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糖制

合集下载

第六章 糖代谢

第六章 糖代谢

CH 2OH
H H
OH HO
OH
H OH
H OH
葡萄糖
ATP ADP
己糖激酶; 葡萄糖激酶(肝)
CH 2O
P
H H
OH HO
OH
H OH
H OH
6-磷酸葡萄糖
2. 6-磷酸葡萄糖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
CH 2O
P
H H
OH HO
OH
H OH
H OH
6-磷酸葡萄糖
CH 2OH
H
OH
H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OH HO
H H
O H
OH HO
H OH
H OH
6-磷酸葡萄糖
2-磷酸甘油酸
P O CH 2
CH2OH
O
Mg2+
H HO
己糖异构酶 H
OH
OH H
6-磷酸果糖
(fructose-6-phosphate, F-6-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Glu
ATP
ADP
G-6-P
3. 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
葡萄糖
CH 2OH
H H
OH HO
OH
H OH
H OH
CH 2OH
H H
OH HO
OH
H OH
H OH

CH 2OH
H H
OH
CH 2OH
H H
OH
OH HO
?H
H
O
OH
α-1,4-糖苷键
OH
H
H OH
OH
糖原合成特点:
1、葡萄糖活化 2、需要糖原引物

第六章糖代谢

第六章糖代谢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主要是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 反应过程。
糖异生与糖酵解的多数反应是共有 的、可逆的;
糖酵解中有3个不可逆反应,在糖异 生中须由另外的反应和酶代替。
5
(一)丙酮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生物素
丙酮酸羧化酶
CO2 ATP
(线粒体)
ADP+Pi
草酰乙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第六章 糖代谢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内容提纲
概述 糖的分解代谢
糖的无氧氧化 糖的有氧氧化 磷酸戊糖途径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异生作用 血糖及其调节
2
第六节 糖异生
Gluconeogenesis
糖异生途径 糖异生的调节 生理意义
3
概念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
果糖二磷酸酶-1 Pi
1,6-二磷酸果糖 6-磷酸果糖
向反应,这种互变
ADP 6-磷酸果糖激酶-1 ATP
循环称之为底物循
ADP+Pi
GTP 磷酸烯醇式丙
丙酮酸羧化酶
环(substratecycle)。 CO2+ATP
草酰乙酸
酮酸羧激酶 GDP+Pi
丙酮酸
PEP +CO2
ATP 丙酮酸激酶 ADP
14
18


质 激


胰高血糖素 —
激素对糖异生和糖酵解的调节作用
19
三、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一)饥饿情况下维持血糖浓度恒定(最主要功 能) (二)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

医学生物化学(第六章)糖 代 谢

医学生物化学(第六章)糖  代  谢

46
F-2,6-BP的生成与作用 * 生成:
(PFK-2)
(F-6-P)
(F-2,6-BP)
* 作用:促进F-1,6-BP生成
图6-5
47
PFK-2是一双功能酶:
PFK-2活性(使F-2,6-BP↑) 具有
2,6-二磷酸果糖酶2活性(使F-2,6-BP↓)
(PFK-2)
(F-6-P)
(F-2,6-BP)
TCA循环
56
图6-3 糖代谢三条途径间的关系
①无氧酵解 ②磷酸戊糖途径 ③有氧氧化
57
(一) 葡萄糖
丙酮酸
* 胞浆内进行
* 过程同糖酵解, 消耗2ATP
* 生成4ATP
* 生成2 NADH + H+
(3-磷酸甘油醛 (×2)
1,3-二磷酸甘油酸)
58
己糖激酶
6-磷酸果糖 激酶-1
(直链)
丙 酮 酸 激 酶
四个阶段:
I.己糖磷酸化(Glc
F-1,6P)
II.
(×1)
磷酸己糖
裂解
(×2)
磷酸丙糖
(×2) 氧化 (×2)
III. 磷酸丙糖 丙酮酸
IV.
(×2)
丙酮酸
还原乳(×酸2)(无氧)
18
(×2) (×2)
(×2)
19
1.己糖磷酸化(Glc
F-1,6P)
(1) Glc/Gn磷酸化为G-6-P
第一次磷酸化反应
a. 神经系统:
下丘脑和自主神经 调节 激素分泌
b. 激素:
(表6-1)
c. 组织器官: 肝脏最主要
9
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相互协同/拮抗

6第六章糖代谢137030032

6第六章糖代谢137030032
(2)R酶(脱支酶):水解糊精和支链淀粉外围的α - 1.6糖苷键 (3)麦芽糖酶(α -葡萄糖苷酶):彻底分解麦芽糖
2、淀粉磷酸解:在淀粉磷酸化酶作用下生成G-1-P 淀粉 + nH3PO4
淀粉磷酸化酶
n G-1-P
淀粉磷酸化酶:从还原端开始逐个水解α - 1.4糖苷 键 G-1-P 生成 G 还需另外两种酶。
三羧酸循环(TCA)线粒体基质中
TCA生化过程:分两段 (1)准备阶段:丙酮酸
→ 乙酰CoA
(2)TCA环的运转:乙酰CoA逐步脱氢氧化,生成CO2和还原态氢
一、准备阶段:丙酮酸 乙酰-CoA 细胞质中,EMP形成的丙酮酸有氧进入线粒体,在 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下:(见P214总反应式)
丙酮酸+NAD++HSCoA→乙酰CoA+NADH+H++CO2
糖生物学功能:
结构、能源、原料,活性物质
糖:
多羟基醛/酮及衍生物
可水解为多羟基醛/酮或它们的衍生物的物质
糖的种类:单糖、寡糖、多糖和复合糖
单糖:
1、3C糖(丙糖): 甘油醛(GAP)和二羟丙酮 2、4C糖(丁糖): 赤藓糖。如:E-4-P 3、5C糖(戊糖): 核糖、核酮糖(R)、木酮糖(X)。 4、6C糖(已糖):葡萄糖(G)、果糖(F)、半乳糖。 5、7C糖( 庚糖):景天庚酮糖(S)
线粒体基质中
2、三羧酸循环定义:氧化乙酰CoA是一个循环过程,反 应从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过一系列 反应,再生草酰乙酸。由于循环中的物质大多数是三羧 酸和二羧酸,所以称为三羧酸循环
二、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
3、三羧酸循环反应历程:
循环共有8步反应,五大步骤。 ①、柠檬酸合成: 2C + 4C 6C 由柠檬酸合成酶催化,反应见P216 乙酰辅酶A中的高能硫酯键分解提供能量。该反应不可逆,是TCA 的一个调节位点

生物化学第六章 糖类代谢

生物化学第六章 糖类代谢
O
H
OH
HO
H
HO
H
H
OH
OH
CH2OH
HO H OH
H
H
OH H
OH OH
核糖(ribose) ——戊醛糖
O
H
OH
H
OH
H
OH
OH
HOH 2C
O OH
H H
HH
HO
OH
2. 寡糖 能水解生成2-20个分子单糖的糖,各单
糖之间借脱水缩合的糖苷键相连。
常见的几种二糖有
麦芽糖 (maltose) 葡萄糖 — 葡萄糖 还原糖
ATP ADP
G-6-P
F-6-P
ATP ADP
F-1,6-2P
ⅱ放能阶段
⑨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化酶
磷酸二 3-磷酸 羟丙酮 甘油醛
NAD+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催化此反应的酶是烯醇化酶,它在结合底物前必 须先结合2价阳离子如Mg2+、Mn2+,形成复合物, 才能表现出活性。该酶的相对分子量为85000,氟 化物是该酶强烈的抑制剂,原因是氟与Mg2+和无 机磷酸结合形成一个复合物,取代了酶分子上 Mg2+的位置,从而使酶失活。
Glu
ATP ADP
G-6-P
F-6-P
ATP ADP
F-1,6-2P
ⅱ放能阶段
⑥3-磷酸甘油醛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
生成1分子 NADH+H+

动物生物化学 第六章 糖的代谢

动物生物化学  第六章  糖的代谢

2. 糖原的 合成
(UDP-葡萄 糖焦磷酸化 酶、糖原合 成酶、糖原 分支酶)
糖原合成酶催化的反应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总反应示意图
3. 糖原代谢的调节
• 葡萄糖分解代谢总反应式 • C6H6O6 + 6 H2O + 10 NAD+ + 2 FAD + 4 ADP +
4Pi 6 CO2 + 10 NADH + 10 H+ + 2 FADH2 + 4 ATP • 按照一个NADH能够产生3个ATP,1个FADH2能够产 生2个ATP计算,1分子葡萄糖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共产 生38个ATP: • 4 ATP +(10 3)ATP + (2 2)ATP = 38 ATP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H2OH CO
HO C H
CHO
H C OH + H C OH
H C OH H C OH
CH2O P
转醛酶
CH2O P
7-磷酸景天庚酮糖 3-磷酸甘油醛
CHO
H C OH +
H C OH CH2O P
4-磷酸赤藓糖
CH2OH CO HO C H HO C H H C OH CH2O P
6-磷酸果糖
H
O
H
OH H HO
H OH
H2O
H C OH
HO C H
O 内酯酶
H C OH
H C OH
G-6-P
6-磷酸葡萄 糖酸内酯
CH2O P 6-磷酸葡萄糖酸
COOH H C OH
NADP+
+ NADPH + H

食品工艺-食品加工-第六章 果蔬糖制

食品工艺-食品加工-第六章 果蔬糖制
生产新型的低糖制品势在必行,目前生产低糖果酱类产品主要是 由于用低糖果浆代替了部分白糖,但这样会降低其凝胶强度,为 此加入了一定的增稠剂,如市场上的果冻就是不用果汁而琼脂等 配以酸、糖、色素、香精等制成。
低糖蜜饯的含糖量约45%,若糖度太低则制品在质量上存在透明 度、饱满度差、易霉变及不利于贮藏等问题。
高甲氧基果胶的胶凝作用:
(1)果胶:含量越高、分子量越大,甲酯化程度越高,则易凝胶,果胶混 合物中果胶含量高则易胶凝,甲氧基含量越高胶凝力愈强。
(2)pH值:溶液的pH影响着果胶所带的电荷数,适当增加H+浓度能降低 果胶的负电荷,从而使果胶分子借氢键结合而胶凝,一般pH值达2.0-3.5才 发生,3.1时凝胶强度最大,pH为3.6时不能形成胶凝,为临界pH。
藏于干燥处。 吸湿性以果糖最大,依次为麦芽糖、葡萄糖,最小的为蔗糖。 5、沸点: 沸点与浓度有关,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升高。 以沸点来确定收锅终点,如果酱类,收锅温度104—105℃,糖浓 度60%,可溶性固形物64—65%。
果胶的凝胶特性
原果胶和果胶酸无胶凝作用,果胶中的部分羧基被甲醇酯化, 而形成两类物质即,高甲氧基果胶:甲氧基>7%,低甲氧基果胶: 甲氧基<7%,天然的果胶为高甲氧基果胶,存在于果品中。高糖高 酸食品如果酱类的果酱、果泥、果冻等,一般均利用果胶的胶凝作 用来制取,果胶形成的凝胶有两种,一种是高甲氧基果胶一糖一酸 形成凝胶;一种是低甲氧基果胶的离子结合型凝胶。
B 煮制
a 一次煮制:将原料与30-40%糖液混合,一次煮成,中间加2—3次 糖粉。加热时间长,易烂,糖分不易进入内部,一般要先糖渍。
b 多次煮制:分2-5次进行,第一次煮制糖浓度30-40%,煮制原料变 软放冷12-24h,以后每次增加糖浓度10%,每次煮沸3 min并冷却,至 糖浓度达60%以上。冷热交替,糖分易渗透,时间长,不能连续生产。

《生化》第六章糖代谢

《生化》第六章糖代谢
O=C O
P
ATP ADP
ADP
ATP
COOH C OH
C
OH
磷酸甘油酸激酶
F-1,6-2P
CH2 O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P
CH2 O
P
3-磷酸 甘油醛
1,3-二磷酸 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
ATP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G-1-P
二、单糖的氧化分解 主要指G,经多糖降解后生成的G,吸收进 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从而为机体提供能量。机 体几乎所有的组织的细胞中,都能进行糖的分解 以获能。
G进行氧化分解供能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糖的无氧分解(酵解)
糖的有氧分解 糖的磷酸戊糖支路分解
1.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1)糖酵解(glycolysis)的定义
第二阶段
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Glu
ATP ADP
(一)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⑴ 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
G-6-P F-6-P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HO CH2 H HO O H OH H H H OH
P O CH2
ATP ADP
H HO O H OH H H H OH
门静脉
肝脏
GLUT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
三、糖代谢的概况
糖原
糖原合成 肝糖原分解
酵解途径
ATP
有氧
核糖 磷酸戊糖途径 +
NADPH+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煮制的方法】
(1)一次煮制法:
加糖

加糖

原料处理→40%糖液→煮沸→ 50%糖液→煮沸→ 60%糖 液→煮沸→终点→浸渍→出锅 特点:适用于含水量较低,细胞间隙较大,组织结构较疏 松,含糖量较高,肉质坚实和比较耐煮的原料。 优点:此法快速省工。 缺点:持续加热时间长,原料易烂,色香味差,维生素破 坏严重,糖分难以达到内外平衡,致使原料失水过多而 出现干缩现象,生产上较少采用。
果丹皮
苹果泥
山楂糕
8
二、糖制保藏理论
9
(一)食糖的保藏作用
1.食糖的保藏作用
(1)高浓度糖的高渗透压作用; (2)高浓度的糖含量可以降低 水分活度; (3)高浓度的糖具有抗氧化作 用。
10
(二)食糖的基本性质
2. 食糖的基本性质 (1)糖的种类 蔗糖、饴糖、葡萄糖和蜂蜜 白砂糖(蔗糖 99% ) - 甘蔗糖、 甜菜糖 饴糖-麦芽糖浆 淀粉糖浆
22
(三)果胶的胶凝作用 酸的用量与胶凝所需时间
加酸量(mL) 10 15 20 浆液pH值 3.10 3.00 2.85 产生胶凝化的时间 5~6min 1~2min 45s
23
三、糖制加工工艺
24
(一)蜜饯加工工艺
1、果脯蜜饯加工的工艺流程
原料→选别分级→清洗→去皮切分或其它处理 →(盐腌→)→硬化熏硫→漂洗预煮 烘干→上糖衣→干态蜜饯
28
(一)蜜饯加工工艺
⑤硫处理 为获得色泽清淡而半透 明的制品,在糖制前进行硫 处理,抑制氧化变色。在原 料 整 理 后 , 浸 入 0.10.2%SO2 的 亚 硫 酸 液 中 数 小 时,再经脱硫除去残留的硫。 ⑥染色 在加工过程中为防止樱 桃、草莓失去红色,青梅失 去绿色,常用染色剂进行染 色处理。
(25 ℃以盐酸转化能力为100计) 种类
硫酸 亚硫酸
转化能力
53.60 30.40
种类
柠檬酸 苹果酸
转化能力
1.72 1.27
磷酸
酒石酸
6.20
3.08
乳酸
醋酸
1.07
0.40
21
(三)果胶的胶凝作用
3、果胶的胶凝作用
果胶形成胶凝有两种形态:
(1)高甲氧基的“果胶-糖-酸”凝胶:果胶 1%,糖65-67%,pH2.8-3.5,温度低于50 ℃ (2)低甲氧基的离子结合型凝胶:钙离子、 pH2.5-6.5,温度在0-58 ℃,30 ℃为胶凝的 临界点。
高,但糖液需求量大。
【煮制的方法】 (4)减压煮制法(真空煮制法)
原料处理 → 煮软 → 25%糖液中抽空 → 浸渍 →
(0.85MPa/4~6分钟)
40%的糖液中抽空 → 浸渍 → 60%糖液抽空 → 浸 渍…出锅
原料在真空和较低温度下煮沸,因组织中不存在大 量空气,糖分能迅速渗入到果蔬组织里面达到平衡。 温度低,时间短,同时,由于原料中的空气被赶出, 使果实透明,防止氧化和褐变,这样对保持原有的色 泽和营养价值都有利。
→糖制→ 饯
装罐→封罐→杀菌→冷却→湿态蜜 加配料→烘干→凉果
25
(一)蜜饯加工工艺 2、操作要点 1)原料选择 原料质量优劣主要在于品种和成熟度两个 方面。蜜饯类因需要保持果实或果块形态,要 求原料肉质紧密,耐煮性强的品种,在绿熟— —坚熟时采收。
26
(一)蜜饯加工工艺 2)预处理
①选别分级 目的在于剔除不符合加工要求的原料,如腐烂、 生虫等。为便于加工,还应按大小或成熟度进行分级。 ②去皮、切分、切缝、刺孔 剔除不能食用的皮、种子、核,大型果宜适当切 分成块、片、丝、条。枣、李、梅等小果常在果面切 缝或刺孔。 ③盐腌 仅在加工南方凉果时采用,用食盐或加用少量明 矾或石灰腌制原料,常作为半成品保藏方式来延长加 工期限。
17
(二)食糖的基本性质
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沸点
含糖 (%)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沸点 温度 100.4 100.6 100 101.5 102 103.6 106.5 (℃ )
112
130.8
(二)食糖的基本性质 ⑤蔗糖的转化与褐变
蔗糖与稀酸共热,或在转化酶的作用下, 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又称为转化糖,这种转 化反应,在果品糖制上比较重要。糖煮时,有 部分蔗糖转化,有利于抑制晶析,增强制品的 保藏性和甜度,使质地紧密细致。另一方面, 由于转化糖的吸湿性很强,过度的转化又会使 制品在贮存中回潮,造成变质。
(二)食糖的基本性质
几种糖在 25℃中 7d 内的吸湿率(%)
种类 蔗 糖 葡萄糖 果 糖 空气相对湿度
62.7
2.61 0.04 0.05
81.8
18.58 5.19 0.05
98.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0.74 15.02 13.53
转化糖
9.77
9.80
11.11
(二)食糖的基本性质 ④糖的沸点 在一定的压力下,糖液的沸点随着浓度 的增大而上升。 糖制品在煮制时,常利用测定蔗糖的沸 点来掌握制品所含可溶性固形物的总量和控 制煮制时间和终点(如干态蜜饯出锅时的糖 溶液沸点达 104-105℃,其可溶性固形物在 62%-66%之间)。 蔗糖液的沸点温度除了受其本身浓度的 影响外,还受大气压和纯度的影响。因此, 当大气压和纯度改变时,用以上方法来判断 糖浓度会有一定的误差。
29
(一)蜜饯加工工艺 ⑦漂洗和预煮
凡经亚硫酸盐保藏、盐腌、染色及硬化处
理的原料,在糖制前均需漂洗或预煮,以除去
残留的 SO2 、食盐、染色剂、石灰或明矾,避
免对制品外观和风味产生不良影响。
(一)蜜饯加工工艺
3)糖制 糖制是果脯蜜饯加工的重要工序。糖制的方法有 煮制(又称为糖煮、热制)和蜜制(又称为腌制、冷 制、糖腌)两种。 煮制适用于质地紧密、耐煮性强的原料; 蜜制适用于皮薄多汁、质地柔软 的原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法,目 的都是使糖液中的糖分依赖扩散作用 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再通过渗透作用 均匀地进入到原料各部位的组织中, 最终达到要求糖含量,并保持其应有 的形态。
(二)食糖的基本性质 ③吸湿性 糖的吸湿性和糖的种类及空气的相对湿度关 系密切。 果糖的吸湿性最强,葡萄糖和麦芽糖次之, 蔗糖最弱。 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大,糖的吸湿量越多。糖 的这一特性,对干制品和糖制品的保藏性影响 很大,在缺乏包装的糖制品中,贮藏期会因吸 湿回潮使制品降低糖浓度,削弱糖的保藏性, 甚至导致制品变质和败坏。 糖的吸湿性的存在,有利于防止糖制品的蔗 糖晶析和返砂。
39
(一)蜜饯加工工艺 5)上糖衣
如制作糖衣果脯可在干燥后上糖衣。即将新配制 好的过饱和糖液浇注在干脯饯的表面上,或者是将干 脯饯在过饱和糖液中浸渍一分钟,立即取出散置在晒 面上,于50℃下冷却晾干,糖液就在产品表面上形成 一层晶亮透明的糖质薄膜。
40
(一)蜜饯加工工艺 上糖粉,即在干燥蜜饯表面裹一层糖粉, 以增强保藏性,也可改善外观品质。糖粉的 制法是将砂糖在 50~60℃下烘干磨碎成粉即可。 操作时,将收锅的蜜饯稍稍冷却,在糖未收 干时加入糖粉拌匀,筛去多余糖粉,成品的 表面即裹有一层白色糖粉。上糖粉可以在产 品回软后,再行烘干之前进行。
糖类 甜度 糖类 甜度 糖类 甜度
蔗 糖 半乳糖 转化糖
100 32 127
木 糖 葡萄糖 乳 糖
40 74 16
果 糖 甘 油 麦芽糖
173 49 32
13
(二)食糖的基本性质 ②溶解度与晶析
糖的溶解度与晶析对糖制品品种和保藏性能影响 较大。 糖制食品液态部分的糖分达到过饱和时,即析出 结晶。从而降低了含糖量,削弱了保藏作用,同时有 损于制品品质和外观。 糖煮时糖浓度过高,糖煮后贮温低于10℃,就会 出现过饱和而晶析,降低制品含糖量,削弱了保藏性。 蜜饯加工时常利用这一性质,适当控制过饱和率, 给有些干态蜜饯进行上糖衣的操作。
第六章 果蔬糖制
吴继红 教授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jihong-wu7268@
教学目标
• • • •
了解果蔬糖制加工中糖的有关特性;
掌握果蔬糖制的基本原理; 掌握果蔬糖制的主要加工工艺; 了解国内外果蔬糖制的发展前景。
【目录】
糖制及糖制品概述
糖制保藏理论
糖制品加工工艺
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
【煮制的方法】
(2)多次煮制法: 原料处理 → 40 %糖液煮 2~3min→ 放冷 24h→50 %糖 液煮→放冷→ 60%糖液煮→放冷→出锅 特点:适用于细胞壁较厚、组织结构致密,难于 渗 糖、易煮烂的或含水量高的原料,如桃、杏、 梨 和西红柿等。
【煮制的方法】
优点:由于加热和冷却交替进行,有助于糖分的渗透 (加热时,原料细胞内部的水分被汽化,使体积膨大, 冷却时,水汽凝结,降低了内部的压力,加快了糖分 的渗透)。此外,糖液浓度逐渐增高,使果实和周围 糖液始终保持一个比较大的浓度差,糖分能够均匀充 分地渗入到原料内的各个部位,使产品吸糖饱满,肥 厚丰盈,透明美观。同时,因煮制时间短,浸渍时间 长,对产品色、香、味和营养价值十分有利。 缺点:是加工周期长,费时、费工,占容器等。
38
(一)蜜饯加工工艺 4)糖制品的干燥
烘干多用于果脯和“返砂”蜜 饯类的加工 , 烘烤温度不宜超过 65 ℃ ;晾晒多用于甘草凉果类制品。 产品经过烘干晾晒后,不粘不燥, 酥松爽口,柔韧而透明感强。 经烘、晒的干制品保持完整和 饱和状态、不皱缩、不结晶、质 地紧密而不粗糙,糖分含量达 6065%,水分一般不超过18-22%。
【蜜制】
特点:这类制品在糖制过程中不加热或加 热时间很短,适用于组织柔嫩不耐煮的原 料。 方法:(1)分次加糖法: (2)一次加糖多次浓缩法 (3)减压蜜制法 优点:能很好的保持原料的色、香、味及 完整的果形,产品中的维生素C损失较少。 缺点:腌制时间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