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都文化

合集下载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

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

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

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

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

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

关于广东梅州的介绍

关于广东梅州的介绍

关于广东梅州的介绍
梅州,广东的一个小城市,但却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这里有客家人、有客家文化,有优美的自然风光……
梅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世界客家第一县”的美称。

这里也是中国首批2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位于广东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面积27860平方公里。

梅州素有“世界客都”之称,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在这里孕育了无数个革命英雄和文化名人。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境内。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雁南飞、雁鸣湖、叶剑英纪念园等等。

这里还是世界客都,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梅州有许多美食:梅菜扣肉、客家酿豆腐、梅州扣肉饼、梅州盐焗鸡……每一个都是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

梅州是一个多山的城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这里也有许多美丽的风景:著名的雁南飞公园,因背倚大华山而得名,有“广东九寨沟”之美誉。

还有梅县区雁洋镇境内的“中国客家第一村”——十八围;国家森林公园——大埔县百侯镇青少年宫;被称为“小香港”的五华县华城镇;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雁鸣湖等。

—— 1 —1 —。

客家教育文化的多元性探讨——以世界客都梅州为例

客家教育文化的多元性探讨——以世界客都梅州为例

现, 客家 教育 文化 结构具 有 多元 文化 相互交 汇 、 互 相 影 响 、 互融合 的现 象 。主体 上可 以归类 为 以下 几 相
个影 响 因子 : 举 教 育 文化 、 商 教育 文 化 、 方宗 科 客 西 教 教育 文化 、 客家 民系 民俗 教育 文化 。
( ) 一 科举 教育 文化
了中华 儒家传 统文 化 的精 华 , 更将 中华 优 秀传 统 文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研“ 十一五” 规划研究项 目《 梅州 “ 百年老校 ” 学校文化特色研究 》 课题成果之一 , 课题批准号 :0 9 k5 2 0  ̄ 02 作 者 简 介 : 尚 武 (9 9一) 男 , 东 兴 宁人 , 授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家 教 育文 化 与 农 村 基础 教 育 。 何 14 , 广 教 客
融合 了科 举 教 育 文 化 、 商教 育 文 化 、 方 宗教 教 育 文 化 、 家 民 系 民俗 教 育 文 化 等 东 西 方 、 现 代 的教 育 文 化 因 客 西 客 近 子 , 成 了具 有 客 家民 系特 征 的 多 元 融 合 的 教 育 文 化 特 色 , 世 界 客 都— — 梅 州 的 教 育 现 代 化 进 程 产 生 深 刻 的 影 形 对
髓 , 是客家 人对上 千 年 的教育 积 淀进 行 文 化视 角 也 的总结 和传承 。 因为 教育文化 的研究对 象包括 教育 观念 、 育制度 、 教 教育 的传统 习俗 、 教育 内容 、 育方 教 法技 术 、 产 品等 多个 层 面 , 教育 因此 , 家教 育 文化 客 的内涵 , 括客 家人在教 育方 面长 期积 累下来 , 应包 还 在不 断发展 下去 的教育思 想观念 , 育制度 , 教 教育 内

梅州风俗

梅州风俗

梅州客家文化史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

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原住民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

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

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有“铁汉”之称;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

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

我们作为梅州人,作为客家人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

历史篇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

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

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

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

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

(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关于梅州客家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调查报告

关于梅州客家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调查报告

序号:编码: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华南农业大学选拔赛作品申报书作品名称:关于梅州客家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调查报告所在学院:人文与法学学院申报者姓名(集体名称):十那薇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A类□科技发明制作B类说明1. 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A1或A2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或B3表。

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用打印,字迹要端正、清楚,此申报书可复制。

4.序号、编码由竞赛组委会填写。

5.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用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字数在8000字以内, 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

6.其他参赛事宜请向校团委咨询。

联系电话:85283396,电子邮箱:xtw@A1.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 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 2.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在学院专业现学历年级学制 年入学时间作品全称毕业论文题目邮政编码通讯地址单位电话邮政编码申报者情况常住地通讯地址住宅电话姓 名性别年龄学历所在单位合作者情况资 格 认定学院学籍管理部门意见是否为2009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各类高等院校中国学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

□是 □否若是,其学号为: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院系负责人或导师意见本作品是否为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是□否负责人签名:年月日A2.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2.申报者代表必须是作者中学历最高者,其余作者按学历高低排列;3.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世界客都—梅州(王濯巾)

世界客都—梅州(王濯巾)

世界客都——梅州王濯巾在中国南岭南麓、广东东北部的青山绿水间,座落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梅州。

古代百越民族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垦殖蛮荒;客家先民将这里视为流徙播迁的大本营,聚散不息,开发不已。

在这1.58万平方公里的美丽土地上,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如璀灿明珠镶嵌其上,母亲河梅江及其支流穿行其间,以她宽广的襟怀孕育着灿烂辉煌的客家文化,养育着勤劳睿智的500多万客家人民。

梅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先秦时期,梅州为百越居住地。

秦朝统一中国后,梅州地区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由南海郡龙川县管辖。

至东晋咸和六年(331)分龙川县置兴宁县,义熙九年(413)分海阳县置义招县(今大埔县);南齐时(479-502年),分海阳县置程乡县(今梅县)。

这几个县的设置,迄今均超过了1500年。

今天梅州其余各县,都是宋、明、清时期从这几个县中分出来的。

南汉乾和元年(943)置敬州,领程乡县。

北宋开宝四年(971),改敬州为梅州。

梅州地名,沿用至今已超千年。

长期以来,外来汉人与土著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客家人。

我们的客家先民生于斯,长于斯,创造和积淀了辉煌而深厚的客家文化。

梅州,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区,是“世界客都”。

自宋明以来,梅州作为客家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人文环境,保留着浓郁的客家文化、习俗风情,积淀了丰富淳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举凡建筑、方言、文教、信仰、艺术、服饰、饮食等诸方面,无所不包。

置身于客家地区,围龙屋、土楼的建筑神奇,民俗文化的古朴庄严,客家山歌的悦耳动听等等,无不折射出客家地区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内涵。

尤其是客家人世代居住的传统民居,成为客家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历史悠久的客都梅州各县(市、区),遗存着众多风格别致的客家传统民居,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蔚为大观。

这些民居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安全坚固,造型雅观,工艺精湛,且多依山傍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充分体现了山、水、民居的和谐统一,集中反映了客家传统的历史文化内涵。

梅州:大山里的“世界客都”

梅州:大山里的“世界客都”

梅州:大山里的“世界客都”作者:张洪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09年第10期全世界客家人有1.2亿,华侨、港澳同胞和旅居海外的客家人有230万,分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客家人在国内的聚居地以粤、闽、赣3省交界的大三角区域为主。

地处粤东的梅州,生活着500万客家人,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客侨省亲,梅州是首选地。

长期以来,梅州的城市发展紧扣一个“客”字,近年来的一系列变化拉近了侨乡与世界的距离。

交通升级:梅州人的福气1983年,印尼华侨钟奇可回家乡梅州,一路走得好辛苦。

从澳门辗转到广州,从广州再到梅州,长途车一早出发,挤上整整一天,晚上才到家。

“现在,从梅州到香港一天都可以来回,早上7点半乘车赴港,下午6点坐大巴返回梅州,省时多了。

”钟奇可说。

上世纪80年代,钟奇可是第一批回国参与家乡建设的华侨。

刚到梅州,当地还没有机场,他下榻的华侨大厦是当年梅州最好的酒店,一天10多元,“那时的钱很大哦”。

现在,更高档次的酒店添了多家,那家华侨大厦干脆闭门停业。

大厦门口是“水打伯公”码头,当年,黄遵宪、林风眠就从这里乘舟东去,赴国外留学。

钟奇可一口气在梅州待了20多年,经营着梅州唯一一家制作瓷砖的企业。

其实,真正做陶瓷生意,最好的选择是不远处的佛山,“国外的采购商只认那里”。

然而,同许多梅州华侨一样,78岁的钟奇可十分恋家,宁可把生意做在少赚好多钱的“家门口”。

最了解梅州变化的是当地人。

梅州老司机曾万水今年45岁,19岁起开大货车在梅州谋生,见证了梅州公路的每一次变化。

“过去从梅县到广州开车要走12个小时,到顺德要走14小时。

当时有一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叫做‘一来三补’,即来一趟梅州汽车要补轮胎、司机要补腰骨和补精神。

可见当时公路的难走。

”1987年,梅州有了机场。

2005年,通向广州的高速公路通车,梅州从交通死角成为沟通珠三角与江西、福建的咽喉要道。

“这是梅州人的福气。

”曾万水说。

同样的经历,中国客家博物馆副馆长饶金才也有体会。

探讨梅州客家文化

探讨梅州客家文化

探讨客都梅州及梅州客家文化赖远科(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摘要:梅州,这个全球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全球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由于它自身特有的文化背景,加上客家人聚居地天然的地理条件,“客都梅州”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堪称世界建筑一绝的围龙屋为代表的独特客家民居。

身为一个地道的梅州客家人,为了更好的弘扬和不断发展梅州客家文化,本人在此文中将用五部分来介向大家展现客都梅州以及梅州的客家文化。

第一,广东梅州的概括;第二,梅州客家建筑以及客家山歌;第三,梅州文化及梅州客家人的特征;第四,梅州客家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第五,梅州客家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思路与有效保护对策。

关键词:客都梅州;梅州;客家文化;客家山歌To Discuss The Guest of MeiZhou And MeiZhou Hakka CultureLAI Yuan-ke(Literature Colleg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China)Abstract: The world's largest hakkas settlement, Is one of the world hakka spirit home, Due to its peculiar cultural background , Plus the hakka settlements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The Guest is MeiZhou Owned b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very rich, Especially the world architecture well is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dragon house to represent the unique hakka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As a real meizhou hakka,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and continuousdevelopment of meizhou hakka culture, I will to interface with fiveparts in this article to show you the guest meizhou and meizhou hakka culture, First, the guangdong meizhou sum up; Second, meizhou hakka architecture and hakka folk songs; Third, meizhou and the features of meizhou hakka culture; Fourth, meizhou hakka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Fifth, meizhou hakka culture resource tourism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andeffective protection measures.Keywords: The Guest of MeiZhou;MeiZhou; Hakka Culture; Hakka folk song前言: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凝现,也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内在的深层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遵宪故居
丁日昌故居
Hale Waihona Puke 宋湘故居丘逢甲故居
叶 剑 英 元 帅 故 居
何如璋故居
三、1994年,梅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围内有国 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 护单位114处,古文化遗址398处,古窑址 87处,古墓葬179 处,古建筑260处,近现 代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140处。县级博物馆、 纪念馆8座,市级博物馆2座、纪念馆1座,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座。
三河坝烈士纪念碑和元魁塔
三河坝烈士纪念碑 位于汀江、梅江和梅潭河三江 汇合的三河坝。三河坝群峰对 峙,地势险峻,是水陆交通要 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 昌起义军曾在朱德的率领下在 这里与国民党钱大钧部激战了 三昼夜,许多战士牺牲在这晨。 1964年当地政府在三河坝东岸 的笔枝尾山顶建造了15米高的 纪念碑,后来又在左边建了纪 念亭,现已列为广东省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 修旧如旧重现历史风貌
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是客家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如何让 这些饱经沧桑的"见证人"经久不衰,继续发挥历史研究、 科学研究和发展旅游等价值,成为市委、市政府打响"客" 字招牌的重要内容。位于大埔县城湖寮镇龙岗村的泰安楼, 坐落于梅州城区周溪河畔的东山书院等都被列为保护和重 修。 除了精细的维修工作,我 市还组织了具有专业资质的 队伍,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叶剑英 故居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寨土楼进行制订文物保护 专项规划。
阴那山和灵光寺
分别是广东省级风景 名胜区和广东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阴那山位于梅县雁洋 镇,距梅州市区45公 里,其山巅五峰并聚, 称五指峰,又名梅峰, 海拔有1297米。天气 好的时候在山顶可以 看到潮州和梅州。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位 于梅县雁洋镇福村, 是在梅县华银垦殖场 的基础上,由广东华 银有限公司投资开发 兴建的,集观光旅游、 休闲娱乐、养生健身 于一体的梅县旅游度 假胜地。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 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 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的 客家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 有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板台凳 等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为广 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 家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海 内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 馆设有五个陈列室,展出叶帅 珍贵照片200幅和生前用过的实 物50件。门前耸立着2米高的叶 帅铜像。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 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 故乡——广东省梅县 雁洋镇,总面积450公 顷,是广东宝丽华集 团公司饱蘸着祖国茶 文化, 在青山绿水间 浓墨重彩挥洒而就的 融茶叶生产、加工和 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 区“三高农业”、 “生态农业”、“旅 游农业”的开放型旅 游度假区。
叶剑英元帅故居
语音上: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如, “别,步,抱”多读作 [p‘],“地,大,弟”读作[ t‘-],“在,字,坐”读作 [ ts‘-],“旧,舅”读为[ k‘-]。古非敷 奉声母部分字今读作,而客话读重唇音,如 “斧,分,放,腹”念[f-],“孵,讣”读[f-],“扶,肥, 饭”也念[f]。古晓匣母合口字, 客家话中多读[f]声母或[v-],如火,花念[f-],“话黄换”念[v-]。古 是晓组声母(如 “基,欺,希”的声母),在细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 k' h]的读法; 大部分 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混入齐齿呼韵母;古鼻音韵尾和塞音韵 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声调 上,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 个声调。闽西长汀话,连城,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 分阴阳,去声分阴阳, 上声自成调共5个调。粤东客话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闽西客家话的 永定话,上杭话保留阴入阳入两个声调。 在词汇语法方面,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如“禾(稻子),食 (吃),索(绳子),面 (脸)”。还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词,如"目珠(眼 睛)目汁(眼泪)"等。在语法上,常用一些如“老, 公,子,哩,头”等前缀、后缀; 用一些特定的助词或词语(如“黎,咧”等)表示动作时态;通过变化 指示代词 和声调变化区分近指和远指等等。
勤劳的客家妇女
综述梅州文化
梅州是中国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 要交汇点,以其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名扬 四海,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美誉,被国务 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特色优势 历史文物古迹熠熠生辉 文物保护 修旧如旧重现历史风貌
特色优势 历史文物古迹熠熠生辉
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成就了大 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 皇,是客家人南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风 格独特,是中国民宅建筑瑰宝,堪称世界 建筑一绝。土楼、围龙屋、走马楼、五凤 楼、四点金、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种 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 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 史和传统文化变迁。这些民居屹立于青山 绿水之间,构成了神秘而绚丽的画卷,形 成了客家独特的人文景观。
客家话: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
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认 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 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 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 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 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 客家话成了梅州维系世界 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 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 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 未改”为荣。
客家话主要特点
围龙式围屋:天人合一的客家典型民居
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梅县为中心, 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 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 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 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 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 厅堂,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 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 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 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 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 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 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 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 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梅州客家文化
——生科院071班15号谢维群
教学大纲
梅 州 风 光
客 家 美 食 客 家 山 歌 围 龙 式 围 屋 客 家 话
综 述 梅 州 文 化
简 述 梅 州
简述梅州(世界客都)
梅州除了占极少数的畲族等少数民族和潮汕人外,绝大部分 是客家人。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外,其它都是客家 人口数占90%以上的“纯客住县”。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 人原汁原味的生活习俗。 海外有人将客家人喻为“东方犹太人”,实际上客家人与犹太人 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出了不少影响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人 物。例如:丁日昌、丘逢甲、叶剑英、范汉杰等革命家;张裕葡 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 永芳集团原董事长姚美良等 外地人来梅州,感触最深的 要数勤劳智慧的客家妇女。客 家妇女堪称中国劳动妇女的典 范,“耕、种、樵、臼、炊、 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 之;事翁姑、教儿女、理家政、 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 男子!”
泮坑风景区
位于梅州市梅江区三 角镇,离市区7公里, 占地47平方公里,三 面环山,林木苍翠, 风景不错。景区内主 要有泮坑公王庙、 “泮溪飞瀑”、念慈 亭等景点。区内设有 茶座、餐馆、游艇、 水上飞机等旅游设施。
龙岩寺
位于离梅城70公里的隆文镇岩前乡。寺 筑于天然岩洞--龙牙岩洞中,故又名 “龙牙寺”。相传为明万历初年,由一 高僧所建。距今已有400年。岩洞高约 12米,宽约20余米,深达50米。走进 岩洞,迎面是佛殿。中间塑有“三宝大 佛”及诸佛像;两边岩壁,依高低之状, 塑观音行天及十八罗汉,神情各异,栩 栩如生。 龙牙岩洞顶、洞壁由石灰 岩冲刷自然形成的景物甚多:有观音坐 莲、金猴凌空、仙人出洞、鹦鹉含花、 石柳垂丝、乳泉长滴等天然雕塑奇观。 尤为奇特的是“天窗高照”:阳光从洞 顶一个小洞穿进,洞外的蓝天彩云、绿 树花影历历在目。但是,不管洞外斗雨 倾盆,却是滴水不入洞中,此中奥秘, 耐人寻思。
二、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 最丰富的聚集地。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留下了 具有浓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爱国诗 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黄遵宪故居,清代著 名革新派诗人、书法家、曾被嘉庆皇帝誉为"广东第一才 子"的宋湘故居,清末爱国革新政治家、洋务活动家、中 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 诗人、爱国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维新思想 家何如璋故居,当代客家最优秀人物叶剑英元帅故居等, 名闻遐迩。据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统计,我市现遗存 的各类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旧居)约500余 处。
美食欣赏
梅州风光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叶剑英元帅故居 阴那山和灵光寺 五指石省级风景名胜区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粤东第一漂——龙鲸河漂流 泮坑风景区 龙岩寺 千佛塔
三河坝烈士纪念碑 元魁塔 华侨围屋 神光山 丘逢甲故居 皇佑笔自然保护区 龙文自然保护区 黄蜂窝茶山旅游区 人境庐 丰溪自然保护区
大 埔
梅 县


五 华
蕉 岭
丰 顺
梅 江 区
客家山歌: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客家人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 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 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 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 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 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据专家学者考证,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 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 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 母体,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 造的民间文艺奇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