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楹联基础知识教案模板范文

楹联基础知识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楹联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楹联的基本规则和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楹联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2. 楹联的写作规则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楹联的平仄协调和词性相对。

2. 楹联的创意和意境表达。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含楹联图片、历史资料、写作示例等。

2. 楹联练习材料,如纸张、墨水、毛笔等。

3. 楹联相关书籍或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楹联吗?”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1. 楹联的定义:- 楹联,又称对联、对子,是一种对偶文学形式。

- 它通常由两句对仗工整、意境优美的句子组成。

2. 楹联的起源:- 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逐渐演变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 了解几个关于楹联起源的传说故事,如“神荼、郁垒”等。

3. 楹联的发展历史:- 楹联在五代时期开始出现,盛于明清时期。

- 介绍几个著名的楹联作家和作品。

三、练习1. 学生尝试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副简单的楹联。

2. 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楹联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深入讲解1. 楹联的写作规则:-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 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 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 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2. 楹联的写作技巧:-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 注意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三、实践1.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副符合规则的楹联。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楹联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创作的楹联是否符合规则,是否有创意和意境。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楹联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制定楹联方案教研活动(3篇)

制定楹联方案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楹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为了提高教师对楹联的认识和教学能力,促进学校楹联教育的发展,特制定本次教研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楹联的认识,增强教师对楹联艺术的欣赏能力。

2. 掌握楹联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提高教师自身的楹联创作水平。

3. 通过教研活动,探索楹联教学的有效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 培养学生对楹联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20日至2022年10月20日四、活动内容1. 楹联基础知识讲座(1)主讲人:邀请楹联专家进行讲座,介绍楹联的历史、特点、分类等基础知识。

(2)活动形式:讲座、互动问答。

2. 楹联创作实践(1)活动内容:组织教师进行楹联创作,以校园风光、教师风采、学生生活等为题材。

(2)活动形式:分组创作、集体评选、优秀作品展示。

3. 楹联教学研讨(1)活动内容:探讨如何将楹联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2)活动形式:案例分析、经验分享、教学设计展示。

4. 楹联文化传承活动(1)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参加楹联知识竞赛、楹联创作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活动形式:竞赛、展示、表彰。

五、活动安排1. 第一周:举办楹联基础知识讲座,组织教师进行学习。

2. 第二周:开展楹联创作实践,评选优秀作品。

3. 第三周:进行楹联教学研讨,分享教学经验。

4. 第四周:举办楹联文化传承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活动要求1. 参会教师需认真参加活动,做好笔记,积极互动。

2. 楹联创作实践要求每位教师至少提交一副作品。

3. 教学研讨环节,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问题、分享经验。

4. 楹联文化传承活动要求各班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七、活动评价1. 参与度:根据教师参与活动的次数和积极性进行评价。

2. 作品质量:根据楹联创作作品的质量进行评价。

楹联基础知识教案模板小学

楹联基础知识教案模板小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楹联的基本概念和起源,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掌握楹联的基本结构、修辞手法和平仄规则。

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简单楹联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楹联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2. 楹联的结构、修辞手法和平仄规则。

教学难点:1. 平仄规则的掌握。

2. 楹联创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楹联相关书籍或资料。

3. 楹联创作练习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著名楹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文字叫什么吗?”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楹联的基础知识。

”二、讲授新课1. 楹联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向学生介绍楹联的定义和起源,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楹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楹联的基本结构- 向学生讲解楹联的结构,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

- 举例说明上联、下联和横批的组成,让学生熟悉结构特点。

3. 楹联的修辞手法- 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楹联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排比等。

-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楹联中的作用。

4. 楹联的平仄规则- 向学生讲解平仄规则,包括平声、仄声和声调变化。

-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平仄规则。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个简单的楹联。

2. 教师选取部分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楹联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课堂练习,总结经验。

二、讲授新课1. 楹联创作技巧- 向学生介绍楹联创作的技巧,如选材、构思、炼字等。

-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创作技巧在楹联中的作用。

2. 楹联欣赏- 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楹联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作品的特点。

- 通过欣赏,让学生提高对楹联的审美能力。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楹联。

2. 教师选取部分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走进楹联 (说课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走进楹联 (说课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走进楹联(说课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全国通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学会欣赏和分析楹联的艺术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3)掌握楹联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能独立创作简单的楹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搜集、整理和分析楹联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开展课堂讨论、作品展示等活动,提升表达、沟通和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楹联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培养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对楹联创作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楹联的艺术特点及分类。

3. 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4. 楹联的鉴赏和创作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楹联的艺术特点及分类。

(3)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楹联的平仄、对仗技巧。

(2)楹联的创意和意境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楹联实例、书法用品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楹联创作素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楹联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及分类,让学生对楹联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楹联写作方法与技巧:讲解楹联的平仄、对仗技巧,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

4. 楹联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构思,分组讨论并创作楹联,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

6. 楹联鉴赏:欣赏经典楹联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楹联的文化价值和创作技巧。

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共五则范文)

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共五则范文)

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诗词楹联教学教案——楹联教学目标:1、了解楹联的起及含义2、了解楹联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楹联的特点3、教学难点:尝试楹联写作4、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探究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楹联的起源及含义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对联吗?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

从国家庆典到百姓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乃至庙宇厅堂、旅游景观、饭馆茶肆、亭台楼阁、家居门楣、酒店书房等都广泛应用。

更不必说家喻户晓的春联了。

人们对它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

但是,对楹联的应用、欣赏、创作等专门知识则不是人人都懂的。

为此我把有关楹联的常识性知识整理一下作以简单介绍。

咱们先来了解楹联的起源和含义。

二、概念:1、定义: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亦称“楹贴”。

楹就是房屋建筑上的柱子。

联者,关联、联系之谓也;对者,对应相反之谓也。

实际是一种规范化的对偶句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2、构成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基本要素:它由上下两部分构成①、对联的字数无明确规定,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②、内容相关;③、平仄相对;④、词性、句式结构、节奏相同。

3、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二、对联的起源1、对联的产生与发展:对联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他的产生是比较早的,有的说产生于五代,有的专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古老的“诗经”也好,还是“楚辞”“汉赋”也好,乃至六朝骈文、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工整的对仗句子,这些对仗句子其实就是对联,有的是对联的雏型,有的按联律衡量宽泛些罢了。

从对联学的角度讲,一般认为从五代时期开始。

相传五代后蜀的国王孟昶,有一次命翰林大学士写一副联语,以烘托新春气氛。

联语写出后他对大学士的联语不甚满意,遂亲自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

楹联课教学片段设计方案

楹联课教学片段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撰写楹联的技巧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撰写楹联的技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对联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楹联。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副精美的楹联,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副楹联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写出一副好的楹联?(二)讲授新课1. 介绍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楹联的定义、历史渊源、分类等。

2. 讲解撰写楹联的技巧,如对仗、平仄、意境、修辞等。

3. 分析优秀楹联案例,让学生了解楹联的艺术特点。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主题,如节日、景点、人物等,进行楹联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修改和完善作品。

(四)展示与评价1. 各组展示自己的楹联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 教师点评,总结本次课堂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楹联。

3.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楹联在现实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1. 楹联的基本知识- 定义:对联、对子、楹联- 历史渊源:起源、发展、分类2. 撰写楹联的技巧- 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 平仄:平声、仄声、平仄协调- 意境:寓意深远、意境优美-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3. 优秀楹联案例- 案例一:春节对联- 案例二:景点对联- 案例三:人物对联通过以上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楹联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楹联教案1

楹联教案1

《楹联》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

2、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

3、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

4、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

2、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法、学法:演讲法、举例法、问题教学法、背诵法。

四、教具使用: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语。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楹联。

(放课件)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

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我们最近学的一首是什么?(《登高》),我们就来齐读一下杜甫的〈〈登高〉〉。

这首诗里有两联非常有名,是因为它运用了工整的对仗,这两联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能还学过哪些?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运用对仗的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对联,也叫楹联。

(二)、对联的历史。

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你们知道对联的由来吗?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了两个门神。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人们才在上面画上了两位门神的像。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门神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来了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同学们应该知道歌剧<<白毛女>>,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我们现在过年还贴这种门神,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容易,所以就干脆把门神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将桃符上的画就变成了文字。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

关于对联的传说很多,我给大家讲一个乾隆的故事。

书法楹联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书法楹联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书法楹联课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楹联的起源、种类、结构等。

2. 培养学生对书法楹联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书法素养。

3. 让学生掌握书法楹联的书写技巧,能够独立创作简单的书法楹联。

三、教学重点:1. 楹联的基本知识及种类。

2. 书法楹联的书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1. 楹联字词的选择与搭配。

2. 书法楹联的整体布局与审美。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欣赏书法楹联作品,激发学生对书法楹联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楹联?楹联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1. 介绍楹联的起源、种类、结构等基本知识。

2. 分析不同种类的楹联特点,如春联、寿联、挽联等。

三、示范讲解1. 示范书法楹联的书写技巧,包括执笔、运笔、用墨等。

2. 讲解字词的选择与搭配,以及整体布局与审美。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尝试书写简单的书法楹联,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互相交流心得,分享创作经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楹联有哪些种类?书法楹联的书写技巧有哪些?二、巩固练习1.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创作书法楹联。

2.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指出优点与不足。

三、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欣赏更多优秀的书法楹联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 讲解如何鉴赏书法楹联,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书法楹联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书法楹联,提高书法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书法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书法楹联的书写技巧运用能力。

3. 学生对书法楹联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1. 阅读有关书法楹联的书籍或文章,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2. 尝试创作书法楹联,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创作。

八、教学资源1. 书法楹联教材及辅助资料。

2. 书法楹联作品图片或视频。

3. 书法用具(毛笔、墨、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师:同学们好,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对联的基本特征,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课件)
(1字句相等2.词性对品3.结构对应4.节律对拍5.平仄对立6.行对意联)
2、教师:其实我们学过的故事中也有好多对联的,只不过我们在没有接触对联知识之前,我们不知道它是一副对联而已,大家看看这样的几副对联,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课件)我们一起读一读。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教师:其实对联无处不在,不仅仅出现在我们的古诗当中,大家再看看这样的两幅对联。

一起读一读
成功花朵亮明艳奋斗芽儿浸泪泉
刻舟求剑,教条主义。

度势审时,辩证思维
师:同学们知道这两幅对联与哪篇文章有关吗?是的,这两副对联啊,是老师根据课本上的题材进行创作的,其实我们对联创作的天地可广阔了,其作用也很多,像这两幅对联,可以说是从两首诗中提炼出的中心思想。

4、我知道同学们刚接触对联,让你们去创作对联有点难为你们了,不过我们可以由浅入深,有简单的入手,下面老师给同学们精心选择了这样的几道题,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学习的对联的规则,看看怎么做?
改革吹(),和谐奏凯歌(新曲新声)
窗前莺对语,帘外燕()(飞舞双飞)
四时花似锦,()皆春。

(万里祖国)
一轮秋夜月,()晓天星(几点几颗)
5、教师:同学们做的很好,前面我们学习的对联规则,今天同学们都
能够学以致用了,真的很好。

看来这样的选择题已经难不倒同学们了,接下来,老师给你们再来点稍难的,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挑战啊
补充完整
黄鹂鸣翠柳,白鹭上()
()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6、教师:同学们做的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在看看这样的一道连线题,看看你能连对几道题?
一线之缘连句成联
祖国山河美歌人寿年丰
晚霞明似锦喜气到人间
竹影摇风雨人民力量强
同心兴大业春雨细如丝
春光回大地携手振中华
庆民安国泰花溪入画图
7、教师:看来老师真的低估同学们的智商了,老师真的要加难度了啊。

有没有信心挑战?下面,我们再来点有难度的创作
上联:();弃之可耻。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8、教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让老师很感动。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

为了感谢大家,下面请同学们放松一下,来欣赏一下几个对联趣事。

(一)
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为婿,指着席上果品出
对曰:因荷(何)而得藕(偶),
程对道:有杏(幸)不须梅(媒)。

李贤大喜,乃将女儿配之。

(二)
李某为官,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百姓无不恨之入骨。

其死后有人戏作
一联曰:早死一时天有眼,再留三日地无皮。

(三)
苏昆名丑杨三在演白蛇传时,讽刺了李鸿章的卖国行为,后被李迫害致死。

观众十分气愤。

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李鸿章排行第二,故称李二先生
(四)
王某平日挥霍无度,过年时缺柴少米,在门上贴副对联:行节俭事,过淡泊年。

邻居在上下联各添一字:
早行节俭事,不过淡泊年。

观者为之捧腹。

9、布置作业
“施耐庵收徒”。

话说明朝时候有个姓刘的财主,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刘文,
老二刘武,老三刘斌。

刘财主望子成龙心切,听说著名小说家施公施耐庵大人就住
在离他家不远的县城里,便让三个儿子打点行装前去拜师学
艺。

施公见了刘家这三条汉子就说,想跟我求学不难,但我要先
考考你们,看看谁够聪明,我就收谁做学生。

说罢,施公给三个孩子每人发了一张卷子,卷子上写道:
“一女牵牛过独桥,夕阳落在方井上。


接到卷子后,老大泼墨挥毫做文章,老二摇头晃脑赋诗文,
老三一动不动坐桌旁。

不多久,施公命人来收考卷,老三这
才提笔在卷子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算是交了张“白卷”。

结果,施耐庵反倒只收了老三刘斌当学生。

请猜一猜,施公凭什么认为刘斌最聪明?
结束语。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对联课。

我觉得,对联,就是一首诗,诗情画意; 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

千言万语道不尽,联联对语总关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