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步骤

合集下载

(完整)小升初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2)

(完整)小升初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2)

阅读理解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

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2、概括某段大意(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

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

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

记叙文的阅读步骤

记叙文的阅读步骤

记叙文的阅读步骤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

整体把握(写什么)1.概括文章的内容:时地人事(线索)2.把握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写作目的)抓住题目或关键句: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这里采用“对比”写法:拿……和……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这里采用“衬托”写法:以次要人或事物的……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这里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仔细品味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

记叙文阅读六个步骤

记叙文阅读六个步骤

记叙文阅读六步骤
五、归纳主要内容:
方法: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 过、结果) 窍门:一句话在内容上的作用:
文章开始: 文章中间: 文章结尾 : 统领全文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结全文的作用。
注意:积累词语和句式,在理解、记忆、运用中提高。为写作文积累材 料,提高写作水平。
记叙文阅读六步骤
记叙文阅读六个步骤
人、事、景、物、情、理。
记叙文阅读六步骤
一、文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查字典; 二、写作顺序: 1、事情发展的顺序(逻辑顺序 ) 2、时间 6、倒序 7、类型顺序
春、夏、秋、冬,晨、午、暮、夜。
记叙文阅读六步骤
三、人物: 所有人物; 主要人物。 四、结构: 分段; 写段意(或写小标题)
六、概括思想感情: 1、内容情感; 2、作者情感; 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语文基础知识精讲记叙文的阅读方法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内容概括的形式命

语文基础知识精讲记叙文的阅读方法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内容概括的形式命

语文基础知识精讲记叙文的阅读方法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内容概括的形式命
语文基础知识精讲: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内容概括的形式命
一、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阅读记叙文的方法:
1. 要把握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还是记事,总有一个中心思想。

阅读时,只有把握住这个中心思想,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2. 要分析记叙文的层次。

记叙文的层次常见的安排顺序有:时间先后、地点变换、事情发展等。

阅读时,只有分清了文章的层次,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3. 要理清记叙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只有理清了文章的记叙顺序,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4. 要了解记叙的人称。

一般来说,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和第三人称(他、他们)。

了解文章的人称,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5. 要掌握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几种,掌握这些表达方式,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6. 要注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是否使用修辞手法等,都是我们阅读时需要关注的重点。

7. 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年级阅读理解——记叙文五步阅读法(含答案)部编版

四年级阅读理解——记叙文五步阅读法(含答案)部编版

阅读理解——记叙文五步阅读法我们来重温一遍记叙文的含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在本册学习中,记叙文阅读是我们的学习重点,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深度学习记叙文阅读。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记叙文阅读的五大方法。

记叙文的五步阅读法这是一种根据文章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

它适用于阅读一切以记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

如:游记、日记、人物传记、参观记等等。

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面5个步骤:(一)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揣摩记叙类型,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中,确定是以哪个为主。

如:《爬山虎的脚》一文,属于状物的记叙文,主要围绕“爬山虎的脚”展开描述。

《爬天都峰》一文,属于记事的记叙文,主要围绕“我”、爸爸和素不相识的一位老爷爷互相打气爬上天都峰一事展开讲述。

(二)抓记叙要素记叙文的内容,无论是哪种记叙类型,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

只有弄清文章的六要素,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清楚作者对事情的叙述。

如:《麻雀》一文,讲的是猎狗要吃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起因),它的母亲老麻雀为拯救小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要与猎狗搏斗(经过),“我”深受感动,带走了猎狗(结果)。

(三)理叙述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分叙、补叙五种,最常见的是前三种。

在阅读时,只有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才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顺叙: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事。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重点学习)倒叙:先写事情的结果,再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写。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

(非重点)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与事件有关的事,然后再接着记叙。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能突出中心。

(非重点)(四)分文章层次准确地划分文章层次,对于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理解文章主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六步法

记叙文阅读六步法

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

它适用于阅读一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

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

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只要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一篇记叙文的目的。

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⑴“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

而“摩揣记叙类型”,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是以哪个为主。

⑵“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

因为记叙文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⑶“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⑷“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章主要采用的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无插叙、被叙或追叙等叙述方法。

⑸“挖中心思想”,目的是“理解作品的意义”,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

⑹“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

这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语言表达方式,象征、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但由于记叙文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阅读时间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记叙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特征.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紧扣题干中的关键词→要点要尽量齐全(看分值)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

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一、如何做好记叙文阅读题?(一)记叙文阅读步骤1、读标题;(中心、概括、线索、象征义)2、通读全文,找出每段中心句或关键词;(注意:①文中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②抒情句子,③重复出现的句子,④特殊意义的比喻句)3、通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及文章每段段意,线索,关键词,联系标题找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步骤1、审清题目,确定要答几个方面;2、回归原文,确定答题范围;3、联系上下文概括答案要点;4、审清分值,分点答题;5、注意答题完整。

二、阅读技巧归纳(一)概括题概括题主要考察对记叙文六要素的把握。

答题模式:什么人+做什么+结果如何(注意答题简洁)(二)记叙顺序1、顺叙的定义及作用(1)定义: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记叙方法。

(2)作用:采用顺叙,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插叙的定义及作用(1)定义:在叙述中心事件的同时,插入一段与主情节相关的内容的记叙方法。

(2)作用:补充情节完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为下文做铺垫。

答题模式:补充交代了……的情节,突出某某……的性格(品质、形象),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3、倒叙的定义及作用(1)定义:把结局或情节突出的片段提前,然后再从事件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2)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生动性。

(三)人称作用1、第一人称:(1)我: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真实感和亲切感。

(2)我们:有号召力(说理性),感染力强(抒情性)。

2、第二人称(你、你们):(1)赞美性质:与读者形成面对面交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增加亲切感。

(2)批判性质:质问之势,气势强烈,表达强烈情感。

(3)非人: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感情(意志),便于从物的角度抒发情感(发表看法)。

3、第三人称(他、他们):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

(四)线索的作用记叙文的线索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记叙文阅读三部曲

记叙文阅读三部曲

记叙文阅读三步曲
第一步:粗读。

通其大义。

整体把握写了什么人,表现了什么精神品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者写了什么事情,事件有何社会意义;再或者描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挖掘象征意义,体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二步:细读。

抓主句,理结构,明主旨。

做到“五看”:看题目,从审题的角度看文章的重点所在;看线索,线索是文章的脉络,是谋篇布局之道,把握住线索就容易把握住文章结构;看情节,情节往往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设置的,抓住情节就容易抓住主题;看主句,其实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段落中往往有主句。

这些主句对内容起到了承接、过渡或概括作用,抓住主句,重点就概括的准确;看详略,好的文章往往根据主题或中心的需要安排详略,分清了文章的详略,也就明确了文章的中心。

第三步:精读。

针对题目要求,仔细品读相应段落或语句,题文对照,提炼总结,准确作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步骤1、速读全文,全面感知;基本了解文章内容中心;了解文章框架。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中心句、文章标题、抒情议论的语句。

(可用铅笔在试卷上标注)5、看清题干,思考答题。

一、概括题(一)、概括段意和文意答题要点: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段意概括:《医生的职责》文章一共写了三件事,请简要概述这三件事。

①海尔曼为摔折腿的小偷接肢治疗②海尔曼为前妻的丈夫治伤。

③海尔曼杀死一个受伤的德国军官。

文意概括:《我们是一家人》“我”在母亲的帮助下,改变了“叛逆倾向”,最终回到了温暖的家。

《教你生病》一位母亲通过让孩子学习独立看病,结果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难。

《老人和树叶》这篇文章记叙一位乐观的老人给“我”讲一片树叶的故事。

若背景很重要,概括时也要提及答题要点:在什么情况下,谁+干什么+怎么样《卖伞姑娘》在一个雨夜,我向一位卖伞姑娘买了一把伞,结果路遇大雨,这把伞买得很及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1870年,一个浓雾的夜晚,哈尔威船长驾驶着“诺曼底”号被飞驰而来的‘玛丽“号撞沉,船长主职人员紧急抢救,全船人员幸免于难,船长与船共同沉没。

此类题目还可这么问1、请概括《与天鹅同桌》的情节。

在班主任和同学的帮助下,“我”走出了成长的困境。

2、《“诺曼底”号遇难记》故事起因:浓雾夜航,两船相撞。

(二)、概括人物性格、品质。

《一千张糖纸》你认为世香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活泼、天真、耐心、执着。

《“诺曼底”号遇难记》哈尔威船长的品质:临危不惧、舍己救人、镇定自若、忠于职守。

《教你生病》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爱孩子、有良好的教育方法。

此类题目还可这么问《“诺曼底”号遇难记》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二、指代题1、代词指代一般在上文直接找答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第①节中“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中“这”指的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另一种情况:在下文找答案。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事情总是这样”中“这样”指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2、文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要进行概括。

答题要点:注意关键词①《我读懂了父爱》“可是那件事却转变了我对父亲的看法”中的“那件事”是指雪中接女。

②《教你生病》第16节“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一句中,“磨练..儿子”指的是让他学会独立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

“磨练..母亲”指的是母亲在种种煎熬中,战胜自己,坚定锻炼孩子的决心。

③《老人和树叶》“一部哲学”就树叶来说指什么?就人来说又是什么?对树叶而言,虽有虫咬石击以至于千疮百孔,但只要对阳光、泥土、雨露以及生命充满了热爱,就永远具有生命力。

对人而言,一生中虽有苦难和不幸,但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顽强不屈的心,就会永远乐观向上。

3、答案一半在指代的上方一半在指代的下方,还需自己概括、修改。

《你是我最笨的学生》第⑤段中说“老爸对我这项政策显然有些不适应”,“这项政策”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冷落他,让他自己学(在第4段),对他的请求无动于衷,甚至连手机都懒得接(在第5段“这项政策”下面)。

三、写作顺序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主要有三种。

·按时间先后来写——顺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倒叙(倒叙决不是整篇的由尾到头的逆向叙述。

提到开头的是先叙述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如《老人和树叶》请为文章重新开个头,使其变成倒叙的顺序。

我一直完好无损地珍藏着一片树叶,那是------·在叙述中心事件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插叙(去掉插叙内容,不影响文章,文章仍很通顺。

)如《羚羊木雕》插入的一段:我与万方的友谊。

起到补充,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

再如:《他要感谢那只手》从全文看,2(7)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插叙。

这样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了小道格拉斯画老师手的原因,使故事更紧凑和完整。

四、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以物为线索。

《小桔灯》《苦瓜》《老海棠树》《药》二、以人物为线索。

《凡卡》《孔乙己》三、以人物的情感为线索。

《滹沱河和我》《春天的风信子》四、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窃读记》,围绕“窃读”这一事件写出窃读的快乐和惧怕,写出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又如:《西游记》五、以行踪为线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石潭记》。

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1、记叙: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待。

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

2、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议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4、抒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5、说明: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它(左扭柏)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

在记叙文中记叙、描写是主体,议论、抒情深化主旨,画龙点睛。

描写让记叙更具体、生动、形象。

六、描写方式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典型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

(1)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言、神态描写:表露人物感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洁白的木槿花》《“诺曼底”号遇难记》·动作描写: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背影》中有关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

三步曲示范: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2)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

)①烘托气氛②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品质。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起衬托中心意思。

④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诺曼底”号遇难记》“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景物描写,写出了事故发生的原因,为后文两船相撞作铺垫。

《“诺曼底”号遇难记》“人们通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景物描写,营造出哈尔威船长牺牲时肃穆和悲壮的氛围。

表达了对这位英雄由衷的敬意。

《你遗失了感动吗》“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通过环境描写,交代了当时寒冷的天气情况,为后文母亲送热水袋作铺垫,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用寒冷的天气反衬出母亲带给我的温暖。

《点燃一个冬天》山村的通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

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孔乙己》对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不同人物的身份、穿着等的有关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从角度不同来分,有正侧面描写两种。

(1)正面描写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对哈尔维船长肖像、语言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强者形象。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口技》“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侧面烘托,表现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侧面描写起到烘托主要描写的作用,为表达中心服务。

)又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关阴惨惨薄雾的描写也属侧面描写。

《顶碗少年》“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儿声息。

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掌捂住了眼睛------”这句话对少年而言属于侧面描写,其作用是烘托出当时的紧张气氛,突出了顶碗少年面临的压力之大。

七、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描写事物形象生动。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从不同角度写,丰富文章内容。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对比:10)引用:1、多种修辞方法并用。

《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比喻、拟人)2、注意比喻和夸张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例:《无声的音符》“张克跨进医院那扇玻璃大门的时候,两条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

”比喻的修辞手法。

本体:心里不舒服的程度,喻体:铅的重量,比与被比事物的共同点:沉重。

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张克沉重的心情。

例:《苦瓜》“苦瓜越老,它们(苦瓜)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

”(比喻、排比)夸张是错的,比的是颜色,丝毫不夸张。

例:竹园中学就巴掌那么块地。

(夸张)大小的区别也不是反复,反复和排比的区别在于反复是一字不差的。

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反复)八、作用题(一)词语和句子的作用三步答题法示范:怎么写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我读懂了父爱》第③段画线句“雪花也钻出来凑热闹”中“钻”字用得好,请分析理由。

“钻”字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当时风雪交加的环境,为后文走那条不寻常的小路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又长又密的头发打着几个自然卷儿,脸上几道皱纹,皮肤黑黑的,是叫太阳晒黑的吧啊,父亲说这是健康的肤色,父亲的手很粗壮,上面满是老茧,厚厚的,恐怕连针也刺不透。

画线句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作用是写出了父亲是个老实巴交、勤劳、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人,也是父女之间产生隔膜的原因。

(或为下文父女之间的隔膜做铺垫)作用题“为什么这样写”一般分两步走。

1、内容上的作用(表情达意的作用)2、结构上的作用(线索;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照应前文)此类题目还可这么问句子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妙处,赏析等(二)标题作用:1、概括或含蓄揭示文章中心《苦瓜》《黑暗中的舞者》《老海棠树》2、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母亲与地图》点明写作对象《天窗》3、(用疑问、比喻等)引出话题,引人深思、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你遗失了感动吗》《爱的盛宴》4、全文的线索《苦瓜》《羚羊木雕》《老海棠树》例题:联系全文,揣摩作者以“苦瓜”为题的用意:①全文围绕苦瓜展开故事情节,苦瓜是行文的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