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解读护理课件

康复治疗
非药物治疗的管理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治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手 段。
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活方式调整 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非药物治 疗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04
护理在二级预防中的作用与实践
护理目标与原则
护理目标
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患者再次 发生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水平。
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预防策略的制定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风 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预 防方案。
预防策略的实施
通过综合治疗和管理,包 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 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手段, 全面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药物治疗与管理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 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
形成的风险。
降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血脂 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 展。
护理原则
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注重患者的 心理和社会支持,加强患者的健康教 育和生活方式指导。
护理措施与实施
定期评估
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危险因素控 制情况以及自我管理情况,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供 依据。
生活方式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等,降低再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的风险。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01
02
03
04
深入研究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科学的
依据。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 际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提高 我国在该领域的诊疗水平。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2-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2007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0年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
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2010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
因此在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修订原则与方法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2014年7月)、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优先参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等高质量研究证据,充分结合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完整版本)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2-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2007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0年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
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2010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
因此在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修订原则与方法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可行性制定(表1)。
表1 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推荐强度(分四级,I级最强,Ⅳ级最弱)I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随机对照试验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高质量)B级:基于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C级:基于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基于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B级:基于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C级:基于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的查询(文献检索至2014年7月)、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

危(wei)险因素控制脑血管病的危(wei)险因素分为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两类,应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wei)险因素,如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吸烟等。
一、高血压[推荐意见](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 或者舒张压≥90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 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0mmHg 的患者,其降压获益并不明确(Ⅱ级推荐, B 级证据)。
(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数天后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 级证据)。
(3)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 以下(Ⅱ级推荐,B 级证据)。
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Ⅳ级推荐, D 级证据)。
(4)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中的特点和患者 3 方面因素(Ⅱ级推荐,B 级证据)。
二、脂代谢异常[推荐意见](1)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 A 级证据)。
有证据表明当LDL-C 下降≥50%或者LDL-C≤1.8mmol/L (70mg/dL)时,二级预防更有效(Ⅱ级推荐, B 级证据)。
(2)对于LDL-C≥2.6mmol/L (100mg/dL)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 A 级证据);对于LDL-C<2.6mmol/L (100mg/dL)的缺血性脑卒中/TIA 患者,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C 级证据)。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之一、为了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病情进展和再次发作的风险,国际上广泛推荐进行脑卒中和TIA的二级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中国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二级预防指南。
一、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于心源性栓子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及TIA患者,推荐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药物,剂量为100-325mg/日。
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和出血风险。
2.抗凝药物:对于房颤相关性脑卒中和TIA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较高,推荐使用口服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进行抗凝治疗。
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患者所受相关治疗的调整。
3. 血压控制:对于血压升高的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来降低其血压,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
推荐血压目标值是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但对年龄较大或合并有糖尿病和肾病的患者,可以考虑将目标值调整为<150/90 mmHg。
二、生活方式干预1.改善饮食:推荐患者采用心脏健康饮食,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
同时,减少食盐的摄入,限制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
2.增加体力活动:推荐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度到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
此外,也建议进行强度适中的肌肉锻炼,如举重、俯卧撑等。
3.戒烟限酒:强调戒烟对于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至关重要。
同时,减少酒精的摄入可以帮助控制血压,并避免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4.控制体重: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推荐采用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达到健康的体重范围。
这包括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度的体力活动。
三、其他治疗方法1.麦芽糖酶抑制剂:对于糖尿病患者,推荐使用麦芽糖酶抑制剂,以减少二次脑卒中的风险。
2.扩张血管药物:对于TIA患者,推荐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如双妥波胍或维拉帕米,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ppt课件

抗血小板治疗
3.发病在24 h内,具有脑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 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 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Ⅰ级推荐,A级证据),但应严密观察出
血风险。若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冠心病、
糖尿病或周围血管病者优先考虑氯吡格雷 (75 mg/d)。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
文献报道只有他汀类 可以降低卒中的危险, 使二级卒中预防的危 险下降26%。
脂代谢异常
2014中国指南推荐意见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无论 是否伴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均应启动他 汀类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发生的风险(Ⅰ 级推荐,A级证据)
有证据表明将LDL-C降低大于等于50%或 LDL-C 小于等于1.8mmol/L,二级预防更为 有效(Ⅱ级推荐,B级证据)
针对可干预危险因素积极 抗血小板或抗栓治疗 控制血压 调整血脂 控制血糖 戒烟 限酒
抗血小板治疗
1.对非心源性栓塞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 建议使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 预防脑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ǀ级推 荐 A级证据)。
2.阿司匹林(50~325mg/d)或氯吡格雷 (75mg/d)单药治疗均可作为首选的抗血小 板药物(ǀ级推荐 A级证据)。阿司匹林单 药抗血小板治疗最佳剂量为75mg~ 150mg/d。阿司匹林(25 mg)+缓释型双嘧 达莫(200 mg)2次/d或西洛他唑(100 mg)2次 /d,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
3.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
99%)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收缩 压降至140 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 mmHg以下 (Ⅱ级推荐,B级证据)。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 致的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 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Ⅳ级推荐,D级证 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版解读

抗血小板—推荐意见
1)不符合溶栓适应症且无抗血小板禁忌症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 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日(I级推荐,A级证据)。 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325mg/日)
2 )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 24h 后开始使用 (I级推荐,B级证据)
3月内大手术、近期心梗可考虑但要平衡利弊,需要进一步研究 (IIb,C) 颈部动脉夹层所致的梗死:发病4.5h内用rtPA溶栓可能是合理的
血管内介入治疗—推荐意见
1)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I级推荐,A级证据)。静脉溶栓或 血管内治疗都应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I级推荐,B级证据)。 2)发病6h内由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 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动脉溶栓(I级推荐,B级证 据) 3)由后循环大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经过 严格的选择后可在有条件的单位进行动脉溶栓。虽目前有在发病 24h内 使用的经验,但也应尽早进行避免时间延误(III级推荐,C级证据)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一、心房颤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的重要并发症是心源性脑栓塞。
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使脑卒中发生风险下降60%以上。
因此,若无禁忌证,理论上所有发生过脑卒中事件的心房颤动患者都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使用却存在严重不足,我国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华法林治疗率仅为16.2%。
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中均有明确的治疗价值。
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最佳剂量是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2.0~3.0可以兼顾疗效与出血风险。
对于接受抗凝治疗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的心房颤动患者,没有证据支持增加用药剂量能够预防缺血性事件。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 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有效。
氯吡格雷联合厄贝沙坦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管事件研究(Atrial Fibrillation Clopidogrel Trial With Irbesartan for Preventionof Vascular Events,ACTIVE-A)证实了不适宜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益处,但会增加出血风险。
ACTIVE-W研究证实了在心房颤动患者中,抗凝优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欧洲心房颤动试验( European Atrial Fibrillation Trial, EAFr)同样证实,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TIA或轻型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药服用方便且无需调整剂量和频繁监测INR值,且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获益明确、出血风险低,而得到近年各国指南的推荐。
多项RCT研究100-1041验证了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以及依度沙班在心房颤动患者中预防脑卒中及栓塞事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缺血性卒中 /TIA二级预防指南
前言
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Ischemic strok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ü 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 ü 近70% ü 年复发率 17.7% ü 二级预防——减少复发和死亡
ü 规范二级预防临床实践 ü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ü 脑血管病学组 ü 二级预防指南更新修订
✓
对卒 以Ⅰ于中 降/AL/低)TDI脑LA-,卒üC≥推中2荐和.6老 大强心m(年m化血Ⅱ人o他管l/或/汀事BL的合/类件)非并药风心严物险源重治(性疗脏器功能ü不全长脑者的期出应使血权患用病衡者他史获,汀的益初类非和始药心风剂物源险量总性合不体缺理宜上血使过是性用安卒(全中Ⅱ的//TBI。)A有患
✓ 当C≤L1D.8L-mCm下o降l/≥L时的50,%临二或床级LD预表L-防现更,为有应及时减ü 药颅或外大停动药脉观狭窄察导致的缺血性卒中/TIA患
效(Ⅱ/B)ü 参考:肝酶超过3倍正常值上限,者肌,酶推超荐过高5强倍度正他常汀上类限药,物长期治疗以减
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Ⅰ/B/)
应停药观察
目录
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Ischemic strok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1. 危险因素控制 2.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3.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4. 症状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的非药物治疗 5. 其他特殊情况下脑卒中患者的治疗 6. 指南指导的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
危险因素控制
可预防
1. 高血压 2. 脂代谢异常 3. 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 4. 吸烟 5. 睡眠呼吸暂停 6. 高同型半 性别 3. 家族史
危险因素控制
1.高血压
Hypertension
ü 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 /TIA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 ≥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 应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 据)
)
危险因素控制
5 . 睡 眠 呼 吸 暂 停 sleep apnea
✓ 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对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进行睡眠呼吸 监测(Ⅱ/B/)
✓ 使用CPAP可以改善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可考 虑对这些患者进行CPAP治疗(Ⅱ/B/)
危险因素控制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omocysteic
✓ 对于LDL-C<2.6mmol/L的卒中 /TIA患者,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强化 他汀药物治疗(Ⅱ/C)
危险因素控制
3.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 Diabetes
ü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糖代谢异常的 患病率高,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是缺血 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复发或死亡的独立 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提高对缺血性脑 卒中或TIA患者血糖管理的重视(Ⅱ/B )
ü 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其降 压获益并不明确(Ⅱ级推荐,B级证 据)
ü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接受降压药物 治疗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如果没 有绝对禁忌,发病后数天应重新启动 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ü 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 率70%-90%)导致的缺血性卒中/TIA患 者,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 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Ⅱ级推荐, B级证据)
ü 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 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 耐受性及血流动力学影响(Ⅳ级推荐, D级证据)
ü 降压药物种类和计量的选择以及降压目 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 中的特点和患者三方面的因素(Ⅱ级推 荐,B级证据)
危险因素控制
2 . 脂 代 谢 异 常 Hyperlipidemia
ü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Ⅰ/A)
阿司匹林(50~325mg/d)或氯吡格雷(75mg/d)
ü 单药首选抗血小板药物(Ⅰ/A) ü 阿司匹林单药最佳剂量为75~100mg/d ü 阿司匹林(25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mg)2次/d或西洛他唑(100mg)
ü 降糖方案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药 物的安全性,制订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要警惕低血糖事件带来的危害(Ⅱ/B)
ü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在控制血糖水平 的同时,还应对患者的其它危险因素进行 综合全面管理(Ⅱ/B)
危险因素控制
4 . 吸 烟 smoke
ü 建议有吸烟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戒烟(Ⅰ/B) ü 建议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避免被动吸烟,远离吸烟场所(Ⅱ/B) ü 可能有效的戒烟手段包括劝告、尼古丁替代产品或口服戒烟药物(Ⅱ/B
✓ 对于非心源性卒中/TIA患者,无论是
ü 由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
伴予有高其强他度动他p 脉汀粥类他样药汀硬物化长药证期物据治治,疗推以疗荐减期给少间,如果7推0监荐%给-测9予0指%高)标强导度持致他续的汀缺异类血药常性物卒长中期/T治IA疗患以者减,
脑卒中和心血管并事排件的除风其险他(I因/A)素影响,或少值出脑为卒L现D中L指-和C标≤心1血异.8管m常事m相件ol的应/L风(险Ⅰ,/B推/)荐目标
✓ 对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且血同型半胱氨酸轻度到中 度增高的患者,补充叶酸、维生素B6以及维生素B12可降低同型 半胱氨酸水平。尚无足够证据支持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够减 少脑卒中复发风险(Ⅱ/B)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源性缺血性 脑卒中或TIA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
ü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均应接 受空腹血糖、HbA1C监测,无明确糖 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常规接受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来筛查糖代谢异常 和糖尿病(Ⅱ/B)
ü 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 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或 TIA事件,推荐HbA1C治疗目标为<7% (Ⅰ/B)
2次/d,可作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替代药物治疗(Ⅱ/B) ü 应在患者危险因素、费用、耐受性和其他临床特性基础上进行个体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