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

合集下载

曾国藩读后感(精选10篇)

曾国藩读后感(精选10篇)

曾国藩读后感(精选1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读后感1继《红楼梦》之后看的《曾国藩》,红楼虽然写尽了人生百态,但毕竟是小说,《曾国藩》就不一样了,它记录的是真实历史,一共三本已看完两本,初有些感受。

感受一:收敛锋芒、圆滑世故更能收获人心曾国藩初办湘勇团练,锋芒毕露,目空一切,手段狠辣,还常插手别人辖区内的事务,虽然出发点都是为国,但因过于刚硬,得罪了很多人,并得一“曾剃头”称号。

更麻烦的是,和不少官场其他同僚的关系很僵,以至于筹饷银无人支持,湘勇屡被人欺。

人处于低谷时,诸多不顺的事都会随之而来,带兵打仗三次险被俘,欲跳江自尽。

好在曾国藩本性是正直善良的,日久见人心,跟着他年岁久的属下都很敬重他,几次自尽都被忠心的属下救起,才没让这个将才消失在历史中。

而曾更是个有胆识有魄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自知短期的形势和自己的状态对未来的仕途不利,趁父亲去世的时机,借口卸职回乡。

这一次的卸任时期,曾国藩的收获很大,自己不断反省,并接受高人指点,最终豁然开朗,明白了之前自己性格欠缺之处。

当再次被启用时,为人处世风格完全换了,慈眉善目主动拜访其他官员,尤其是和嫉恶如仇的左宗棠冰释前嫌。

虽然不少只是面上的工程,曾在心里并不一定认可那些人或是真的原谅他们,但只要脸上不显山露水,对他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这也就是他后来能够为自己重建口碑的主要原因。

以前总会跟大家一起吐槽谁谁谁城府深,现在想想,在官场上职场中混得开的,都是有城府的,有城府并不代表要去害别人,只是知道收敛,情绪管理也是有城府的一种表现,而这也是我欠缺的,已经在有意识地去改变。

感受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上谨言慎行保乌纱在满人皇帝的江山下,曾国藩作为汉人能手握重权实属不易,自然能有这结果也是经历了一番很不容易的过程。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读《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小感记得学生时代曾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读书人家里遭贼了,正当小偷准备逃走的时候,读书人回来了,小偷急忙躲到他家床底下,想伺机逃走。

那位读书人回家后,就坐在桌旁认认真真地背诵一篇很短的文章,很不幸几个小时过去了,依旧没有背下来。

这时,躲在床底下的小偷忍不住爬出来,三两下就把读书人要背的文章流利地背了出来,接着以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对读书人说“就你这脑袋,别读书了,种地吧。

”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读书人望着小偷的背影,愣了好一会儿,才又重新拿起书,继续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

我一直怀疑故事的真实性,直到看到《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这本书才确定,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个读书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

除了上面的故事说明曾国藩的资质一般外,还有他从14岁参加县试,考了7次,直到23岁才考上秀才,而且名次是倒数第二。

比他小一岁的左宗棠就厉害多了,14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

他的学生李鸿章中秀才时也才17岁。

要说曾国藩的材质一般也不能怪曾国藩,因为他的父亲曾麟书的基因也很一般。

曾麟书自幼读书非常用功,奈何天资愚钝,考了10次县试都名落孙山,直到43岁才中秀才。

次年他的长子曾国藩也终于中了秀才,屡次落榜的父子俩差点成了“同学”。

还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你知道又笨又慢的曾国藩是怎么读书的吗?他读书用的是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或许,曾家人注意到了曾国藩的先天不足,所以拼命地为他补足。

在家人的严格管教下,曾国藩的勤奋令人生畏。

自识字开始,他常在睡梦中被父亲叫醒,背诵四书五经。

一遍不成就十遍,十遍不成就百遍,百遍不成就千遍,直到背诵下来位置。

……后来,他的父亲不在充当他的闹钟,他就自制闹钟:在床边放个铜盆,铜盆上用一根绳拴了个秤砣,把燃着的香用绳子系在秤砣拴着的绳上。

十字交叉插在这里,香在那里点燃,当点到这根绳子的时候,把绳子燃段……于是他就这样被叫醒,黎明即起,开始读书。

读《曾国潘: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1000字

读《曾国潘: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1000字

读《曾国潘: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读《曾国潘: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曾国潘: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1000字:“年少不懂曾国潘,读懂已是泪满面”,突然看到一句这样的话,确实如此,曾国潘,绝对不是一个聪明人,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自由勤奋好学,一般是这样介绍他的童年,而不是那些小时候就写诗作画那种,却是那种通宵背书,背到床底小偷都会了,他还不会那种。

从后面他的经历也可以看出,考了七次才中举,可以得知他就以“勤奋好学”出名。

“迟钝”也是一种优势。

该书多次说明,跟曾国潘讲话,他会反应迟钝,甚至是出了名的迟钝,左宗棠知道情况都是跟他说一个问题,然后过了一天再来听答案。

这种人,说实话,现在肯定被很多人嫌弃,甚至我也是,这种人真笨,做事效率低,然而,他却有个正确的方向,还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在多次给穆彰阿写文章,想因此攀关系升官,最后穆彰阿给他的坚持打败,同时后面还强调,他的文章实在写得太差,不是因为文采的原因帮助他,而是因为他的坚持。

这世上,聪明人和笨人的数量应该差不多的,而有些聪明人,因为自己的“小聪明”而沾沾自喜,贪图小便宜,做事不踏实,最终,把自己耍了。

而笨人呢,有些笨人知道自己笨,有努力,而因为目标不明确,方向不对,最终糊涂了自己,最终只能打动自己。

自认为,自己属于聪明那类,而并不想这样,因为依仗自己的聪明,容易让自己迷失方向,让自己贪图便宜,走捷径,一切的捷径,都要还的。

需要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像曾国潘一样,忍受一次又一次痛苦,最终换来的,是名副其实的“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而曾国潘的忠臣,有待考虑,目前的社会,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可以发挥,就完全可以更改,我们不该死守一处战地,“知其不可而为之”是钻牛角尖所为,最终结束就甩一句“反正不关我事,我尽力了”。

读后感·不过,这样也不能怪曾公啦,毕竟,那时社会所致,孰人晓得大清灭亡在于制度,只是反观当下,做人应该理智点,应该有所创新型。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19篇)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19篇)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19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读后感篇1前天把曾国藩看完了,曾国藩从某种角度来说算是半个圣人,看完之后的确有过人之处,但离王阳明,孔子或者诸葛亮来说,真的是有些不如。

曾国藩一生又笨又慢平天下,读书的时候笨,哪怕是躲在他床底下的小偷都会背诵了,他仍然背的支离破碎,他的起伏得从团练说起,一手创建湘军,严格要求,制度分明,把太平天国成功的熬死。

之后又不贪大喜功,于是能够终老。

不过我看曾国藩一生除了做人以外,他的功劳不是很明显,创建军队,抵抗太平天国的时候也是胜少败多,他会识人,手下的兵将确实是将才,成功阻击太平天国的进攻,给太平天国沉重打击。

如果太平天国不内乱,我估计曾国藩想有所作为就有些难上加难了。

除此以外,我觉得曾帅得胜以后不要太张扬,甚至让弟弟罢官回家的举动更让人钦佩。

曾国藩除了稳中求胜外,还有几点需要学习。

他的毅力和克制力非常人可比;认准目标不顾一切的性格值得学习;打脱牙和血吞的忍耐力让人钦佩;曾国藩还善于分析归纳,格言是凡事要靠自己;脚踏实地,不见兔子不撒鹰,不做好准备不出马;得势时知道人生要绝对严肃;曾国藩的座右铭是慢慢来;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运用的相当娴熟;他前半生层层碰壁,后来总结改过为,需要有谦的美德,必须要圆滑;只有相信运气在人生中的巨大威力,才算是真正的懂得何谓人生。

这就是曾国藩,一个读死书,打呆仗,却能建立不朽事业的曾国藩。

曾国藩读后感篇2以前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在曾国藩家书上,虽然并没有真正读过曾国藩家书,但是从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对曾国藩形成的印象总体上是正面的,某种程度上有点先入为主,觉得曾国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均堪为楷模。

读了唐浩明的三卷小说《曾国藩》,在结尾部分通过左宗棠之信,康福之思,陈广敷之言表达了作者对曾国藩的评价。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精选16篇)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精选16篇)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精选16篇)《曾国藩传》的读后感篇1近来,有幸读了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结合现实社会的分析,感觉自己多年的疑问有了一个虽然可能不是很完美的答案,读曾国藩传有感。

唐浩明先生以一种敬重历史的态度,和曾国藩神交了二十余年,可以说得上“曾国藩家”了,厚积薄发写下历史小说《曾国藩》。

梁启超对曾国藩有着很高的评价。

毛主席也曾说过一句话:“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

” 而蒋公更是以曾国藩为师。

曾国藩为什么有如此高的魅力呢?竟能让左右中国命运的人都以之为师。

曾国藩从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农家子弟成为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实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无数知识分子只能望洋兴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

读《曾国藩》后,对这其中的细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曾国藩的仕途还算平坦,个人修养极高,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为官做事之道,当他在京城的小圈子里,在强有力的靠山庇佑之下时,在处理好“办公室内”同僚的关系时,平时还算遂意。

1852年,曾国藩回家丁忧,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诸省之时,在湖南,长毛更是猖獗,湖南官场上一片混乱,与长毛作战,节节败退,最后退守长沙城,时局的动荡与紧迫,让这些平日稳坐高堂,享尽荣华富贵的官员们不得不想出对策来解决问题,而,论声望,论感情,曾国藩成为了湖南官场上的不二人选,由曾国藩办立湘勇,解决湖南的燃眉之急,经过多番的考量,曾国藩最终决定墨绖出山。

而这里不能不提的便是曾国藩“考量”,先是湖南官场上多名重量级官员进行劝勉,而后自己的兄弟也加入其中,最后由陈广敷“连蒙带骗”使其出山,可算是费劲心力,而曾国藩的考量由衷的使人感慨他对时局的清晰认识和对自己的深刻了解,超前的眼光和认识使他并没有被“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冲昏了脑袋,直到上面降下圣旨,从此个人的命运前途与他所要从事的事业深深的连在一起了。

时势造英雄,曾国藩的才能与时势变幻给他的机会联系到了一起,使他有机会去实现自己一直渴望的事业。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书报告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书报告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书报告著作基本信息:《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作者:度阴山出版时间:2016年6月出版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十九世纪以前,中国人眼中的危险元素还是北方的大漠高原,以为只要守住长城一线便高枕无忧了。

自给自足的经济,自我封闭的文化以及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让国人始终提不起对西方世界的兴趣。

但到了十九世纪,一种从植物里提取的化合物却硬生生撬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鸦片。

以此为导火索,1840年中西方从贸易战争上升到了军事战争。

这场战争算是彻底暴露了这个看起来很强大的东方帝国的虚弱。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大清帝国表现得几乎不堪一击,“天朝”的威严顿时坍塌。

但是,战争并没有立即使这个缓慢的、腐朽的古老国家醍醐灌顶,对于清朝的刺激,也远远没有达到让它发愤图强的地步。

清朝还是以天朝自居,这样的失利也不屑于改变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已经生活方式。

中国最强盛的帝国历史上也有打败仗的时候,但是这次清朝统治者却没有认清自己的对手。

鸦片战争爆发时的京城,所有的日子都跟过去一样,没有丝毫的变化。

京城的一切,仍在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运转。

曾国藩此时只不过是三十岁左右的青年,正在为钻研理学努力克己、格物致知,拜访大儒。

但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百姓却在越来越多的条约签订下生活越来越艰难,对这个国家渐渐失去了信心。

于是,洪秀全利用了浅显的基督教义便在广西金田揭竿而起。

这时的政府绿营军经过太久的和平,面对太平天国悍不畏死表现的不堪一击。

咸丰皇帝便寄希望于团练可以像以前一样协助政府军剿灭反贼,于是命在家为母守孝的曾国藩重新组织团练。

曾国藩经人劝导移孝作忠,出山最后建立湘军,主要将领都是读书人,日夜操练,却受人冷眼,连莫逆兄弟被围攻,兵未练成也不出战。

此时的曾国藩虽有高位,却不懂做官,在湘军建立吃尽苦头。

直到时机成熟,首战,书生出身的曾国藩被打的不知所措,只想投河自尽,幸好陆军传来全歼敌军的好消息。

此后,曾国藩虽然在战场立功,却在政治官场被人算计,最后战场形式也不容乐观,曾国藩和湘军到了低谷期。

《曾国藩全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曾国藩全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曾国藩全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曾国藩全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全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曾国藩全传》读后感1最近读了好几本书,有网络小说,人物传记,励志书籍,从书中所获颇丰。

特别是关于曾国藩的书,如果说高中时代读《曾国藩》从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而现在十多年后重读,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

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军,教子,其远见卓识,令我们的毛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反省自己的修身、教育之道,不得不承认受当初受到《曾国藩》的影响。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

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

他给我的启示就是规则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别用。

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

我更佩服他的教子之道,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能允许儿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读的书籍,同意儿子不参加科举考试而选择近代科学数算等知识的学习,这是多么具有非凡胆识和远见卓识的决定,而我们今天呢,是否关注了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贵为王公大臣的他,是晚清唯一一位异性封王的重臣,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在他常年在外制办军务期间,也不忘常寄家信,嘱咐,指导家人和儿子读书。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笨小孩到一代大儒——《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1000字: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侃侃而谈,从天南海北,到古往今来。

信手掂来,挥之即去,上蹿下跳,不可一世,直到他们很真诚的对我说:劳您驾,歇会吧...看的书多了,本心上其实不太愿意给别人推荐书,因为每个人对阅读的感受都不一样,可能我看的废寝忘食,旁人觉得索然无味。

但是对于这本书,这个我心中的圣人,我无论如何也得谈谈........《春秋左氏传》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古往今来,能做到这三点的,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孔夫子,一个是王阳明,另外那半个,是曾国藩。

我其实可以很负责的说,从天资的角度,曾国藩甚至不如一个普通人,有个很经典的笑话,曾国藩整夜背书,背了一夜还没背下来,结果躲在房梁上的小偷都背会了,实在受不了了,从房梁上跳下来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个智商,别考科举了....由此可见,曾文正公,是个名副其实的笨小孩。

但是,从达成的高度来讲,曾国藩并不输给任何人,甚至是王阳明。

我开始看《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正是因为看了阳明心学的经典《传习录》。

王阳明的成功,是因为他有卓绝的天资,他实在是太聪明了,融会贯通,自成一体,有了自己的体系。

但是曾国藩不同,他的成功,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并不是盲目的,他时刻都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心里,也始终有一股力量在支持着他,这种目标和力量,就是现在很多人都一知半解的儒学精华:诚。

《大学》中,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称为"三纲八目"。

宋代的儒学大师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和三纲八目成了日后无数读书人的精神坐标,曾国藩就是通过:读后感·诚,不断的吸取儒学传承两千余年的精髓,虽然受天资限制,未能像王阳明一样将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却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称为了清代末期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
仅从资质论,曾国藩和历史上的其他伟大人物无法相比。

但以人生成就论,曾国藩不会逊色任何人,包括王阳明。

曾国藩自幼读书就用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一篇文章连读几十遍才勉强成诵,连躲在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钻出来替他背了一遍;当了翰林后,为了见上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他天天写诗文呈送,一连被拒了13次,最后硬是把穆彰阿给感动了。

曾国藩做任何事都不投机取巧,打仗更是将这种“尚拙”的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曾国藩打仗从没有用过锦囊妙计,而是信奉“结硬寨,打呆仗”,日日不断地垒墙挖沟、筹备火炮,绝不主动出击,直到把太平军困得人心惶惶、士气全无,再攻城,最终用四场胜仗彻底解决了太平天国这个大患。

曾国藩做事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

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死功夫,不留隐患,日积月累,便无人可以超越。

就如我们第六人民医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小医院,发展到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再从二级乙等发展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但在我们医院领导的带领下扎扎实实,从三基理论,基本实践能力抓起;从筹备专家人才队伍,到快速扩展专科建设,从以前只有简单的内、外、妇科起,到现在的市级重点专科、骨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血透中心,以及填补周边空白的儿科等等。

在医院领导和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已经大大超越了周边医院,走入了全市的前列。

曾国藩深谙“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道理:不走捷径、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终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聪明人。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论你是资深的专家还是一个普通的员工,要想谋生存求发展,都应该尽心尽责,尽自己最大努力不断进步,工作没有捷径,只有把每一件工作中看起来很小的事情都做好,做精,做细,做实,我们的工作才能出成绩,我们自身的能力也才能有所突破。

面对新的发展与变化,用药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而且面临药品零差价供应,我们医院药房如何转变职能、拓宽药学服务的内容、转变药学人员的思想观念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是对医院药房发展的一个挑战。

我们只有在提高药房人员素质,提高药房窗口服务,做好药物咨询工作上下功夫,更要求药房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善于与患者交流、沟通,强化服务意识,从而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脚踏实地,勤奋的人最终要比那些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投机取巧的人更有成就。

只要我们在自已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认真努力,永远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完美的完成领导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任务,才能真正体会到工作带给你的乐趣,并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