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线运用提高题
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中线、角平分线、中垂线解决圆锥曲线问题专项练习含答案(高考数学提分)

第4讲 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中线、角平分线、中垂线解决圆锥曲线问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已知椭圆22195x y +=的左焦点为F ,点P 在椭圆上且在x 轴的上方.若线段PF 的中点在以原点O 为圆心,||OF 为半径的圆上,则直线PF 的斜率是( )A B C .D .22.如图,从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的左焦点F 引圆222x y a +=的切线,切点为T ,延长FT 交双曲线右支于P 点,若M 为线段FP 的中点,O 为坐标原点,则||||MO MT -与b a -的大小关系为( )A .||||MO MT b a ->-B .||||MO MT b a -<-C .||||MO MT b a -=-D .以上三种可能都有3.从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的左焦点F 引圆222x y a +=的切线,切点为T ,延长FT交双曲线右支于P 点,若M 为线段FP 的中点,O 为坐标原点,则||||MO MT -等于()A .c a -B .b a -C .a b -D .c b -4.设1F ,2F 是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的两个焦点,点P 在双曲线上,已知1||PF 是2||PF 和12||F F 的等差中项,且12120F PF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 .1B .32C .52D .725.已知点P 是椭圆22221(0,0)x y a b xy a b+=>>≠上的动点,1(,0)F c -、2(,0)F c 为椭圆的左、右焦点,O 为坐标原点,若M 是12F PF ∠的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且1F M MP ⊥,则||OM 的取值范围是( ) A .(0,)cB .(0,)aC .(,)b aD .(,)c a6.设1(,0)F c -,2(,0)F c 是双曲线2222:1(0,0)x y C a b a b-=>>的左右焦点,点P 是C 右支上异于顶点的任意一点,PQ 是12F PF ∠的角平分线,过点1F 作PQ 的垂线,垂足为Q ,O 为坐标原点,则||OQ 的长为( ) A .定值a B .定值b C .定值cD .不确定,随P 点位置变化而变化7.圆锥曲线具有丰富的光学性质,从椭圆的一个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椭圆反射后,反射光线经过椭圆的另一个焦点.直线:280l x y +-=与椭圆22:11612x y C +=相切于点P ,椭圆C 的焦点为1F ,2F ,由光学性质知直线1PF ,2PF 与l 的夹角相等,则12F PF ∠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的方程为( ) A .210x y --=B .10x y -+=C .210x y -+=D .10x y --=8.根据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从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双曲线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双曲线的另一个焦点.由此可得,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平分该点与两焦点连线的夹角.请解决下面问题:已知1F ,2F 分别是双曲线22:12y C x -=的左、右焦点,若从点2F 发出的光线经双曲线右支上的点0(A x ,2)反射后,反射光线为射线AM ,则2F AM ∠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为( )A .B .CD 9.设直线30(0)x y m m -+=≠与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的两条渐近线分别交于点A ,B ,若点(,0)P m 满足||||PA PB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AB .32C .52 D1 10.椭圆22221(0)x y a b a b +=>>的右焦点为(,0)F c 关于直线by x c=的对称点Q 在椭圆上,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ABCD .35二.多选题(共1小题)11.已知1F ,2F 分别为双曲线2222:1(0,0)x y C a b a b-=>>的左、右焦点,C 的一条渐近线l 的方程为y =,且1F 到l的距离为点P 为C 在第一象限上的点,点Q 的坐标为(2,0),PQ 为12F PF ∠的平分线,则下列正确的是( )A .双曲线的方程为221927x y -=B .12||2||PF PF =C .12||36PF PF +=D .点P 到x三.填空题(共7小题)12.已知椭圆22195x y +=的左焦点为F ,点P 在椭圆上且在x 轴的上方,若线段PF 的中点在以原点O 为圆心,||OF 为半径的圆上,则||PF = ;P 点的坐标为 .13.已知F 是抛物线2y x =的焦点,A 、B 是该抛物线上的两点,||||3AF BF +=,则线段AB 的中点到y 轴的距离为 .14.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为F ,已知点A ,B 为抛物线上的两个动点,且满足120AFB ∠=︒.过弦AB 的中点M 作抛物线准线的垂线MN ,垂足为N ,则||||MN AB 的最大值为 .15.设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为F ,已知A ,B 为抛物线上的两个动点,且满足60AFB ∠=︒,过弦AB 的中点M 作抛物线准线的垂线MN ,垂足为N ,则||||MN AB 的最大值为 .16.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为F ,已知点A ,B 为抛物线上的两个动点,且满足90AFB ∠=︒,过弦AB 的中点M 作抛物线准线的垂线MN ,垂足为N ,则||||MN AB 的最大值为 .17.已知1F 、2F 分别为双曲线22:1927x y C -=的左、右焦点,点A C ∈,点M 的坐标为(2,0),AM 为12F AF ∠的平分线,则2||AF = .18.如图,从椭圆的一个焦点1F 发出的光线射到椭圆上的点P ,反射后光线经过椭圆的另一个焦点2F ,事实上,点0(P x ,0)y 处的切线00221xx yy a b+=垂直于12F PF ∠的角平分线.已知椭圆22:143x y C +=的两个焦点是1F ,2F ,点P 是椭圆上除长轴端点外的任意一点,12F PF ∠的角平分线PT 交椭圆C 的长轴于点(,0)T t ,则t 的取值范围是 .四.解答题(共8小题)19.已知椭圆2222:1(0)x y E a b a b+=>>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2,0)F -,2(2,0)F ,P 为椭圆E上除长轴端点外任意一点,△12PF F 周长为12. (1)求椭圆E 的方程;(2)作12F PF ∠的角平分线,与x 轴交于点(,0)Q m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20.如图,一种电影放映灯的反射镜面是旋转椭圆面(椭圆绕其对称轴旋转一周形成的曲面)的一部分.过对称轴的截口BAC 是椭圆的一部分,灯丝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1F 上,片门位于该椭圆的另一个焦点2F 上.椭圆有光学性质:从一个焦点出发的光线,经过椭圆面反射后经过另一个焦点,即椭圆上任意一点P 处的切线与直线1PF 、2PF 的夹角相等.已知12BC F F ⊥,垂足为1F ,1||3F B m =,12||4F F cm =,以12F F 所在直线为x 轴,线段12F F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如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1)求截口BAC 所在椭圆C 的方程;(2)点P 为椭圆C 上除长轴端点和短轴端点外的任意一点.①是否存在m ,使得P 到2F 和P 到直线x m =的距离之比为定值,如果存在,求出的m 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②若12F PF ∠的角平分线PQ 交y 轴于点Q ,设直线PQ 的斜率为k ,直线1PF 、2PF 的斜率分别为1k ,2k ,请问21k kk k +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这个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2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与直线:()l x m m R =∈,四点(3,1)-,(-0),(3,1)-,(中有三个点在椭圆C 上,剩余一个点在直线l 上.()I 求椭圆C 的方程;(Ⅱ)若动点P 在直线l 上,过P 作直线交椭圆C 于M ,N 两点,使得||||PM PN =,再过P 作直线l MN '⊥.证明直线l '恒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22.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F ,2F ,上顶点为B .Q 为抛物线224y x =的焦点,且10F B QB ⋅=,12120F F QF += (Ⅰ)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Ⅱ)过定点(0,4)P 的直线l 与椭圆C 交于M ,N 两点(M 在P ,N 之间),设直线l 的斜率为(0)k k >,在x 轴上是否存在点(,0)A m ,使得以AM ,AN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求出实数m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3.在①离心率12e =,②椭圆C 过点3(1,)2,③△12PF F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下面(横线处)问题中,解决下面两个问题.设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F 、F ,过1F 且斜率为k 的直线l 交椭圆于P 、Q 两点,已知椭圆C的短轴长为,_____. (1)求椭圆C 的方程;(2)若线段PQ 的中垂线与x 轴交于点N ,求证:1||||PQ NF 为定值. 24.已知A ,B ,C 是椭圆22:14x W y +=上的三个点,O 是坐标原点.(Ⅰ)当点B 是W 的右顶点,且四边形OABC 为菱形时,求此菱形的面积; (Ⅱ)当点B 不是W 的顶点时,判断四边形OABC 是否可能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25.已知过抛物线2:2(0)C y px p =>的焦点,斜率为1(A x ,1)y 和2(B x ,212)()y x x <两点,且9||2AB =.(1)求抛物线C 的方程; (2)若抛物线C 的准线为l ,焦点为F ,点P 为直线:20m x y +-=上的动点,且点P 的横坐标为a ,试讨论当a 取不同的值时,圆心在抛物线C 上,与直线l 相切,且过点P 的圆的个数.26.设抛物线2:4C y x =的焦点为F ,过F 且斜率为(0)k k >的直线l 与C 交于A ,B 两点,||8AB =.(1)求l 的方程;(2)求过点A ,B 且与C 的准线相切的圆的方程.。
三角形中线高角平分线的30题(有答案)ok

三角形中线高角平分线的30题(有答案)ok1.在三角形ABC中,角A为30°,角B为70°,CE为角ACB的平分线,CD垂直于AB于点D,DF垂直于CE于点F。
1) 证明角BCD等于角ECD。
2) 找出所有与角B相等的角。
2.在三角形ABC中,AD为中线,BE为三角形ABD的中线。
1) 已知角ABE为15°,角BAD为35°,求角BED的度数。
2) 在三角形BED中,作BD边上的高。
3) 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60,BD为5,求点E到BC边的距离。
3.在三角形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已知三角形ABD和三角形ADC的周长之差为4(其中AB>AC),AB与AC的和为14,求AB和AC的长度。
4.在三角形ABC中,角A为20°,CD为角BCA的平分线,DE为CA边上的高,已知角EDA等于角CDB,求角B的度数。
5.在三角形ABC中,AD⊥BC,AE为角BAC的平分线,已知角B为30°,角C为70°。
1) 求角EAD的度数。
2) 若角B小于角C,是否有2倍角EAD等于角C减去角B?请说明理由。
6.在三角形ABC中,AD为高,AE为角平分线,已知角B为20°,角C为60°,求角CAD和角DAE的度数。
7.在三角形ABC中。
1) 若角A为60°,AB和AC边上的高CE和BD交于点O,求角BOC的度数。
2) 若角A为钝角,AB和AC边上的高CE和BD所在直线交于点O,画出图形,并用量角器量一量角BAC加上角BOC的度数,再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加以说明。
3) 由(1)和(2)可以得到,无论角A为锐角还是钝角,总有角BAC加上角BOC等于180°。
8.在三角形ABC中,已知角ABC为60°,角ACB为50°,BE为AC上的高,CF为AB上的高,H为BE和CF的交点,求角ABE、角ACF和角BHC的度数。
(完整)全等三角形的提高拓展经典题(教师版)

全等三角形的提高拓展训练知识点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面积相等.寻找对应边和对应角,常用到以下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常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常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常是对应角.(6)两个全等的不等边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要想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找出对应的元素是关键.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 边角边定理(SAS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 角边角定理(ASA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边边边定理(SS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 角角边定理(AAS ):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斜边、直角边定理(HL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运用三角形全等可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两直线垂直等问题,在证明的过程中,注意有时会添加辅助线.拓展关键点:能通过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证明两条线段间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而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相等是几何证明的基础.例题精讲板块一、截长补短【例1】 已知ABC ∆中,60A ∠=,BD 、CE 分别平分ABC ∠和.ACB ∠,BD 、CE 交于点O ,试判断BE 、CD 、BC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D OECBA【例2】 如图,点M 为正三角形ABD 的边AB 所在直线上的任意一点(点B 除外),作60DMN ∠=︒,射线MN 与DBA ∠外角的平分线交于点N ,DM 与MN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变式拓展训练】如图,点M 为正方形ABCD 的边AB 上任意一点,MN DM ⊥且与ABC ∠外角的平分线交于点N ,MD 与MN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例3】 已知:如图,ABCD 是正方形,∠F AD =∠F AE . 求证:BE +DF =AE .【例4】 以ABC ∆的AB 、AC 为边向三角形外作等边ABD ∆、ACE ∆,连结CD 、BE 相交于点O .求证:OA 平分DOE ∠.NEB M A DF AB C D EO O E D C B A _ F _ E_ D_ C _ B _ A _ N _ C _ D _ E _ B _ M _ A【例5】 如图所示,ABC ∆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BDC ∆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 为顶点作一个60︒的MDN ∠,点M 、N 分别在AB 、AC 上,求AMN ∆的周长.【例6】 五边形ABCDE 中,AB =AE ,BC +DE =CD ,∠ABC +∠AED =180°,求证:AD 平分∠CDE板块二、全等与角度【例7】如图,在ABC ∆中,60B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且AC AB BD =+,求ABC∠的度数.【例8】在等腰ABC ∆中,AB AC =,顶角20A ∠=︒,在边AB 上取点D ,使AD BC =,求BDC ∠.D CB A N MDCB AC ED BA DC BA【例9】 如图所示,在ABC ∆中,AC BC =,20C ∠=︒,又M 在AC 上,N 在BC 上,且满足50BAN ∠=︒,60ABM ∠=︒,求NMB ∠.【例10】 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 AC =,60ABD ︒∠=,76ADB ︒∠=,28BDC ︒∠=,求DBC∠的度数.【例11】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12DAC ︒∠=,36CAB ︒∠=,48ABD ︒∠=,24DBC ︒∠=,求ACD ∠的度数.【例12】 在正ABC ∆内取一点D ,使DA DB =,在ABC ∆外取一点E ,使DBE DBC ∠=∠,且BE BA =,求BED ∠.CDB ADCBAD E C B A NMCBA【例13】 如图所示,在ABC ∆中,44BAC BCA ︒∠=∠=,M 为ABC ∆内一点,使得30MCA ︒∠=,16MAC ︒∠=,求BMC ∠的度数.M C A B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题(含答案)1.已知:AB=4,AC=2,D是BC中点,AD是整数,求AD延长AD到E,使DE=AD,则三角形ADC全等于三角形EBD即BE=AC=2 在三角形ABE中,AB-BE<AE<AB+BE即:10-2<2AD<10+2 4<AD<6又AD是整数,则AD=52.已知:D是AB中点,∠ACB=90°,求证:12 CD AB3.已知:BC=DE,∠B=∠E,∠C=∠D,F是CD中点,求证:∠1=∠2 证明:连接BF和EF。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应用题目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应用题目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为直角(90度角)。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是指与直角的两条边不重合的另外那条边。
斜边上的中线是指从斜边中点垂直于斜边的线段。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有很多应用,下面是一些题目:
1. 题目一: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0cm,求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
解答:
由于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一半就是中线的长度。
所以,中线的长度为10cm的一半,即5cm。
2. 题目二: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2cm,中线的长度为6cm,求与中线相交的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长度。
解答:
由于中线是斜边的一半,所以斜边的长度是中线的两倍,即12cm。
因此,直角边的长度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求解。
设一个直角边为x,则另一个直角边为12-x。
根据勾股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x^2 + (12-x)^2 = 12^2
化简方程后,求解x的值,即可得到另一个直角边的长度。
这些题目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应用题目的一些例子。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中线的应用。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运用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_《三角形的中位线》提高训练

《三角形的中位线》提高训练一、选择题1.如图,在Rt△ABC中,∠C=90°,∠A=30°,AB=16,E为AC中点,DE∥BC,D为AB上的点,则DE的长度为()A.2B.4C.6D.82.如图,△ABC中,BE平分∠ABC,AE⊥BE于点E,M为AB的中点,连接ME 并延长交AC于点N.若AB=6,BC=12,则线段EN的长为()A.2B.3C.4D.5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P是对角线BD的中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AD=BC,∠PEF=25°,则∠EPF的度数是()A.100°B.120°C.130°D.150°4.如图,点D、E、F分别是△ABC的边AB、BC、CA的中点,连接DE、EF、FD 得△DEF,如果△ABC的周长是24cm,那么△DEF的周长是()A.6cm B.12cm C.18cm D.48cm5.如图,△ABC中,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延长DE至F,使EF=DF,若BC=8,则DF的长为()A.6B.8C.4D.二、填空题6.如图,△ABC中,AB=7cm,BC=6cm,AC=5cm,D,E,F分别是AB,BC,AC 的中点,则四边形ADEF的周长等于cm.7.如图所示,DE为△ABC的中位线,点F在DE上,且∠AFB=90°,若AB=5,BC=7,则EF的长为.8.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边长为1,△ABC的三条中位线组成△A1B1C1,△A1B1C1的三条中位线组成△A2B2C2,依此进行下去得到△A5B5C5的周长为.9.如图,已知△ABC中,∠ABC的角平分线BE交AC于点E,DE∥BC,如果点D是边AB的中点,AB=8,那么DE的长是.10.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G,H为BC 上的点连接DH,EG.若AB=5cm,BC=6cm,GH=3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三、解答题11.在△ABC中,AB=AC=6,点D为BC的中点,点E为AC的中点,连接DE,求DE的长.12.如图,在△ABC中,AD是高,E、F分别是AB、AC的中点.(1)求证:EF垂直平分AD.(2)若四边形AEDF的周长为24,AB=15,求AC的长;13.如图、在△ABC中,AB=AC,M,N分别为AC,BC的中点,以AC为斜边在△ABC的外侧作Rt△ACD,且∠CAD=30°,连接MN,DM,DN.(1)求证:△DMN是等腰三角形;(2)若AC平分∠BAD,AB=6,求DN的长.14.如图,△ABC中,过点A分别作∠ABC,∠ACB的外角的平分线的垂线AD,AE.D,E为垂足,求证:(1)ED∥BC;(2)ED=(AB+AC+BC).15.(1)如图1,BD、CE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是F、G,连接FG.求证:FG=(AB+BC+AC).[提示:分别延长AF、AG与直线BC相交](2)如图2,若BD、CE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是F、G,连接FG.线段FG与△ABC的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提高训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如图,在Rt△ABC中,∠C=90°,∠A=30°,AB=16,E为AC中点,DE∥BC,D为AB上的点,则DE的长度为()A.2B.4C.6D.8【分析】先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C的长,再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在Rt△ABC中,∠C=90°,∠A=30°,AB=16,∴BC=AB=8.∵D为AB的中点,E为AC的中点,∴DE是△ABC的中位线,∴DE=BC=4.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熟知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如图,△ABC中,BE平分∠ABC,AE⊥BE于点E,M为AB的中点,连接ME 并延长交AC于点N.若AB=6,BC=12,则线段EN的长为()A.2B.3C.4D.5【分析】延长AE交BC于H,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到AE=EH,BH=AB,求出HC,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计算.【解答】解:延长AE交BC于H,∵BE平分∠ABC,AE⊥BE,∴AE=EH,BH=AB=6,∴HC=BC﹣BH=6,∵AE=EH,AN=NC,∴EN=HC=3,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P是对角线BD的中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AD=BC,∠PEF=25°,则∠EPF的度数是()A.100°B.120°C.130°D.150°【分析】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到PE=AD,PF=B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解答】解:∵P是对角线BD的中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PE=AD,PF=BC,∵AD=BC,∴PE=PF,∴∠PFE=∠PEF=25°,∴∠EPF=130°,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点D、E、F分别是△ABC的边AB、BC、CA的中点,连接DE、EF、FD 得△DEF,如果△ABC的周长是24cm,那么△DEF的周长是()A.6cm B.12cm C.18cm D.48cm【分析】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以得到:DE=AC,EF=AB,DF=BC,则△DEF的周长是△ABC的周长的一半,据此即可求解.【解答】解:∵D、E分别是△ABC的边AB、BC的中点,∴DE=AC,同理,EF=AB,DF=BC,=DE+EF+DF=AC+BC+AB=(AC+BC+AC)=×24=12cm.∴C△DEF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正确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得:△DEF的周长是△ABC的周长的一半是关键.5.如图,△ABC中,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延长DE至F,使EF=DF,若BC=8,则DF的长为()A.6B.8C.4D.【分析】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出DE,根据题意计算即可.【解答】解:∵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DE=BC=4,∵EF=DF,∴EF=2,∴DF=6,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6.如图,△ABC中,AB=7cm,BC=6cm,AC=5cm,D,E,F分别是AB,BC,AC 的中点,则四边形ADEF的周长等于12cm.【分析】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到DE∥AC,DE=AC,EF∥AB,EF=AB,得到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计算即可.【解答】解:∵D,E分别是AB,BC的中点,∴DE∥AC,DE=AC=2.5cm,同理,EF∥AB,EF=AB=3.5cm,∴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DEF的周长=2×(2.5+3.5)=12(cm),故答案为:12.【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所示,DE为△ABC的中位线,点F在DE上,且∠AFB=90°,若AB=5,BC=7,则EF的长为1.【分析】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到DE=BC=3.5,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F=AB=2.5,计算即可.【解答】解:∵DE是△ABC的中位线,∴DE=BC=3.5,DE∥BC,∵∠AFB=90°,D为AB的中点,∴DF=AB=2.5,∴EF=DE﹣DF=1,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和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边长为1,△ABC的三条中位线组成△A1B1C1,△A1B1C1的三条中位线组成△A2B2C2,依此进行下去得到△A5B5C5的周长为.【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求出A1B1=AC,B1C1=AB,A1C1=BC,从而得到△A1B1C1是△ABC周长的一半,依此类推,下一个三角形是上一个三角形的周长的一半,根据此规律求解即可.【解答】解:∵△ABC的三条中位线组成△A1B1C1,∴A1B1=AC,B1C1=AB,A1C1=BC,∴△A1B1C1的周长=△ABC的周长=×3=,依此类推,△A2B2C2的周长=△A1B1C1的周长=×=,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的性质,求出后一个三角形的周长等于前一个三角形的周长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已知△ABC中,∠ABC的角平分线BE交AC于点E,DE∥BC,如果点D是边AB的中点,AB=8,那么DE的长是4.【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连接BE,∵BE平分∠ABC,∴∠ABE=∠CBE,∵DE∥BC,∴∠DEB=∠ABE,∴∠ABE=∠DEB,∴BD=DE,∵D是AB的中点,∴AB=BD,∴DE=AB=4,故答案为:4【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综合问题,涉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性质,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10.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G,H为BC 上的点连接DH,EG.若AB=5cm,BC=6cm,GH=3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6cm2.【分析】连接DE,作AF⊥BC于F,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出DE,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F,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计算即可.【解答】解:连接DE,作AF⊥BC于F,∵D,E分别是AB,AC的中点,∴DE=BC=3,DE∥BC,∵AB=AC,AF⊥BC,∴BF=BC=3,在Rt△ABF中,AF==4,∴△ABC的面积=×6×4=12,∵DE∥BC,∴△ADE∽△ABC,∴△ADE的面积=12×=3,∴四边形DBCE的面积=12﹣3=9,△DOE的面积+△HOG的面积=×3×2=3,∴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9﹣3=6(cm2),故答案为:6cm2.【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11.在△ABC中,AB=AC=6,点D为BC的中点,点E为AC的中点,连接DE,求DE的长.【分析】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以直接求得DE的长度.【解答】解:∵点D为BC的中点,点E为AC的中点,∴DE是△ABC的中位线,∴DE=AB.又AB=AC=6,∴DE=3.【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12.如图,在△ABC中,AD是高,E、F分别是AB、AC的中点.(1)求证:EF垂直平分AD.(2)若四边形AEDF的周长为24,AB=15,求AC的长;【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E=AE,DF=AF,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证明;(2)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E=AE=AB=,DF=AF=AC,根据四边形的周长公式计算.【解答】(1)证明:∵AD是高,∴∠ADB=∠ADC=90°,又E、F分别是AB、AC的中点,∴DE=AB=AE,DF=AC=AF,∴EF垂直平分AD;(2)解:由(1)得,DE=AE=AB=,DF=AF=AC,∵四边形AEDF的周长为24,∴AE+ED+DF+FA=24,∴DF+FA=24﹣15=9,∴AC=9.【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在△ABC中,AB=AC,M,N分别为AC,BC的中点,以AC为斜边在△ABC的外侧作Rt△ACD,且∠CAD=30°,连接MN,DM,DN.(1)求证:△DMN是等腰三角形;(2)若AC平分∠BAD,AB=6,求DN的长.【分析】(1)依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得到MN=AB,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可得到DM=AM=AC,然后结合已知条件可得到DM=MN;(2)由AM=DM可得到∠CAD=∠ADM=30°,从而可得到∠DMC=60°,然后再证明∠CMN=30°,从而可得到∠DMN=90°,最后,依据勾股定理求解即可.【解答】解:(1)∵在△ABC中,M、N分别是AC、BC的中点,∴MN∥AB,MN=AB,AM=MC=AC.∵∠ADC=90°,DM为斜边上的中线,∴MD=AC.∵AC=AB,∴MN=DM.∴△DMN是等腰三角形.(2)∵∠CAD=30°,AC平分∠BAD,∴∠BAC=∠CAD=30°.∵MN∥AB,∴∠NMC=∠BAC=30°.由(1)DM=AM,∴∠DMC=60°.∴∠DMN=∠DMC+∠NMC=30°+60°=90°.在Rt△ABC中,DN2=DM2+MN2,DM=MN=AB=3,∴DN=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断,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4.如图,△ABC中,过点A分别作∠ABC,∠ACB的外角的平分线的垂线AD,AE.D,E为垂足,求证:(1)ED∥BC;(2)ED=(AB+AC+BC).【分析】(1)分别延长AD、AE与直线BC交于点F、G,根据AD⊥BD,得到∠ADB=∠FDB=90°,再根据BD=BD,∠ABD=∠FBD,证得△ABD≌△FBD,进而得到AD=FD、AE=EG,证得DE∥BC.(2)根据上题证得的△ABD≌△FBD,AB=BF,同理AC=CG,证得GF=FB+BC+GC=AB+BC+AC,从而证得结论.【解答】证明:(1)分别延长AD、AE与直线BC交于点F、G,∵AD⊥BD,∴∠ADB=∠FDB=90°,∵BD=BD,∠ABD=∠FBD,∴△ABD≌△FBD∴AD=FD,同理可得AE=EG,∴DE∥BC;(2)由(1)知△ABD≌△FBD,∴AB=BF,同理AC=CG,∵DE=FG∴GF=FB+BC+GC=AB+BC+AC,∴DE=(AB+BC+A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利用中位线定理得到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或数量关系.15.(1)如图1,BD、CE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是F、G,连接FG.求证:FG=(AB+BC+AC).[提示:分别延长AF、AG与直线BC相交](2)如图2,若BD、CE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是F、G,连接FG.线段FG与△ABC的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分析】(1)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证得△ABF≌△MBF,然后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进一步推出MB=AB,AF=MF,同理CN=AC,AG=NG,由此可以证明FG为△AMN的中位线,然后利用中位线定理求得FG=(AB+BC+AC);(2)延长AF、AG,与直线BC相交于M、N,与(1)类似可以证出答案.【解答】解:(1)如图1,∵AF⊥BD,∠ABF=∠MBF,∴∠BAF=∠BMF,在△ABF和△MBF中,,∴△ABF≌△MBF(ASA),∴MB=AB,∴AF=MF,同理:CN=AC,AG=NG,∴FG是△AMN的中位线,∴FG=MN,=(MB+BC+CN),=(AB+BC+AC).(2)猜想:FG=(AB+AC﹣BC),证明:如图2,延长AG、AF,与直线BC相交于M、N,∵由(1)中证明过程类似证△ABF≌△NBF,∴NB=AB,AF=NF,同理CM=AC,AG=MG,∴FG=MN,∴MN=2FG,∴BC=BN+CM﹣MN=AB+AC﹣2FG,∴FG=(AB+AC﹣B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解此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转化成三角形的中位线.。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应用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详解)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应用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详解)1.如图,在ABC 中,∠B=60°,CD 为AB 边上的高,E 为AC 边的中点,点 F 在BC 边上,∠EDF=60°,若 BF=3,CF=5,则AC 边的长为 .2.如图,在矩形ABCD 中,∠BAD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E ,交DC 的延长线于点F .(1)若AB =2,AD =3,求EF 的长;(2)若G 是EF 的中点,连接BG 和DG ,求证:DG =BG .3.如图所示,在ABC ∆中,BD AC ⊥于D ,CE AB ⊥于E ,点M ,N 分别是BC ,DE 的中点,求证:MN DE ⊥.4.△ABC 中,AC=BC ,∠ACB=90°,CD=BD ,∠1=∠2,求证:CM ⊥AD 。
5.如图所示,ABC ∆中,90BAC ∠=︒,延长BA 到D ,使12AD AB =,点E 是AC 的中点,求证:2BC DE .6.如图所示,CDE ∆中,135CDE ∠=︒,CB DE ⊥于V ,EA CD ⊥于A ,求证:2CE AB =.7.如图所示,四边形ACBD 中,90ADB ACB ∠=∠=︒,60DBC ∠=︒,点E 是AB 的中点,求DCE ∠的度数.8.如图所示,90DBC BCE ∠=∠=︒,M 为DE 的中点,求证:MB MC =.9.如图所示,ABC ∆中,,90,AB AC BAC D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过D 作DE AD ⊥,且DE AD =,求DBE ∠的度数.10.如图所示,ABC ∆中,,90,AB AC BAC D =∠=是AC 的中点,,DE DF DE ⊥交BA 的延长线于点,E DF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BE AF =.11.如图所示,ABC ∆中,,90,AB AC BAC D =∠=为BC 的中点,G 为AC 上一点,AE BG ⊥于点E ,连结DE .求证:2BE AE DE -=.12.如图所示,BCD ∆和BCE ∆中,90BDC BEC ∠=∠=︒,O 为BC 的中点,BD ,CE 交于A ,120BAC ∠=︒,求证:DE OE =.13.如图所示,E ,F 分别是正方形ABCD 的边AD ,CD 上的两个动点,且AE DF =,BE 交AF 于点H ,2AB =,连DH .求线段DH 长度的最小值.14.如图所示,ABC ∆中,2B A ∠=∠,CD AB ⊥于D ,E 为AB 的中点,求证:2BC DE =.15.如图所示,四边形ACBD 中,90ADB ACB ∠=∠=︒,60DBC ∠=︒,点E 是AB 的中点,求CE CD的值.16.如图,正方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上有一点P ,连接BP 、DP ,过点P 作PE ⊥PB 交CD 于点E ,连接BE .(1)求证:BP=EP;(2)若CE=3,BE=6,求∠CPE的度数;(3)探究AP、PC、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参考答案1.【解析】【分析】如图(见解析),先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得出,4D B F D ==,再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4,60DH BDH =∠=︒,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得出60EHD BDH ∠=∠=︒,从而可得EHD B ∠=∠,BDF HDE ∠=∠,最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得出DE DF ==据此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详解】如图,过点D 作DG BC ⊥于点G3,5BF CF ==8BC BF CF ∴=+=在Rt BCD 中,60B ∠=︒,9030BCD B ∠=︒-∠=︒142BD BC ∴== 在Rt BDG 中,60B ∠=︒,9030BDG B ∠=︒-∠=︒12,2BG BD DG ∴====1GF BF BG ∴=-=,DF ==取BC 的中点H ,连接DH 、EH142DH BH BC BD ∴==== BDH ∴是等边三角形60BDH ∴∠=︒点E 是AC 边的中点∴EH 是ABC 的中位线//EH AB ∴60EHD BDH ∴∠=∠=︒60EHD B ∴∠=∠=︒又60BDF FDH BDH ∠+∠=∠=︒,60HDE FDH EDF ∠+∠=∠=︒BDF HDE ∴∠=∠在HDE 和BDF 中,EHD B DH DB HDE BDF ∠=∠⎧⎪=⎨⎪∠=∠⎩()HDE BDF ASA ∴≅13DE DF ∴==则在Rt ACD △中,12DE AC =,即2213AC DE == 故答案为:213.【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等知识点,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等边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是解题关键. 2.(1)EF 2;(2)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AE 平分∠BAD ,可得∠DAF =45°,从而∠F =45°,可证△ADF ,△ECF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出CF 的长,最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EF 的长;(2)连结CG ,易证∠BEG =∠DCG =135°,根据“SAS ”可证△BEG ≌△DCG ,从而可得DG =BG .【详解】解:(1)在矩形ABCD 中∵AE 平分∠BAD ,∴∠DAF =45°, ∴∠F =45°,∴△ADF,△EC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F=AD=3, CF=DF-CD= 1.在Rt△CEF中,∴EF=2.(2)连结CG,∵G是EF中点,∴CG⊥EF,∠ECG=∠CEF=45°.∴∠BEG=∠DCG=135°.∴EG=12EF=CG.∵AB=BE=CD,∴BE=CD.∴△BEG≌△DCG,∴DG=BG.【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ADF,△EC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是解(1)的关键,证明△BEG≌△DCG是解(2)的关键.3.见解析【解析】【分析】连接ME、MD,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MD=ME=12BC,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证明即可;【详解】证明:连结MD ,ME ,点M 分别是Rt EBC ∆和Rt DBC ∆斜边的中点,MD ME ∴==1BC 2,又N 是DE 的中点, MN D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遇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时,往往连结斜边上的中线.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得DM =EM 是解题的关键. 4.见解析.【解析】【分析】 过点C 作CE ⊥AB 交AB 于点E ,交AD 于点F ,AD 与CM 交于点G ,根据∠B=∠BCE=45°,CD=BD ,∠1=∠2证明△CDF ≌△BDM ,得到CF=BM ,然后再由AC=BC 及通过SAS 证明△ACF ≌△CBM ,得到∠CAF=∠BCM ,再根据角之间的等量代换可证明∠CFG+∠ECM=90°,问题得证.【详解】证明:过点C 作CE ⊥AB 交AB 于点E ,交AD 于点F ,AD 与CM 交于点G ,∵AC=BC ,∠ACB=90°,∴∠B=∠BCE=45°,在△CDF 和△BDM 中,,∴△CDF ≌△BDM (ASA ),∴CF=BM ,在△ACF 和△CBM 中,,∴△ACF ≌△CBM (SAS ),∴∠CAF=∠BCM,∵∠BCM +∠ECM =∠CAF+∠EAF=45°,∴∠ECM =∠EAF,∵∠AFE=∠CFG,且∠AFE+∠EAF=90°,∴∠CFG+∠ECM=90°,即∠CGF=90°,∴CM⊥A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寻找合适的全等三角形是解题关键,有一定难度.5.见解析【解析】【分析】可知EF是△ABC的中位线,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得EF∥AB,EF=12AB,又由AD=12AB,即可得AD=EF,根据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证得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DE=AF,由在Rt△ABC中,∠BAC=90°,点E边BC的中点,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得AF=12BC.所以DE=2BC.【详解】证明:取BC的中点F,连EF,AF,∵点E、F分别为边BC,AC的中点,即EF是△ABC的中位线,∴EF∥AB,EF=12 AB,即EF∥AD,∵AD=12 AB,∴EF=AD,∴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AF=DE.∵在Rt△ABC中,∠BAC=90°,点E边BC的中点,∴AF=12 BC,∵四边形AFED是平行四边形,∴BC=2DE.【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灵活运用中点的有关性质解题是解题关键.6.见解析【解析】【分析】取CE的中点F,连接AF、BF,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AF=EF=BF=CF,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求出∠ACE+∠BEC=45°,然后求出∠AEC+∠BCE=135°,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求出∠BFC+∠AFE=90°,然后求出∠AFB=90°,从而判断出△AB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2可得AF=2AB,然后证明即可.【详解】证明:如图,取CE的中点F,连接AF、BF,∵CB⊥DE,EA⊥CD,∴AF=EF=BF=CF=12 CE,在△CDE中,∵∠CDE=135°,∴∠ACE+∠BEC=180°-135°=45°,∴∠AEC+∠BCE=(90°-∠ACE)+(90°-∠BEC)=180°-45°=135°,∴∠BFC+∠AFE=(180°-2∠BCE)+(180°-2∠AEC)=360°-2(∠AEC+∠BCE)=360°-2×135°=90°,∴∠AFB=180°-(∠BCF+∠AFE)=180°-90°=90°,∴△AB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F=22AB,∴CE=2AF=2×22AB=2AB,即CE=2AB.【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记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作出图形更形象直观.7.30【解析】【分析】连接DE,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E=12AB=BE,CE=12AB=BE,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计算即可;【详解】证明:连接DE,∵∠ACB=∠ADB=90°,E是AB的中点,∴DE=12AB =BE ,CE =12AB =BE , ∴ED =EC ,∠EDB =∠EBD ,∠ECB =∠EBC ,∴∠DEC =∠AED +∠AEC =2∠DBC =120°,∵ED =EC ,∴∠DCE =12×(180°-120°)=3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遇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时,往往连结斜边上的中线.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得DE =CE 是解题的关键. 8.见解析【解析】【分析】延长BM 交CE 于N ,易得DBM ENM ∆∆≌,BM =MN ,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可得CM =MN =BM .【详解】证明:延长BM 交CE 于N ,∵90DBC BCE ∠=∠=︒,∴CE ∥DB ,∴∠D =∠E ,在DBM ∆和ENM ∆中D=E DM=EMDMB=EMN ∠∠⎧⎪⎨⎪∠∠⎩∴DBM ENM ∆∆≌,BM MN =∴,∵∠BCE =90°,12CM BN BM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9.45°【解析】【分析】分别过点A 、E 分别作于AF BD ⊥于F ,EG BD ⊥于G ,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F BF CF ==,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得FAD FDE ∠=∠,结合已知可证ADF DEG ∆∆≌ ,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DF=EG ,AF=DG ,则EG FD FG GD FG AF FG BF BG ==+=+=+= ,即△BEG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DBE ∠的度数.【详解】解:分别过点A 、E 分别作于AF BD ⊥于F ,EG BD ⊥于G ,则AF BF CF ==,90FAD ADF ADF FDE ∠+∠=∠+∠=︒,∴FAD FDE ∠=∠,AD DE ⊥ AD DE =,ADF DEG ∴∆∆≌,DF EG ∴=,AF DG =,EG FD FG GD FG AF FG BF BG ∴==+=+=+=,∴△BEG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45DBE BEG ∴∠=∠=︒.故答案为45°.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本题中作辅助线证出△BEG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10.详见解析【解析】【分析】连结AD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AD ⊥BC ,AD=BD ,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得B FAD ∠=∠ ,证明BDE ADF ∆∆≌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证明:连结AD ,AB AC =,90BAC ∠=︒,BD DC = AD BC ∴⊥AD BD ∴=90B BAD BAD FAD ∠+∠=∠+∠=︒B FAD ∴∠=∠BDE BDA ADE ∠=∠+∠ FDA FDE ADE ∠=∠+∠ 90BDA FDE ∠=∠=︒ BDE FDA ∴∠=∠BDE ADF ∴∆∆≌BE AF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1.详见解析【解析】【分析】连结AD ,过点D 作DF DE ⊥交BG 于点F ,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D BD =,AD ⊥BC ,由等角的余角相等得ADE BDF ∠=∠,DAE DBF ∠=∠,根据ASA 可证出ADE BDF ∆∆≌ ,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AE=BF ,DE=DF ,则△ED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BE 2EF BF BE AE DE ∴=-=-=.【详解】 证明:连结AD ,过点D 作DF DE ⊥交BG 于点F ,∵,90,AB AC BAC D =∠=为BC 的中点,∴AD BD =,AD ⊥BC ,∵DF DE ⊥,∠BAC=90°,AE BG ⊥∴ADE BDF ∠=∠,DAE DBF ∠=∠, ∴ADE BDF ∆∆≌(ASA )∴AE=BF ,DE=DF ,∵DF DE ⊥∴2EF DE =∴BE EF 2BE AE BF DE -=-==.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本题中求证ADE BDF ∆∆≌是解题的关键.12.见解析【解析】【分析】连接OD.因为∠BDC=∠BEC=90°,O 为BC 的中点;所以有OE OD =OB=OC ,进而∠COD=2∠CBD ,∠BOE=2∠BCE ;又因为∠BAC=120°;所以有∠CBD+∠BCE=60°,∠COD+∠BOE=120°;所以∠DOE=60°;从而证得△DOE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DE=OE.【详解】连OD ,∵O为BC的中点,∵OE OD=OB=OC,∴∠COD=2∠CBD,∠BOE=2∠BCE.∵∠BAC=120°,∴∠CBD+∠BCE=60°,∴∠COD+∠BOE=120°,∴∠DOE=60°,∴△DOE是等边三角形,∴DE=OE.【点睛】此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分析题中的各种信息条件,找到相应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然后根据以往做题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3.DH51【解析】【分析】根据正方形性质可得AB=DA,∠BAD=∠ADF=90°,又根据AE=DF,利用SAS可证得△ABE≌△DAF,于是∠ABE=∠DAF;由于∠DAF+∠BAH=∠ABE+∠BAH=90°,从而∠AHB=90°,取AB的中点O,连接OH、OD,则OH=12AB=1,在Rt△AOD中,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出OD的值;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OH+DH>OD,于是当O、D、H三点共线时,DH的长度最小为OD-OH,据此解答.【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DA,∠BAD=∠ADF=90°,又∵AE=DF,∴∠ABE=∠DAF.∴∠DAF+∠BAH=∠ABE+∠BAH=90°,∴∠AHB=90°,取AB的中点O,连OH、OD,∴112OH AB==,225OD OA AD=+=,在OHD∆中有DH OD OH>-,即51DH>-.故O、H、D三点共线时DH最小,∴DH最小值为51-.【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勾股定理及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确定出点H的位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4.见解析【解析】【分析】取AC中点F,连接EF、DF,则EF为△ABC的中位线,结合条件可得到∠FEA=2∠A,结合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FDE=∠EFD,得到DE=EF,可得出结论.【详解】证明:取AC的中点F,连EF,DF,则EF为中位线,∴∠FEA=∠B=2∠A ,在直角三角形ACD 中,F 是斜边BC 的中点,∴DF=CF=AF ,∴∠FDA=∠A ,即有2∠FDA=∠FEA ,∵∠FEA=∠FDA+∠DFE ,∴∠DFE=∠FDA ,∴DE=EF ,∴BC=2DE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5.33CE CD = 【解析】【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出DE=CE=BE ,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30DCE ∠=︒,过E 作EM CD ⊥于M ,设1EM =,可求出CE 、CM 、CD 的值.【详解】证明:连结DE ,在Rt △ACB 和Rt △ADB 中,∵E 是AB 的中点,∴12DE AB =,12CE AB =, ∴DE CE EB ==,∴2DEA DBE ∠=∠,2AEC EBC ∠=∠,∴2120DEC DBC ∠=∠=︒,30DCE ∠=︒.过E 作EM CD ⊥于M ,设1EM =,则2CE =,CM =,∴CD =,∴CE CD =【点睛】本题考查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6.(1)证明见解析;(2)∠EBC=30°;(3)BE 2=AP 2+PC 2,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得出△CBP ≌△CDP ,得出BP =DP ,利用四边形的内角和,得出EP =DP ,从而得出结论;(2)取BE 的中点F ,得出△CEF 是等边三角形,利用撒尿行内角和定理,得出∠EPC =30°; (3)过点P 作PC /⊥AC ,得出△BPC ≌△EPC /, 近而得出四边形ABEC /为平行四边形,在Rt △APC /中,利用勾股定理得出结论即可.【详解】(1)∵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CB =CD ,AC 平分∠BCD , 即 ∠BCP =∠DCP , 又CP 是公共边 所以△CBP ≌△CDP ∴ BP =DP , ∠PBC =∠PDC∵ ∠BPE -∠BCE =90°,∠BPE +∠BCE +∠PBC +∠PEC =360°∴∠PBC +∠PEC =90°∵ ∠PED +∠PEC =90°∴∠PED =∠PBC ∴∠PED =∠PDC ∴EP =DP ,∴ BP =DP .(2)取BE 的中点F ,连CF ,则CE =CF -EF =3, ∴△CEF 是等边三角形,则∠BEC =60°,∵∠BCE =90°,∴∠EBC +∠BEC =90°, ∴∠EBC =30°, ∵∠EBC +∠BCP =∠PEB +∠EPC , ∠PEB =∠BCP =45°∴∠EBC =∠EPC =30°﹒(3)过点P作PC/⊥AC,交CD的延长线于C/,得△BPC≌△EPC/, CP=C/P,BC=EC/, ∵AB=BC,∴AB=EC/∵AB∥EC/∴四边形ABEC/为平行四边形,∴AC/=BE,∵在Rt△APC/中,C/A2=AP2+C/P2∴BE2=AP2+PC2﹒。
三角形中线练习题

三角形中线练习题在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时,了解和运用中线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中线是三角形内部连接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中线练习题,帮助读者掌握中线的性质和应用技巧。
1. 题目一已知三角形ABC的边长分别为AB = 8 cm,BC = 12 cm,AC = 10 cm。
求三角形的中线长。
解答:三角形ABC的中线在连接顶点A和底边BC上的中点D,所以BD = DC = BC/2 = 12/2 = 6 cm。
根据中线的性质,中线的长度等于底边的一半,所以AD = BD = 6 cm。
因此,三角形ABC的中线长为6 cm。
2. 题目二已知三角形ABC的中线AD长度为6 cm,而且BD = CD = 4 cm。
求三角形ABC的底边BC的长度。
解答:根据中线的性质,底边BC的长度等于中线的长度乘以2,即BC =2 * BD = 2 * 4 = 8 cm。
因此,三角形ABC的底边BC的长度为8 cm。
3. 题目三已知三角形ABC的边长分别为AB = 7 cm,BC = 9 cm,AC = 5 cm。
求三角形ABC的中线AD和CE的交点F到底边BC的距离。
解答: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中线AD和CE的交点F。
由于中线AD连接顶点A和底边BC上的中点D,中线CE连接顶点C和底边AB上的中点E,所以中线AD和CE的交点F就是底边BC上的中点。
因此,点F距离底边BC的距离为0 cm。
4. 题目四已知三角形ABC的中线AD长度为6 cm,而且CE的长度为4 cm。
求三角形ABC的底边BC的长度。
解答:由于中线AD连接顶点A和底边BC上的中点D,中线CE连接顶点C和底边AB上的中点E,所以中线AD和CE的交点F就是底边BC上的中点。
因此,BF = FC = BC/2 = (AD + CE)/2 = (6 + 4)/2 = 5 cm。
所以,三角形ABC的底边BC的长度为10 cm。
通过以上练习题,我们深入了解了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和应用技巧。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专题训练50题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专题训练50题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1.已知,△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CAD=33°,则∠ACB= °.2.△ABC中,AD,CE是BC,AB边上的高,AD,CE相交于P,∠B=50°,则∠APC的度数是.3.△ABC中,∠B的外角平分线的与∠C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且∠BPC=80°,则∠BAP的度数为.4.在Rt△ABC中,∠ACB=90°,∠CAB=30°,∠ACB平分线与∠ABC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E,连接AE,则∠AEB= .5.如图,AD是△ABC的中线,AB=5,AC=3,△ABD的周长和△ACD的周长相差.6.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7.如图,△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B=46°,∠C=72°,则∠EAD=°.8.如图,AD、BE、CF是△ABC的三条中线,若△ABC的周长是a cm.则AE+CD+BF= cm.9.如图,△ABC中,∠A=30°,∠B=70°,CE平分∠ACB,CD⊥AB于D.则∠ECD=.10.角平分线一定垂直于底边.11.在△ABC中,已知AD是角平分线,∠B=50°,∠C=70°,∠BAD=°.12.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BE是AC边上的中线,如果AC=10cm,则AE=cm,如果∠ABD=30°,则∠ABC=.13.如图六,在△ABC中,∠BAC是钝角,完成下列画图,并用适当的符号在图中表示;(1)AC边上的高;(2)BC边上的高.(在上图中直接画)14.在△ABC中,AC=3cm,AD是△ABC中线,若△ABD周长比△ADC的周长大2cm,则BA= cm.15.△ABC中,∠A等于80度,则内角∠B、∠C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锐角为°.16.如图,在△ABC中,∠ACB=90°,∠A=20°,CD与CE分别是斜边AB上的高和中线,那么∠DCE=度.17.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的角平分线所夹的锐角是度.18.如图,在△ABC中,BE、CF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并相交于点D,EG,FG分别是∠AEB和∠AFC的角平分线,并相交于点G,如果∠A=40°,那么∠CDB=;∠G=.19.如图,△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已知AB=6cm,AC=4cm,则△ABD和△ACD周长之差为.20.如图,Rt△ABC中,∠ACB=90°,∠A=40°,D为AB中点,CE⊥AB,则∠DCE=度.21.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是三条特殊的(填直线、射线、线段)22.如图所示,BD是△ABC的中线,AD=2,AB+BC=5,则△ABC的周长是.23.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 相等的三角形.24.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AE 是△ABD 的中线,若CE=9cm ,则BC= cm .25.点D 是△ABC 中BC 边上的中点,若AB=3,AC=4,则△ABD 与△ACD 的周长之差为 .26.如图,AC 、BD 相交于O ,BE 、CE 分别平分∠ABD、∠ACD,且交于E ,若∠A=60°,∠D=40°,则∠E= .27.如图,根据图形填空: (1)AD 是△ABC 中∠BAC 的角平分线,则∠ =∠ =21∠ . (2)(2)AE 是△ABC 中线,则 = =21 . (3)AF 是△ABC 的高,则∠ =∠ =90°.28.如图,AD⊥BC 于D ,那么图中以AD 为高的三角形有 个.29.如图所示:30.(1)在△ABC 中,BC 边上的高是 ;31.(2)在△AEC中,AE边上的高是.32.我们都晓得,三角形的高是比较活泼的,它会出现在三角形的内部,也会出现在三角形的外部,然而,当它与三角形一边相会时,你可能找不到它了,今天就请你猜一猜,如果三角形的高与一边重合了,那么这是什么三角形呢?答:三角形.31.在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这三种三角形中,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部的是三角形.32.如图,在△ABC中,AD、CE是边BC、AB上的高,若∠B=70°,∠CAD=30°,则∠BCE=,∠ECA=.33.如图,在△ABC中,AE是中线,AD是角平分线,AF是高,则:(1)∠BAC=2;(2)BC=2 ;(3)=90°.34.如图,∠ABD、∠ACD的平分线交于E,∠E=β1;∠EBD、∠ECD的平分线交于F,∠F=β2;如此下去,∠FBD、∠FCD的平分线的交角为β3;…若∠A=40°,∠D=32°,则β4为度.35.如图所示,在△ABC 中,BC 边上的高是,AB 边上的高是;在△BCE 中,BE 边上的高是;EC 边上的高是;在△ACD 中,AC 边上的高是; CD 边上的高是 .36.在△ABC 中,BO 平分∠ABC,CO 平分∠ACB,当∠A=50°时,∠BOC= .37.如图,在△ABC 中,AC⊥BC,CD⊥AB 于点D .则图中共有 个直角三角形.38.已知:如图,在△ABC 中,∠ACD 是△ABC 的外角,∠ABC 与∠AC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 1,∠A 1BC 与∠A 1C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 2,如果∠A 2=m°, 那么∠A= °(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39.如图,△ABC 的∠B 的外角的平分线与∠C 的外角的平分线交于点P ,连接AP .若∠BPC=50°,则∠PAC= 度.40.已知△ABC 中,∠A=α.在图(1)中∠B、∠C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O 1,则可计算得∠BO 1C=90°+ 21α;在图(2)中,设∠B、∠C 的两条三等分角线分别对应交于O1、O2,则∠BO2C= ;请你猜想,当∠B、∠C同时n等分时,(n-1)条等分角线分别对应交于O1、O2,…,O n-1,如图(3),则∠BO n-1C= (用含n和α的代数式表示).41.如图,△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若∠BOC=115°,则∠A=°.42.如图,已知△ABC中,∠BAC=80°,∠C=60°,AD、AE分别是三角形的高和角平分线,则∠CAD=°,∠DAE=°.43.如图,在△ABC中,∠A=α.∠ABC与∠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得∠A1;∠A1BC与∠A1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2,得∠A2;…;∠A2011BC与∠A2011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2012,得∠A2012,则∠A2012= .44.如图,已知△ABC中,∠B=65°,∠C=45°,AD是∠ABC的高线,AE是∠BAC的平分线,则∠DAE=.45.如图,点O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且∠A=40°,则∠BOC=.46.在△ABC中,∠A=80°,I是∠B,∠C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BIC=°.47.如果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落在一个顶点上,那么它的形状是.48.如图所示,CD是△ABC的中线,AC=9cm,BC=3cm,那么△ACD和△BCD的周长差是 cm.49.如图,∠ACB是直角,CD是中线,CD=2.5,BC=3,则AC= .50.BM是△ABC中AC边上的中线,AB=5cm,BC=3cm,那么△ABM与△BCM的周长之差为 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一、填空题
1.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其它两个角的差,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三角形.
2.已知△ABC 中,AD ⊥BC 于D ,AE 为∠A 的平分线,且∠B =35°,∠C =65°,则∠DAE 的度数为_____ .
3.三角形中最大的内角不能小于_____,两个外角的和必大于_____ .
4.三角形ABC 中,∠A =40°,顶点C 处的外角为110°,那么∠B =_____ .
5.锐角三角形任意两锐角的和必大于_____.
6.三角形的三个外角都大于和它相邻的内角,则这个三角形为 _____ 三角形.
7.在三角形ABC 中,已知∠A =80°,∠B =50°,那么∠C 的度数是.
8.已知∠A =1
2∠B =3∠C ,则∠A =.
9.已知,如图7-1,∠ACD =130°,∠A =∠B ,那么∠A 的度数是.
二、1.已知三角形ABC 的三个内角满足关系∠B +∠C =3∠A ,则此三角形( ).
A .一定有一个内角为45°
B . B 一定有一个内角为60°
C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D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之比为2:3:4,则与之对应的三个内角度数之比为( ).
A .4:3:2
B .3:2:4
C .5:3:1
D .3:1:5
3.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等于( ).
A .45°
B .55°
C .60°
D .65°
4.如图7-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1不是三角形ABC 的外角
B .∠B <∠1+∠2
C .∠AC
D 是三角形ABC 的外角
D .∠ACD >∠A +∠B
5.如图7-7,C 在AB 的延长线上,CE ⊥AF 于E ,交FB 于D ,若∠F =40°,
∠C =20°,则∠FBA 的度数为( ).
A .50°
B .60°
C .70°
D .80°
6.下列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都是线段.
B .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中至少存在一条在三角形内部.
C .只有一条高在三角形内部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D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部.
7.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1,5,7
B .3,4,7
C .7,4,1
D .5,5,5
8.三条线段a =5,b =3,c 的值为整数,由a 、b 、c 为边可组成三角形( ).
A .1个
B .3个
C .5个
D .无数个
三计算题
1、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一腰上的中线 BD 将ABC 的周长分为
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长。
1、
如图2,AD 、BE 是△ABC 的两条中线。
AD 、BE 交于G ,试比较△BG D 和△AGE 面积的大小。
2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AD ⊥BC ,BE ⊥AC ,CF ⊥AB ,BC =16,AD
=3,BE =4,CF =6,你能求出三角形ABC 的周长吗?
3、在三角形ABC
AC BD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D
,求ABD ∠的度数。
4、如图,三角形ABC 中,点D 、E 、
F 分别在三边上,E 是AC 的中点,AD 、BE 、CF 交于一点
G ,BD=2DC,S GDC ∆=4,则的面积是()ABC ∆
5、如图3-1,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E 、F 分别是AB 、
BC 边上的中点,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6、如图,D 是△ABC 中 BC 边上的一点, D E ∥AC ,DE 交AB 边于E ,
D F ∥AB ,DF 交AC 边于F ,且∠ADE=∠ADF 。
说明: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D A C
A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