公布的数据不具有横向可比性,也无法按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估核算,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核算,切实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调查、核算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元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实物收入,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食油、蔬菜、肉禽类产品等。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收入性质上,从以集体经济为主变为以家庭经营为主;在收入产业上,从以农为主变为多种经营乃至非农业为主。
大部分农民不愿意露富,形成收入隐蔽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调查、核算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我国农民贫富差距拉大我国实行家庭经营以后,一部分头脑活络的农民的经营活动从农业转向其他产业,从为人打工转向自主创业,有的成为百万、千万乃至亿万资产的老板、企业家。
如果把他们的收入计算进去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就要上几层楼。
与此并存的情况是,也有一些缺劳动力、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的农民,他们连传统的农业经营都很困难,更不用说从事其他产业。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原因及对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原因及对策2012年以来,居民收入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较前一时期有所提高。
2002年到2011年,我国居民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从47.8%下降到40.2%,2016年提高到了44.5%。
2017年和2018年,虽然重新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可以看作是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实现了基本同步后的小波动。
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比201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9917元,年均实际增速6.2%快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更加趋于均衡.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1.城镇化1984年我国城镇化率仅为23.01%, 而2017年则达到了65.1%, 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也跃升到全球经济前列。
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居民无疑享受到了较大好处, 收入水平大幅增加, 城镇化的过程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很多城镇居民有稳定的且提供“五险一金”的工作, 虽然农村居民也会因为城镇化率的提高而获得更多的劳动机会, 但是城市居民和城镇居民本身素质高低以及企业工资待遇差别, 都使得城市居民月工资收入水平要高于农村居民, 而农村居民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很多农村居民工资中并没有“五险一金”。
2.经济发展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 不同行业发展繁荣期不一致, 而户籍制度、技术进步等因素都使得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增速不同, 最终反映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虽然经济发展使得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明显的增长, 但两者之间增速却不一致, 这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
“倒U假说”理论思想是说明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一个要求,但结果就是居民收入差距会逐渐扩大。
按照一般的理解是说, 随着经济发展会带来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发映在城乡收入上就是收入的不均衡发展。
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由于经济政策、要素禀赋差异、人口红利等差异, 以及各资源要素在经济不同阶段报酬率不同, 都使得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明显差异, 而这种差异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