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胡同文化》课文原文欣赏鄂教版
鄂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14 胡同文化 教案(2)

14胡同文化【教学设想】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2、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
《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
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二、解题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点出了写作对象)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
三、作者简介: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
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汪曾祺写胡同文化原文

汪曾祺写胡同文化原文引导语:胡同是物质的,死的。
而胡同文化则是精神的,活的。
于是,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作家的文思愈加敏捷飞动,文字也随之活灵活现。
北京胡同文化的种种表象便跃然纸上。
下面是原文与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老太太赚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这是外地少有的。
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
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
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
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
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
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
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
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
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
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
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
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
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
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
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胡同文化》课文原文欣赏 鄂教版

《胡同文化》课文原文欣赏汪曾祺:胡同文化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老太太赚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这是外地少有的。
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
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
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
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
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
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
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
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
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
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
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
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
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
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
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
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文化》教材全解通

胡同文化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客家人的土楼,傣族的竹楼,草原的蒙古包,黄土高坡的窑洞,它们无不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洋溢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氛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要涉及到一种建筑样式,它是老北京的一种象征,也代表了老北京的一种文化,它就是“胡同”。
有一首歌里也曾经唱道:“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去品味北京胡同独具的风味吧。
Œ感悟课程新理念文题背景感悟【走近作者】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
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
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
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创作心语:1、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人是不能脱离自己民族的。
民族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文化。
一个中国人,即使没读过什么书,也是在文化传统里生活着的。
2、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
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意要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
也要翻翻食谱。
在我所看的闲书中,食谱占一个重要地位。
……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
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到市场要走一段路,这也是散步,是运动,我什么功都不练,就练“买菜功”。
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做菜最大的乐趣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高兴,盘盘见底。
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
我的菜端上来后,我只是每样尝两筷,然后就坐着抽烟、喝茶、喝酒。
从这点说起来,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作家背影: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汪先生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他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胡同文化》教案 鄂教版

胡同文化教案一一、导入同学们刚才欣赏的一首歌曲叫<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原汁原味的京曲,将我们带进了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北京。
一提到北京,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想到故宫、长城、颐和园┅┅想到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008年奥运会可能在北京举行,我们一定要多得金牌。
想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看看。
同学可能没有想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胡同、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的象征,说不定它与北京的文化、乃至中国的文化还有关系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去看一看。
二、板书课题。
三、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北京的胡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学生看图片、老师介绍。
四、再让我们来欣赏课文,请同学们看课文第第5一12节,思考问题: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用原文的话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北京市民有忍的精神,怕事,有什么不顺心的,忍一忍也就算了。
安土重迁住四合院(盒子)封闭易于满足忍不爱管闲事逆来顺受,安分守己居住方式上的安土重迁和独门独院,饮食条件上的易于满足,处世方式上的明哲保身;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的具体内容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五、这就是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到这里我们又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称北京文化为胡同文化,而不说是香山红叶文化?让我们还是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1-4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1、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胡同将四方四正的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的方块;2、胡同的取名、宽窄和数量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并深刻地影响着市民的生活与思想;3、胡同接近闹市又远离闹市,与闭合的四合院是一体的。
特点:方正取名(计数、物御、人物、行业、形状、其它)数量“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网络(方便、安静)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
高中语文 14胡同文化文题解读+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文题解读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内的四合院规规矩矩。
胡同、四合院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过来也可以说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
作者作品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
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
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背景纵览虽说作者是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
所以,他看北京,是有一种特别的感受的。
近二十年来,随着北京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北京的变化日新月异。
为了记录这一历史,就有了反映这一历史的摄影艺术展,也就有了《胡同之没》这一摄影艺术集。
这个集子的编者又向汪曾祺先生求序,于是就有了这篇《胡同文化》。
字词梳理1字音安土重.迁(hònɡ)熬.白菜(āo)没.落(mò)虾.蟆陵(há)低徊.(huái)2辨音3辨义坠——堕都有从上往下掉的意思。
“坠”还可以有沉重的东西往下垂,垂在下面的意思,甚至可引申为垂在下面的东西。
构成词有:坠毁、坠落、坠楼、摇摇欲坠。
后者“堕”由上往下掉,引申为品德的缺失,甚至沦落、流落,构成词是“堕落”。
慨——概“慨”都用在情绪上,都是形容词,意思是“激愤、感慨、慷慨”。
“概”指气度神情,甚至引申为景象、状况,都是名词,构成词可以有:气概、胜概、概况、概略、概率、概论、概貌等。
除此外,还作副词,是“大略、一律”的意思惮——殚前者“惮”,书面语,“怕”的意思,组成词有惮烦、肆无忌惮。
“殚”也是书面语,形容词,“尽、竭尽”的意思,组成词有殚思竭虑、殚精竭虑。
4词义安土重迁:安于本土,看重(也就是不肯轻易地)搬迁。
鄂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14 胡同文化 教案

14 胡同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二、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品味北京胡同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看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3、对自己城市三坊七巷文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胡同的文化韵味,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教法设计:1、跳读法: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
2、朗读法:优美的语言要用声音来品读才有味道,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3、比较法:结合有关语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欣赏京味的语言。
4、拓展法: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提纲: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3、了解各自然段大意,分段。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京味歌曲《北京的胡同》屏幕播放老北京胡同的照片,附歌词:“不唱那辉煌的故宫,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半截胡同、斜胡同,就像那棋盘布在北京啊。
砖塔胡同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是最长可分西东,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您哪,要侧身行……”)听完刚才播放的歌曲,似乎有一股浓厚的京味扑面而来,带领我们走进悠悠的胡同。
今天,让我们跟着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北京胡同,就像欣赏美妙歌曲一样,去领略古老胡同独特的文化底蕴。
[授课过程]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由学生交流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
推荐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胡同文化课件2鄂教版

3
资料链接:
• 1.北京街巷胡同历史悠久,大多数始于清、明、 元,若更改名称,一般采用同音、协音。综合 街巷胡同的格局、变迁、名称起源、嬗替及人 事沧桑,便是一部丰富、生动的北京历史。 • 2.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3074条,其中胡同有 1330条。因为胡同居多,是北京街巷主体,人 们便习惯把街巷统称胡同,说“有名胡同三千 六,无名胡同赛牛毛”,并非夸张。 • 3.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构 成北京特色。
5
北京胡同图片展示
精选
最新中小学课件
6
精选
最新中小学课件
7
精选
最新中小学课件
8
精选
最新中小学课件
9
精选
最新中小学课件
10
精选
最新中小学课件
11
精选
最新中小学课件
12
字词积累: 胡同(hú tòng )约鸡蛋(yāo)剃头挑子(tì )
噌的一声(cēng )王垿(xù)蛤蟆陵(há ma) 熬白菜(āo )iǎo)安土重迁(zhòng) 绵亘(mián gèn )喧闹(xuān)房檩( lǐn ) 腌萝卜(yān )国子监(jiàn)处街坊(chǔ) 婚丧嫁娶(sāng )摞起来(luò) 泥淖:泥泞的低洼地,也指烂泥、泥坑。 安土重迁: 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 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绵亘: 绵延不断。 祭酒——①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祀的长者。后亦泛称 年长或位尊者。②学官名,主管国子监,相当于今天 的大学校长。 策源地——战争、社会运动等策动、起源的地方。
最新中小学课件 16
精选
2.胡同文化的内涵有那些?
• • • • • • • (1)安土重迁。 (2)虽讲究礼数,但过往不多。 (3)易于满足。 (4)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忍(精义) 总的特点: 封闭 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同文化》课文原文欣赏
汪曾祺:胡同文化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
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老太太赚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这是外地
少有的。
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
大街、胡同,把北
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有的是计数
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
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
娘是接生婆)胡同。
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
王皮胡同是
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
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
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
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
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
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
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
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
狗尾巴。
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
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
房屋都还挺整齐。
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
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
又似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
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
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
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
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
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远亲不如近邻”。
“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
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
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
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
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
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
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库、王(土序)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
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
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
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
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
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北京是民主运动的
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
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
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
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
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
这会儿,全乱了。
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
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
有棒子面就行。
……”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
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
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
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
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
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
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
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
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五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